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探究運用Telegram(電報)社交媒體平臺完善國際傳播區域化表達的策略。自2022年Facebook、Twitter、Ins等西方社交媒體在俄羅斯被禁用后,Telegram成為西方和俄羅斯媒體信息戰的前沿,其在國際輿論場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文章結合相關文獻,調研Telegram平臺基本特點、受眾分布、發展過程、平臺影響力,并以中國外文局歐亞中心于2022年6月開設的Telegram平臺賬號俄文“中國”為例,摸清其運作模式、傳播規律、在國際輿論場上的作用等。文章認為,我國主流媒體應積極在Telegram平臺開設運維賬號,以完善國際傳播的區域化表達和分眾化表達,提升面向俄語國家受眾的傳播效能,積極回應國際關切,增強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同時,文章也從實際操作層面提出建議,建議中國媒體在Telegram平臺開設的賬號緊跟時事熱點變動、主動設置議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機制,以符合賬號定位和平臺特點的敘事語言發布帖文,并積極與受眾互動,保持賬號的活躍度和黏合度。在使用Telegram平臺時,也應當注意對各種風險的防范,避免傳播假新聞,堅持真實性的原則,提高我國對外傳播效力,贏得更多的國際受眾,進一步增強我國在國際傳播中的影響力。文章的研究成果對我國媒體在國際傳播中的創新具有積極意義,能促使中國聲音更加響亮。
關鍵詞:Telegram;社交媒體;對外傳播;國際傳播;俄語國家;議題設置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3-0030-03
Telegram(中文“電報”)以其私密性的特點和運維商中立的態度成為俄烏沖突以來國際輿論爭奪最激烈的陣地。
本文從傳播規律等宏觀角度到運維實操等微觀層面,深入剖析Telegram的特點、優勢和發展邏輯,為借助該平臺開展國際傳播工作提供參考,助力我國媒體在國際話語權塑造和斗爭中攻堅突圍。
Telegram是一款即時通信軟件,支持音視頻通話以及發送和接收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格式的消息,注重傳輸速度與隱私安全。該軟件由俄羅斯的尼古拉·杜羅夫和帕維爾·杜羅夫兄弟于2013年在美國開發,后者還是俄羅斯知名社交網站Vkontakte(VK)的創始人[1]。德國Statista數據平臺2022年11月統計發現,Telegram的月活躍用戶約為7億人,比2021年增長40%[2]。
據稱,Telegram比Whats App等類似應用程序更安全。Telegram主打的保護用戶隱私的方法是基于mtPro的加密協議,由尼古拉·杜羅夫設計,整個協議開源,但至今沒有人真正突破這個安全協議。
帕維爾·杜羅夫曾表示,Telegram并不在乎盈利,只想做一款通信應用軟件[3]。2018年4月,俄羅斯曾宣布禁用Telegram,并要求谷歌和蘋果將Telegram從應用商店下架[4],但該軟件于2020年6月在俄羅斯解封[5]。
數據顯示,Telegram是世界上下載量最大的十個應用程序之一,在最受歡迎的社交媒體平臺中排名第九位[6]。《時代周刊》報道,自2022年2月24日俄烏沖突爆發以來,俄羅斯的Telegram活躍用戶數量增加了58%[7]。《衛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等西方媒體也入駐該平臺,Telegram成為人們就此次沖突發聲和探尋真相的重要渠道。Telegram吸引了眾多年輕人的關注,平臺一半以上用戶年齡在34歲以下,超過30%的用戶年齡在25~34歲;其男性用戶占比58.6%,女性用戶占比41.4%;用戶地域分布廣泛,涉及亞洲(38%)、歐洲(27%)、拉丁美洲(21%)、中東北非(8%)和其他地區。從國家來看,俄羅斯用戶最為活躍且下載量最高。在美國等以英語受眾為主的國家,用戶占比也較大[8]。
Telegram對隱私的保護是其成功最重要的原因。2021年初,Telegram的全球用戶數量有了不錯的增長。Whats App開始與Facebook共享用戶數據后的短短72小時內(2021年1月9日至12日),就有2500萬新用戶加入Telegram。帕維爾·杜羅夫表示,新用戶來自亞洲、歐洲、拉丁美洲和北非國家[9]。截至2022年8月,印度的下載量為7000多萬,美國的下載量為2003萬,占Telegram總下載量的第三位。
(一)Telegram在俄羅斯的受歡迎程度
Telegram不僅是通信工具,還是重要的信息來源。自俄羅斯發起特別軍事行動以來,Telegram作為信息來源的功能得到凸顯。
目前,在俄羅斯聯邦所有的85個聯邦主體中,Telegram在82個聯邦主體中是最受歡迎的即時通信工具,只有在卡拉恰伊-切爾克斯、達吉斯坦和車臣等地,Whats App仍占主要地位[10]。
(二)俄烏沖突中的Telegram
Telegram這款2022年下載量達10億次的應用軟件,已成為俄烏沖突的數字作戰空間。對俄烏兩國政府來說,它是有用的輿論戰工具;對俄烏兩國民眾來說,它是一個信息中心。包括總統澤連斯基在內的烏克蘭政府官員,通過該應用軟件爭取全球支持、發布空襲警報、提供當地防空洞的地圖等。俄羅斯政府和俄羅斯反對派的信息傳遞也嚴重依賴這款應用軟件,偵探、高級軍事官員等會對烏克蘭的各個信息通道進行全天候仔細搜尋,以了解有關最新襲擊或軍事進展的細節[11]。
(一)特點:“微信+VK+加密功能”
Telegram以其私密性的特點和運維商中立的態度成為當前的網紅社交平臺,通過Youtube查找觀看多個注冊使用Telegram的視頻,可以看到Telegram作為即時社交應用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它的社交界面類似微信。
同時,杜羅夫兄弟為Telegram引入了VK(俄羅斯本土最大社交媒體平臺)的功能,用戶可以建立頻道、群組,而Telegram最獨特的一點是可以設置加密頻道和進行加密聊天。也就是說,Telegram是一個“微信+VK+加密功能”的綜合體,而且Telegram創建頻道和群組的方法與VK類似,容易操作。
此前,中國媒體在VK上已經有了成功經驗,如新華社、央視俄語頻道、俄文《中國》雜志等。其中,由中國外文局歐亞中心創辦的俄文《中國》雜志已擁有40多萬粉絲。基于Telegram與VK的相似性,中國媒體可以把已有經驗復制過來。
(二)中國媒體在Telegram開設賬號情況
俄烏沖突前,中國媒體對Telegram的重視程度相對較低。俄烏沖突爆發后,尤其是近期,中國媒體開始陸續進駐Telegram,目前已開設的賬號包括人民日報中文頻道、新華社俄文頻道、央視俄語頻道,并且央視和新華社還在Telegram上開設了英語賬號。總體而言,目前中國媒體在Telegram的運營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其內容皆以中國政治、經濟新聞和國際政治為主題,套用了各自在其他社交平臺的發稿模式,效果尚需時間檢驗。
在Telegram上,還有一些由外國人開設的、和中國相關的賬號。目前知名的俄語友華自媒體“這是中國,孩子!”、馬網報等都已進駐Telegram,其內容更全面,包括中國時事介紹、文化科普和語言學習。還需要注意到,Telegram上有宣揚“中國威脅論”等內容的頻道存在,可以說,在Telegram平臺上中國信息的話語權爭奪戰才剛剛打響。
(一)運用Telegram平臺開展國際傳播的思考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登上世界舞臺中央。在此背景下,“中國的發展”“中國道路”“中美沖突”帶有天然的關注度,中國媒體所發出的“中國之聲”也必然為Telegram用戶關注的焦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廣泛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有能力也有責任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要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12]。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在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稱,“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用好各方面資源和力量開展國際傳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更加積極主動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13]。我國主流媒體在處于信息戰前沿的Telegram平臺開設運維賬號,正是積極拓展對俄語國家傳播渠道、發出中國聲音的有力舉措。
(二)運用Telegram平臺開展國際傳播的策略
鑒于Telegram平臺可在一個賬號下開設多個頻道的特點,在內容設置上,確定各頻道的受眾定位后,可組建對外傳播矩陣。如涉俄烏沖突話題,可開設單獨頻道,宣介俄烏沖突下的中方立場,評論俄烏沖突下的各方行動,反擊西方各種涉華錯誤言論[14]。
在發布內容和運維方面,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對Telegram平臺展開細致調研,找準定位。以中國外文局歐亞中心于2022年6月開設的Telegram平臺賬號俄文“中國”為例,開設賬號前,運維小組即對Telegram平臺受眾情況、運維模式、涉華輿論等進行了詳盡調研,并明確了賬號的受眾定位:俄語國家關注中國時事及文化的青年受眾。
二是應緊跟時事熱點變動,及時策劃發布,打好時間差,做中方立場的第一時間傳播者[15]。在開設俄文“中國”賬號后不久,黨的二十大召開,該賬號即進行了及時有效的報道,第一時間發布二十大報告關鍵詞俄語卡片,起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被俄中友好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專家理事會俄方主席尤里·塔夫羅夫斯基、上合組織前副秘書長波塔片科、俄羅斯高等經濟大學副教授柳德米拉·維塞洛娃等多位關注中國的知名人士轉發。
三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流程機制。俄文“中國”運維小組采用前方莫斯科分社與后方編輯部協力運作的形式開展工作。前方分社于第一時間捕捉俄羅斯媒體及民眾對中國時事的關注點,發掘易于受眾特別是年輕受眾接受的新潮語言,保障內容的最終輸出;后方則及時呼應俄語受眾對中國時事的關注,以符合平臺特點和受眾定位的語言發布官方內容。
鑒于Telegram上輿論斗爭的復雜性,中國媒體在設置議題時應嚴守中方的基本立場,防止跑偏被“帶節奏”“造熱點”。但是,堅守立場不等于照本宣科,簡單轉達外交部發言人的聲音。在實際操作中,應該用更靈活的語言,以Telegram上常用的表述方式來發布新聞、陳述觀點。
在發帖的同時,還應注重輿情搜集和研判。在對國內重大外宣主題如全國兩會、重大主場外交、中國經濟增長等進行報道時,應大量搜集Telegram平臺上的相關輿情進行研判,發布我方主張,講好中國故事,從而起到精準的輿論導向作用。
四是做好互動。Telegram作為一款社交媒體軟件,社交是其重要的屬性。中國媒體應當積極與粉絲進行互動,面對負面評論時敢于亮劍,并真正理解社交媒體的社交屬性、傳播生態,利用社交平臺宣傳中國故事,通過明確、內涵豐富的觀點,引導粉絲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擴大我國媒體的話語權,改變西方主導國際輿論的狀況。
當前,網絡空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互聯網成為國際傳播和輿論斗爭的主戰場。Telegram的作用日益凸顯,在該平臺上開設賬號成為國際傳播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對Telegram平臺特性和用戶行為習慣的分析,提出運用Telegram平臺開展國際傳播的策略,希望能夠為相關從業者提供些許幫助,使其以更加自信的姿態、更加成熟的心態進入國際輿論主戰場。
參考文獻:
[1] 史安斌,朱泓宇.超越通訊與治理誤訊:加密社交媒體平臺的實踐探索與規制挑戰[J].青年記者,2021(23):90-93.
[2] 張冬梅,姜典辰.俄羅斯社交網站VK的自我表征及發展機制分析[J].歐亞人文研究(中俄文),2021(2):32-41,86,90.
[3] 夏金梅,包曉菲.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經驗與啟示[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21(6):84-91.
[4] 程章芳.新公共外交視域下構建“省級國際傳播體系”策略分析[J].東南傳播,2021(12):22-24.
[5] 王鶴楠,王睿昕.國際傳播視域下講好中國故事路徑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6):131-134.
[6] 肖瀟.“一帶一路”背景下中華語言文化對外傳播路徑研究:評《“一帶一路”與中華語言文化國際傳播》[J].新聞愛好者,2021(12):116-117.
[7] 項久雨,雷洲.當代中國價值觀國際傳播的多向進路[J].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2021,7(6):32-41.
[8] 汪芳.推進媒體融合 實現對俄精準傳播[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7):99-100.
[9] 張立春.《人民日報》對俄社交媒體傳播研究:以人民日報Vkontakte賬號為例[J].新聞愛好者,2020(10):40-43.
[10] Soina Yulia.俄羅斯大學生社交媒體使用特征:以VKontakte為例[J].青年記者,2020(12):96-97.
[11] 吳健民.俄羅斯社交媒體的發展及政治作用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25):137-138.
[12] 李可寶.俄羅斯媒體中的中國形象變化研究[J].北方論叢,2019(3):89-96.
[13] 付敏.地方新聞國際傳播,如何打造視頻爆款?[J].對外傳播,2019(4):74-75.
[14] 蔣玉鼐,薛寶琴.國際媒體中美經貿摩擦報道策略與啟示:以“今日俄羅斯”的新媒體報道為例[J].對外傳播,2019(10):53-56.
[15] 張璦敏.新媒體“冷戰”漸成“熱戰”[J].軍事文摘,2019(11):49-53.
作者簡介 游珊珊,編輯,研究方向:國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