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報告》發布后,哈爾濱市第一五六中學作為監測樣本學校,持續探索基于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的有效應用,多角度、多層次地為學校發展“把脈問診”。學校結合校情、學情,堅持與教師課程教學相結合、與學生全面發展相結合、與教育環境營造相結合,精準施策,不斷尋找解決短板的新方法、新途徑、新舉措,進一步推動了學校教育改革,提高了教育質量。
關鍵詞:教育質量監測;監測結果應用;精準施策;提高質量
日前,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發布《2020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全方位展現了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德育發展與科學學習質量狀況,分析了影響相關學科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是我國義務教育健康發展的“體檢報告”,對推動學校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起到重要作用。
《報告》中科學學習質量監測結果顯示哈爾濱市八年級學生科學成績平均分為478分,低于全國平均分12分。科學學業表現達到中等及以上比例是61.4%-92.8%。數據反饋出了問題,也搭建起了教育發展的新起點。
實踐應用過程中,學校充分利用質量監測結果,引領科學教師從有效教研、加強集備等方面實現專業成長,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精化教研內容,聚焦“新課標”開展教研活動
《報告》中提出,八年級71.7%的物理教師、87.5%的生物教師、70.3%的地理教師認為教研活動存在問題。針對此現象,學校及時查擺、尋找短板、制定改進措施。依據教師需要,聚焦“新課標”,將教研活動內容具體化、主題化,做到“問題從教師中來,到教師中去”。
開展“新課標”學習交流活動。物理、生物、地理學科教師就新、舊課標的異同,“新課標”的課程性質、課程理念、學業質量、課程實施等進行深入學習,并就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落實展開積極研討。明確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實踐創新能力,注重滿足學生需要,注重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開展“聚焦新課標、踐行新理念”推門課活動。一個學期以來,共有89位教師積極參與,占學校教師總數的60%。所有教師上出“自己的課”,上出原汁原味,自主設計、選擇、開發和實施“自己的課”。活動中,科學學科教師由被動教研轉變為主動成長,著眼大單元進行整體教學設計,注重減負增效,提高課堂實效。
開展“云端”教學研討活動。學校圍繞落實“雙減”政策,立足新課程標準,集思廣益,共同研究減負高質的教學策略。充分發揮網絡教研優勢,與常規教研有機結合,有效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網絡教研教師參與率基本能達到100%,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細化集備步驟,采用“四步備課法”夯實有效教學基礎
春風能拂起一池瀲滟波瀾,集備能激起一腔智慧情懷。為打造高質量的課堂,學校不斷優化備課方式,采用“四步備課法”,即:第一步學情分析,確立重點;第二步主備說課,細化環節;第三步交流探究,優化教法;第四步二次備課,深入反思。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備課細節,實現新老教師經驗共享、優勢互補、潛能開發、智慧生成,促進新老教師自身專業提升,全面提高備課質量,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教師群體素質。
在集備展示交流活動中我們驚喜地看到:物理學科教師注重優化細節設計,力求讓每一名學生融入課堂,把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實驗能力,規范物理學科術語,從多角度設計教學過程,讓學生從“經歷實驗”到“自主設計實驗”完成科學探究;地理學科教師團隊注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形象地演示出來,以此喚醒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感受科技的魅力;生物教師關注學生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的培養,恰當且豐富的情境設計不僅讓教學充滿趣味,更能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用。
《報告》顯示物理、生物教師對學生動手實驗的講解指導率分別達到52%~100%和28.8%~100%)。可見基層學校需要全面關注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學科教學必須以動手實踐和思維發展為起點和歸宿。學校開展“居家實驗”“生活化實驗”“實踐探究小能手”等活動,極大增強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提升了學生科學思維品質。
(一)挖掘科學思維潛能,激發學習興趣
《2020年度黑龍江哈爾濱市報告結果解讀》中說明學習興趣與科學成績的關系是成正比的。研讀報告后,教師積極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居家實驗,分享交流。物理教師將課堂上的演示實驗細化分解,引導學生居家完成力所能及的小實驗。其中包括“測量小燈泡正常發光時的電阻”“測量小燈泡額定功率”“研究小燈泡電阻”和“研究小燈泡電功率”等等。老師利用網絡技術,讓學生將小視頻發至學習群,這樣大家既能相互交流,也能指出彼此在做小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和需要改正的地方,大大提高了學生物理學習的興趣。
源于生活,探究實驗。全體生物教師共研共商,積極開展線上“溫度和濕度對霉菌的影響”實驗活動。教師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深入淺出地為學生介紹相關生物知識,引導學生主動觀察生活,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不斷進行檢驗和假設,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這樣引導式的學習過程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對后續的生物學習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二)搭建社團活動平臺,提升科學素養
為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學校開設豐富的科技類社團,課程內容涉及基礎知識、動手搭建、軟件編程等內容,讓學生在“玩中學”,盡情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不斷提升學生編程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如創客社團,運用樂高積木作為教學器材,學生主要學習智能機械制作與控制知識、技巧。社團的核心理念是“做中學,玩中學”,主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的能力。機器人社團進行無人機編程,帶給學生新鮮感的同時,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強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意識,提升科學素養,點燃科技夢想。
通讀《報告》我們發現,八年級隨遷子女同本地學生科學學業表現水平差值為10.1%。解決“隨遷子女及家長缺乏科學素養培養意識”等問題,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協同助力,營造尊重教育規律的大環境。
家校協作,共育英才。學校每學期至少召開3次線上線下形式多樣的家長會、家長學校或家長大講堂,以此提升家長科學素養的培養意識。科學學科教師從學習計劃到活動實施,從習題配備到輔導答疑進行周密計劃,做到有分析、有預設、有實施。班主任從多年的經驗出發,細致梳理如何在科學學科學習中與科任教師積極配合,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家校互動,讓家長受益良多。
整合資源,提升素養。博物館課程是學校特色課程之一,借助社會資源,把學生帶到更具科學氛圍的環境中去,讓他們感受科學的魅力。學生走進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藝術性于一身的科技館,親自體驗實驗過程,對展出的科技作品產生濃厚興趣;走進黑龍江省博物館參與“奇妙夜科普活動”,形式多樣的體驗性活動方式,結合新穎的高科技手段,學生在娛樂中學習到相應的科學知識,培養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
總之,本次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解讀暨結果應用,不僅促使學校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還推動了學校結合新時代教育需要精準施策、提高質量。未來,學校將不斷拓寬監測結果應用渠道,堅持“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育人理念,大力推進學校長足發展,努力當好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工作的領跑者、踐行者。
(執筆人:馬寧)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