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興 陳慶國 李淑媛
(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四平 136000)
自20 世紀90 年代初羽毛球正式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后,伴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羽毛球這項競技運動逐漸朝著職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羽毛球運動賽事的完善與羽毛球運動員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羽毛球比賽規則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羽毛球運動員訓練模式發生變化。與其他競技對抗類運動項目相比,羽毛球這項以快、準、狠、活為特征的對抗類項目要順勢而為,及時對運動員的技戰術進行調整,根據運動員及對手的實際情況,選擇針對性較強的技戰術打法,以為我國運動員在比賽中取得佳績奠定基礎。對此,通過在羽毛球男子雙打比賽中積極構建與應用三段指標評估法,對運動員各段技戰術進行科學分析與評價,為優化羽毛球運動員訓練模式,提升運動員競技水平奠定基礎。
在體育運動項目中,羽毛球、乒乓球與網球都屬于隔網類對抗項目,且同屬于持拍類對抗項目。伴隨競技類運動項目的發展及項目競爭日益激烈,為在諸多運動比賽項目中取得優異成績,我國加大對隔網類對抗運動項目的研究,尤其是對不同項目技戰術的評估與研究。其中,當前所熟知的羽毛球技戰術三段評估法就是基于經典的乒乓球技戰術三段指標評估法而發展得來的。
所謂三段指標評估法,是1988 年我國吳煥群等專家從運動員的個體比賽能力出發,將運動員的總體能力分為不同階段,并將其命名為“三段”,將體現“三段”訓練的基本規律定義為“三段評估理論”,在此基礎上將使用率與得分率作為評價指標來提出比賽制勝的競技模式。三段指標評估法的理論框架是將隔網持拍類對抗項目——乒乓球,以每一分球最后一拍的得失分為觀察點,將乒乓球技戰術從整體上分為三段進行分析評估。其中,三段指標評估法中的“三段”,指的是發球搶攻段、接發球搶攻段與相持段。不同階段對運動員的技戰術要求不同,發球搶攻階段包括發球、發球搶攻與發球被攻等3 項技術,接發球搶攻段則包含接發球、接發球搶攻、接球后被攻與接球后搶攻等4 項技術。與前兩個階段相比,相持階段所包含的技術項目較多,如主動進攻、被動防御以及二者之間相互轉換等17項技術。
進入21 世紀以來,國家乒聯對乒乓球這項運動的比賽規則作出重大變革,如自2000 年10月1日起將乒乓球由原來直徑38mm的小球改為直徑40mm的大球,又規定自2001 年9 月1 日起,將21 分賽制變為11 分賽制。自此之后,相繼實行無遮擋發球并使用新塑料球。國際乒聯關于乒乓球運動項目的規則變化,無疑給我國乒乓球運動發展帶來極大沖擊。為適應新規則以及提高運動員技戰術水平,我國專家開始對傳統三段指標評估法顯現出來的缺點進行不斷的改進與完善。如將原有相持階段劃分為發球段與接發球段,并分別計算運動員的得分率與使用率,使運動員在比賽場上攻防狀態更加直觀顯現出來,亦使得三段指標評估法更具科學性與實用性[1]。隨著我國專家對乒乓球運動項目的深入研究,在傳統三段指標評估法的基礎上重新制定評定指標,積極構建乒乓球技戰術四段指標評估法。傳統三段指標評估法在我國乒乓球運動項目中的應用,使得我國乒乓球運動員在諸多比賽中屢獲佳績。為促進與乒乓球同屬于隔網類對抗項目的羽毛球項目的發展,在結合羽毛球運動特點的前提下,通過對羽毛球比賽的深入研究,積極構建了屬于羽毛球技戰術的三段指標評估法。
在羽毛球男子雙打比賽中,根據場地區域可以將其常用的技術分為前場、中場與后場技術[2]。前場區域一般是指發球線附近到球網的距離,前場技術一般包含推球、撲球、封壓球、挑球、擋網、勾球、搓放球、撥切球等。中場區域則是指前發球線之后到雙打后發球線以前的區域,常見的中場技術包括抽球、攔網、殺球、高遠球等。后場區域則指的是雙打后發球線附近到場地端線的區域,常見的后場技術包含高低手位吊球、殺球、高遠球、反手高遠球等。根據區域的不同,羽毛球運動員在比賽場上要選擇相應的技術。
為了羽毛球運動員在比賽場上能夠游刃有余地運用上述技術,運動員要不斷加強日常訓練。羽毛球運動員在訓練中要學習并掌握運用羽毛球基本技術的方法,如球路練習、拉吊直線、高吊斜線、對角線殺球上網、對角線扣球上網、直線扣球上網等。除了上述基本技術練習之外,還可以采用由幾個單項技術綜合在一起的綜合性基本技術訓練,但要注意結合運動員個人身體素質和技術特點,制訂針對性強的訓練計劃,以提升運動員整體競技水平。
所謂羽毛球戰術是指羽毛球運動員為獲得比賽勝利,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根據比賽對手的體力、技術特點及心理素質等因素采取的行動和比賽計劃[3]。基于此,羽毛球運動員除了要具備一定的基本技術、體能素質和心理素質之外,還要掌握與這項運動相關的戰術,以使運動員在比賽中能夠占據優勢。雖然從表面上來看,羽毛球運動員在比賽場上的勝利看似是通過某項戰術動作而實現的,但這在很大程度上亦是在戰術思想的支配下完成的。
在我國體育運動事業發展中,我國秉持的羽毛球戰術指導思想是“以我為主、以快為主、以攻為主”。所謂“以我為主”,要求羽毛球運動員要在充分考慮自身特點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的戰術;“以快為主”則是強調羽毛球運動員在戰術的轉換和變化上反應要快速,一旦在比賽過程中發現對手在技戰術方面的優缺點,要及時改變自己的戰術,在進攻防守轉換等方面抓住有利時機;“以攻為主”作為羽毛球運動員在制定比賽戰術時的主要思想,強調不論是防守,還是進攻,都要有積極的態度。
通常情況下,空后場技術用來限制后場進攻能力相對弱的對手,在這種戰術的影響下,運用平高球等將對手限制在后場底線,使對手回擊質量不高的球,進而實現反擊得分的目標。攻人戰術是羽毛球雙打比賽中常用的一種戰術,是己方在獲得進攻機會時向對手發出連續攻擊的戰術。攻中路技術是指當對方在防守狀態下左右分邊站位時,己方進攻要盡可能將球攻到對方兩人之間的中場空當區域,進而造成對方在擊球時發生碰撞或出現漏接失誤。攻中路技術的另外一種形式是攻半場技術,即當雙方處于進攻狀態下兩人前后站位時,可將球回擊到中場兩人前后之間、靠近邊線的位置,這種戰術也容易使對手出現漏接或搶接的情況。發球戰術則是己方根據發球落點、長短、時間快慢等變化,借用發球來擾亂對方接發球節奏的一種戰術。前場控網技術是己方運動員為獲得進攻機會,通過取位、跑動、推撥壓等迫使對方起球而采用的一種戰術。上述這些戰術的運用能幫助運動員在羽毛球賽場上獲得較好的成績。
要想在羽毛球比賽中獲取勝利,首先最重要的是了解羽毛球比賽的相關規則。在羽毛球比賽中,不論是單打,還是雙打,均統一采取21 分制,3 局2 勝;每球得分制;當雙方均為20分時,領先對方2分的一方贏得該局比賽;當雙方均為29 分時,先取得30 分的一方贏得該局比賽,一局比賽的獲勝方在下一局率先發球[4]。除了上述統一規則之外,與單打比賽相比,雙打比賽具體的實施規則有所變化,如與單打一樣,發球方得分為偶數時,發球方在右半場進行發球。當發球方得分為奇數時,在左半場進行發球;當且僅當發球方得分時,發球方的兩位選手交換左右半場等。除此之外,雙打比賽與單打比賽在發球區域及半場邊線等方面也存在區別。
在對羽毛球男子雙打比賽規則了解的基礎上,可以看出,羽毛球比賽的勝負是由多局次的對抗組成的。同樣的一局羽毛球比賽的勝負,需要運動員在多個來回的對抗中實現,運動員在每個對抗來回中需要完成多次發接球。就當前羽毛球雙打比賽段落劃分而言,相關專業學者基本上都將羽毛球比賽劃分為4 個段落,相互之間不同的是,每個段落的劃分標準及命名有所區別。如有的學者將羽毛球這項隔網對抗類項目劃分為發接對抗階段、攻防階段、相持階段以及相持末端4個階段;有的學者將運動員發接球按照不同的拍數進行段落劃分,如發接發階段為1~4拍,攻防階段為5~10拍,相持階段為11~20拍,多拍階段為20拍之后。但也有部分學者將羽毛球比賽的段落劃分為發接發段、限制段及多拍段3個段落[5]。
基于學者田麥久的項群理論,羽毛球與乒乓球一道同屬于隔網持拍類對抗項群運動項目,雖然兩項運動在很多方面存在一定區別,但二者在訓練方法、擊球動作、技戰術運用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相似性,如羽毛球與乒乓球兩項運動的得分方式均是以運動員最后一拍為計分點,且二者之間的得分特征極為相似。盡管兩種運動項目之間有很多的相似點,但在構建三段指標評估法與制定指標標準時,要充分考慮二者之間的區別,如運動項目特點、運動場地、發球特點等因素,在依據兩種運動項目特點的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
就羽毛球男子雙打比賽中得失分段落而言,可以將其劃分為4 個區間。第一區間為運動員發球的第1~4 拍,這一段落為發接發短;第二區間為發接發之后得失分發生的主要段落,通常為第4~10 拍;第三區間為主要得失分段至得失分較少的多拍階段,一般情況下為第10~22拍;第四區間則為22拍以上的超多拍段。通過對不同段落運動員得分情況的分析,根據得分率=(該段落得分/該段落得分+失分)×100%、使用率=(該段落得分+失分/全場得分+失分)×100%這兩種評價指標的計算公式劃分評估標準。在之后的訓練中,依據評估標準及時調整運動員技戰術訓練模式和訓練計劃,充分發揮運動員的個人特長和技戰術優勢。
在技能主導類隔網對抗項群體育項目中,體能、技戰術、心理素質等是影響競技體育項目的決定性因素。隨著經濟社會及體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羽毛球作為其中重要的競技運動項目,也在時代中不斷發展。在競技體育運動項目中,對運動員的技術要求是必然存在的。其中,技戰術作為羽毛球運動項目的重要內容,亦隨著羽毛球項目及規則的革新發展而不斷變化。作為高水平運動員,必須全面掌握技術,并熟練、準確、運用技戰術[6]。戰術分為個人戰術與團隊戰術,在羽毛球男子雙打比賽中,主要存在的是團隊戰術的問題,這需要運動員之間的默契配合,充分發揮技戰術優勢來限制或壓制對手。
以目前我國男子雙打組合排名靠前的李俊慧、劉雨辰為例,通過對其參加的國際比賽數據匯總分析,從發球落點、接發球、得失分情況來分析其在雙打比賽中運用的技戰術。總體來看,李俊慧、劉雨辰這一組合具有技戰術互補的優勢。其中,李俊慧技戰術呈現以快制勝的特點,能夠在中后場猛烈進攻,為隊友創造后攻前封的機會,如在比賽中其發球落點最多的集中在1號區,其次是5 號區和4 號區,這種技戰術選擇使發球飛行軌跡最短,給對手反應的時間較短,進而加大對手回球難度。而劉雨辰則以穩中求變的技戰術特點,在前中場給對手施壓,減少主動失誤,以為隊友提供后攻的機會。
在羽毛球男子雙打比賽中,接發球的一方屬于被動方,其要根據對手的發球路線與質量來及時應對,通過在發球段選擇正確的技戰術,能夠為后續比賽段落奠定良好基礎。為在接發球階段得分,需要運動員靈活選用接發球技戰術,如當對手突發后場球時,可以根據對手在場地中的站位以及自身優勢,適當選擇高遠球、吊球、殺球等技術使自己處于有利地位。在對李俊慧與劉雨辰參賽數據分析中,不難發現,李俊慧在接發球中,使用頻率較高的3項技戰術為搓放網、推球與撲球,而這3 種技術都屬于前場接發球技術。在羽毛球男子雙打比賽中,快是最核心的特點,選擇推球這項技術很符合羽毛球節奏快的特點。
隨著運動員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發球的質量越來越高,現如今發球的最高點幾乎與網帶齊平,羽毛球越過球網后快速下降,推球可以快速有效地處理網前球,并且能夠增加對手的回球難度,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對手的進攻。基于此,接發球階段前場以“接發搶攻”戰術為主,利用推球和搓放網技術,執行穩中有變的戰術,迫使對方起高球,從而利用中后場進攻力強的優勢形成壓制對手的局面;后場接發球,充分利用殺球進行壓制,且在被動的情況下善于利用高遠球進行過渡,從而為“防守反擊”戰術爭取充分的準備時間。
綜上所述,與羽毛球男子單打比賽相比,男子雙打比賽更加注重運動員雙方的技戰術配合與不同比賽段落技戰術的選擇運用。其中,發球段、接發球段可以說是雙打比賽中占據主動地位的重要階段,高質量的發球、接發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為自身取得比賽優勢,進而為后續段落奠定基礎。為進一步提高男子雙打運動員技戰術訓練效果和質量,通過在訓練比賽中構建并應用三段指標評估法,用指標標注衡量運動員在不同段落中不同技戰術的得失分情況,并及時調整技戰術策略,提高運動員發球、接發球質量,以在比賽中占據有利地位,形成壓制對手的局面,最終在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開創我國羽毛球男子雙打比賽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