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之一,古往今來,人們從來不吝惜對這“一汪秋水”的贊美,明眸善睞、炯炯有神、靈動澄澈……都是人們對眼睛的美好描述。但除了贊美,網上也流傳著各種關于眼睛的流言:看綠色保護視力?成年后近視度數不會再增長?一只眼睛失明后,另一只眼睛也會失明?白內障必須“成熟”才能切除?……這些說法到底是真是假?讓我們一起來鑒別關于眼睛的流言。
分析:對眼疲勞影響最大的是看屏幕的距離和時間長短,即便是把屏幕設置成了綠色,看的時間過長,眼睛還是會干澀、疲勞。
綠色光線比較柔和,相對刺激較小,同時綠色能夠讓人感到舒服與平靜,所以大家會覺得綠色屏幕看起來會更舒服,但它對保護眼睛的幫助較為有限,特別是當近距離視物時。
“多看看綠色對眼睛有好處”通常是指多看看遠處草地、樹木之類的景物,讓眼睛放松調節,從而緩解視疲勞。
分析:散瞳驗光對健康眼睛沒有損害。散瞳驗光以后眼睛可能會伴有一些副作用如:瞳孔放大、視近模糊、畏光等癥狀,但大家不必過分擔心,當藥效逐漸消失后,這些癥狀就會消失。
由于兒童青少年眼睛調節常處于緊張狀態,驗光結果容易發生偏差,比如把輕度遠視或假性近視驗成近視。而散瞳能夠使睫狀肌放松,消除調節的影響,從而獲得客觀真實的屈光度,有助于醫生為患者制定更合適的配鏡處方。
分析:不論是否成年,近視的度數都會不斷發展,仍需要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并定期檢查視力。
雖然隨著年齡的增長,成年后的眼球軸長度會趨于穩定,但并不意味著近視度數不會增長。
尤其是近年來電子屏幕的普及,近距離用眼時間成倍增加。如此,眼部肌肉會一直處于收縮狀態,久而久之必然會造成眼部肌肉緊張等情況,從而導致眼軸繼續增長、近視度數繼續加深。還有一部分近視屬于病理性近視,更需定期檢查、及時治療。
? 分析:“黃斑”位于視網膜的中央區域,是視力最敏銳的部位。年齡、遺傳、環境、飲食、其他疾病等多種因素都可能導致黃斑形態和功能發生改變引起病變。
黃斑病變有十幾種,不管是青少年、中青年或老年人都可能患病。
一旦黃斑病變,可能出現視物暗點、視物變形、視力下降等情況,甚至失明,對生活影響極大。
最常見的黃斑病變是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50歲以上人群是主要的黃斑病變致盲眼病人群。相對而言,吸煙、高度近視、糖尿病患者、高血壓患者、有黃斑病變家族史者更易罹患黃斑病變。
分析:眼睛干除了可能是干眼癥外,也可能是視疲勞、眼表過敏、眼表感染、炎癥等,而干眼癥是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
正常情況下,淚液在眼球表面均勻地涂布,形成一層液體的薄膜,稱之為淚膜。淚膜由外向內分為三層,脂質層、水液層和黏蛋白層。當淚液的質、量及動力學異常導致的淚膜不穩定或眼表微環境失衡時,均可導致干眼癥。
除眼睛干外,干眼癥還可伴有眼表炎性反應、組織損傷及神經異常,造成眼部多種不適癥狀和(或)視功能障礙,如眼部異物感、燒灼感、疲勞感、不適感、眼紅、視力波動等。
科學辟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