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嬋 冷梅芳 曾文苑 官夢霞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心血管內二科,廣州 510317
移動護士工作站(以下簡稱PDA)是一種對護理工作在患者床邊的擴展和延伸的理念,利用醫學信息系統,依靠移動手持計算機設備作為硬件支持,并采取網絡鏈接的方式而形成的一套完善流程。該方式充分利用醫學信息系統,有效解決護士站在患者床旁最后“50 m”信息手工處理的行業難題〔1-3〕,并提高了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減少醫療護理差錯。有調查研究表明〔4-5〕,傳統藥物給予方式,其給藥錯誤發生率高達20.5%,發生錯誤的原因中給藥對象錯誤占27.0%〔6〕。PDA應用在臨床口服藥物的核對及發放中,首先對患者手腕帶信息執行掃描,當匹配后再為患者進行發放,這樣不僅降低因查對不嚴謹而出現差錯情況發生,同時還能使認為查對時存在的慣性思維情況減少,而且對藥物有疑問時可隨時查看醫囑信息,確保藥物齊全及執行正確〔7〕。基于此,本文將采取PDA的形式應用至住院患者口服藥物發放中,旨在探討其應用價值。
選取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心血管內二科2019至2020年1月至3月期間收治的需發放并服用口服藥的患者240例。納入標準:①無精神疾病者;②符合相關倫理要求;③知曉本次研究并自愿參加。排除標準:①溝通障礙無法完成本次測試的患者;②中途退出者;③臨床資料缺失者。對照組選取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的120例患者,其中男62例,女58例,平均年齡(66.01±5.51)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63例,初中及高中49例,大學及以上8例。自理能力:輕度依賴82例,中度依賴35例,重度依賴3例。口服藥物種類:3種以下37例,3種以上83例。對照組采取傳統工作方式進行收藥及口服藥物發放;觀察組選取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的120例患者,其中男 59例,女61例,平均年齡(65.61±43.9)歲,文化程度:初中以下55例,初中及高56例,大學及以上9例。自理能力:輕度依賴76例,中度依賴40例,重度依賴4例。口服藥物種類:3種以下42例,3種以上78例。觀察組使用PDA掃描方式進行收藥及口服藥物發放。兩組患者自理能力和年齡、藥物口服種類和文化程度及性別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1口服藥物收藥及發放流程 由醫生開具醫囑后,自動包藥機分包好患者的單次服藥包,由衛勤人員送到相應科室,護士進行藥物核對,確認無誤后收藥。發藥時由護士推藥車進行口服藥物發放。
1.2.2傳統工作模式 ①在患者入院后,指導其對手工填寫的手腕帶進行佩戴,手腕帶內容包括性別和年齡、床號和診斷及姓名;②針對醫師下達的醫囑,辦公班護士審核電腦醫囑,確認無誤后,電話通知藥房擺藥;③藥師分好藥物后,護士收藥時拿藥物執行單核對全部藥物,耗時較長,確認無誤后,簽名無誤后,與藥房人員確認收藥;④發放口服藥時,拿執行單到患者床邊,按照查對制度,嚴格執行“三查七對”,人工核對每個患者藥物及手腕帶信息,確認無誤后發放口服藥。
1.2.3移動護士工作站下工作模式 ①患者佩戴二維碼手腕帶:患者入院后,接診護士應對醫院信息管理系統予以登記,對床頭卡與手腕帶點擊打印,應用腕帶專用打印機對患者信息自動打印,內容信息如下,即二維碼和住院號、姓名和入院日期、年齡和性別等。護士經雙人核對確認患者身份后,將手腕帶扣于患者手腕上,可放入一指為最佳松緊度。用簡單語言將腕帶佩戴的注意事項、意義和目的等詳細告知患者,在患者住院期間應提醒患者時刻佩戴二維碼手腕帶,禁止對其隨意摘取,方便醫護人員開展治療或操作時能及時對患者身份進行核對。手腕帶如有損壞、信息錯誤等,予重新打印佩戴〔8〕。②自動包藥機集中分包口服藥:醫生下達口服藥醫囑后,辦公班護士審核電腦醫囑,雙人核對無誤后,電話通知藥房擺藥。藥師進入醫院信息系統,對藥物信息仔細核對,保證無誤后選擇需擺藥的醫囑,對于患者單次口服藥的分包可通過應用自動包藥機完成。另外,把患者住院號和姓名、科室和床號,以及藥物應用方法和藥品名稱、用藥時間和單次劑量與用藥注意事項等內容打印在藥袋非透明面上。同時,將二維碼打印在藥袋上,每個二維碼都要有效對應每個藥袋上信息資料。藥師核對藥物確認無誤后,由衛勤人員送至科室。③收藥:護士收藥時,只需要查對藥袋上患者信息及藥物名稱、劑量、用法、服用時間等,護士核對確認無誤后,即可確認收藥。如有疑問及時與藥房聯系,解決問題后再行收藥。④發放口服藥:推藥車進行床邊口服藥發放時,核對藥物無誤后,在操作前查對時,先應用PDA對藥袋上的條形碼進行掃描,隨后對患者腕帶上的條形碼進行掃描,便有對患者身份的識別及核對,待信息資料無誤后,則會有“執行成功”字樣顯示在PDA上;如果有患者身份或藥物錯誤情況,PDA會顯示醫囑和患者不匹配,此舉能對“張冠李戴”情況發生有效抑制,使差錯事故發生降低;如果并非為當天醫囑,則會提醒“不是當天的醫囑,是否執行”,執行點“確認”,不執行點“取消”,避免了醫囑發放的不及時或錯誤。如果在執行過程中,核對藥物與藥袋上藥物不匹配時,可直接在PDA上查看醫囑情況,如為當天停止的長期醫囑,則顯示紅色字體,避免了來回護士站走動,節省了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⑤應用PDA的嚴謹性:對于PDA機的應用,每個班次均有固定的,應用本人的密碼及用戶名登錄后,方能應用,隨后操作者本人需執行簽名。每個護士都要對自己的密碼與用戶名嚴格保管。移動護士工作站需對執行人、醫囑執行時間等情況完整、實時和準確記錄,并對醫囑記錄永久保存,從而能為日后維權和醫療舉證提供法律依據。
①根據科室每日報表質控,統計及分析口服藥物發放時因未落實身份識別、查對制度發生給藥對象錯誤的總例數,及由于藥房漏發、錯發、多發藥等原因,護士收藥時及時發現,未導致不良后果的藥物錯誤總例數進行對比分析。②由專人每日記錄護士從開始收藥至收藥結束所需時間,以及護士開始發放至發放藥物結束所需的時間(包含藥物知識宣教),兩組患者進行時間性對比分析。
選擇SPSS 25.0數據分析軟件,采用χ2檢驗、t檢驗分別對用率指標、評分指標表示的計數資料、計量資料檢驗,以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比較對患者口服藥物發放時錯誤事件發生情況中,較對照組,觀察組數據結果更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發放口服藥時給藥對象錯誤及藥物錯誤情況比較〔n(%)〕
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士收藥及發放藥物所需工作時間比較
移動護士工作站在住院患者口服藥物發放中應用,可有效地減少因未落實身份識別、查對制度導致的錯誤事件的發生。傳統的住院患者口服藥物發放工作模式下,護理人員手工填寫患者床頭卡與手腕帶,通常會存在無法快速準確識別信息、字跡潦草等情況。當護理工作量相對較大,護士為將大量工作任務在受限時間內完成,未根據規定要求嚴格對環節與流程查對,有的實施定式思維落實查對制度,易造成在發放口服藥物時出現藥物或患者錯誤情況,導致錯誤事件的發生。移動護士工作站下工作模式,PDA的身份確認功能真正做到了5R:“正確的患者、正確的藥物、正確的劑量、正確的時間、正確的方法與途徑”〔9-10〕,有效減少或杜絕了差錯的發生,這一優勢在意識不清、語言溝通障礙患者的護理中尤為突出〔11〕。管理者也能利用信息平臺對護士落實查對制度的有效性及規范性進行監控,在監管護士工作質量方面能起到有效性、客觀性及科學性〔12-13〕。
由表2可看出,觀察組在應用了移動護士工作站后,住院患者口服藥發放過程中,發生給藥對象錯誤的錯誤事件0例,發生藥物錯誤的錯誤事件1例,明顯低于對照組,有效地減少了因未落實身份識別、查對制度導致的錯誤事件的發生,同時優化了護士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護士工作的特點之一是移動性大,PDA在臨床上的應用,實現了HIS向病房的擴展和延伸,同時也實現了“無紙化、無線網絡化”的辦公〔14-16〕。護士執PDA進行收藥及床邊查對,可快速、準確的進行查對制度的落實,系統自動進行確認,將口服用藥的醫囑信息與患者信息進行相對應,保證了查對的準確性,減少了護士重復性工作。陳冰等〔17〕在護理人員對移動護士工作站接收情況的質性研究中指出,受訪的護理人員均表示PDA的實施給臨床護理工作帶來了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婁暉暉等〔18〕研究也表明,在各項工作中,80.9%-96.7%的護士認為應用移動護士工作站提高了工作效率。由表3兩組患者護士收藥及發放藥物所需工作時間比較,可看出,應用了移動護士工作站后,觀察組護士對住院患者口服藥收藥及發放藥物的工作時間比對照組減少了,有效地提高了護理工作效率,使護士由更多的時間為患者提供更多的有效服務,比如講解藥物知識等〔17-21〕。
綜上所述,移動護士工作站在住院患者口服藥物發放中的應用,可幫助護士有效的管理患者的身份信息、藥物發放信息,進而減少藥物錯發、查對失敗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率除此之外,還能將護士人員的工作流程加以優化,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確保護理質量,保證患者護理安全。隨著醫療護理信息系統和技術的快速發展,PDA將得到大力推廣,在減少誤差、提高護理質量、降低使用成本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最終達到優化護理服務的目的,促進醫、護、患關系的和諧發展。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