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飛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 云南臨滄 677000)
民族體育特色鮮明、形式多樣,其存在不僅為各民族文化增添色彩,而且也能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展現獨特的文化魅力。我國頒布的《全民健身計劃》提出,傳承民間民族傳統體育,重視發掘整理民間民族體育項目推廣工作,弘揚傳統民族體育文化。但是,在社會時代變遷下,民族體育項目發展存在不均衡性,傳承質量良莠不齊,個別項目甚至瀕臨失傳。而智慧體育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多樣化的體育鍛煉方式,也為民族體育傳承提供了新路徑。因此,民族體育在傳承中,應當基于智慧體育背景,合理利用數據技術,謀求民族體育傳承性的新突破,改善不利局面。
體育是以身體鍛煉為主,促進人的發展,增強人的體質,豐富社會文化生活的,有組織、有意識的社會活動。“智慧體育”無準確界定,廣泛被認同的定義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管理、分析海量信息,對城市內體育運動設施及場地進行管理,整合體育公共信息資源,檢測智能科技設備等,并作出智能化響應及決策的技術[1]。“智慧體育”是以“智慧”方式共享、開放、整合及協調體育資源,由互聯網基站平臺、云數據庫、支撐平臺、智慧設備構成。其中,互聯網基站是智慧體育的基礎,包括體育政務平臺、體育網站群、全民健身管理平臺、競技體育平臺、體育產業服務平臺、體育決策服務平臺等;云數據庫作為“倉庫”,能夠為數據正常使用提供支持,包括產業數據庫、國民體質數據庫、運動員數據庫、地理空間數據庫、資料影像數據庫等;支撐平臺作為“后臺”,能夠為智慧體育智能、科學運行提供支持,包括應用支持平臺、體育云平臺、決策支撐平臺、地理信息平臺;智慧設備則是應用模塊,是展示智慧體育的窗口,包括移動傳感器、云計算中心、物聯網、定位導航技術、大數據設備等。
民族體育在傳承中,需要各地區為民族體育發展提供基礎設施及所需人才,加大各項投入,方能實現良性循環。在黨中央領導下,面對國內外復雜的環境,國民經濟穩中向好、穩中有進地運行,各地區生產總值也有所增長,迎來了休閑新時代,人們加強對閑暇時光休閑娛樂的重視,為民族體育發展提供機會[2]。國家層面,為發展全民健身,多次頒布《全民健身計劃》,涉及民族體育政策的發展。國家體育總局于2000 年頒布《2001—2010 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要求開發民族體育資源,挖掘民族體育項目;2006 年頒布《關于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意見》提出開展群眾民族體育傳承活動,建立體育基地;2014 年頒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引導各地區發展特色體育產業,扶持民族體育項目;2016年頒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鼓勵根據不同地域、人群特征開發特色體育項目,推廣和扶持民俗民族運動項目[3];2017 年頒布《“一帶一路”體育旅游發展行動方案》,要求“一帶一路”沿線組織開展舞獅、舞龍、太極拳等民族體育。各地區也積極響應國家要求,以京津冀區域為例,頒布《京津冀健身休閑運動協同發展規劃》,組織開展三地武術節、風箏節、空竹藝術節、龍舟比賽、踢毽子比賽等,打造體育品牌賽事。通過挖掘地區民族體育歷史價值及文化價值,傳承體育文化,展示民族體育特色。
2.2.1 體育賽事
我國民族體育應實現多元化、項目化、市場化與現代化。以龍舟競渡為例,作為民族特色運動項目,通過國家規劃組織,將其轉型為競技運動,走向世界,改變了傳承主體、比賽形式及組織形式,得以在世界范圍內推廣[4]。此外,還有打陀螺、毽球等項目,規定了比賽規則及器具規格,開展四年一度的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促進民族體育發展。
2.2.2 體育教育
民族體育項目也可利用體育教育擴大影響力,傳承民族體育,使民族體育能夠走進“課堂”,不僅有效豐富學生課堂內容,還能讓其加強對地方民族文化的了解。現階段,民族體育進課堂影響較為積極,卻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民族體育項目種類少,僅有常見的跳皮筋、踢毽子、拔河、跳繩等,仍有諸多優秀項目未能開發,有待加強。
2.2.3 體育旅游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下,旅游消費逐漸受到人們追捧,更多的人參與到旅游之中。據統計,2023年“五一”假期國內旅游人次達到2.74 億,同比增長70.83%。可見,旅游熱度較高,有效促進表演類民族體育發展,有逐漸興起的“民俗村”,各種體育旅游也風生水起,特色民族體育項目已經成為地區“標識”[5]。各地區積極將民族體育納入旅游產業中,收集民間民俗、翻新房屋建筑、制作體育工具等,為民族體育發展提供物質助力。并利用民族體育文化帶動制造業、旅游業發展,實現多產業融合。
我國民族體育多姿多彩、內容豐富,幾乎每個民族都有其特色體育項目,彰顯出獨特的民族色彩與民族風格。在歷史發展中,受到經濟、語言、宗教、歷史、道德及心理等影響,民族體育風格各異、千姿百態,特點顯著。例如,道教“太極之理、陰陽變化”,佛教“虛極靜篤、悟于自身”思想滲透至太極拳、武術、導引養生功等項目中。部分項目流傳于民間,僅為師徒傳承或家庭傳承,未能將民族體育以文字記錄下來,未融入主流文化,史料記載不詳細[6]。特別是我國土地廣袤,民族體育資源豐富,個別地區傳承意識差、經濟支持不足,體育項目散落于民間,未獲得關注,導致記錄缺失,與現有文化形成鴻溝,難以實現民族體育的有效傳承。
某種程度上,民族體育傳承人能夠決定某體育項目的存在與發展,其作為傳承主體,承載了民族體育的文化、規則等信息,沒有傳承者,則“傳承”將無從談起。傳承人需承擔傳承記憶與民族文化的責任,但在傳承過程中,卻普遍存在新老更替斷層、人才匱乏的情況。我國受到城鎮化與市場經濟影響,年輕人多創業打工,老人與孩子留守,人口年齡結構產生變化,導致民族體育難以跟上時代發展,整體傳承人隊伍萎縮[7]。并且,民族體育和民族文化密不可分,傳承多采取“口傳心授”的方式,老一輩傳承人離世,會導致民族體育出現失傳危險。年輕人對民族體育缺乏認知,無意傳承,出現傳承后繼乏人、青黃不接的現象。
民族體育文化擁有千年歷史,是我國人民的文化財產,傳承與發展民族體育是每個人的責任,僅依靠專家與政府難以完成傳承這一系統、復雜的工程。現有民族體育較為小眾,宣傳較為弱化,即便個別民族體育宣傳力度大,吸引一定的公眾關注,卻受限于民族體育時令性特點,未能實現常態化宣傳[8]。例如,端午賽龍舟,作為紀念屈原的體育運動,由于是端午節習俗,僅節日前后會引起公眾注意。并且,民族體育宣傳中,宣傳空間存在分布不均情況,多集中于廟會、廣場等場所,影響范圍有限。宣傳內容僅為圖片、文字的單一形式,未能應用先進技術,個別網站維護更新慢,內容老舊,甚至僅發布少量體育項目與新聞,缺少網絡互動性。
民族體育在傳承中易受到習得者主觀影響,導致傳承信息丟失或出現偏差,基于智慧體育,應當合理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民族體育文化的采集、傳播,彌補原有傳承體系的缺陷。
4.1.1 構建數字資源庫
在民族體育傳承中,可建立民族體育數字資源庫,利用大數據技術,將民族體育項目包括廣西、浙江等地區的項目進行收集梳理,將體育運動的動作、套路、服飾、拳譜、技法演練、教學方法、動作原理等,以圖片、音頻、視頻方式存儲,構建云端數據庫,便于查閱,實現傳承效果最大化。數據資源庫可設計為四部分,即服務平臺、調度平臺、存儲平臺及計算平臺。一是服務平臺,作為資源庫門戶,由交流板塊(民族體育愛好者交流經驗、互相學習板塊)、宣傳板塊(集中展示民族體育,包括賽事介紹與精彩視頻)、查詢板塊(查詢比賽視頻、場地信息、教學視頻及天氣預報)構成[9]。二是調度平臺,由于各項數據存在傳輸壁壘,需利用調度平臺制定使用數據規則,開放數據接口,將與民族體育有關的政府數據、企業數據、個人數據等融合至平臺中,篩除不良數據,保證數據質量。三是存儲平臺,提供民族體育存儲功能,包括傳承人信息、愛好者身體數據等,以便為民族體育傳承提供個性化服務。例如,舞獅傳承中,不僅要了解動作技巧、背后文化等,還要有專門的師傅為其訓練提供指導,即可利用該平臺為愛好者提供一站式服務,以免由于外部條件對民族體育傳承造成制約。四是計算平臺,為民俗體育、個人、企業及國家提供服務接口。例如,體育器材企業能夠掌握民族體育器材銷售數據,調整產品設計及銷售方案,設計新型器材[10]。以抖空竹為例,樣式玩法較多,有雙軸、單軸之分,受眾從孩童到老人分布廣泛,受限于性別、年齡等,對空竹大小、顏色、外觀需求不同,可利用計算平臺,收集各地區空竹愛好者對器材的反饋,確定最佳產品需求,實現體育項目、愛好者與企業的三贏。
4.1.2 建立數字博物館
在民族體育傳承中,應當建立數字博物館,涵蓋內容更為廣泛,包括詳細的民族體育信息、發展歷程、節慶日活動、文化內容、最新發展政策、組織活動等,不僅保留民族體育信息,還能借助數字平臺傳播,為體育項目的傳承提供輔助。例如,畬族體育項目繁多,已經挖掘整理63項,分布于江西、廣東、浙江、福建等省份,經過多年發展,學者專家對其進行文字化梳理概括,系統匯總內容,為建立數字博物館奠定了基礎。在此過程中,需要民間體育組織、地方政府、傳承人協作,豐富網站內容,構建官方體育網站平臺。還要優化畬族體育項目網站頁面,根據畬族體育特色,規劃整齊、分門別類,便于民眾選擇性瀏覽。數字博物館需突出畬族體育功能及地域文化,如健身性、休閑娛樂等,促使更多受眾能夠利用博物館了解民族體育。同時,手機、電腦等也要開發有關軟件或應用,輔助體育傳承,起到傳播效果。
在民族體育傳承中,應當搭建人才傳承體系,培養更多傳承人,以免出現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而教育手段作為傳承民族體育的重要方式,可采取“大數據+教育”方式,搭建民族體育人才傳承平臺,改變以往內容和技巧講授有限、內容單調、場所局限、形式單一的問題,否則僅掌握動作要領,難以了解相應的文化內涵。通過將民族體育數字博物館、數字資源庫與地方學校教育融合,學生在課堂上既可學習動作技術,又可通過網絡了解體育信息,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由于傳承人才較少,為推廣民族體育項目,必須加強教師對體育項目的了解,可將民族體育制作成數字化云課堂,將其上傳至慕課、網易云課堂等平臺,便于師生在線學習,也有助于學生課后練習。同時,在民族體育教學中,利用VR技術,能夠讓學生體會虛擬現實場景,感受真實環境效果,以游戲方式參與學習,提高其學習民族體育的興趣。
在民族體育宣傳中,一方面,可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宣傳體育項目,能夠給受眾帶來豐富、立體、真實的體驗,打造虛擬數字空間,以虛擬和現實疊加,做到場景再現,拉攏更多年輕受眾。例如,廣西地區著名的花山壁畫,有土紅色物像與人像,能夠展示壯族醫者為強身防病創作的動作技巧。利用數字方式復原壁畫內容,模擬虛擬世界,使體驗者能夠在AR 與VR 打造的數字空間中,與當地百姓共同練拳,感受壯族文化。
另一方面,還可推出VR 競技產品,其發展空間廣闊,以騰訊的“絲路英雄”為例,獲得一定成功,樹立了玩家絲路的認知理念。通過VR游戲方式,推出民族體育游戲,讓學校、景區與個人下載購買,能夠拓寬宣傳路徑。另外,組建社群平臺,由民族體育組織和地方政府牽頭,建立官方體育群,進行群員拓展,能夠借助“大數據”將體育項目推薦給感興趣群體,或群成員邀請,或是新媒體推廣,或是實地宣傳,粘貼體育二維碼,便于民眾根據興趣愛好掃描,添加微信群。之后,群內也能互動分享,使得群成員加強對民族體育文化的認同,實現民族體育的文化灌輸與信息傳播,為受眾提供選擇空間,將民族體育融入人們生活中。此過程中,必須做好“群”的管理,制定“群規”,加強日常維護,更新轉發相關民族體育信息,并定期發布討論話題,提高群內活躍度。例如,畬族節日時,可開展民族體育攝影比賽,或是分享民族體育練習感想等。
在大數據時代下,人們能夠突破時空維度限制,收集、挖掘海量數據,精準、高效地掌握更多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將其用于民族體育傳承中,能夠建立智慧體育模式,推進民族體育傳承。因此,在民族體育傳承中,應當立足于智慧體育,結合實際情況,從強化大數據的應用、搭建人才傳承體系、拓展體育宣傳途徑等方面出發,構建多維度、立體化的民族體育傳承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