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君 李愛芹

摘要:抗戰老兵是備受社會關注的重點群體之一。受生理、心理、社會等多層因素的影響,抗戰老兵精神慰藉存在諸多問題。本文從生態系統理論出發,以X市G區12名抗戰老兵為研究對象,采用深入訪談法、觀察法,總結該區抗戰老兵在精神慰藉方面存在的問題,從微觀、中觀、宏觀三個系統分析抗戰老兵精神慰藉問題的成因。針對問題,運用社會工作方法,從抗戰老兵個體、家庭及朋輩、社區及社會層面提出社工介入的多元服務路徑,以期改善抗戰老兵精神慰藉服務,增強抗戰老兵的歸屬感、獲得感和榮譽感。
關鍵詞:抗戰老兵;精神慰藉;生態系統理論;社會工作
退役軍人是國家和社會高度重視的群體之一。2018年4月,退役軍人事務部在北京掛牌成立,圍繞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讓退役軍人成為全社會尊重的人,持續推進退役軍人高質量發展。[1]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指出:“要關愛退役軍人,他們為保家衛國做出了貢獻。”2019年,退役軍人事務部、民政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了 《關于加強困難退役軍人幫扶援助工作的意見》,幫助退役軍人擺脫困境。[2]2021年12月,退役軍人事務部制定出臺了 《退役軍人、其他優撫對象優待證管理辦法 (試行)》,該辦法規定向符合條件的退役軍人發放優待證,提升退役軍人的榮譽感、獲得感。[3]但是,抗戰老兵作為退役軍人中的特殊群體,他們所享受的服務局限于節日慰問等,對于他們的心理支持、精神慰藉、社會交往等則較少關注。精神關愛在抗戰老兵的晚年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而抗戰老兵由于各種因素未能與其生存環境中的系統相互適應,往往導致精神慰藉問題。社會工作作為一門服務人、幫助人的專業和職業,是以利他主義價值觀為指導的專業服務,在抗戰老兵精神慰藉服務上具有積極作用。2021年,退役軍人事務部與民政部聯合印發了 《關于做好新時代民政領域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的意見》,指出要積極做好民政領域退役軍人工作,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退役軍人保障工作,推動鄉鎮 (街道)社會工作站建設,擴展基層社會工作服務平臺,鼓勵、引導社會工作專業力量為退役軍人提供專業服務。[4]由此可見,政府和社會大力支持與認可社會工作在抗戰老兵精神慰藉服務中的積極作用。
本文以抗戰老兵精神慰藉為切入點,對X市G區12名抗戰老兵進行深入訪談,探究G區抗戰老兵精神慰藉存在的問題,以生態系統理論為指導,從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分析抗戰老兵精神慰藉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社工介入抗戰老兵精神慰藉的多元服務路徑,以期改善抗戰老兵精神慰藉服務,幫助抗戰老兵度過健康快樂的晚年生活,同時為社工介入退役軍人服務提供實務經驗。
一、G區抗戰老兵精神層面慰藉問題
(一)自我效能感較低
隨著國家對于退役軍人照顧政策的不斷優化,抗戰老兵的基本生活能夠得到有效保障。[5]但是,他們大多患有老年人基礎疾病。他們時常回憶年輕時期的崢嶸歲月,認為現在的自己會給國家帶來負擔,久而久之便產生了消極心理和較低的自我價值感。
(二)情感支持缺乏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及老齡化的影響,抗戰老兵與子女之間的空間距離增大,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導致抗戰老兵精神慰藉問題突出,目前的居家養老更多偏向于物質層面贍養而忽略精神層面贍養,抗戰老兵缺乏來自家庭層面的情感支持。此外,由于部分親友的離世,抗戰老兵的社會關系網絡在逐漸縮小,抗戰老兵來自他人情感支持力度也在弱化。
“我的兒子一家四口都在外地生活,他們自己的事還忙不過來呢,就沒時間來看望我,我也不怎么跟他們聯系。” (L3)
“我的老朋友沒幾個了,以前能聊天談心的也沒剩下幾個了,朋友越來越少了。” (L7)
“他們逢年過節都會給我送些慰問品,像面粉、豆油這些日常用品,其他的就沒什么了。” (L4)
(三)精神文化生活單調
精神文化生活已成為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抗戰老兵隨著親友的離世,人際網絡和活動范圍逐漸縮小,加上社區老年活動中心設施老化,更加限制了他們參加娛樂活動的機會,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以居家看電視、聽廣播為主,他們時常回憶豐富多彩的軍旅生涯和工作經歷,現在單調的精神文化生活容易導致抗戰老兵內心孤獨、精神空虛。
“我平時只是看看電視、聽聽廣播,偶爾出去聊聊天,跟部隊時候的生活不一樣了。” (L9)
“我們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建成好多年了,現在里面的設施老化了,我們也就不怎么去了。” (L1)
二、G區抗戰老兵精神慰藉問題的成因分析
生態系統理論重視 “人在情境中”的觀點,該理論認為對個人問題的理解和分析必須在其生存的環境中進行。生態系統理論代表人物之一查爾斯·扎斯特羅將人類的生態系統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微觀層面,指生態系統中的個體,本文中指抗戰老兵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第二,中觀層面,指與個體產生關聯的小規模群體,本文中指抗戰老兵的家庭、朋輩等;第三,宏觀層面,指更大規模的社會群體,本文中指抗戰老兵生活的社區、街道及社會組織等。人的生存環境的三個系統總是處于相互影響的情境中,共同對個人的認知和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個人也會對宏觀系統產生影響,抗戰老兵精神慰藉問題的形成與三個生態系統有著密切關系。因此,運用該生態系統理論分析抗戰老兵精神慰藉問題的成因,有利于厘清抗戰老兵個人與其生存環境中各個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微觀層面:個體因生理老化導致消極心理
抗戰老兵由于生理年齡的增長,身體各項器官功能衰退,身體機能逐漸退化,新陳代謝速度減慢,感覺系統和免疫系統功能下降,這些人體系統的老化是無法規避的自然現象,共同導致了抗戰老兵對自身人體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低下。有些抗戰老兵在服役期間受過傷,因此而留下后遺癥。身體機能的退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抗戰老兵的日常生活能力,使得他們需要家人的照顧,生活的無力感與日俱增,產生心理落差、自我封閉,導致抗戰老兵對自我價值的否定和消極的生活態度,產生精神慰藉問題。
(二)中觀層面:家庭、朋輩情感支持缺乏
家庭也像人一樣有成長、發展的自然變化過程,每個人都是家庭的一員,在不同的階段都會扮演相應的角色、面臨相應的任務。抗戰老兵不能學習與子女溝通的技能以及學習如何應對機能老化帶來的種種困難,就會影響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系。同時,子女普遍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壓力,在日常生活上雖然能提供基本的物質支持,但很少給予抗戰老兵情感上的支持。此外,親友的離世,不僅給抗戰老兵帶來精神上的沖擊,還會縮小他們的社會支持網絡,影響他們社會化交往,長此以往會陷入抑郁和焦慮的狀態之中,抗戰老兵的精神世界常常被負面情緒覆蓋甚至吞噬。
(三)宏觀層面:政府、社區精神文化服務不足
抗戰老兵身份比較特殊,他們既屬于普通老年人范疇,又屬于退役軍人范疇,正因如此,造成了角色上的尷尬。
G區是X市主城區,老舊小區居多,老年人口占當地總人口比重近25%,居X市首位。轄區內雖然有老年活動中心,但大多數社區老年活動中心年久失修、設施老化,已滿足不了抗戰老兵娛樂休閑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抗戰老兵的社交活動意愿及社區歸屬感。
退役軍人服務部門沒有專門針對抗戰老兵的精神文化服務,頂多在逢年過節走訪時給予口頭上的慰問;社區雖有退役軍人服務站點,但工作人員的職責偏向于事務性;退役軍人優待證是國家對退役軍人和優撫對象對國防和軍隊建設事業作出貢獻的肯定,該證能為抗戰老兵帶來一定程度上的精神撫慰,但抗戰老兵由于年老,遠沒有年輕退役軍人的社會融入感、獲得感多。
近年來,社會工作因為人們需求的多元化和問題的復雜化得到快速發展。為適應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需要,我國高校培養了不少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但由于無編制、薪酬缺乏吸引力等原因,導致高校畢業生不愿從事社會工作專業服務,造成大量人才流失,進而導致街道社會工作站及社區社會工作室的專職人員供給不足,無法及時有效地為抗戰老兵提供專業服務。
三、社工介入抗戰老兵精神慰藉的路徑
(一)個體干預:社工介入抗戰老兵精神慰藉的微觀路徑
社會工作者可運用個案工作方法對抗戰老兵精神慰藉問題進行干預。第一,社會工作者與抗戰老兵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專業關系,分析抗戰老兵精神慰藉問題及成因,挖掘抗戰老兵的非理性信念,幫助其樹立理性信念,讓其認識到人體老化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第二,社會工作者可運用真誠、溫暖的技巧引導抗戰老兵回憶人生經歷,發掘自身優勢并肯定自我價值,與其共同感受積極的老年生活并做出合理規劃,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社會工作者可以協助抗戰老兵制作生命故事手冊,為其提供一個挖掘自我價值的載體,鞏固干預效果。
(二)家庭與朋輩群體干預:社工介入抗戰老兵精神慰藉的中觀路徑
社會工作者幫助家庭成員認識人體老化可能帶來的生理、心理問題,教授家庭成員與老人正確溝通的知識和技巧,幫助抗戰老兵與家庭成員建立良好的家庭溝通模式,進而強化家庭成員對抗戰老兵的情感支持。社會工作者可以在社區中開展支持性小組工作,強化抗戰老兵的社會支持網絡。小組成員的選擇應以具有相似精神慰藉問題的年長者且以抗戰老兵為主,社會工作者在小組中要塑造小組組員的平等意識和共同體歸屬感,通過“破冰”游戲拉近組員之間的距離,通過“優點轟炸”等小組活動增進彼此間的互動,培養新的興趣愛好,提升自我認同感;社會工作者還要為組員創造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的學習機會,促進抗戰老兵與朋輩、鄰里之間相互關心與幫助,為抗戰老兵打造增能的社會支持網絡。
(三)社區與社會服務項目干預:社工介入抗戰老兵精神慰藉的宏觀路徑
社會工作者可以整合社區、政府和社會的多方資源,動員社區居民參與和解決社區問題。從宏觀層面上講,G區老舊小區居多,對老年活動中心進行升級改造、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是整個社區的需要。社會工作者可以運用社區工作方法,鼓勵抗戰老兵與居民共同參與社區老年活動中心改造,提出自己的意見及建議,促進相互關懷社區的形成。一方面,能夠提升抗戰老兵社會參與的能力,促進抗戰老兵與社區居民的互動交流,減少彼此之間的疏離感;另一方面,能讓抗戰老兵感到自己是被社區重視的,是有價值的,進而提升其社區歸屬感。
社會工作者可以依托街道社會工作服務站或社會服務機構,承接政府購買、社會委托的社會服務項目,社會工作者作為項目負責人,有效鏈接各方資源開展服務項目。需要注意的是,社會工作者要遵循自決原則與抗戰老兵共同制訂服務計劃,秉承賦權的理念,充分發揮抗戰老兵的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靈活運用傾聽、認真聆聽、鼓勵及回應的技巧,讓抗戰老兵真切感受到他人對自己的肯定與認可。社會工作者可以邀請抗戰老兵參加以 “情暖老兵”為主題的公益活動,通過開展緬懷小組活動,按照生命歷程,將抗戰老兵的 “小我”鑲嵌于時代大背景之中,引領他們討論和分享時代變遷中的個人努力與成長,幫助他們找回對軍旅歲月的記憶,樹立生活自信,以新的心態看待歲月故事。在 “退役軍人口述史”項目中,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鏈接退役軍人服務部門、招募周邊高校志愿者、引導青年學生聆聽抗戰老兵的分享,促進抗戰老兵與青年學生之間的 “跨代互動”,通過口述史服務,社會工作者將抗戰老兵自身的內在資源與周圍高校青年學生、退役軍人服務部門及社會服務機構等社會資源有機整合,促進抗戰老兵資源的 “社會化”,從而在社會層面上極大提升抗戰老兵的自我效能感。
四、結束語
抗戰老兵精神慰藉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社會工作者應充分發揮服務提供者、資源鏈接者的角色,整合多方資源,為抗戰老兵精神慰藉提供專業服務,既要關注抗戰老兵個人,又要關注抗戰老兵所處的社會環境,促進抗戰老兵與社會環境之間相互適應,增強其歸屬感、獲得感和榮譽感。
參考文獻:
[1] 廉穎婷.退役軍人相關政策法規體系日趨完善[N].法治日報,2023-04-19(007).
[2] 岳鑫,李瑛琳.淺談退役軍人安置與就業問題及其對策[J].才智,2021(01):97-99.
[3] 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事務部.退役軍人事務部關于印發《退役軍人、其他優撫對象優待證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EB/OL].[2021-11-15].http://www.mva.gov.cn/gongkai/zfxxgkpt/zhengce/gfxwj/202209/t20220902_65209.html.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民政部 退役軍人事務部關于做好新時代民政領域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的意見[EB/OL].[2021-5-31].https://www.mca.gov.cn/article/xw/tzgg/202109/ 20210900036647.shtml.
[5] 高夢迪.個案工作介入退役老兵的精神慰藉研究[D].蕪湖:安徽工程大學,2022.
基金項目: 2022年江蘇師范大學研究生實踐創新計劃項目“城市困難家庭精準幫扶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以P縣‘微心愿服務項目為例” (2022XKT0276) 成果。
作者簡介: 朱道君,男,漢族,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社會工作;
李愛芹,女,漢族,江蘇徐州人,碩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