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華 何帥 李宛



內容提要 新型科研機構是近年來在我國出現的一種體制新穎、機制靈活的創新研發組織形式,全面系統地研究其本質特征與運行機制對指導其實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梳理新型科研機構的演變發展過程與運行特點,從學理層面辨識新型科研機構補充觀、機制觀與融合觀等三種本質觀點,提出其本質是一種產學研深度融合模式下的創新聯合體。基于系統動力學理論與分析工具,從現實過程和特點中映射出新型科研機構運行的知識輸入、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三個子系統,厘清各個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并構建新型科研機構運行系統的動力學流圖;從靜態視角分析得出人才集聚機制、協同創新機制、風險共擔與利益共享機制和保障與激勵機制四種運行反饋機制。最后,從動態視角對新型科研機構的運行系統模型進行仿真演化分析,揭示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多元化研發資金、科技成果產出與創新收益的動態演化規律。通過探索新型科研機構的本質特征與內在運行機制,為科學推進新型科研機構高質量創新、引領戰略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新型科研機構 本質特征 運行機制 產學研深度融合 創新聯合體
陳良華,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何帥,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新疆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
李宛,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為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新發展格局下江蘇省新型科研機構成長機制與對策研究”(21GLA005)的階段性成果。
一、研究背景
新型科研機構是近年來在我國出現的一種研發組織形式,是適應經濟和科技發展需要而產生的與傳統科研機構不同的研發組織。在機制創新、科研成果轉化加速、引進創新人才方面與傳統科研機構形成了鮮明對比,有著區別于傳統科研機構的特點[1],被稱為“新型科研機構”。科技創新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作為連接市場經濟與科技研發之間的橋梁,新型科研機構以其投資主體多元化、科研管理自主化、發展機制國際化與市場化、科技成果產業化與資本化等鮮明特征,正在成為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和區域創新發展的強勁引擎[1]。截至2021年,科技部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全國共建有新型科研機構超過2400家,研發支出總規模達650億元,開展研究與技術開發項目超過2萬個,實現總收入1807.4億元,年累計投資和孵化的企業23000余家[2]。新型科研機構發展態勢迅猛,創新績效顯著,它們基于企業化管理和市場機制運作,發展形成了“民辦官助”“國有新制”“企業內生”“園區結合”等多種模式,已成為一種產學研深度融合有效運行的組織形式。
目前已有對新型科研機構的研究存在兩方面不足:第一,本質仍需明確。新型科研機構是一種新興事物,學界對其本質特征存在爭議,已形成了機制觀、補充觀、融合觀等觀點。機制觀認為新型科研機構最突出的特點是靈活開放的體制機制與去行政化的治理模式,這是區別于傳統科研機構最顯著的特征;補充觀認為新型科研機構并不是對傳統科研機構的否定,而是以靈活性好、適應性強、成果轉化快、市場需求近等優勢,成為現有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補充;融合觀則認為新型科研機構的本質是一種產學研深度融合模式[3],通過建立全新的組織形式很好地解決了傳統產學研各個主體間的合作協調與功能銜接問題。當前對新型科研機構本質的研究觀點頗多,且外延寬泛模糊,學界尚未達成一致意見,因此有必要從學理層面對新型科研機構的本質進行剖析。第二,運行機制的動態性和多因素聯合作用分析不足。新型科研機構有效運行會受到多重因素擾動和多方因素組合協同互動的影響,是一個動態變化的復雜過程。盡管一些文獻從投入機制、用人機制、治理結構以及激勵機制等不同方面研究了影響新型科研機構創新發展及其運行機理的關鍵要素[4],但更多是集中于單一要素對新型科研機構影響的線性分析,進行多因素聯合互動分析和動態性的研究不多。借用系統動力學模型及分析工具,可以揭示組織系統內部的微觀結構及變化規律。該方法有效結合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可以從整體分析組織系統各個組成部分和要素間的多因素交互關系,以及組織系統中的動態信息反饋行為[5],有助于全面、科學地厘清新型科研機構運行機制的本質規律。
基于此,本文將全面系統地研究新型科研機構的本質特征與運行機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研究:①梳理新型科研機構的演變發展過程與運行特點,對其本質為一種產學研深度融合模式進行論證分析;②為了彌補現有研究單一因素、線性思維的不足,運用系統動力學的思想與理論方法,確定新型科研機構運行的系統結構與子系統組成變量,構建新型科研機構運行過程中各個變量間交互作用的系統動力學流圖,并分析四種重要的系統運行機制;③建立新型科研機構運行系統中各個變量間關系的方程模型,并對模型進行仿真演化分析,總結新型科研機構的動態演化規律。此外,基于研究結論提出促進新型科研機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二、新型科研機構的發展現狀與本質特征
1.新型科研機構的發展現狀
新型科研機構的產生與發展經歷了摸索初創時期、形成特色時期,現已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96年,深圳市和清華大學聯合創辦了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深清院),這是國內最早出現的新型科研機構。隨后,借鑒深清院的市場運作模式,經濟發達地區率先效仿并探索培育了各具特色的新型科研機構。以深圳光啟、華大基因、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為代表的新型科研機構脫穎而出,發揮了推動區域發展的積極作用。自2016年起,國家相繼出臺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關于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3年)》等政策文件,明確支持推動新型科研機構的建設與發展。目前,我國已有26個省份相繼出臺了新型研發機構管理辦法或支持政策,新型科研機構已進入到快速發展時期,正在全國全面鋪開。與傳統科研機構相比,新型科研機構呈現出三個方面的特征:①多主體投資,兼具開放性與合作性。突破傳統的單一組織邊界,通常由多個主體以不同形式合作共建,集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服務中介的優勢于一體,在體制上是完全不同于上述單一主體的獨立新型組織。②功能定位多元化。以科技成果產業化與資本化為核心,兼具技術創新與服務、培育新興產業、集聚資本與人才培養等功能,服務區域經濟。③運營機制市場化與靈活化。采用現代管理制度與企業化運作方式,體制創新去行政化,對外界市場環境的適應性較強。表1列示了新型科研機構與傳統科研機構的區別[1]。

北京、廣東、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先行開展新型科研機構創新,探索出一系列面向市場的創新發展模式,成為發展新型科研機構的“領頭羊”。由于新型科研機構的復雜性與多樣性,不同地區的發展模式各具特色,本文從市場機制、網絡關系、資源整合與成果轉化等方面進行對比考察,發現各地區的新型科研機構呈現出不同特征[2](表2)。
2.新型科研機構的本質特征
目前學界對新型科研機構本質的理解存在機制觀、補充觀和融合觀等三種不同觀點,筆者認為融合觀最為貼切。新型科研機構本質是一種產學研深度融合模式,通過建立全新的組織形式,很好地解決了傳統產學研各個主體間的合作協調與功能銜接問題。較融合觀而言,機制觀和補充觀對新型科研機構本質的理解存在各種不足,補充觀認為新型科研機構是對傳統科研機構的補充,是因為沒有正確理解新型科研機構的功能與作用;而機制觀雖然看到了新型科研機構的市場化與靈活化機制,但這種創新機制實際上是為產學研深度融合服務的。為什么融合觀最為貼切,下面本文將系統性論證新型科研機構產學研融合的機理。
當前世界范圍的科技革命已經處在醞釀爆發時期,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業版圖和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然而,我國傳統科研機構由于路徑依賴與歷史因素的慣性,與高校和企業的融合仍然存在阻力,各地產學研合作整體上面臨創新效能不足、成果轉化率不高、企業參與度不高、政府協調不足等問題[1]。由于體制機制、文化取向等差異,產學研各方具有不同的利益導向,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深度融合,僅靠三者自身很難完成。因此,新型科研機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一種新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組織體系,可以滿足創新主體及支持機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Etzkowitz和Leydesdorff提出的三重螺旋創新理論,描述了政府、大學和產業之間相互依存的互動關系[2],認為產學研各主體間相互影響,共同推動技術創新。該理論被認為是產學研領域的經典理論并被廣泛應用于我國實踐。然而,目前我國的產學研實踐仍然存在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技術創新不足等問題,需要對三螺旋創新理論從以下方面進一步改進與創新:①同一組織下創新聯合體的協同效應。產學研協同創新不只是技術提供方(如大學和傳統科研院所)向技術需求方(企業)的創新技術轉移關系,而是需要各個主體共同建立協同創新平臺與機制[3],企業家與科學家需要在同一個組織下“交流與合作”實現交互,形成協同效應。②同一組織下創新聯合體的融合效應。科技創新過程包括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產業創新三個環節,大學、傳統科研院所和企業各主體須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然而,“環節分工觀”有待突破,產學研合作各方需要跨越各自邊界,各方的創新活動彼此延伸與交融,在同一個組織下建立“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創新鏈,形成融合效應。③同一組織下創新聯合體的利益效應。三螺旋創新理論隱含著一個基本假設,就是不考慮產學研各主體的收益分配公允問題。在現實情況下,產學研各主體相互分工和共同推進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存在著責權利對等、收益分配公允等問題。因此,要在同一組織的創新聯合體下,建立成果共享與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形成各合作主體之間多層次、多形態、多重互動的利益效應。由此可見,同一組織體下的創新聯合體的出現,可以有效保障產學研的三種效應得以實現,而新型科研機構則是這種同一組織體下的創新聯合體的有益嘗試,其本質是一種產學研深度融合模式。
學者們分別從新型科研機構的產學研協同效應和“三主體”合作模式方面對融合觀作出了論證。如黃廣鵬等[1]從新型科研機構的多元主體合作投資、多種創新資源融合、創新功能協同等方面,闡述了新型科研機構可以促進“產—學—研”3個主體協同發展;章芬[2]等認為新型科研機構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而本文擬從新型科研機構的產學研本質、同一組織下的“三主體”融合、同一組織下協同效應的質變等方面對融合觀作出全面系統論述,進一步論證新型科研機構是產學研實踐中同一組織體下的創新聯合體,拓展三螺旋理論的創新范式。
三、新型科研機構運行機制與演化分析
1.新型科研機構運行的系統模型構建
新型科研機構不是傳統科研機構的替代,而是一種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聯合創新體。那么,這種聯合創新體的運行機制與規律如何?由于新型科研機構運行的復雜性與動態性,本文運用系統動力學模型與分析工具,來厘清新型科研機構這種聯合創新體中各個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及循環反饋,揭示其內在運行機理與動態變化規律。
系統動力學是從組織系統內部的微觀結構入手,以組織系統內部結構、參數及總體功能為基礎,以組織系統的動態變化與因果關系為關注點,分析并把握組織系統特性與行為,是一種適用于認識、分析動態復雜系統的跨學科研究方法[3]。該方法的具體步驟如下:①將研究對象解構成若干個由多個要素構成的子系統,根據各個要素之間的交互作用關系建立起各個子系統之間的因果關系圖或系統動力學流圖;②根據動力學流圖,從靜態視角分析組織系統中的信息反饋機制;③根據動力學流圖建立變量間的方程模型,運用計算機仿真對系統模型進行動態演化分析,動態揭示組織系統運行的變化規律。
(1)新型科研機構的子系統合理劃分
新型科研機構始終與外界保持知識、技術和信息的交換,致力于開展技術創新,并在政府支持和產業需求等因素的影響下實現科技成果的轉移與產業化。新型科研機構的創新活動體現在知識和技術的流動、轉移、創造和轉化的動態過程中[4]。基于此,本文根據新型科研機構的創新資源集聚、流動過程與形態變化規律,分析和歸納新型科研機構運行的現實過程和特點,映射出知識輸入、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三個子系統,構建起各個子系統相互關聯,能夠涵蓋整個新型科研機構運行過程的系統結構框架,如圖1所示。新型科研機構運行過程的3個子系統通過項目合作流動、創新資源流動等途徑構成相關要素間的循環關聯,而政府支持、產業需求、協同管理能力、組織結構以及激勵機制等這些系統內外部影響因素支撐各個子系統的功能運轉。
知識輸入子系統,主要反映新型科研機構的知識集聚與知識創造活動,是新型科研機構開展技術創新的資源基礎。作為新型科研機構的創新主體,科技研發人員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知識資源的輸入和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政府相關政策支持為研發人員集聚創造條件,研發人員投入、創新人才培養、對外合作與交流的網絡關系可以增加新型科研機構有效知識的輸入并促進知識的流動,豐富了“知識存量池”[5]。新型科研機構的知識資源在集聚與整合的過程中會創造出新知識,進而形成知識創新增量,這進一步增加新型科研機構的知識存量,是完成知識積累的動態過程[1]。其中,知識創造能力是新型科研機構實現知識創新的關鍵要素,主要取決于研發人員的知識勢差、網絡關系水平以及激勵機制等。
技術創新子系統,主要反映新型科研機構對各項資源綜合運用與創新的結果,是新型科研機構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新型科研機構獲取外部有效資源的根本動機在于實現技術創新,通過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帶動產業技術升級。知識資源是新型科研機構持續開展技術創新的重要資源基礎,在研發資金持續投入和科研基礎設施共享的情況下,新型科研機構致力于在知識創新的基礎上推動技術水平增長,進而提高專利等科研成果產出數量。另外,隨著技術水平的累計增長,新型科研機構在產業與市場需求的驅動下不斷突破與創新關鍵核心技術,通過產品或工藝的更新與升級,間接推動產業技術升級。此外,影響新型科研機構技術創新的要素還包括組織結構和協同管理水平。
成果轉化子系統,主要反映新型科研機構技術創新成果的延伸與應用,是新型科研機構創新成效表現和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新型科研機構的成果轉化建立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通過技術開發與轉讓、技術服務與咨詢、投資與創業孵化等方式實現對科技成果的轉移與產業化,可以滿足技術創新的內在需求和外部市場需求,進而實現創新效益與社會效益。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因素主要是技術水平、科技成果與市場的匹配度、產業與市場需求、產業基金等[2]。技術水平決定了科技成果的產出數量,而科技成果與市場的匹配度和市場需求則是新型科研機構成果轉化的催化劑,產業資本通過投資與孵化市場化前景明確具有商業價值的優質科技成果,促進科技成果快速產業化。此外,新型科研機構在成果轉化的過程中還會受到政府支持、成果轉化激勵等方面的影響。
(2)新型科研機構的動力學流圖建立
新型科研機構的運行系統是由知識輸入、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這三大子系統動態互動、有機耦合而構成的整體系統。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新型科研機構的子系統通過各自的交叉變量相互聯系,形成復雜的因果關系。根據上述各個子系統變量間相互作用關系與動態變化特征,本文運用VENSIM軟件構建新型科研機構運行系統的系統動力學流圖,如圖2所示。
本文參考相關研究[1],運用表函數、函數擬合、專家打分賦權等方法確定各個變量間的函數關系,并經多次調整后形成系統仿真方程。主要變量的方程如表3所示。
2.新型科研機構的機制分析
根據上述系統動力學流圖,可以整體和靜態地分析出新型科研機構的人才集聚機制、協同創新機制、風險共擔與利益共享機制、保障與激勵機制等運行特點。
(1)人才集聚機制:科學家與企業家交互、知識與技術循環迭代
新型科研機構的人才集聚體現在同一組織下對創新知識資源的集聚、整合與創造。人才集聚所引起的知識溢出效應不僅是影響新型科研機構持續創新的主導因素,也是新型科研機構發展壯大與升級的主要源動力。首先,政府大力支持新型科研機構的建設,提供的引才留才優惠政策與公共設施服務,為吸引高層次人才創造了條件。同時,新型科研機構的多主體投資優勢和人才培養功能也會促使科技人才集聚與流動,這體現了創新知識存量的積累。其次,在新型科研機構的運行過程中,頻繁、互惠的對外開放與合作交流會促使創新知識流動、傳遞與反饋,為新型科研機構的現有知識系統引入新知識。在新型科研機構的協同管理機制和科研自主化等激勵作用下,科學研究者與企業技術專家可以在同一組織體內對技術攻關方向、關鍵核心技術等問題深入展開討論;識別科技人才并挖掘具有價值含量的知識;對知識進行整合與創造,推動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實現知識和技術的迭代升級。新型科研機構的人才集聚與技術創新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形成了循環往復的良性互動。新型科研機構會為適應產業技術的需求變化調整科技人才結構,而科技人才擁有的各種管理知識、科技知識和各種專業技能隨著科技人才交互、流動及時間的累積會被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人才自身的知識創新思維不斷形成并趨于完善,從而加強了科技人才的持續創新能力,也進一步加快了創新技術的改進與升級。綜上,在政策支持、人才培養功能、網絡關系水平和協同管理與激勵機制共同作用下,同一組織體系下科學家與企業家的交互融合推動新型科研機構的“知識存量—知識創新量—技術水平—知識存量”循環與迭代升級。這種良性互動和循環促進了科技人才在新型科研機構的持續流動與集聚,最終實現量變到質變。
(2)協同創新機制:同組織下“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培養”融合
新型科研機構為產學研各個主體搭建了一個資源要素集聚與流動的動態創新網絡平臺,將知識、資金、技術、信息和基礎設施平臺等創新要素相互關聯、組合與協整,打通技術成果轉化需求方與供給方的信息壁壘并搭建服務橋梁,為產業鏈各方提供合作和溝通的價值增值通道[1]。新型科研機構的協同創新機制具體表現為:第一,重視與市場的緊密聯系,通過與企業技術人員交互溝通、調研和對外交流活動掌握市場信息與動態變化,將掌握的信息作為技術研發方向的參考,并根據市場環境變化做出調整,適應性強。第二,通過不斷整合與重組知識、技術、市場、資本等科技資源要素,修正自身機制,實現快速對接產業、市場需求變化的創新資源集聚與技術創新,促進成果轉移與轉化,實現價值的創造與延展。這一過程會推動知識資源、技術資源與市場資源在同一組織內的雙向流動,有助于協同創新與成果產業化。第三,新型科研機構的成果轉移與產業化效果可以用來檢驗和校準市場化的研發導向,其技術成果與市場預期的差距會促使研發人員不斷調整與修正現有技術研發體系,以此形成科技成果產出的市場信息反饋渠道,強化市場機制驅動科技成果轉化的巨大內在潛力。新型科研機構的“聯合創新體”從本質上推動創新鏈上的科學發現、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從簡單的線性模式過渡到深度融合模式;同步研發、逆向創新和交叉融合成為主流;研發方向貼近市場需求,科技成果產業化進一步反哺科學發現,再次推動科學發現深化拓展,促使新型科研機構可持續發展。綜上,新型科研機構以學、企牽頭,將政、產、學、研、資各方集聚在同一個組織體內進行優質資源與功能的交互與融合,協作創新技術攻關,共同打造“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相互融合的創新鏈與產業鏈。
(3)風險共擔與利益共享機制:同組織下創新聯合體利益機制的設計
新型科研機構將科學發現、研發投入、技術創新、風險投資與產業發展環節集成在同一組織體內,通過風險共擔與利益共享機制,將政、產、學、研、資等各投入方構建成利益共同體,形成創新鏈、資金鏈與產業鏈相融合的資源配置鏈。一方面,政府在新型科研機構的發展中發揮引導作用,通過研發補貼、引導基金與科研項目等資金資助,引才、稅收與設備購置等優惠政策扶持,支持新型科研機構的投入運行。當新型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實現轉化與孵化后,特別是能夠對接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對服務當地企業、引領當地產業發展與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時,新型科研機構能夠從政府獲得更多的支持。同時,在政府支持的作用下,新型科研機構突出的成果轉化表現也會吸引更多的產業基金與社會資金,形成獲取外部資金的正循環反饋。另一方面,新型科研機構自身研發經費的投入可以提高技術研發水平與創新能力,進而通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創新總收益,為新型科研機構增加盈利的同時也增加研發經費,實現基于自我“造血”式的正反饋循環。在市場化產業鏈的拉動和利益驅動作用下,對市場匹配度高且具有商業價值的科技成果進行投資、轉讓與孵化等,可以促進科技成果快速產業化并提升利益相關者的盈利能力。這種獲利信息反饋既可以推動技術創新的潛能,同時又會吸引更多的產業資本和社會資本,使得新型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孵化和產出穩固向前發展。此外,大學與科研機構的創新知識投入與科技成果投入在成果轉化過程中也能夠實現人才培養、知識升級與利益分配等目標,這也會增加學、研雙方的創新動力。綜上,資金使用的成果產業化導向與再投入是新型科研機構運行形成良性循環的關鍵,促成“創新投入—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創新收益—利益分配—創新投入”這一循環的重要前提是將創新資源投入及資金的運用效果與投資方的利益進行捆綁。
(4)保障與激勵機制:同組織下市場化機制與企業化管理的實施
新型科研機構內部的激勵機制主要是對科技人才的激勵,具體表現為項目的自主研發、用人自主權、資金自主使用權、利潤分享激勵、股權激勵等方式。科技人才在受到激勵后會盡量擴大對知識的開放度并增強學習力,通過提升知識創造能力和技術水平加快技術成果產出。新型科研機構的激勵循環反饋核心在于“合作互利共贏”,這是新型科研機構為確保最終盈利及完成利益分配的促成型動力。成果轉化的創新收益是最終驅動力,通過將創新收益或者孵化企業產值以股權激勵或利潤分享的方式與科技人才薪酬掛鉤,將科技人才與新型科研機構的利益捆綁在一起。這種激勵方式不僅有利于創新技術的改進和成果轉化效率的提升,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新型科研機構的資源投入。更重要的是,科技人才參與新型科研機構的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激勵機制,催生并保障了科技人員長期專注于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和耐力,是新型科研機構實現技術創新及成果產業化的內驅推力。此外,政府的扶持政策、知識產權保護、考核評價與獎勵等機制是新型科研機構運行的重要保障。綜上,新型科研機構的激勵方式更加靈活,從短期激勵拓展到參與成果收益分配、賦予科研自主權等長期激勵。靈活的激勵方式更能激發科研人員創新行為的內驅力,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實現新型科研機構的創新目標,構成了新型科研機構運行系統“激勵機制—知識創造能力—技術水平—科技成果轉化—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激勵機制”的循環反饋機制。
3.模型仿真動態演化趨勢
根據動力學流圖和上文建立的方程模型,運用計算機仿真對系統模型進行動態演化分析,可動態揭示組織系統運行的變化規律。本文運用Vensim PLE軟件對新型科研機構運行系統的動力學模型進行仿真。為了更直觀地反映系統作用過程,本文選擇建設發展較好、創新成效顯著的江蘇省南京市新型科研機構作為仿真對象,數據主要來自南京市科技局2018—2020年的相關統計數據和調查報告。將仿真模型的時間范圍設置為2018—2028年,周期為10年,時間步長為1(DT=1),其中,以2018—2020年的數據作為檢驗依據。仿真模型中科技人才集聚水平的初始值設為0.02,科技成果產出的初始值設為4200,創新收益的初始值設為191018。此外,本文通過歷史數據檢驗法對模型的有效性進行驗證,選擇科技成果產出和創新收益這2個輸出變量,比較系統仿真輸出的模擬值與實際數據的相對誤差(結果見表4)。表4結果顯示真實數據與模擬值的誤差均在10%以內,表明仿真模型的擬合度較好,建立的系統動力學模型是有效的。
本文對新型科研機構運行系統的動力學模型進行模擬仿真,得到研發資金投入、科技人才集聚水平、科技成果產出量和創新收益這4個關鍵變量的演化趨勢(圖3)。根據圖3仿真結果可以看出:①新型科研機構的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呈現一種“前緩后陡”上升趨勢,其邊際效應逐漸增大,形成一種“」”形走勢。在政府政策支持下,新型科研機構的多主體投資和柔性引才模式集聚了高端科技研發人才,開放、自主、流動、市場化導向的協同管理與激勵機制促使科技研發人才的知識不斷聚集、整合、轉移與創造,推動技術創新。在技術創新過程與人才培養過程中,科技型人才與企業家聚集且交互,促進新知識、新思想的產生,通過整合螺旋上升又形成知識創造,從而使得新型科研機構的人才知識集聚水平持續上升。②新型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產出逐年遞增。隨著科技人才知識集聚水平的提高,不同來源的資金投入增多,科研基礎設施平臺開放共享,新型科研機構的創新能力得以提升,使得新型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產出呈現線性上升趨勢。③新型科研機構多元化研發資金銜接合理且利用效率高,原始資本和政府資金的前期引導效應、社會資金投入和自有資金積累再投入的后期追加效應顯著,呈現一種平“K”形走勢。在新型科研機構發展初期,財政資金扶持力度較大,起到了資金的催化與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的作用。隨著科技成果的轉移與產業化,新型科研機構自我造血能力及吸引外部資金的能力逐漸增強,使得自有資金投入和社會資金投入快速增加,實現由最初財政扶持到自負盈虧的市場發展的過渡。④新型科研機構的成果轉化的模式和渠道多,技術服務收入逐年遞增、成果轉化收入和孵化企業收入的滯后效應呈初期增長緩慢、后期增長快速的趨勢,呈現一種“W”形態勢。在市場與政府需求拉動、產業基金扶持,以及成果轉化激勵的共同作用下,新型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產出實現轉移轉化,使得創新收益增加。創新收益的增加促進研發資金投入的提高,且科技成果產出轉移轉化的情況也會經反饋調整后改進技術研發方向,這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產出及轉移轉化。仿真結果呈現出的新型科研機構的良好發展態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型科研機構運行系統的變化規律。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對新型科研機構的演化發展過程與現狀進行追溯,并對新型科研機構補充觀、機制觀與融合觀的三種本質觀點進行辨識。在此基礎上,運用系統動力學方法構建了新型科研機構運行機制的系統模型,厘清了各個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及運行反饋機制,并對新型科研機構的運行系統模型進行了仿真演化分析,得到如下結論:①新型科研機構本質是一種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聯合創新體,在同一組織體下,通過協同效應、融合效應和利益效應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提升;②利用系統動力學流圖,分析出新型科研機構的人才集聚機制、協同創新機制、風險共擔與利益共享機制和保障與激勵機制四方面的特有運行機制;③利用動力學模型的動態演化仿真,發現新型科研機構的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呈現“前緩后陡”的發展趨勢,多元化研發資金銜接合理,自有資金與社會資金后期追加效應顯著,科技成果產出持續線性增長和技術服務收入逐年遞增與成果轉化收入、孵化企業收入的滯后效應等規律。
基于上述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①應倡導大力發展各層級、各類型的新型科研機構。新型科研機構并不是傳統科研機構的增量補充,而是對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的一種有益嘗試。可以在中央或省市縣各層級大力發展,特別是引導科技資源匱乏地區通過建立新型科研機構緩解科技供給與科技需求的空間錯配問題。②新型科研機構的建設重點應聚焦于產學研融合問題。根據融合觀,新型科研機構的發展方向要重點圍繞產學研的緊密融合,找到問題的主要矛盾,探索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打通產學研融合堵點。③新型科研機構的有效運行應倡導引入市場化機制。根據系統動力學演化結論,新型科研機構的人才集聚效應和創新收益的提升離不開市場化的運行機制。需要設計科學合理的運行管理機制,從人員交互與流動、創新資源與創新功能融合、創新投入與收益共享捆綁、全過程與全方位的人才激勵與保障方面打造新型科研機構的“創新聯合體”。④新型科研機構的前期發展需要政府助力。系統動力學演化規律中的“前緩后陡”與滯后效應,顯現出新型科研機構具有公共產品屬性的特征,會存在市場失靈現象。新型科研機構的有效運行需要政府在前期進行資助,結合政策引導和市場化運行機制,充分發揮“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對創新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促使新型科研機構實現由政府扶持到自負盈虧的市場發展過渡。
〔責任編輯:吳玲〕
[1]張玉磊、鄧曉峰、劉艷、許澤浩、張光宇:《高校型新型研發機構的運行機制研究——基于開放式創新的視角》,《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12期。
[1]丁紅燕、李冰玉、宋姣:《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發展機制研究》,《山東社會科學》2019年第3期。
[2]科技部火炬中心:《2022年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報告》,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1893278624/70d923a00200 13x7c。
[3]章芬、原長弘、郭建路:《新型研發機構中產學研深度融合——體制機制創新的密碼》,《科研管理》2021年第11期。
[4]毛義華、曹家棟、方燕翎:《基于ISM的新型研發機構影響因素分析》,《科研管理》2021年第10期。
[5]相較于其他多因素、動態分析方法,系統動力學以整體觀替代傳統的元素觀,可以分析多個因素之間交叉影響、互為因果的動態反饋關系,適用于處理多因素交織的復雜社會經濟問題,有效回避了計量回歸模型中的內生性問題。
[1][2]何帥、陳良華:《新型科研機構創新績效的影響機理研究》,《科學學研究》2019年第7期。
[1]宋高旭:《創新生態系統視角下我國產學研深度融合研究》,《中央黨校博士論文》2020年。
[2]H. Etzkowitz, L. Leydesdorff, "The Triple Helix—University- Industry- Government Relations: A Laboratory for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 Easst Review, 1995, pp.14-19.
[3]洪銀興:《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經濟學分析》,《經濟科學》2014年第1期。
[1]黃廣鵬、劉貽新、梁霄:《基于“一軸雙核三螺旋”模型的新型研發機構運作機理及其治理策略》,《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研究》2020年第4期。
[2]章芬、原長弘、郭建路:《新型研發機構中產學研深度融合——體制機制創新的密碼》,《科研管理》2021年第11期。
[3]賈仁安、丁榮華:《系統動力學——反饋動態性復雜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頁。
[4][5]馬文靜、胡貝貝、王勝光:《基于新型研發機構的知識轉移邏輯》,《科學學研究》2021年第4期。
[1]任志寬:《新型研發機構產學研合作模式及機制研究》,《中國科技論壇》2019年第10期。
[2]米銀俊、刁嘉程、羅嘉文:《多主體參與新型研發機構開放式創新研究:戰略生態位管理視角》,《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8期。
[1]高振、陳紅喜、陳曉歌、宋瑞:《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政策變動效應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019年第1期;衛潔、牛沖槐、陳懷超、芮雪琴:《基于科技型人才聚集的高等院校協同創新系統建模與仿真》,《科技進步與對策》2019年第7期。
[1]周君璧、汪明月、胡貝貝:《平臺生態系統下新型研發機構價值創造研究》,《科學學研究》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