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培培 徐璨 孫丹丹
摘要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新一代數字技術席卷全球,對各行各業產生了深遠影響,作為新商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課程既要適應經濟發展的新變革,又要適應企業管理升級的新需要,同時還面臨數字技術智能化的新挑戰。文章基于數字化浪潮對應用型本科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提出的現實挑戰,分析當前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現實困境,從明確人才培養目標、重構課程體系設置、強化師資力量培養、共建協同育人生態四方面為財務智能化趨勢下的會計人才培養提供對策建議。
關鍵詞 數字化背景;智能財務;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3.013
“智能財務”是我國會計職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不斷深化和擴展的縮影,也是我國會計專業教育發展的新趨勢[1]。應用型本科會計人才培養模式著重解決“培養什么人”和“如何培養人”的問題,無論是培養目標還是培養方法、培養手段都會受到內外部環境的影響[2]。隨著我國新型會計人才供需矛盾的不斷加劇,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勢在必行。
1數字化浪潮對應用型本科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提出的挑戰
1.1人才培養目標面臨的挑戰
當前,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隨著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入融合與創新發展,并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行業企業不斷轉型升級,會計職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會計行業人才發展規劃(2021―2025年)》進一步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會計人才發展要實現“人才隊伍結構持續優化”的總體目標,“培養造就高水平會計人才隊伍”是主要發展任務[3]。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學周期為4年,即每所大學基本間隔4年就會對教學計劃進行全面的修改。但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的快速迭代及縱深發展,4年一次的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可能無法迅速響應社會需求,致使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落后于會計職業變革,其時效性亟須改進。
1.2課程體系設置面臨的挑戰
區別于傳統的會計人才培養目標,智能型財務人才培養目標對數智技術的應用能力要求更高,其教學內容自然也不同。盡管目前智能化人才培養尚未制訂統一的課程體系,但傳統會計的課程設置顯然已無法滿足智能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在原有的會計專業技能培養課程基礎上,需要新增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能培養的相關課程,此外,高校在建設智能化會計課程體系時,應從多個角度思考和規劃該學科與計算機科學之間的交叉、與傳統會計課程的整合、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課程的授課主體、課時的設置等問題。
1.3師資力量建設面臨的挑戰
教師是專業知識的傳授者和引導者,更是專業人才的塑造者和培養者,隨著新一代數字技術在財務領域的廣泛應用,智能型財務會計早已超越單一的學科范疇,呈現出學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屬性。財務智能化時代,除了基本的知識技能與軟實力外,數智技術應用能力也成為了會計人員作為數智技術實踐者的必備能力[4]。然而,傳統的會計學教師雖具備專業會計技能但欠缺系統的計算機知識,而懂計算機知識的教師,專業的會計技能卻是其薄弱環節。目前,僅有為數不多的高校能夠組建一支適合培養智能化會計人才的教師隊伍,師資力量亟待加強。
1.4實踐教學平臺搭建面臨的挑戰
實踐教學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的必備環節,傳統的會計實踐教學往往通過購買金蝶、用友等財務操作軟件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實用的實踐教學環境和專業技能訓練過程。相比于傳統的會計電算化階段,智能財務實踐教學平臺以大數據為基礎,利用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財務信息的智能共享處理。智能財務的本質在于智能場景的設計與新技術的融合,這使得建立智能化會計實踐教學平臺更加復雜。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在搭建智能實踐教學平臺的過程中,可能需要考慮不同的云模式、業務場景、數字處理技術涉及的交叉學科知識以及教學平臺的可擴展性等,單純依靠內部技術人員已經無法滿足智能實踐教學平臺的搭建需求。
2應用型本科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現實困境
2.1人才培養目標滯后于數字化時代對人才能力的需求
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既有專業知識,又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是應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新一代數字技術的應用發展對會計實務工作產生了巨大影響,簡單重復的記賬工作正在被機器記賬所取代,復雜的工作任務也逐漸變得簡單。數字時代,借助“大智移云物區”技術的應用,數據成為關鍵的生產要素,對收據的收集、分析、挖掘、處理、共享成為當前會計人才的必備技能,但是目前我國高等院校缺乏對社會需求的深入研究,人才培養目標相對陳舊,多數高職院校仍然沿襲“專業對口”原則設定人才培養目標,尚未明確界定新型會計人才應當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不能形成解決新型會計人才供需矛盾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5],無法將理論和實踐進行有效的銜接,與日新月異的企業實務需求相比,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方案的變革顯得相當遲緩。
2.2專業課程欠缺數字技術與專業知識的有效融合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需要相應的課程體系支撐,傳統會計專業通常都設置了基礎會計、財務管理、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審計、管理會計等專業核心課程,但顯然這些課程無法達成新時代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數字化背景下,傳統會計向智能財務轉型,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目標的不同決定了課程體系的不同,當前的突出問題是缺乏數字技術與會計專業課程深度融合的課程。此外,雖然部分高校設置了智能財務方向的課程,如財務共享、數據分析與可視化、人工智能技術、數據挖掘等,但這些課程大多屬于交叉學科,需重點關注數字技術與專業知識的融合,從課程開設到體系成熟,需要教師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并經歷教學實踐的打磨。
2.3師資隊伍結構和能力無法滿足智能化會計人才的培養需要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重要參與者,也是推動人才培養方案落實的中堅力量,教師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會對教學效果產生直接影響,目前多數高等院校智能財務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仍未及時更新,究其原因:一方面,鑒于新一代數字技術的全面普及和縱深應用,現有高校師資隊伍的知識結構已無法有效應對外部環境的飛速變化以及技術變革帶來的挑戰,能夠承擔智能財務人才培養工作的教師較少,無法滿足智能財務人才培養方案的巨大師資需求缺口;另一方面,部分高等院校由于對數字化背景下會計專業轉型的師資力量需求缺少預判,對智能會計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缺乏總體規劃、支持和引導,尚未制訂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導致師資隊伍結構和能力水平不能適應智能財務人才培養需要。
2.4實踐教學平臺建設無法為數字化人才培養提供有力支撐
實踐教學是應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必備環節,新一代數字技術使得傳統會計的職能不斷拓展延伸,使得企業由原有的流程驅動優化向數據驅動管理轉變,智能財務人才的實踐教學需要在數據搜集共享、數據算法應用、數據挖掘分析、數據服務提供等新興技術的支持下完成。目前與智能財務人才培養相匹配的實踐教學平臺,通常包含財務云、會計電子檔案、大數據分析處理技術、智能流程自動化等,但僅依靠高校自身往往難以提供滿足人才培養需求的實踐教學平臺[6]。由此可見,智能財務人才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這就要求高等院校充分整合各方資源,借助校企合作,建設和完善實踐教學平臺,加強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和管理。
3數字化背景下應用型本科會計人才培養模式轉型對策
3.1以“與時俱進、服務社會”為基準,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數字經濟時代,“大智移云物區”技術的應用使企業數據流、業務流無縫銜接,形成扁平開放的“數字生態”系統,面對新時代的人才培養需求,高校應明確人才培養目標,重構人才培養框架,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接軌。一方面,高等院校應立足現實,與時俱進,時刻關注數字技術的創新發展以及與會計專業學科的融合進程;另一方面,人才培養目標應以“服務社會、滿足企業用人需求”為根本落腳點,高校應加強與行業企業的溝通交流,深入企業調研,及時了解企業對會計專業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的需求,明確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構建數字化背景下適應時代發展及社會需求的人才培養框架,實現智能會計人才培養持續健康發展。
3.2以“職業技能、數字素養”為主線,重構專業課程內容體系
數字時代,智能會計人才的培養要兼備“職業技能”和“數字素養”,因而其課程教學內容與計算機學科關聯緊密,具有學科交叉的新文科屬性。智能會計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設置既要有助于實現數字化背景下的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又要考慮教材、師資等關鍵要素。因此,教學團隊的組成既要包括計算機領域的專家,又要包括會計領域的專家,進而保證教學團隊在進行課程體系設置時,既能兼顧新一代數字技術發展,又能滿足會計專業技能傳授的需要。此外,教學團隊應立足現實,結合當前企業對復合型智能會計人才的能力需求,借鑒國內外高校的教學實踐,增加財務共享、財務機器人、財務數字化轉型、Python等與專業課程緊密融合的智能化課程,提升會計專業人才的數字素養,重構專業課程體系[7]。
3.3以“完善考核、強化激勵”為手段,提升師資隊伍數字能力
根據智能會計人才培養教學目標和課程體系的設置,可采用“內培+外引+共享”等方式提升師資隊伍的數字能力。首先,可以通過內部培養的方式,建立以數字化能力提升為目的的考核機制,激勵校內教師自發學習先進的數字技術,提升自身的數字素養,如鼓勵教師積極參加行業內舉辦的大數據實戰&人工智能應用開發高校師資培訓項目,選派教師參與企業數字化轉型項目實施過程,或者去已開展智能會計人才培養實踐的高校參觀學習;其次,當校內師資力量不足時,可以邀請企業掌握前沿技術的智能財務領域實戰專家以專題形式授課,利用外援力量來彌補師資的不足。最后,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建立相關平臺進行師資共享,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教育行業的深度融合,MOOC、SPOC等在線課程平臺廣泛興起,高校之間也可以嘗試采用數智化會計教師資源區域共享的模式來補足。
3.4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支撐,激發協同育人生態活力
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有賴于“政產學研”各方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應結合數字技術發展應用的現實背景,重塑智能會計人才標準,并借助自身宏觀調控的資源配置優勢,為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等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其次,高校應加強與產業聯盟、行業協會以及龍頭企業的交流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實踐基地,實現產教融合;此外,應用型本科高校擁有大量優質的人才資源,可與科研機構加強研究開發,共克技術難關、共建學科專業,將研究成果轉換為實踐應用[8]。各方協同共建,以社會實際需求為導向,最終達成有針對性地培養具有廣闊視野、扎實技能的多元化復合型高端會計人才的目標。
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數字化背景下應用型本科會計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研究”(2023SCG105)。
參考文獻
[1]馮榮榮.大數據背景下會計人才培養的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 2022(15):190-192.
[2]王昕.應用型本科會計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2.
[3]王長蓮,林鐘高,劉萌.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會計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8(5):72-76.
[4]蔣瑜峰,李夏宇,蔣紹宇,等.財務智能化趨勢下會計人才培養改革研究[J].財會月刊,2022(13):94-101.
[5]丁惠萍.智能時代高校智能會計人才培養面臨的挑戰及應對[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21,19(6):4-8.
[6]楚圓.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會計人才培養研究[J].會計師,2022(13):1-3.
[7]王愛國,牛艷芳.智能會計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建設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21(6):34-39.
[8]李世輝,李香花,李紅梅.“大智移云”時代創新型會計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財務與金融,2020(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