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丹,張麗娜,文麗娜,施雯,李金橋,劉兆強
軍事作業醫學是近年來軍事醫學研究向能力拓展過程中形成的新興學科,其目的在于鞏固和提升軍人在應用高科技武器裝備系統時的作業能力。隨著軍隊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各種高精尖武器裝備使軍事作業復雜程度不斷攀升。軍事作業模式正從傳統的力量型向力量智力型轉變,由此引發的軍事作業疲勞是影響軍隊持續作戰能力不容忽視的因素,已成為軍事作業醫學研究的重要方向[1]。目前作業疲勞主要分為高強度持續勞動作業所致的生理疲勞和精神高度緊張作業所致的心理疲勞[2]。生理疲勞可誘發不同程度的食欲減退、肌肉運動協調性差、視覺融合降低等現象,甚至會出現失眠、血尿、心率異常等明顯的臨床癥狀,嚴重威脅官兵身體健康;心理疲勞則會嚴重干擾機體的感知、判斷和控制能力,影響關鍵信息提取和導致決策失誤,是工作事故發生的重要因素。根據美軍調查[3],其空勤人員的作業疲勞發生率達34%,而我軍邊防人員的疲勞發生率約為36%[4]。對于角色和環境突變、訓練量驟增的新兵,其疲勞發生率更是高達55.6%[5]。因此,如何快速糾正官兵疲勞狀態成為我軍衛勤保障的重要課題。
隨著現代軍事醫學的不斷發展,軍隊療養工作重心向以維護和提升部隊全維戰斗力為中心的預防、保健和醫療保障并重轉變,以新時期大健康理念為指導,強調對官兵進行全維預防維護和全生命周期管理,促進官兵身心健康發展[6]。隨著軍隊療養工作經驗的不斷積累,應用不同自然療養因子對官兵作業疲勞進行康復干預的療效得到了驗證。胡德永等[7]應用礦泉浴療法對戰斗機飛行員進行干預后發現,可明顯增加血清鐵蛋白含量,促進機體乳酸有效清除,有效緩解長期激烈飛行帶來的慢性疲勞。此外,張亞京[8]發現森林療養可有效降低疲勞人群的負面情緒,改善癥狀人群的軀體疲勞和精神疲勞,森林環境下療養的復愈性明顯高于城市環境下。因此,為糾正官兵作業疲勞狀態,本研究采用綜合療養因子對作業疲勞官兵進行系統干預,旨在為制定科學、有效的療養干預方案提供參考。
2019 年3 月至2021 年11 月,通過來院療養和走訪部隊相結合的方式,隨機提取720 名官兵進行問卷調查,采用Maslach 工作倦怠問卷?通用版(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MBI?GS)和疲勞評定量表(fatigue assessment scale,FAS)篩選作業疲勞人員,實際回收有效問卷709 份,有效回收率98.5%。作業疲勞人員納入標準:MBI?GS量表積分>2.2 分且FAS 量表積分>22 分[9];排除標準:因疾病或心理因素、服用藥物或重體力訓練所致疲勞的志愿者以及正在使用其他治療手段干預的疲勞志愿者。
隨后,從有效問卷中隨機抽取120 名作業疲勞人員作為志愿者,包含88 名男性(73.3%)和32 名女性(26.7%),年齡19~57 歲[(31.68±7.78)歲],軍齡1~38 年[(11.38 ± 7.93)年],學歷層次分別為本科15 人(12.5%)、碩士45 人(37.5%)、博士44 人(36.7%)和其他16 人(13.3%);將抽取的志愿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對照組和空白組,每組均為40 例。其中試驗組為興城特勤療養中心療養的作業疲勞志愿者;對照組為來院脫離工作環境但未給予上述綜合療養因子系統干預,仍從事工作的不能入組;空白組為繼續在原崗位工作的作業疲勞志愿者。3 組志愿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實施流程 試驗組應用綜合療養因子進行為期15 d 的干預。其具體干預方法分為以下3 項:(1)森林療法:于本中心松柏坡進行森林冥想、呼吸操等靜息森林浴和健步走等活動,頻率為1 次/周,1 h/次;(2)日光療法:根據本中心日光浴場的環境監測系統,在適合時間段間歇照射,劑量由低到高,頻率為3 次/周,2 h/次;(3)礦泉浴療法:日光浴后于水療中心實施礦泉浴,使用富含偏硅酸鹽、低放射性的氡溫泉進行全身浸浴,水溫38~40℃,頻率為3 次/周,每次10~15 min,間隔5 min 后循環1 次。對照組和試驗組均執行規范的日常生活制度,規律飲食,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8 h),降低作息紊亂、睡眠不足等因素對研究結論的干擾,并提供體育療法、景觀療法、心理咨詢等基礎療養服務,供療養員自愿選擇。經心理專業人員指導后,志愿者獨立使用作業疲勞癥狀自評量表(newly developed question?naire for work relateted fatigue feeling,WRFFQ)完成現場測評,通過比較試驗前后3 組志愿者的WRFFQ 積分評價綜合療養因子的干預效果。
1.2.2 調 查 工 具 (1)MBI?GS 量 表。使 用Maslach 教授編制、李超平教授修訂的MBI?GS 量表中的“情感衰竭”分量表調查官兵的工作倦怠狀態[10]。該分量表包含5 個條目,代表個人的心理資源被過度消耗的感覺,采用7 點正向計分制,從“從不”到“每天”分別計0~6 分,計算各條目的平均得分,得分越高代表倦怠感越嚴重。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一致性。(2)FAS 量表。該量表是由de Vries 等[11]研發的從單一維度評估慢性疲勞癥狀的測量工具,并在結節病等慢性疾病所致疲勞中得到驗證,可有效識別慢性疲勞狀態,內部一致性達0.90。該量表包含10 個條目,涵蓋軀體癥狀和精神癥狀,采用Likert 5 級評分,從“從來沒有”到“總是”分別計1~5 分,總分范圍為10~50 分。22~34 分提示嚴重疲勞,≥35 分提示極度疲勞[9];(3)WRFFQ 量表。該量表是由日本產業衛生學會開發的被廣泛用于疲勞嚴重程度評估的自評量表。該量表涵蓋不快感、情緒不安感、視覺疲勞感、怠倦感和困倦感等5 個維度,共25 個條目[12]。該量表采用Likert 5 級評分,從“全然沒有”到“非常明顯”分別計1~5 分,得分越高提示疲勞嚴重程度越重。其中總分≤50 分提示疲勞“稍微有點”、總分51~75 分提示疲勞“有點明顯”、總分76~100 分提示疲勞“相當明顯”、總分≥101 分提示疲勞“非常明顯”。據有關研究評估,該量表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0.943)和信效度(0.80)[13-14]。
運用SPSS 26.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和差異性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選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Mann?Whitney 檢驗,組內比較選用配對樣本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WRFFQ 量表分析,志愿者在干預前的作業疲勞積分按≤50 分、51~75 分、76~100 分和≥101分進行劃分,其比例分別為65.0%(78/120)、29.2%(35/120)、4.2%(5/120)和1.6%(2/120),約35% 志愿者的作業疲勞積分>50 分,存在較為明顯的作業疲勞。見表1。經綜合療養因子干預后的試驗組官兵,作業疲勞積分均≤50 分,療養前后其疲勞狀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原工作崗位的空白組官兵疲勞狀態并無明顯變化(P>0.05)。分析對照組數據發現,盡管官兵已經脫離其原工作環境并在院休養,其疲勞狀態仍未見明顯緩解,初步驗證了綜合療養因子對官兵作業疲勞狀態改善的效能。
官兵入組前,3 組作業疲勞官兵的作業疲勞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其疲勞狀態不存在明顯差異。經綜合療養干預后,試驗組官兵的作業疲勞積分較干預前明顯降低,由(41.95 ±12.57)分降低至(33.28 ± 4.49)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對照組官兵雖脫離工作環境,其疲 勞 積 分 降 低,由(51.55 ± 18.11)分 降 低 至(45.08 ± 12.03)分,但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繼續工作的空白組,其疲勞積分甚至輕微升高,由(45.63 ± 18.31)分增加至(46.70 ± 17.63)分,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試驗組、對照組和空白組作業疲勞官兵WRFFQ 積分比較(分,± s)

表2 干預前后試驗組、對照組和空白組作業疲勞官兵WRFFQ 積分比較(分,± s)
注:WRFFQ 為作業疲勞癥狀自評量表
組別試驗組對照組空白組H 值P 值例數40 40 40干預前積分41.95 ± 12.57 51.55 ± 18.11 45.63 ± 18.31 5.966 0.051干預后積分33.28 ± 4.49 45.08 ± 12.03 46.70 ± 17.63 27.077<0.001 t 值?4.505?1.720 0.276 P 值<0.001 0.093 0.784
進一步對WRFFQ 量表的5 個維度進行深入分析后發現,試驗組官兵經綜合療養干預后,其不快感、情緒不安感、視覺疲勞感、怠倦感和困倦感5 個維度得分均發生顯著性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僅不快感、情緒不安感維度存在顯著改善;而空白組的5 個維度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以上研究結果表明,僅脫離工作環境執行標準療養方案,并不能有效改善官兵在實際軍事作業過程中產生的作業疲勞,而本中心制定的綜合療養方案對于作業疲勞人員的緩解是多方面的,可以改善官兵的作業疲勞狀態,證實了軍隊療養工作的重要性。
表3 干預前后試驗組、對照組和空白組作業疲勞官兵疲勞積分比較(分,± s,每組n=40)

表3 干預前后試驗組、對照組和空白組作業疲勞官兵疲勞積分比較(分,± s,每組n=40)
因子不快感情緒不安感視覺疲勞感怠倦感困倦感試驗組對照組空白組干預前7.78 ± 2.54 8.63 ± 3.13 8.30 ± 3.18 8.13 ± 2.76 9.13 ± 3.13干預后6.20 ± 1.36 6.33 ± 1.42 6.80 ± 1.38 6.83 ± 1.68 7.13 ± 1.56 t 值3.468 4.232 2.737 2.545 3.617 P 值0.001 0.000 0.008 0.013 0.000干預前9.83 ± 3.46 10.20 ± 4.31 10.13 ± 4.18 9.90 ± 3.56 11.50 ± 4.41干預后8.35 ± 2.85 8.53 ± 2.73 9.20 ± 2.67 9.08 ± 2.63 9.93 ± 2.63 t 值2.088 2.070 1.186 1.172 1.934 P 值0.040 0.042 0.239 0.245 0.057干預前8.75 ± 3.92 8.58 ± 3.91 8.88 ± 3.58 9.33 ± 4.10 10.10 ± 4.62干預后8.35 ± 3.70 8.85 ± 4.21 9.68 ± 4.43 9.70 ± 3.55 10.13 ± 4.32 t 值0.469 0.297 0.888 0.431 0.030 P 值0.640 0.767 0.377 0.667 0.976
軍事作業疲勞是官兵在軍事作業過程中,體力和腦力活動過度所致的一種生理心理現象,其表現癥狀具有較強的主觀性,呈現出肌肉運動協調性下降、認知功能降低等特點,嚴重影響官兵軍事作業效率和部隊戰斗力。因此,探索軍事作業疲勞發生機制并研究制定個性化疲勞快速恢復方案是維護和提升官兵作業能力的關鍵。盡管近年來研究者在探索疲勞發生機制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但是仍未形成一個系統全面的學說,目前普遍認為疲勞可能與“神經?內分泌”軸功能改變密切相關[15]。Newsholme 等[16]研究認為,持續作業導致的游離脂肪酸升高致腦組織中游離色氨酸增加,促進抑制性神經遞質5?羥色胺合成,進而降低神經系統興奮性。Schumann 和Cleare 等[17-19]研究發現,在長期疲勞患者中,促進蛋白合成和運動功能恢復的腎上腺功能和性腺功能受到明顯抑制,而維持機體代謝的甲狀腺功能得到增強。盡管疲勞發生的機制尚未完全清晰,但了解目前研究進展和疲勞鑒定方法,對指導預防作業疲勞和制定快速康復方案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相關研究[20]表明,隨著工作倦怠感的累積,會引發機體慢性疲勞、頭疼等生理問題和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MBI?GS 量表可有效篩查長期難以有效應對工作壓力引起的工作倦怠,是當前常用的作業疲勞研究量表;FAS 量表可評估慢性疲勞所致的心理、生理癥狀,是目前常用的疲勞自評量表。由于WRFFQ 量表既可以用于急性、亞急性疲勞的研究[21],又可以評價慢性疲勞在某天的表現,更為重要的是其采用“經時型”調查方式,特別適用于評價干預措施引起的伴時性變化。因此,本研究聯合使用MBI?GS 和FAS 量表篩查軍事作業所致的工作倦怠及其引發的慢性疲勞人員,保證入組志愿者的準確性,并在干預前后使用WRFFQ 量表對入組志愿者的作業疲勞狀態進行評定,評價綜合療養因子對緩解官兵作業疲勞的效能。
結果發現,對試驗組志愿者應用包含日光療法、礦泉浴療法和森林療法在內的綜合療養因子進行為期15 d 的干預后,均未報告存在明顯的作業疲勞,其不快感、情緒不安感、視覺疲勞感、怠倦感和困倦感等5 個維度的指標均得到明顯改善,官兵健康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而對于繼續在原崗位工作的空白組志愿者,其仍持續受到疲勞因子的影響,疲勞狀態并未得到糾正。更為重要的是,僅簡單地讓官兵脫離作業環境并不能顯著改善其疲勞狀態,進一步證明了該綜合療養方案的有效性。其可能的機制在于:(1)全身浸泡于含氡的高熱性溫泉,可促進鐵、鈣、鋅等微量元素吸收,增加血清鐵蛋白含量,增強疲勞后機體的乳酸清除能力[7];同時,補充鐵元素后會有效預防疲勞所致的單胺氧化酶活性降低,阻止抑制性神經遞質5?羥色胺在腦組織中的蓄積,增強神經敏感性[22]。(2)既往Meta 分析發現,抑郁癥與維生素D3缺乏密切相關,日光浴后可促進維生素D3的合成并明顯改善抑郁狀態,抵抗惡劣心境[23];此外,增加的維生素D3可促進鈣離子吸收,明顯提高神經系統反應性。(3)Liu 等[24]發現,日光浴中的紫外線輻射可促進血液中氮氧化物的水平,介導血管擴張,改善機體微循環功能。(4)Jus?sila 等[25-26]對暴露于紫外線輻射(B 波)的成年人皮膚活檢后發現,角質細胞內的β?內啡肽表達水平明顯增加,可提升幸福感,緩解機體疼痛,精神放松;同時,日光照射可以減少松果體中的褪黑素產生,人體恢復正常生活節律,解除白天的疲勞[27]。
本研究充分利用療養因子,制定了科學合理的綜合療養方案,結果發現簡單脫離工作環境并不能緩解官兵的軍事作業疲勞,證實了進行系統的綜合療養干預的有效性,強調了我軍軍事療養工作的重要性,為我軍制定科學、有效的個性化療養干預方案提供有益參考,對提升我軍衛勤保障能力和維護部隊戰斗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