□ 北京 張煜婷
國有資產不僅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提升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重要產業之一。據統計,截至2021年,我國國有資產權益保障問題日益受到國家有關單位、媒體以及廣大群眾的關注。所有者的界定與缺位、企業監管體系不健全、現行法律體系不完善等問題隨之也成為了社會各界高度重視的焦點,這些復雜的現實問題逐漸成為了我國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因素,極大影響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秩序。本文通過分析國有資產處置過程的內容,研究國有資產在處置過程中的資產權益保障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從而針對性地提出一系列解決措施建議,探討國有資產處置過程中權益保障等情況,努力實現建設現代化社會的戰略目標,維護社會經濟秩序。
國有資產處置,實質指的是一種特定的管理活動。這種管理活動主要是通過國家對政府部門職能的賦予,示意政府部門對國有資產展開處理、配置和轉移等處分活動。因此,國有資產處置也可以稱為“國有資產的處分活動”。而國有資產在實質的生產運營過程中,很可能會出現一些自然磨損情況以及其他的一些意識形態轉變導致的變化,這些損失也給國有資產的處置帶來影響。在現代企業的生產與運營中,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求企業必須創新管理模式,調整管理結構,開發管理新技術,以積極應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競爭。因此,現代企業必須不斷進行資產結構和運行模式的調整與升級,保證國有資產在進行流動與運轉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妥善配置,從而不斷提升運營效率,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
國有資產處置可以分為產權處置和經營性處置兩種。產權處置主要指的是對國有資產經營權、處理權的處置,產權處置是國家通過對行政主體的授權來保證實施的一種管理活動,產權處置能夠保證國有資產掌握社會共同利益,提高經濟效益。而經營性處置主要指的是國有資產經營者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對國有資產進行重組和重新分配的活動。經營性處置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國有資產的有序流通,調整并升級國有資產的結構,來不斷提升國有資產的整體經濟效益。當前,國有資產處置面對的主體對象主要是一些經營不善、待破產和清算、閑置不用的資產、國家持有的股票及債券等,或者是一些政策性和其他原則的資產類型以及國家所屬的技術專利和商標類的無形資產產權等。另外,國家還可以獲得一些國有資產的處置收入,處置收入主要指的是在等價有償的資產處置過程中所獲得的國有資產變現收入,例如:出售股票的收入,無形資產轉讓的收入,企業兼并的收入以及破產企業清理并扣除債務所得的收入,一般來說國有資產處置通常用于上交國家,從而進行國有資產的再投入與再分配。
1.國有資產處置過程中的資產流失現狀。當前,我國的國有資產流失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跨國投資中的資產流失、企業改造中的資產流失以及內部控制所導致的資產流失。
在跨國投資過程中產生的資產流失,主要是由于我國的國有企業缺乏相關投資經驗產生的。簡單來說,在進行合資企業的構建與完善的過程中,很多情況都是使用無形資產與其他固定資產來實現的,不免會產生一些非貨幣形式的情況。針對這種交易情況,我國的國有企業由于缺乏充足的實踐經驗和投資經驗,往往會產生一些偏差大、不科學的評估活動,從而導致因為缺乏經驗而產生的土地、專利等國有資產無法合理列支的情況。還有可能會產生現有資產價值的認定不當,產生資產價值被高估、實際資產價值下滑的情況,而在這個過程中,也可能會發生租金過低以及利潤轉移等問題,造成跨國投資中的資產流失問題。
企業改造中的資產流失主要可能通過偏差價格轉讓或者職工持股管理缺失等情況,而導致的國有資產流失。部分國有企業未能從根本上進行科學、規范的股份制改革工作,沒有嚴格按照嚴謹、規范的評估原則進行股份制改革,這個過程導致資產的價值受到較大影響,造成資產流失問題。而職工持股管控不專業,可能使其持股價格低于公允價值,而在國有企業開展股份制改造時,剔除市場環境、政策等客觀因素影響,評估的市場公允價值如低于企業審計賬面股利息的情況,就可能會導致國有企業的資產流失現象。
內部控制所導致的資產流失主要是由于部分國有企業的財政基礎不牢固、財政工作不到位而導致的。當前,一些國有企業在內部管理和控制工作中,管理力度往往不夠到位,甚至沒有健全完善的管理機制和條例,只是流于形式的進行管理和監督工作。這種不規范的管理工作使得國有資產權益的保障工作部分失能,可能引發國有資產流失風險,甚至還會發生國有資產的公款私用等腐敗問題。久而久之,會導致財務管理工作出現問題,產生國有資產的流失現象。
2.國有資產處置過程中的資產流失存在的問題。第一,所有者的界定與缺位。資產管理的前提是進行合理的授權經營活動,授權經營主要指的是利用授權的方式來實現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因此,管理者必須理清經營者與所有者之間的關系,不斷提高對國有資產進行經營管理的責任意識,才能保證進行合理規范的資產管理活動。而在實際過程中,部分國有企業存在著過于形式化的現象,強調授權與被授權主體的責任,而忽視了整個過程中對國有資產授權方的監管責任,也就不能從根本上進行國有資產所有者的界定與管理工作。
第二,企業監管體系不健全。在混合所有制的經濟改革進程中,我國的國有企業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越來越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個過程中也強化了經營者的經營權與管理權。然而對于經營者的體制改革進程卻較為緩慢,經過筆者對相關數據的調查與了解,發現我國大部分國有企業仍然采用傳統的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比較落后,并不適用于現代化的企業改革工作。同時,針對經營者的改革工作進行得不夠徹底,改革力度也相對較小。在實際的改革經營體系與機制的過程中,只是片面的加強了管理者或廠長的經歷經驗,而這種結果往往是不利于企業的監管體系完善的,還可能會導致管理者的越權、越位現象。同時,我國的相關部門中雖然已經突出并構建了監察管理機構的力量,但是監察管理機構對于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工作來說,并不是專業的、規范的管理者,往往不利于完善企業內部的監管體系。
第三,現行法律體系的不完善。近年來,我國的租賃經營和承包經營工作進展得如火如荼,在國家法律政策中,卻沒有關于租賃經營和承包經營針對性的規定。因此,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會產生缺乏相應管理機制和體系的情況,再加上現行的管理機制不夠嚴謹和規范,將租賃承包的壓力轉給了國有企業的管理者。在進行租賃承包前,還缺乏相應的資產保障機制,不僅模糊了國有資產的經營、管理等權限,而且導致國有資產得不到安全保障,從而容易產生一系列的資產流失問題。
1.構建完善科學的國有資產管理機制。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首要問題就是要明確國家所有制這一戰略目標,國有資產是我國大力發展生產力、推進國家現代化的根本力量。簡單來說,國有資產管理機制主要指的是堅持國有資產國家所有制,國有資產具有社會公眾性和公共服務性,國有資產屬于全國公民共同所有。維護國民權益的需要,是我國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和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
建立并完善國有資產管理機制,一方面,要堅持從基礎上解決好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合作關系,明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對國有資產的權屬關系問題,理清三者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完善的國有資產監督與風險防范機制,保證國有資產能夠在安全穩定的環境下進行管理和分配。國有資產的風險防范機制要從三個方面來完善:風險管理組織機制、風險評估和分析機制以及風險預警機制。不斷完善全面的風險管理架構,設立獨立的風險控制部門和管理部門,從頂層設計的角度上對企業風險狀況和風險管理能力進行評估。同時結合企業內外部環境的發展和變化,綜合分析并預測國有企業要面臨的風險類型和風險等級,做好風險防范工作,制定風險防范規劃和預案。另外,要不斷提升管理人員的國有資產管理專業素質培養,增強風險防范意識,積極運用好現代化的風險預測技術和風險數據交流與獲取平臺,做好靈活應對與處理重大風險事故的對策。
2.優化相關工作的法律、制度機制。在近年來的改革發展過程中,我國對于國有資產產權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并且存在著一定的滯后性,以至于國有資產權益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保障。筆者認為應該不斷完善國有資產流失的司法追償制度,不斷優化國有資產流失方面的法律制度和體系。
司法追償制度主要指的是通過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等,按照法律程序進行檢查權和審判權的使用,目的是為了保護國有資產的完整性和合法性,恢復國有資產所有權。一方面,要明確國有資產流失過程中的民事責任和經濟責任,保證責任落實到人,嚴懲和治理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行為。同時,明確管理部門和國有企業的權利與義務,通過法律的形式,不斷增強司法機關和審判機關的職權和義務。另一方面,還要增設侵犯、冒名國有資產的整治措施,完善法律懲治力度。按照科學嚴謹的辦事原則,不斷調查和監督整個過程的國有資產流失情況,通過嚴厲的懲治力度和刑法監督,不斷完善刑法的調控機制,保證刑法作為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有力武器,對國有資產流失行為進行高效監督。
3.明確國有資產流失評價及責任追究機制。從政治學的角度上來看,國有資產流失,主要指的是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相關管理規定,或者通過失職、瀆職等行為,導致國家國有資產的流失以及國有資產所有者權益的損害。而國有資產流失責任追究制度是用來維護國有資產的安全,保護所有者的合法利益,以防止企業國有資產流失。
通過強調并運用國有資產流失責任追究制度,可以先明確國有資產流失評價工作以及責任追究機制。一方面,要不斷明確國有資產流失責任追究的基本原則,嚴格落實“實事求是,流失必究”的責任追究方式。同時,要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嚴格按照相關的國有資產流失責任追究辦法來進行有關行為的處理。另一方面,要不斷明確責任追究的主體、對象和范圍,責任追究的主體主要是追究者,責任追究的對象即為被追究者。在進行責任追究的過程中,要嚴格落實追究和查處的程序,按照程序執行。任何一件國有資產流失責任追究案件,都必須嚴格從提起、立案、調查、認定和鑒定、作出審查結論等流程來完成,通過責任追究的形式來對工作人員的玩忽職守等行為做出懲罰,確保國有資產責任追究制度的完善,維護國有資產持有人的利益。
另外,要確保國有資產流失責任追究工作的落實情況。要不斷健全和完善科學的國有資產經營管理責任體系,保障國有資產流失責任追究工作能夠有序進行。同時,要抓緊完善并出臺《國有資產流失案件責任追究辦法》,形成完整的國有資產流失責任追究體系。不斷落實過程中的責任分配,做到權責明確,責任到人,拒絕出現推諉和消極等待的情況。在進行責任追究時,還要講究關注時效性問題,根據案件的性質和內容,強調“無期限責任制”,使責任追究和問責產生應有的威懾作用,有效防止國有資產的流失情況。
4.防范國有資產的隱性流失。國有資產的隱性流失,主要表現為生產經營粗放、決策失誤以及盲目擴大企業消費等情況而產生的國有資產流失。隱性流失主要是由于國企經營者權力越位、國企管理部門對國有資產的監管力度不夠以及企業管理不到位等情況產生的。隱性流失雖然是國有企業內部環境導致的,但是也需要管理者引起重視,否則會給國有資產帶來負面影響。
企業要有效防止國有資產的隱性流失,可以通過建立職業經理人資格認定和準入制度,打造并形成職業經理的人才市場。同時,要實行任期目標管理制度和責任追究與獎勵制度,激勵職業經理人的有效工作,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另外,實行任前個人財產的登記制度,鼓勵全員參與,齊抓共治,規范招標程序,杜絕出現不法行為造成招標干擾,要有針對性地展開定期的專項檢查和監督工作。
在國有資產處置過程中產生的權益保障問題,日漸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也是影響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的國有資產流失主要表現為跨國投資中的資產流失、企業改造中的資產流失以及內部控制所導致的資產流失,結合當前國有資產處置過程中的問題分析,例如:所有者的界定與缺位、企業監管體系待健全、現行法律體系待完善等,針對性地提出構建完善的國有資產管理機制,來保障國家資產權益這一戰略目標。同時,加快建立完善的國有資產監督與風險防范機制,優化相關工作的法律和制度機制,建立和完善司法追償制度。明確國有資產流失評價與責任追究機制,運用國有資產流失責任追究制度,強調國有資產流失責任追究的基本原則和主體,有效防范國有資產的隱性流失。只有綜合做到以上措施,才能夠有效防范國有資產的流失問題,幫助維護資產持有者的合法利益,保障我國的國民經濟支柱平穩發展,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