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晨雪
摘要師資隊伍國際化是推動高校中外合作辦學質量的核心要素,也是助力學校國際化辦學的戰略選擇。隨著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大力開展,教師隊伍雙語授課能力不足、國際化水平不高已成為影響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教學效果及人才培養質量的突出問題。陜西科技大學阿爾斯特學院在提升教師隊伍國際化水平方面多措并舉,通過教師培訓進修,努力拓展國際交流平臺,不斷創新機制體制等舉措持續改善教師學術成長環境,為師資國際化提供制度保障。文章通過分析阿爾斯特學院在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的有效探索和實踐,為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高校教師隊伍國際化建設提出了相應的路徑與策略。
關鍵詞 中外合作辦學;師資建設;國際化;探索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3.029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引進優質教育資源”[1]。作為加強各國間高等教育合作、打造教育共同體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外合作辦學的質量一直以來都是教育界關注的焦點,而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則是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的基本依托,也是辦學的核心所在[2]。
作為陜西科技大學開放辦學的窗口之一,陜西科技大學阿爾斯特學院(以下簡稱“阿爾斯特學院”)自2019年成立以來,牢牢把握“立德樹人”總基調,秉持“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宗旨,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機制,多措并舉推進搭建國際交流平臺,加速中青年人才隊伍的國際化成長,打造優質教學資源蓄水池,在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和實踐。
1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內涵與意義
1998年的教育大辭典這樣描述“教育國際化”:教育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間相互交流、研討、協作,解決教育上共同問題的發展趨勢。其突出特點有三:一是國際教育組織出現與發展;二是國際合作加強;三是各國均在逐漸改革學制的封閉與孤立狀況,使本國與國際上的各級各類學校發展趨向一致[3]。可以說,教育國際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必然發展方向,而高校師資作為教學實踐中的關鍵一環,則成為高校為順應教育全球化發展,培養兼備家國情懷和國際化視野的復合創新型人才的主導力量。具體來講,大學師資隊伍國際化,就是要求教師具有國際觀念、國際意識和國際視野;擁有跨文化教育背景且了解多元文化;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此外,教師還要盡可能把握本學科專業領域的國際現狀和趨勢,并擁有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資源和進行資源配置的意識和能力。最后,教師在教學、科研和管理等方面也需具有較強的協作、創新能力[4]。
而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我國改革開放之初在教育領域里出現的新事物,經過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萌芽,到90年代初期的逐漸增多,再到1995年經原國家教委發布《中外合作辦學暫行規定》后進一步規范發展,目前已初具規模。在2003年及2004年,我國依次頒布《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實施辦法》,為規范中外合作辦學活動提供了法律依據,標志著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
隨著中外合作辦學模式進入高速發展時期,高等教育國際化已成為國內高等教育領域備受關注的新課題。而作為承載教學實踐活動的主體,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高校師資在傳播先進的教育理念,實施創新型教學活動,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人才這一過程中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國際化在高校的國際化建設中處于核心地位,是實現校園氛圍國際化的基礎、科研國際化的前提、教學國際化的中介及學生國際化的橋梁[5]。而如何搭建好這道橋梁,使得中外優質教育資源進行充分的融合、交流、溝通,則成為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內涵式建設的關鍵。
2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教育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經歷了跨越式發展,完成了歷史性成就。截至2021年底,全國經審批機關批準設立、舉辦的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共2356個。其中本科以上層次機構和項目1340個,合作對象涉及39個國家和地區、1000余所境外高校,僅陜西省內就有9家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26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
為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反哺師資隊伍建設,陜西科技大學與英國阿爾斯特大學于2019年合作共建阿爾斯特學院,旨在構建國際化的培養體系,打造中英高素質師資隊伍,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全球競爭力和世界擔當的高層次創新型國際化人才。
然而,筆者通過對阿爾斯特學院及其他高等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師資隊伍的分析發現,我國師資國際化建設目前主要有以下幾個困境:
2.1雙語教師匱乏,教師水平參差不齊
中外合作辦學培養方案中有相當一部分數量的課程需要中方任課教師具有較強的雙語教學能力。而通過觀察阿爾斯特學院部分中方教師的課堂表現及走訪學生發現,大部分教師的專業能力毋庸置疑,但有限的語言能力成了軟肋,能夠進行雙語授課的教師供不應求。這就導致大量的共建課、引進課存在“有課無師”的情況。中外雙方教師也存在溝通不暢、配合度不高的問題。
2.2教師國際化程度不高,缺乏國際視野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阿爾斯特學院現任中方教師中具有海外工作和留學經歷的教師比例約為6%,整體偏低。這就導致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缺乏開放的意識和靈活的教學方法,主要使用應試型的講授型教學方式,而非素質型的啟發式教學,從而使得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課堂教學失去其應有的優勢和特色。
優質的師資隊伍是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高校開展高水平教學和科研的基本保證。而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建設在世界高水平大學的發展進程中已成為主要元素,也是衡量一所大學辦學條件的重要指標。因此,師資隊伍國際化水平不高、與外方優質教育資源對接不強成了制約我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長足發展的突出問題。
3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實踐及探索
3.1重視教師培訓進修,努力改善教師的學術成長環境
近年來,教師赴海外培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國際交流頻繁受挫。阿爾斯特學院努力克服影響,多維聯動、主動作為,使得教師出國培訓項目高效推進,讓教師通過實地研究,沉浸式參訓,全方位、多層次地學習外方先進的教學實踐經驗,優化教學方法,提升自身學術水平。
2022年8月,學院派出3位教師赴澳參訓。此次培訓由澳大利亞未來教育研究院、英國阿爾斯特大學和斯威本科技大學先進制造中心聯合開展,包含課程設計與課堂管理、學術寫作指導、英語能力提升、教學模式探究、教學觀摩等多個模塊。在培訓過程中,老師們與澳洲高校教師進行了學術研討,深入體驗了澳洲高校的科研環境、教學理念和文化氛圍。2022年9月,學院派出1位教師赴英國阿爾斯特大學開展3個月的深入交流與學習,通過跟課、研討、聯合發表論文的實踐過程與外方教師共同學習、共同提高。
此外,為推動學校非英語類課程英語教學、雙語教學以及提升中外教共同授課的能力和水平,阿爾斯特學院自2021年4月起聯合學校教師發展中心及西安外國語大學開展英語教學語言培訓。培訓聚焦聽力訓練、口語強化和課堂英語駕馭技能,不僅為學院及學校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全英語、雙英語授課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師,更是順應學校發展的需要,通過教師自身國際化能力提升助力學校開放辦學不斷走向深入。
3.2拓展國際交流平臺,高水平合作助力發展
推進師資隊伍國際化進程,則應加強對海外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對接。阿爾斯特學院充分利用新興科技手段,積極與外方院校開展線上線下、多維度的交流溝通。通過引進外方優質師資、互派教師等“強強聯合”或“以強帶弱”的方式,讓中方教師在跟課、研討的實踐過程中更廣泛地了解海外高校教育教學理念及方法、學術研究熱點,從而培養一批教學水平高、學術能力強、國際化視野廣、英語交流順暢的中方優秀教師。
2020年以來,阿爾斯特學院聯合英國阿爾斯特大學每年利用假期開展線上系列培訓兩次,邀請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進行主題培訓,將外方的教育教學理念、學術研究熱點“請進來”。培訓內容包括英國教育體系、專業設置及質量保障體系以及具體的課程建設、教學設計、科研選題等,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帶領教師一步步完成課程的國際化設計,對接國際學術前沿,讓參訓教師充分參與和了解外方高校和專業的學術發展和人才培養情況。
3.3創新機制體制,為師資國際化提供制度保障
體制機制對高校發展進步起著保駕護航的作用,決定著一個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陜西科技大學堅持“引進來”“走出去”有機結合,不斷更新、激活現有人才機制。
一是堅持“引進來”。自2015年以來,陜西科技大學不斷加強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持續完善人才管理、服務機制,并陸續出臺了《陜西科技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實施辦法(試行)》《陜西科技大學博士招聘及聘任實施辦法(試行)》《陜西科技大學師資隊伍培養實施辦法(試行)》《陜西科技大大學高層次人才引進及培育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從頂層設計層面加強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管理與考核,聚焦師資隊伍長足發展,為建設意識牢固、師德優先、能力為重的師資隊伍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
二是堅持“走出去”。從學校層面到學院層面,均積極鼓勵和推薦教師赴外參加多層次、多形式的教師培訓、學術會議、教學研討等活動,并陸續制訂、推出《陜西科技大學專任教師學歷提升實施辦法(試行)》《陜西科技大學阿爾斯特學院教師赴英國阿爾斯特大學培訓實施辦法(試行)》等多個制度文件,進一步從制度層面助推教師赴外參會、參訓。此外,學校大力支持參加國家公派留學項目的人員,并在生活津貼、科研經費上給予相應的幫助,以此調動教師隊伍出國出境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人事部門在教師聘期考核及職稱認定時酌情將海外留學、培訓經歷作為參考依據。最后,學校在校內組織成立陜西科技大學留學人員聯誼會,加強有海外背景教師間的交流、合作,實現海外資源共享,以點帶面,助力學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
4結語
一個具有全球素養的當代大學教師必須具備中國情懷與世界眼光,既能從中國的角度認識世界,又能從世界的角度理解中國。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應該以外方院校為依托,通過開展教師進修培訓,搭建國際化交流平臺,創新體制機制等方式不斷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創新的教學模式,并以此為基礎結合本地區的經濟和教育特點,遵循培養創新型高素質人才的原則,充分利用國外優質的教育資源,著眼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具備強大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教師團隊,從而進一步增強辦學活力,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最終助力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本刊編輯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四次專題新聞發布會熱點話題摘錄[J].教育發展研究,2010,30(5):1-11.
[2]林金輝.中外合作辦學的“牛鼻子”:師資質量[C].第七屆全國中外合作辦學年會論文集,2016:77-79.
[3]安玉香,李檀.高等教育國際化對科技引進的意義——評《中國的科技創新之路:經驗與反思》[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1):231.
[4]陳旭,劉志杰.高校教師國際化問題研究[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8(4):96-97.
[5]吳文英.國際交流與合作:大學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有效途徑[J].北京教育(高教).2010(9):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