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維平 李正亭
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本質的認識,概括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初步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使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學、更加可感可行。”黨的二十大從普遍性和特殊性視角概括形成中國式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和中國特色;從“五大特色”視角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深邃內涵和鮮明特征;從“九條本質要求”視角揭示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遵循;從人類文明新形態視角表征中國式現代化的呈現樣態與世界貢獻;從“五個堅持”視角充分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原則。
黨的二十大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這一重大論述作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整體性闡釋,為我們深入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提供了方向指引和重要遵循。
全面理解現代化的共同特征,要把握好其理論意蘊。亨廷頓認為現代化是一個涉及人類思想和行為所有領域里變革的多層面進程。工業化、城市化和民主化是現代化進程的主要層面。其中,以工業化為基礎的現代化是世界各國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旨趣。馬克思指出:“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也就是說世界各國追求的以工業化為基礎的社會形態,要經歷從落后農業國向先進工業國的轉變。自英國工業革命以來,工業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范式轉變,生產力發展推動了現代化進程,世界各國裹脅于現代化潮流中,開啟了以工業化為基礎的現代化曲折探索。
盡管世界各國追求的現代化有共同特征,但由于歷史條件不同,現代化的呈現樣態也不盡相同。1979年,“中國式的現代化”明確進入話語體系。鄧小平同志指出:“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國情,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舊中國的基本情況是社會生產力不發達,物質基礎薄弱,科學技術水平落后,人口多,耕地少。因此他強調,“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
中共二十大從五個方面表征中國式現代化的呈現面向。一是“中國式現代化規模特征改寫了世界現代化的版圖,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復雜性和貢獻性。”中國共產黨在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現成道路可走的形勢下,堅持從人口規模巨大的國情出發,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破解了世界性難題,徹底改寫了世界現代化版圖,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二是“中國式現代化結構特征改寫了現代化的分配結構,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性和公平性。”經過接續奮斗,促進共同富裕取得顯著性成就,既彰顯了我國現代化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優越性,又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三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特征改寫了現代化的內涵體系,凸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性和全面性”,充分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魅力和顯著優勢。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資源特征改寫了現代化的增長方式,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持續性和發展性。”中國式現代化注重生產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同步,堅持推動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全面綠色轉型。這是中國式現代化超越西方現代化的又一突出特點。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和平發展特征改寫了世界現代化的發展定式,表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和平性和開放性。”中國式現代化堅決摒棄霸權思想,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的嶄新道路,堅持以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及地區穩定。
這五個方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深邃內涵,既符合中國實際,又面向世界,既造福中國人民,又推動建設持久和平的世界。
深刻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不僅要領悟其普遍性和特殊性,還要把握中共二十大提出的九條本質要求。即“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以上論述是黨中央在認識上不斷深入、戰略上不斷成熟、實踐上不斷豐富的基礎上,充分總結現代化建設經驗而形成的根本遵循,是系統謀劃、統籌兼顧、整體推進現代化的實踐準則與價值規約。首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毫不動搖,是中國式現代化最本質的要求。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為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度和廣度錨定方向、激發動力、凝聚力量。其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是全面提升“五大文明”水平,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加強物質文明水平建設,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政治文明水平,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法治道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面提升精神文明水平,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方向,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全面提升社會文明水平,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加強生態文明水平建設,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最后,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不僅致力于人類和平發展崇高事業,還為人類發展與進步作出更多的世界貢獻,為世界上那些既想實現現代化,又想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提供了人類文明實踐新樣態。
充分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要與其內涵特征、重大原則和中國特色結合起來,深化認識內嵌于其中的內在關系與邏輯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式現代化以人類文明新形態為價值載體和呈現樣態,是對物質主義膨脹和西方文明形態的超越。長期以來,資本主義國家以資本邏輯為主導的現代性文明,極力掩蓋國家機器作為剝削和壓迫合法代表的政治修辭幻象,利用形式上的自由與民主湮沒資本統治的實質,不僅遮蔽了人的主體性,還漠視了人的精神發展。區別于其他文明范式,中國式現代化框架下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理論內核,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價值求索,以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公共產品為實踐平臺,同時堅持以自身發展推動人類進步,不僅成功規避了資本現代性帶來的嚴重弊端,還為破解人類共同面臨的諸多困境,創造了實踐樣態,提供了中國方案,表征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呈現樣態與世界貢獻。
總而言之,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是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宏闊視野和雄才偉略,深諳現代化形勢而形成的思想結晶。新征程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注重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戰略定力和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巍巍巨輪行穩致遠。
本文為西南林業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專項課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歷史使命研究”(編號:ZX2018Z04)成果。
(作者單位:西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