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軍 李威
摘要:哈爾濱市發揮省會城市作用,在推進中國式教育現代化背景下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工作中,勇于實踐創新,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保障機制,深化監測結果應用,以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在教育質量監測實施過程中,從規范監測流程、完善保障體系、組建專業隊伍到成果有效應用,基于數據和實證推動了行政決策、教育管理、課堂教學、教研模式等的轉型發展,探索出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有效路徑和監測結果應用的一系列經驗模式。
關鍵詞:教育質量監測;監測結果應用;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教育監測與評價
隨著《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等文件的出臺,國家對教育質量監測評估及結果應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哈爾濱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建立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評價觀。
哈爾濱市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國家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具體實施。《哈爾濱市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方案》(哈政教督委〔2020〕1號)明確了開展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的工作方向、任務、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市、區縣(市)、樣本校三級組織運行機制的建立,確保了監測工作的順利開展。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將其作為重點工作督辦推進(見表1)。

哈爾濱市注重發揮教育評價監測“指揮棒”作用,校準監測“風向標”,為教育決策和精準研培提供參考依據,促進學校教育優質發展、教師技能專業發展、學生綜合素養全面發展,助力我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健全教育質量監測工作運行機制,完善制度保障、組織保障、經費保障、隊伍保障等機制,保證教育質量監測工作順利開展(見圖1)。

制度保障:在出臺《哈爾濱市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方案》的基礎上,一是制定完善教育質量監測評價體系,通過線上學習、實地考察、征求意見、調研問卷、專家論證等各環節,研制形成《哈爾濱市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評估監測指標體系》。二是建立科學發展研究指導機制。完善教育質量評價結果運用,充分發揮評價結果作用,將監測數據和結果與教育教學改革、教研工作、課堂教學改革、作業考試改革有機結合。三是建立監測結果應用三級聯動機制。加強監測機構建設,培訓專業人員,實現市級宏觀統領、區縣級協同推進、校級落實改進三級聯動,各級有所側重、注重銜接、合作統一,構成系統、完整的質量監測結果應用體系。四是建立監測結果應用督查評估制度。從組織管理、報告解讀、深入調研、整改督導、保障機制、創新工作等方面全面推進,督導評估監測結果應用及相關工作的落實情況;五是出臺《哈爾濱市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問題整改工作方案》《哈爾濱市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問題整改工作實施建議》《哈爾濱市監測結果應用的基本策略與要求》等文件,為工作開展保駕護航。
組織保障:一是成立領導小組。哈爾濱市成立由市教育局局長和市教育研究院院長任組長,副局長、副院長為副組長,市教育局督導室及相關處室負責人、市教研院市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評估中心及研培部門負責人、各區縣教育局、進修學校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各參測地區形成區縣(市)級領導小組,由教育局長任組長。二是成立監測機構。市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評估中心負責全市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工作的組織實施。各區縣教師進修學校比照市里成立監測機構,由教研員及相關人員組成,具體負責相關監測工作的開展實施。
經費保障:市級政府及縣級政府統籌監測工作專項經費。財政部門將教育質量監測購買服務、工具備品、業務培訓、測試組織、專家聘任等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為順利開展教育質量監測工作提供資金保障。2020-2022年,市財政累計撥付采購服務費和工作專項經費885萬元。
隊伍保障:形成各類專家團隊。組建監測視導員團隊、監測結果應用專家團隊、督導檢查工作組、聯絡員和信息員團隊。遴選優秀人才組建監測專家人才庫,遴選優秀監測專家人才成立市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研究工作室。
開展專業人才專項培訓。市監測中心對所有參與教育質量監測的人員采取區縣遴選、分級分類專項培訓、合格再上崗的原則,確保每一位人員業務熟練、專業精湛、勝任工作。聘請國內、省市知名專家多次進行監測工作流程、視導員工作、教育質量監測、監測結果報告解讀、監測結果應用、監測成果及經驗編撰等系列培訓。
注重監測結果應用及問題整改賦能研培工作,開展精準靶向研培,助力教育良性發展,形成“讀”“調”“解”“改”“督”“果”工作閉環,將監測結果直接轉化成成果,促進教育良性發展。
“讀”:解讀監測結果報告、分析數據、直面優劣。梳理分析出本區域優點、存在問題及對策。
“調”:深入基層調研、豐實證據、歸納問題。根據監測報告結果及問題清單,深入調研,撰寫詳實調研報告。
“解”:分析問題原因、破解策略、分層反饋。針對問題進行原因分析,研究破解策略,分解問題,逐級反饋。
“改”:制定整改措施、明確責任、專班落實。多部門協同聯動,共同研究制定整改方案,保證各部門真抓真改。
“督”:督評促改、提練經驗、優化路徑。對照整改方案,自檢自查整改,總結成功經驗及典型模式,提出深化鞏固整改成果思路。開展專項督導評估工作。
“果”:檢驗整改成果、驗證應用成效、持續長效改進。總結推廣我市監測結果應用的成果,將結果應用的典型經驗、創新模式和典型案例,作為共享借鑒資源,深化結果應用。
市教研院提出建設“五個中心”,即教育科學與政策研究中心、教育教學研究指導中心、教師專業發展培訓中心、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中心、教育信息化和資源建設中心。監測工作充分發揮質量監測診、咨、督、促、導的功能作用,為參與教育決策、輔助行政管理、指導教育教學、服務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提供支撐。新時代教育發生深刻變革,教育回歸本真,學校的管理從經驗走向了實證,教育評價從甄別走向了診斷,課堂教學從普惠走向了精準,學生評價從主觀走向了數據寫實,都對我市教育質量的改進與提升起著積極作用。
(一)學校教育教學、教學資源不斷改進
建立健全以素質教育為統領,以個性化評價為導向,強化過程性和發展性的評價體系。一是對辦學基本指標,如辦學場地、設備設施、師資配備等情況評價;二是對教學改革、學校辦學質量、課程建設、教師隊伍水平等建立起科學的評價標準。
(二)教師課堂教學得以更專業發展保障
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突出教學實績和學生業績評價。完善教師專業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重點考察教師尊重學生、尊重教育規律、有效溝通等方面;構建以學生為參照,考察教師師德、教學效果的評價機制,將考核結果與教師的個人發展相關聯。
(三)區域、學校、學生綜合評價不斷優化
完善以“五育”并舉為核心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嚴格控制以考試方式評測學生。一是進一步完善學生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更具觀測和可操作的評價點;二是加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性,積極探索教育評價改革,強化學校評價與教師評價的關聯性。
(四)積極探索,推動教研評價體系構建
建立有效的教研機制為教育教學質量提供保障支持。教研工作立足一線教學,以學生發展為宗旨,以教師成長為促進,以解決問題為驅動,積極發揮指導教學、研究規律、服務課堂的重要職能作用。基于監測數據和調研實證,依據檔案記錄、匯總成果、管理積分等具體數據實施評價,聽取不同層面的綜合意見,逐步建立市、區、校三級教研評價體系,建立專(兼)職教研員管理評價機制。
(五)固化應用成果,不斷探索高質量教育發展路徑
各區縣在監測結果應用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經驗、案例和創新模式。在區域工作方面逐漸形成“三位一體、六環聯動”模式,建立起“三輪驅動、六維聚力”有效實施路徑;教研模式創新方面,建立“五位一體、四維驅動、三層遞進”教研模式,形成“域鄉聯動,均衡發展,整合資源,構建聯盟”區域教研思路;監測結果應用領域形成“督解改評”四位一體應用模式,完善“四維并舉”的工作路徑;充分發揮教育集體的優勢,形成一個核心為引領的四個發展中心的發展趨勢;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建立起以診促改“五步一體化”研培發展方向,不斷打造完善的“4+N”全鏈條協同育人體系。加強成果經驗的總結與固化,推廣宣傳典型經驗模式,深化監測結果應用,提升全市的基礎教育質量。
教育質量監測有效推動哈爾濱市教育優質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用好教育質量監測報告,深化結果應用,助力提質發展已經成為廣泛共識。但監測反映出來的一些問題還須進一步破解。
一是存在教育發展不平衡現象。學生的課業負擔依舊非常重,區域、城鄉、校際、結構等方面存在發展不均衡現象,差異較大。二是教育發展不充分。先進的教育思想、科教興國、教育公平、教育內涵發展、依法治教等方面存在發展不充分現象。三是個性化發展缺失。學校發展同質化,存在千校一面現象,個性化發展缺失。四是信息化水平不夠高。對實現教育現代化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
推進教育質量監測工作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工程,我市在實踐過程中要不斷借鑒學習先進地區的經驗,不斷完善教育質量監測體系,更好發揮質量監測關鍵支撐作用,助力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努力打造教育質量監測靚麗名片。
編輯/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