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展
湯圓、粽子、糍粑、糯玉米等食物的黏性源自支鏈淀粉。淀粉從微觀結構上主要分為兩種:直鏈和支鏈。主食中直鏈淀粉比例高一些,口感就硬一些;支鏈淀粉比例高的,口感更軟糯。黏黏的主食吃起來香甜,但升血糖速度很快,而且會刺激胃酸大量分泌。血糖高、有胃潰瘍和食管反流的人一定要少吃、慢吃。普通人也不要一次吃太多,最好是用它們代替一部分主食,并放在最后食用。
同樣是主食,燕麥煮粥也很黏稠,卻跟支鏈淀粉沒有關系,起作用的是一種膳食纖維——β葡聚糖,其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所以不但不升高血糖,還有助于減緩血糖升高。原因在于,黏稠的β葡聚糖裹住了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減緩了胃排空速度,減少了消化酶的作用。不過,市面上的燕麥分為好多種,其中整粒燕麥的β葡聚糖最多,最適宜糖尿病、高血脂人群;消化功能較弱的人也可以吃即食燕麥片,雖然作用弱一些,但對腸胃比較友好。
阿膠(驢皮制成)、花膠(魚鰾制成)、豬皮等動物性食物有黏性,是因為膠原蛋白。廣告詞里,膠原蛋白被賦予了讓皮膚有彈性又滋潤的功效。但事實是,吃進去的膠原蛋白并不能自動補充到人的皮膚里。因為構成膠原蛋白的氨基酸比例不適合人體需求,蛋白質利用率低,吃進去的大多作為能量被消耗掉或儲存起來,能夠補充到皮膚的蛋白質極少。所以,吃這類食物也就過個嘴癮,不會真有美容效果。
與此類似的還有燕窩。因為含有一些黏蛋白成分,以及宣稱有健康作用的唾液酸,在廣告商的推波助瀾下,燕窩成了許多人眼中的高檔食材。其實從營養上看,燕窩還不如雞蛋,唾液酸也沒有那么神奇的效果。
一些植物性食物,比如秋葵、銀耳以及一些菌類,口感滑溜溜的,帶點黏性,則是植物多糖在起作用。這些多糖不能被人消化吸收,但能增稠,產生凝膠狀態,就像燕麥的β葡聚糖一樣,有助于減緩食物消化速度,平穩血糖,產生飽腹感。此外,一些科學研究還表明,這些植物多糖具有調節免疫、抑制腫瘤、抗衰老等健康效果。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有一類黏性是有害的,是食物變質的結果,最常見的有豆腐、豆干和肉類。因為這些食物蛋白質含量高、營養豐富,是細菌的天然培養基。常溫存放時細菌極易繁殖,即使放在冰箱冷藏,時間久了表面也會產生一些細菌代謝產物,就是那層滑且黏的物質。清洗和蒸煮并不能完全除掉細菌和毒素,為了食品安全,最好是扔掉不吃。另外,最好不要自己在家制作臭豆腐之類的發酵豆制品。因為無法控制發酵菌種,一旦被肉毒桿菌污染可能致命,每年都有此類報道,令人心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