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命,楊子萍,,劉燕山,殷稼雯,唐晟凱,楊家新
(1.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江蘇省內陸水域漁業資源重點實驗室,江蘇 南京 210017;2.南京師范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翹嘴鲌(Culter alburnus),隸屬鯉形目(Cypriniformes)、鯉科(Cyprinidae)、鲌亞科(Culterinae)、鲌屬(Culter),是東亞特有魚類,我國除青藏高原和新疆外,從黑龍江到珠江以及海南省的各江河、湖泊、水庫等水系中均有分布[1]。翹嘴鲌體呈銀白色,俗稱大白魚,其營養豐富,肉質細嫩,味道鮮美,享有中國古代四大名魚之一和“太湖三白”的美譽,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2]。翹嘴鲌性兇猛,以水中小型野雜魚類為食,在改善魚類群落結構及維持生態系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水域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3]。多年來,受過度捕撈、生態環境污染、涉水工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翹嘴鲌天然資源量明顯減少,種群小型化、低齡化趨勢加劇[4-5],因此亟待加強翹嘴鲌種質資源管理保護。魚類年齡和生長的研究是魚類生態學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評價天然水域魚類資源變化趨勢的依據,可為漁業資源保護及合理利用提供重要參考[6]。
長蕩湖(又名洮湖)屬太湖水系,是太湖流域的第三大湖泊,為江蘇省十大淡水湖之一,水域面積85.3 km2,平均水深0.8~1.2 m,蓄水量約108m3,為典型過水型淺水湖泊,具有供水、防洪、養殖、灌溉和旅游等多重功能[7-8]。歷史上長蕩湖水草叢生,水生生物資源豐富,有“一斛水中半斛魚”“日出斗金,夜出斗銀”之美譽[9]。近年調查結果顯示,長蕩湖富營養化嚴重,水生植物物種豐度和覆蓋度急劇下降,魚類生物多樣性指數不高,物種貧乏[10-11]。翹嘴鲌為長蕩湖漁業資源的優勢物種,也是重要的漁業對象和主要兇猛魚類之一[12]。文獻[13]報道了長蕩湖翹嘴鲌的遺傳多樣性。現采集長蕩湖翹嘴鲌樣本,以鱗片為年齡鑒定材料,研究翹嘴鲌的年齡組成和生長特征,以期為長蕩湖翹嘴鲌資源的管理保護和開發利用,提供基礎資料。
分別于2021 年和2022 年5 月和10 月,在長蕩湖采集翹嘴鲌。
采用三重刺網采集翹嘴鲌,并從長蕩湖捕撈公司收購翹嘴鲌,共獲得翹嘴鲌樣本113 尾。測量其體長、體質量,在背鰭下方、側線上方中間處采集鱗片,數量為5~10 枚,通過鱗片鑒定其年齡。將鱗片浸泡于4%的NaOH 溶液中12 h,用毛刷清除鱗片表面結締組織及黏液,用自來水沖洗干凈,將鱗片夾在載玻片中間,置于解剖鏡下開展年齡鑒定。
采用冪函數擬合體長和體質量關系:
式中:W——體質量,g;
L——體長,cm;
a——常數;
b——冪指數。當b 值與3 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時,表明魚類種群為勻速生長類型[14]。
采用Von Bertalanffy 生長方程描述魚類的生長過程。體長生長方程為:
式中:t——年齡;
t0——假設的理論生長起點年齡;
Lt——t 齡時的體長,cm;
k——生長系數;
L∞——漸近體長,cm。
體質量生長方程為:
Wt=W∞[1-e-k(t-t0)]b。
式中:t——年齡;
t0——假設的理論生長起點年齡;
b——體長-體質量關系式指數;
k——生長系數;
Wt——體質量,g;
W∞——漸近體質量,g。
通過對生長方程求一次、二次導數,獲得生長速度方程和生長加速度方程,生長拐點年齡:ti=ln b/k+t0。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3 和SPSS19.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Origin8.0 軟件進行繪圖。
113 尾翹嘴鲌體長為18.15~74.63 cm,平均值為37.24 cm,20~60 cm 個體占比為94.7%(圖1);體質量為58.5~4 524.6 g,平均值為701.8 g,體質量<500 g 的個體占比為55.8%,體質量為500~1 000 g的個體占比21.2%(圖2)。

圖1 翹嘴鲌體長分布

圖2 翹嘴鲌體質量分布
翹嘴鲌由1~6 齡組成,其中2 齡個體占比為28.3%,1 齡和3 齡個體占比均為22.1%,6 齡個體占比僅為3.5%(圖3)。

圖3 翹嘴鲌年齡組成
翹嘴鲌體長和體質量關系呈冪函數關系:W=0.010 3L2.9928(n=113, R2=0.993 1)(圖4)。冪指數為2.992 8,接近于3,且差異不顯著,說明翹嘴鲌為勻速生長類型。

圖4 翹嘴鲌體長與體質量關系
翹嘴鲌符合勻速生長模式,因此可用von Bertalanffy生長方程來擬合其生長方程。參照文獻[15]的方法,獲得生長參數:L∞=109.28 cm,k=0.123 2,t0=-0.646 8,W∞=12 993.47 g。將參數帶入von Bertalanffy 方程,得到翹嘴鲌的體長和體質量生長方程:Lt=109.28[1-e-0.1232(t+0.6468)]和Wt=12 993.47[1-e-0.1232(t+0.6468)]2.9928。
翹嘴鲌體長、體質量生長曲線見圖5(a)(b)。由圖5 可見,體長生長曲線沒有拐點,隨年齡增長逐漸趨于平緩并接近極限體長;體質量生長曲線呈不對稱的“S”形,隨年齡的增長,呈現出先快后慢的趨勢,最后逐漸接近極限體質量。

圖5 翹嘴鲌體長、體質量生長曲線
為了解翹嘴鲌生長過程中的生長速度和生長加速度變化,對翹嘴鲌體長和體質量生長方程進行一次求導和二次求導,獲得翹嘴鲌的生長速度和生長加速度方程:
體長生長速度和加速曲線沒有拐點,生長速度為正值,隨著年齡增加逐漸下降并趨近于零;生長加速度為負值,隨著年齡增加逐漸遞減并趨近于零,表明翹嘴鲌在低齡時生長速度較高,隨著年齡增長,其遞減速度變緩(圖6、7)。

圖6 翹嘴鲌體長生長速度曲線

圖7 翹嘴鲌體長生長加速度曲線
體質量生長速度有1 個拐點,呈現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趨勢。在拐點年齡之前,體質量生長速度逐漸快速增加,拐點年齡之后,體質量生長速度逐漸下降,體質量生長速度在拐點年齡時達到最大值(圖8)。拐點年齡ti=8.25 齡,對應的體長和體質量分別為72.76 cm 和3 656.34 g。體質量生長加速度具有2 個拐點,從第一個拐點到8.25 齡時,生長加速度為正值且呈下降趨勢。拐點年齡后生長加速速度變為負值且逐漸下降,約14 齡時達到最低點,而后又逐漸上升并趨近于零,說明生長加速度逐步趨緩,體質量接近極限值,生長進入衰老期階段(圖9)。

圖8 翹嘴鲌體質量生長速度曲線

圖9 翹嘴鲌體質量生長加速度曲線
魚類的鱗片、耳石、鰭條、匙骨、脊椎骨、鰓蓋骨、舌骨等,均可以作為年齡鑒定的材料,不同魚類的最佳年齡鑒定材料也不盡相同,應根據魚類種類選擇合適材料用于魚類年齡鑒定[16]。相比其他年齡鑒定材料,鱗片取材簡單,處理過程方便,年輪標志較為明顯,便于觀察,是翹嘴鲌年齡鑒定的首選材料[17-18]。
文獻[2,18]報道,江蘇地區的翹嘴鲌雌魚的性成熟年齡為3 齡,雄魚的性成熟年齡為2 齡。本研究中,翹嘴鲌由1~6 齡年齡段構成,其中1~3 齡的個體占比為72.6%,4~6 齡的個體占比為27.4%;從年齡組成和體長、體質量分布均可看出,長蕩湖翹嘴鲌種群組成呈現出低齡化、小型化特征,這可能是由于長蕩湖漁業捕撈強度較大,漁網孔徑較小。
一般來說,可通過魚類的體長-體質量方程來判斷魚類的生長模式。當冪指數為“3”或接近于“3”時,表明魚類是勻速生長類型;當冪指數與“3”有顯著性差異時,表明魚類為異速生長型[14]。本研究中,長蕩湖翹嘴鲌的體長-體質量生長方程為W=0.010 3L2.9928,冪指數接近“3”,表明翹嘴鲌為勻速生長模式,這與其他水域的翹嘴鲌生長模式一致[17-18]。von Bertalanffy 生長方式是描述魚類生長規律最常用的模型之一,其能夠準確闡明魚類的體長與體質量隨年齡變化而變化的內在規律[15]。本研究體長-體質量生長方程顯示,翹嘴鲌為勻速生長模式,滿足了von Bertalanffy 生長方程的前提條件[19]。
本研究采用von Bertalanffy 生長方程,描述了翹嘴鲌的生長特征,并與其他水域種群的生長模式進行了比較[17-18,20-31](表1)。由表1 可見,不同水域的翹嘴鲌種群生長情況有較大差異,長蕩湖翹嘴鲌的極限體長和體質量大于其他多數種群,表明長蕩湖種群具有較高的生長潛能。這可能是不同水域的種質資源遺傳差異所致,同時受到餌料豐度、生態環境好壞等因素的影響[18]。

表1 不同水域的翹嘴鲌種群生長參數
魚類的生長分為3 個階段:即性成熟前的生長迅速階段、性成熟后的生長穩定階段以及生長衰老階段[32]。本研究中,長蕩湖翹嘴鲌的生長拐點年齡為8.25 齡,遠大于初始性成熟年齡,說明長蕩湖翹嘴鲌的迅速生長階段,最長可延續到性成熟后的5 年,以保證較高的繁殖力,有利于維持種群數量的不斷增長。生長拐點年齡對應的體長和體質量分別為72.76 cm 和3 656.34 g,遠超現有種群中大多數個體,也表明長蕩湖的翹嘴鲌捕撈強度過大。
翹嘴鲌是長蕩湖常見的定居肉食性魚類,也是長蕩湖主要的捕撈對象之一,兼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重要的生態作用。本研究中,長蕩湖翹嘴鲌種群呈現出低齡化和小型化,種群大小組成普遍低于拐點生長年齡對應的體長和體質量,說明翹嘴鲌資源開發利用強度過大。根據長蕩湖翹嘴鲌資源現狀和研究結果,建議采取以下保護措施。
(1)加強漁政執法力度,控制捕撈強度。強化漁業資源管理,對捕撈總量進行管控,限定捕撈漁網的孔徑大小,明確起捕規格為8 齡,起捕規格體長和體質量分別為71.62 cm 和3 480.35 g。
(2)修復水域生態,保護棲息環境。控制湖泊環境污染和富營養化,開展水域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通過種植水草、設置人工魚巢、生態浮床等措施,為翹嘴鲌的生長和繁殖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3)開展增殖放流,加強資源監測。科學、合理、規范實施翹嘴鲌人工增殖放流活動,加強種群和資源動態監測,逐步恢復長蕩湖翹嘴鲌資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