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軒
摘要“三創”教育理念為雙創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概念框架,但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具體的內容來承載創新和創業教育。以“產品+商業”為主線的雙創實踐教育為雙創概念框架的落地提供了可能性。狩獵模型和商業模式畫布兩個模型的引入將使產品設計更加成熟,商業思考更加完善。狩獵模型從產品功能和用戶體驗兩個方面為產品設計進行嚴格把關,而商業模式畫布從根本上解決了“賣給誰”“怎么賣”和“如何盈利”等商業核心問題。該方案的實施對學生、對專業教育和職業本科人才培養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三創教育理念;產品設計;商業模式;狩獵模型;商業模式畫布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3.049
隨著近些年的研究與發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概念框架已經逐漸清晰,早在2002年,李文鑫等學者發表的《樹立“三創教育”理念,培養“三創”人才》一文已經為我們指明了“三創”的概念,三創,即創造、創新和創業[1],這就為創新創業教育構建起內容框架。在此基礎之上,孫洪義教授總結出雙創教育3·3·3課程體系,更是闡明了創造、創新和創業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和各個階段的任務目標,他明確地指出創造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形成新想法,創新教育的目標是形成作品原型,而創業教育的目標則是要形成商業上的價值[2]。至此,“三創概念框架”成為雙創教育的理論基礎。然而,對于未經世事的學生來說,創新、創業、作品原型和商業價值這些概念仍然太過抽象,如果僅僅放任學生自由地進行思維發散,會出現許多貽笑大方的“創新”案例。筆者以自己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反面案例來說明:在教授“聯想思維”時,教師要求學生借鑒飛機的各項特點對收音機進行聯想創新設計。學生的思維發散,產生了大量大膽、有趣的想法,其中一位學生提出將飛機的引擎裝到收音機上。這個聯想初看起來確實非常發散,可以滿足我們對發散思維訓練的要求,但是仔細一想,這個設計真的有實際的應用價值嗎?究竟怎樣的設計才滿足一個合格產品的要求?怎樣的設計才能獲得市場的認可?職教二十條明確提出,高等職業學校要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就要求雙創課堂培養出來的學生不能僅僅具備天馬行空的發散思維,更要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基于此,我們提出基于“產品設計+商業模式設計”為主線的雙創實踐方案。
1基于“產品設計”和“商業模式設計”的雙創實踐教學模式探索
以“產品”和“商業模式”為主線的雙創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產品思維和商業思維,還要讓學生產出成熟的創新和創業成果,狩獵模型(Kano Model)和商業模式畫布(BusinessModelCanvas)這兩個理論模型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這個目標。
狩獵模型是一個非常有創意的產品設計模型,通過簡單的二維坐標解釋了顧客滿意度與不同產品功能的關系,橫軸代表產品需求實現程度,縱向代表用戶滿意度,在這樣一個二維坐標系內,衍生出五類不同的產品類型,分別是無差別屬性、逆向屬性、必備屬性、一維屬性和魅力屬性。該模型淺顯易懂,在指導學生進行產品設計時,教師應要求學生的產品設計具備必備屬性,避免無差異屬性和逆向屬性,引導學生對一維屬性和魅力屬性進行創新思考進而形成差異化設計。利用這個模型,產品的基本功能由“必備屬性”保障,創新和差異化可按照“一維屬性”和“魅力屬性”進行重點突破。試想上文提到的那個反面創新案例,如果學生掌握了狩獵模型中的這些概念,就不會出現如此不靠譜的“偽創新”了。
商業模式畫布圍繞“價值”這一概念,闡述了“賣給誰”“怎么賣”和“如何盈利”這幾個商業項目的核心問題,在雙創教育中涵蓋了一個項目的價值創造、交付、維持和提高市場或社會價值的全過程[3]。該模型含有9個要素,學生在圍繞這9個要素展開分析時,會自然而然地從單一產品思維過渡到業務集群思維,思考問題的層次上了一個臺階。此外,健康盈利模式的構建要求學生對數字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同時鍛煉學生的經營思維,該模型為學生提供了完整的商業思考框架。
這兩個模型的引入非常具有實踐價值,在雙創通識課程教學實踐中,不僅應作為第一課堂中的重要知識點進行講解,還應在實踐環節讓學生充分加以應用,加深學生對產品設計和商業模式的理解,從而將這兩個重要的雙創成果應用到專業學習甚至未來的職場中。在筆者所在的高校,雙創通識課程配有一定的實踐課時量,實踐作業圍繞產品設計和項目的市場推廣展開,在過往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比發現,掌握了狩獵模型和商業模式畫布的學生項目明顯比對照組的學生項目更加成熟,更具有實施可行性。
2基于“產品設計”和“商業模式設計”的雙創實踐教學的意義
雙創教育是面向現實的教育,在現實產業環境中,任何商業行為都是企業通過產品(服務)的打造,最終實現盈利的過程。這兩個模型盡早地讓學生接觸并掌握產品思維和商業思維,具有教育(尤其是職業本科教育)的現實意義。同時,以產品設計和商業模式設計為主線的課程設計讓雙創通識教育更加系統和完整。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各種知識點是零散的,通過產品和商業模式這條與創新創業高度相關的主線將各個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學生不再覺得學習的理論知識是空洞之物。試想,在講到頭腦風暴等創新方法時,學生圍繞某個產品進行大膽的思維碰撞,其效果一定好于單純的理論講解;在講解如何開展市場營銷時,以商業模式9要素中的“客戶群體”展開討論,針對客戶群體細分,營銷策略由學生自己討論成形,這比傳統的營銷4Ps講解要有意思且有價值得多。
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有獲得感。學生一旦以產品設計和商業模式為主線開展雙創課程學習,對所學概念有清晰感知的同時,面對自己的作品將收獲滿滿的成就感。仍然以筆者所教班級為例,在布置了產品設計和商業模式創新的實踐作業后,各個小組積極地投入作品創作中,有做內容創作的,有做實物產品設計的,一旦學生有了產品思維和商業思維后,他們爆發出來的主動性是驚人的。給筆者留下一個較為印象深刻的案例是,某小組的產品設計是在嗶哩嗶哩網站開設一個賬號,計劃用視頻記錄下大學四年自己的成長,當他們用自己的專業課知識開發了一個小程序并做成視頻上傳到網上后,一周播放量達到了五千多次,更是引來其他高校學生與之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人督促他們完成作業,他們自發地完成了產品原型的設計,獲得了市場的反饋,并主動地根據大眾的反饋對產品進行迭代升級,而這些只不過源自他們學習了產品設計和商業模式以后自發形成的成就感。
向“專業教育”輸出更加合格的通用雙創知識和技能。大多數專業教育最終也是面向產業的,所以基于產品設計和商業模式的雙創教育和專業教育的目的是殊途而同歸的。專業教師在輔導學生進行產品創新時,更多的是基于學科專業知識和學科前沿發展來開展的,他們不一定關注產品功能、客戶滿意度和市場等概念,而雙創通識課教師雖沒法給予學生專業知識的指導,但是在產品和商業這兩個領域可以提供相對專業的指導,專與創的教育在“產品+商業”這個點形成互補。基于狩獵模型和商業模式畫布這兩個模型的教學,輸出的是更加專業且具有普適性的產品和商業的通用技能,與以往只有含糊概念相比,學生的認識將更加清晰和具體,項目設計更加成熟,無疑提升了專創融合的效果。
符合職業本科人才培養的要求。職教二十條提出,要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職業教育要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等職業教育要重點服務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基于這些要求,許多學者都在探索和研究,究竟什么樣的職業人才才能承擔起這些職責?阮建兵等學者提出職業本科應該培養“復合、高端、創新”人才,應具備一定的創造能力[4],頡林等學者則認為職業本科培養出來的學生既要懂得復雜的技能操作,又要會創新工藝改進,能解決實際問題,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5]。培養學生產品思維和商業思維,對學生能力和素質都提出了更加綜合和全面的要求。學生不僅要關注技術,還要重視市場反饋,這是“復合型”人才應具備的素質;而市場對優秀產品的自然選擇逼著學生的設計必須超出常規標準才能在市場中勝出,這又要求學生具備“創新應用”的能力;而“產品”要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必須要能夠解決產業實際問題,這正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因此,關注產品設計,重視商業教育的雙創教育,能夠培養出復合型、高端型和創新型人才,符合職業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
3構建“三創概念框架+產品設計+商業模式”的理實一體化雙創通識課實施方案
根據戴爾的經驗之塔學習理論,課堂上講授的框架體系、概念模型屬于“抽象的經驗”,而基于產品設計和商業模式為主線的學習則屬于“做的經驗”。經驗之塔理論強調,“做的經驗和觀察的經驗”比“抽象的經驗”更能為學生提供較為具體和容易理解的經驗。因此,將“產品設計+商業模式”與“三創概念框架”進行有機結合,能夠將相對抽象的雙創理論以更清晰、更易感知的方式與實踐操作進行有機結合,形成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在講解創新創業相關理論的同時,學生將這些理論應用于具體的產品和商業模式設計中,強調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突出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很好地改善了以往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在做的環節,教師要適時發現學生實操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總結經驗,將具體經驗普遍化,與課堂理論概念形成呼應,引導學生對抽象概念形成具象的感知。仍然以筆者授課過程為例,在講授“精益創業”相關創業方法論時,涉及諸如“團隊協作、最小可行性產品、小步快跑升級迭代”等概念時,僅在課堂中用語言描述這些概念顯然過于蒼白無力,在學生的產品設計環節,當學生面對“材料有限、時間不夠,仍要按時提交作品”的嚴苛要求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創業初期資源有限性”的概念;當產品原型被設計出來以后,市場出現負面反饋,教師則應當通過“客戶調研”“產品升級迭代”這些途徑鼓勵學生自主解決問題。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比如團隊協作、目標導向和打破常規等抽象的概念,均可以在“產品+商業”的實施方案中找到應用場景。這種情況下,學生對創新和創業的理解將更加立體,素質和技能得到雙重培養,雙創通識課程的教學質量得以顯著提升。
4結語
創新創業教育相較于其他專業教育仍然是一個新興的教育領域,很多問題仍處于探索階段。本文提出的“三創概念框架”能夠為剛接觸此領域的教師解答“教什么,怎么教,目標是什么”的問題,也能夠幫助學生快速構建起雙創教育的理論知識框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目標更明確,主動思考知識點間的關聯性。而以“產品+商業”為主線的教學方案則從實踐角度鞏固、應用上面提及的“三創概念框架”,將理論概念融于實操、落到實處,讓雙創教育產出看得見摸得著、具有產業應用價值的創新創業教育成果。
參考文獻
[1]李文鑫,黃進,胡甲剛.樹立“三創教育”理念,培養“三創”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02(5):18-21.
[2]孫洪義.創新人才培養的四個基本問題——兼敘“3·3·3”課程體系和7P教學模式的探索[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0,1(2):8-14.
[3]姜勁.創新創業教育導向的“商業模式分析”模塊化教學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16):1-3.
[4]阮建兵,吳旭乾,孟明翔,等.職業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探討[J].科技與創新,2022(5):23-25,32.
[5]頡林,楊興鍇,孟石.“雙高計劃”背景下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石油煉制技術人才培養探索[J].職業技術,2021,20(5):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