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瑩 石智新 張家菱
1新鄉市中心醫院中醫科 453000;2新鄉醫學院第四臨床學院中醫科 453000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腸及結腸,多呈反復發作的慢性病程,表現為間斷性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等〔1〕。目前,此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案,但有效治療及護理干預能緩解患者癥狀,一定程度提升臨床療效〔2〕。中醫藥治療UC具有明顯優勢,且臨床療效較好,其中中藥灌腸治療UC不失為一種簡單有效方法,在此基礎上結合優質綜合護理能促進患者康復〔3〕??祻途C合護理系一種全面系統護理模式,該模式遵循以患者為中心原則,強調增強醫護合作,提升護患關系,從而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護理服務。鮑紅波等〔4〕研究表明,康復綜合護理可改善UC患者免疫狀況,促進患者康復。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藥灌腸結合康復綜合護理對UC患者癥狀改善、炎癥因子及腸道菌群的影響,分析中藥灌腸結合康復綜合護理治療UC的效果,以期為UC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選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新鄉市中心醫院收治的UC患者76例,采用簡單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8例。納入標準:①符合《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5〕診斷標準,且經結腸鏡檢查確診;②初發型,輕、中度,活動期UC患者;③入組前未行其他治療;④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同意參加研究。排除標準:① 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嚴重功能障礙;②克羅恩病、腸道血吸蟲病、阿米巴腸炎病變、腸易激綜合征;③合并幽門梗阻、消化道穿孔、出血等嚴重并發癥;④惡性腫瘤;⑤妊娠、哺乳期;⑥合并精神疾病,無法配合完成研究。觀察組男20例,女18例;年齡22~50歲,平均(36.02±12.01)歲;病程(4.01±0.49)個月;病情程度:輕度27例,中度11例。對照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23~50歲,平均(36.06±12.02)歲;病程(4.07±0.55)個月;病情程度:輕度29例,中度9例。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均接受中藥灌腸治療。中藥組成:三七3 g、黃連6 g、白芨10 g、黃芩10 g、白芍10 g、槐花10 g、石榴皮12 g、訶子12 g、地榆炭12 g、土茯苓15 g、黨參15 g、當歸15 g、土茯苓15 g、敗醬草20 g、山藥30 g、仙鶴草30 g,灌腸中藥加500 ml水煎汁,將煎好的藥液倒入灌腸袋內,溫度控制在 39~41℃。灌腸前囑患者排空大小便,然后取左側臥位,臀部墊高18°,采用石蠟油潤滑灌腸管及肛管頭部,緩慢輕柔插入(10~20 cm),取注射器利用氣壓緩慢注入煎好的藥液,保證藥液抵達近端結腸病灶,保留藥液超過2h,囑患者每隔半小時變換一次體位,確保藥液均勻分布于腸腔病灶內。灌腸操作于每晚睡前半小時進行,1次/d,4 w/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治療期間患者不再使用其他藥物。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包括入院宣教、飲食指導、用藥指導、生活指導、病情監測、出院指導、定期隨訪等,具體參見文獻〔6〕。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行康復綜合護理。見表1。

表1 觀察組康復綜合護理內容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癥狀改善時間(腹瀉、腹痛、膿血便、黏液便、里急后重)、炎癥因子(IL-17、IL-23、IL-25)、腸道菌群水平(腸球菌、腸桿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丁酸梭菌)變化。
觀察組患者的腹瀉、腹痛、膿血便、黏液便、里急后重等癥狀改善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癥狀改善時間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IL-17、IL-23、IL-25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兩組患者的IL-17、IL-23水平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而IL-25水平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炎癥因子水平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腸球菌、腸桿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丁酸梭菌數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兩組患者的腸球菌、腸桿菌數量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丁酸梭菌數量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腸道菌群分布
UC作為一類慢性腸道疾病,治愈難度較大,復發率高,具有較高癌變率,且目前尚未探明病因,因此,對患者施以正確治療及護理措施,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7〕。中藥灌腸作為中醫藥治療方式之一,避免肝臟首過效應,藥物直達病灶,起效快、吸收效果好〔8〕。彭俊付等〔9〕研究證實,中藥灌腸具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擴張動脈血、保護并修復腸黏膜、提高局部組織機能和營養狀態等功效。
隨著現代醫學發展,傳統護理方式已無法滿足臨床醫療要求。許多研究顯示,UC患者康復進程不但和正確治療方式有關,而且和護理干預方式密切相關??祻途C合護理是指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整合人力資源,提升醫護配合度,為患者提供高質高效的一類護理模式,具有針對性、可行性強及適用范圍廣等特點??祻途C合護理目的在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為一類科學、全面、有效護理模式。本研究中主要從健康教育、心理干預、灌腸護理、營養支持、音樂療法等方面進行護理干預,其中健康教育是以患者健康為中心,通過發放健康手冊及和患者溝通等方式,使其對自身疾病更為了解;心理干預是從多方面予以針對性心理疏導,使其患者消除不良情緒,保持良好心態;灌腸護理通過密切關注患者反應情況,并提供相應指導,保證灌腸藥可全面覆蓋病灶,并在患者體內保留較長時間;營養支持可為患者提供豐富營養物質以維持機體正常代謝及各項功能正常,并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有利于患者康復;音樂療法則是借助音樂特性對人體產生影響,使患者生理、心理、情緒相整合,治療期間始終保持輕松、愉悅狀態,增強患者舒適感及安全感,提高治療依從性。本研究結果表明,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腹瀉、腹痛、膿血便、黏液便、里急后重等癥狀改善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提示中藥灌腸結合康復綜合護理可促進UC患者癥狀改善。分析原因:中藥灌腸能緩解UC患者癥狀,具有健脾強胃、祛濕散熱、活血化瘀等功效,加之綜合護理干預,對其飲食、作息、生活習慣等進行針對性指導,使得患者癥狀改善更為明顯。IL-17是一類促炎因子,主要由Th17細胞分泌,可激活并募集過量中性粒細胞于炎癥部位,誘導炎癥反應;IL-23通過刺激外周血和黏膜周固有層組織內T細胞、NK細胞,從而促進IL-17分泌,參與炎癥反應;IL-25則通過誘導IL-13分泌抑制IL-17分泌,具有抗炎效果。本研究護理后兩組患者的IL-17、IL-23水平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而IL-25水平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提示中藥灌腸結合康復綜合護理可改善UC患者炎癥因子水平。分析原因:中藥灌腸可能通過抑制Th17細胞的分化進而抑制IL-17分泌,而IL-23、IL-25均為調控IL-17水平的關鍵因子,IL-17水平降低,IL-23、IL-25水平隨之發生改變;此外康復護理中的心理支持、營養支持、音樂療法等有利于改善患者黏膜免疫屏障功能,從而對消化道炎癥反應進行調控。本研究護理后兩組患者的腸球菌、腸桿菌數量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丁酸梭菌數量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提示中藥灌腸結合康復綜合護理可改善UC患者腸道菌群分布情況,說明中藥灌腸結合康復綜合護理可促進UC患者癥狀、炎癥因子及腸道菌群改善,值得臨床應用。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