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萬強
(甘肅省酒泉市第八中學,甘肅 酒泉 735000)
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問題可以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也可以讓初中生感受數學知識魅力,更能讓初中生發揮數學學習主觀能動性.數學問題情境能讓初中生在數學學習中迅速找準數量關系、明確題意.此外,初中數學構建問題教學情境是全面培養初中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關鍵.因此,探索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情境的構建路徑是現階段初中數學教學優化的最優選擇[1].
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情境的構建可以引導學生在問題分析情境、問題思考情境、問題解決情境中提高數學問題分析能力,強化他們的數學學科認知力.最為重要的是,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本質屬于數學問題解決的教學,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情境的構建還能讓初中生學到更多的數學應用知識,感知數學知識的運用方式和組成形式,體會數學問題的產生和解決.
例如,“反比例函數”的教學中,教師應當以“反比例函數”涉及的相關數學問題為導向構建問題教學情境,引導初中生在“反比例函數”教學中迅速獲取數學問題、數學概念,通過分析問題,逐步形成數學思維和問題解決思路.初中數學《圖形與坐標》相關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妙引導學生感知“圖形與坐標”相關的問題的解答思路和解答方法,進而提高學生“圖形與坐標”的問題思考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雙基教學涵蓋了“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教學”兩個維度,其本質思想在于實現“知識和技能的講授、應用、訓練”,進而讓學生通過雙基教學掌握知識是什么、技能是什么,進而完成知識和技能的應用.具體來說,雙基教學強調的是“練習中學習”,旨在通過教學讓學生獲得扎實基礎知識,并對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熟能生巧”.最為關鍵的是,雙基教學具備了“啟發性”“問題驅動性”“示范性”“層次性”以及“鞏固性”的特征.對于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情境的構建而言,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將“數學概念”“數學定理”“數學公理”“數學公式”“數學法則”等知識體系作為問題教學情境中的重點內容,并利用數學練習題開展“數學運算”“數學畫圖”“數學推理”“數學論證”的技能教學.這樣,學生就能在開展雙基學習的基礎上,獲取數學學習的必須技能和核心知識,進而為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情境的構建奠定基礎.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強調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將學生放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情境的構建需要教師借助生本教學理念引導學生通過生活發現、生活感悟進行,產生生活好奇和數學好奇,進而激發自己內心的問題意識.具體來說,初中數學教師需要積極構建生活化的問題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激發好奇心、探索欲、求知欲,逐步形成“愛提問”“會提問”“勇提問”的意識.
學生具備良好的質疑能力、提問能力、思考能力是極其重要的,也是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情境構建的重要因素.只有教師引導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大膽質疑、大膽猜想、大膽表達,才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通過大膽質疑開展提問.此外,大膽質疑的能力也是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情境的構建基礎.缺乏大膽質疑和大膽猜想的教學過程,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情境的功能無法發揮.具體來說,初中數學教師應當結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中諸如“以生為本”“教書育人”“德育先行”等理念,建立師生良好的交流渠道,營造一個和諧開放的數學課堂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在和諧課堂氛圍中通過大膽質疑培養提問能力.
比如,《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導入“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勾股定理”等,結合具有生活氣息的一些事物構建和諧課堂氛圍,讓學生圍繞著“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判定”進行自由討論、自由表達和自主思考,引導學生通過“勾股定理復述”“直角三角板運用”等進行大膽質疑、大膽猜想.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計算能力、思維能力、數學能力在“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判定”中設置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提問引導”“開放問題”,讓學生將自己對“數學”和“生活”的大膽質疑“和盤托出”.
初中生處于青春期,對數學認知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獨立思考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他們往往不能積極主動有意識地學習和提問.教師若不注重對初中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他們的學習將會和教學內容發生脫節,也不利于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情境的構建.因此,初中數學教師需要用心呵護學生,關注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數學學習發展,從正確思考方式的引導入手,讓初中生在學習中逐步實踐自主思考,鼓勵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采取多種方法進行習題解答,尤其是采取靈活簡單的方法進行習題解答.
初中生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極易受到思維能力、認知能力、智力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初中數學教學屬于數學教育的中級階段,初中生對數學教師非常依賴,出現問題和疑問之后,往往下意識地就會求助教師.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情境構建的首要目標是“發現問題”.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情境的構建過程中,需要摒棄以往“提出問題”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進而為問題分析和問題解決奠定基礎,為依托數學問題獲取數學理論、數學知識和數學概念做好準備[2].
比如,《反比例函數》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反比例函數”相關的知識內容,并依托視頻和圖像為學生展現一些“反比例函數”涉及的數學問題和數學現象.隨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看“反比例函數”的相關問題和現象,結合“反比例函數”的知識與同學進行討論,逐步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問題,進而通過構建“發現問題”教學情境,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奠定基礎,也為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做好準備.
“分析問題”教學情境的構建是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情境構建的第二目標,是學生通過問題教學情境獲取數學知識的途徑.此外,“分析問題”教學情境也是初中生數學應用能力提升的基礎.缺乏“分析問題”教學情境并不是完整的數學問題教學情境.這要求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針對初中生進行數學思維能力培養,進而使初中生養成“發現問題”并“分析問題”的良好素養,提升學生從問題中獲取知識的能力.
比如,《三角形證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三角形證明條件”“三角形證明的條件找尋”“三角形證明的相關理論”作為問題導入,引導學生進入“分析問題”教學情境,并指導學生通過分析解答“三角形證明”的相關習題.這樣,學生在問題引導后,會沉浸到“問題分析”教學情境中,進而獲取問題的解決思路和解決方法.
數學是人類發展過程中對某些事物和抽象現象進行規律總結、現象描述、問題解決的基礎上歸納總結而形成的一門學科,應用數學解決生活問題是數學學科的重要價值.因此,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情境的構建不僅需要依托“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還需要初中數學教師通過“問題聯系實際”開展“解決問題”教學情境構建.這樣,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情境的構建實現了數學問題、學生生活經驗和數學理論知識的結合,教師能夠在問題教學情境中引導學生進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推動初中數學基礎知識、理論概念的傳遞.
例如,初中數學教學中“代數”屬于比較基礎和重點的內容,這部分知識的理論性和實踐性都較強,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邏輯性.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代數”計算問題和生活中的情景故事結合在一起,并在故事中將計算方法、計算思路引導出來,讓初中生通過生活情境感知“問題分析”教學情境,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沒有那么吃力,從問題中獲取的知識也具有直觀性,也能加快知識的內化.
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情境的構建是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一定的方法、規則、理論、程式等對客觀問題情境的分析和解決,并從問題分析和問題解決中獲取知識的教學模式.所以,初中數學教師應當主動適應教學改革要求,重視初中數學問題教學情境的構建,全面推動初中數學教學改革,提高學生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