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德州市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其中獨居、空巢老人占大部分,他們經濟來源單一,有的不會用現代的電子產品,跟時代脫節,無法了解實時信息,容易心理抑郁。我國現在大部分養老機構對老人心理疏通不足,也不夠重視,特別是一些公辦鄉鎮養老機構在這方面問題尤為突出。這種情況下社會工作介入民辦的養老機構刻不容緩。本文以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子梅養老機構為研究對象,發現養老機構存在老人心理健康情況和養老院護工壓力等問題,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社會工作;養老機構;農村
德州市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壓力逐漸增大。本文以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子梅養老機構為研究對象,發現養老機構老人有心理健康情況和養老院護工壓力等問題。社會工作者有更專業的知識,能更好地照顧養老院老人,得出社會工作介入養老機構很有必要。
一、研究背景
2022年10月德州市向社會發布了 《德州市 “十四五”養老發展規劃》,報告顯示德州市老齡化率達到20%之多,現居住人口560萬人中老年人60歲及以上的有112萬人,其中86萬65歲老人,占比15.4%。根據我國老齡化標準,60歲以上老人占比10%以上或者65歲以上老人占比7%,根據數據得出德州市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情況嚴重。[1]雖然德州市GDP總量居全省第九名,但人均GDP卻在第十一名。數據表明,老人居多拉低了人均經濟,所以德州市養老問題刻不容緩,如何滿足全市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實現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也成為重中之重。
據統計,目前養老機構老人的需求通常有兩大方面,分別是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養老機構能滿足老人的基本需求,但老人心理需求因為資源匱乏往往得不到充分滿足。在近三年大環境的影響下,老人的情緒不穩定,有焦慮、緊張、恐慌等心理問題。本次調查是以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子梅養老為例。通過電話采訪養老機構負責人李院長女士得知,子梅養老有91名工作人員,負責178人的護理工作。
二、研究方法
文獻綜述法:通過閱讀相關文獻,了解老年人養老的現狀,找出目前養老機構護理員存在的問題,并且指出社會工作者的必要性。
訪談法:通過與養老院李院長電話訪談,了解養老機構里的老年人和護理員的情況,發現社會工作者在養老機構的重要性。
三、養老機構的現狀
(一)現狀
1.養老機構環境和基礎設施。[2]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胡官屯鎮子梅養老,環境優美,綠化面積廣闊,有一個小的人工湖和廣場,這是養老機構老人們平時活動的地方;養老機構內以平房為主,方便老人進出。養老機構的房間主要以單人間為主,雙人間為輔。其中雙人間中間有隔斷,能有效保護老人隱私;房間內基本家電設施齊全,有空調、電視等,在床頭還設有應急按鈴。休閑娛樂場一應俱全,有茶牌室和簡單的健身設施,還有必不可少的消防用具和消防通道。
2.老人日常方面。在日常生活中,養老機構的采購人員根據老人的實際情況進行定期采購,每三天采購一次,能滿足老人的需求,并且養老機構允許他們的子女和家屬看望;養老機構在飲食方面的不足之處在于:只滿足老人基本的口味需要,卻沒有專業的營養師為老人規劃飲食。
3.專業護理員短缺。此養老機構在農村,招聘的護理人員基本都是村子里的,他們很少是專業的,學歷水平也有一定的限制。本人通過李院長了解到,此養老機構91名工作人員,負責178人的護理工作。91名護理人員中有一半的人員是沒有護理經驗和專業經驗的,還有很多新來的,具有專業經驗且有資格證書的只有不到20人,很明顯專業的護理不到位,無法滿足老人的需求。護理員工薪水平不高,人員流動性大,護理人員服務比較單一,無法用專業的方法開展豐富的活動。老年人多,護理人員不足,男女護理員比例不均衡。
4.養老機構養老質量無法保證。[3]根據采訪,本人調查到子梅養老未設置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這一崗位,而是由養老機構負責人擔任,該負責人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心理咨詢知識,對老人精神情況解決不夠到位。在與老人的交談中了解到,他們沒有良好的傾訴對象,情緒得不到發泄,不能對子女傾訴,更不知向誰傾訴,告訴養老機構的同伴又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因此,養老機構部分老人存有不滿情緒。
5.養老機構缺乏外界的關注。[4]社會上的很多人都對養老機構了解很少,尤其是子梅養老機構位于鄉鎮上,面對的群體是農民,他們受傳統養老觀念的沖擊,比較注重養兒防老,總認為養老機構照顧得不好,要是收費的話他們都認為不值得,有很少一部分人真正了解子梅養老機構。
(二)個案工作方法的應用
張某,女,年齡70歲,一年前由于其老伴李某因腦血栓搶救無效身亡,現獨居在子梅養老院。老伴李某在世時與張某感情基礎良好,在李某去世后的一年里,張某一直處于傷心情緒中無法自拔,常因思慮老伴而郁郁寡歡。張某由于年事已高,身體健康狀況不是很樂觀,常常失眠驚夢、吃不下東西,鮮少外出走動,養老院里的活動也基本不參與。張某有一個兒子,現居住在外地,老人身邊沒有能夠陪伴的直系親屬。養老院的院長發現了這個問題并與這位老人做了溝通,將這個老人交由小張進行溝通和交流,小張是一名年輕的護理人員,沒有護理員經驗也沒學過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她在養老院工作時間并不長,由于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她就暫時來到養老院工作,院長把這個老人交給她以后,她只是比平時多關注了老人而且也只是陪老人聊聊天,一周以后這位老人和之前并沒有什么改變,仍然不愿意參加活動,把自己關在屋子里,院長見此情況便把這位老人轉介給王姐,王姐是一個從事護理工作多年30歲左右的專業護理人員,她積累了非常多的護理經驗,通過自學,她還拿到專業的資格證書。王姐和這位老人接觸后,王姐知道老人現在的情況是因為她老伴的去世改變了她原有的生活方式以及孩子不在身邊造成的。因此,她與張某達成共識,在每周日的下午與她一同參加新的活動,去養老院的戶外散步、聊天,并且與張某的兒子達成協議,將周日定為兩人視頻的日子,老人可以通過手機視頻和兒子說說話,這樣將原來老人思念老伴的時間安排充實,轉換老人的生活安排方式。除此之外,王姐還會對張某提出表揚,慢慢地,老人的情緒發生了改變,變得不再郁郁寡歡,也很樂意走出自己的屋子和其他老人進行交流。
四、社會工作介入養老機構的必要性
(一)社會工作者有著多年的經驗
社區工作者幾乎大多數都有著多年的工作經驗,從事社會工作這一行業已經多年,對于各種情況也都有所了解。他們在養老機構經常和老人交流生活狀況,積極與老人溝通,對老人基本情況了解充分,所以能與老人進行良好的溝通,知道老人的問題出在哪,因為什么原因導致的和解決的方法,同時解決老人各個方面突發的問題,使老人對社會工作人員產生極強的依賴性,對社會工作者產生信任感,從而使社會工作者與老人變得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社會工作者使得社工與養老機構連接得更緊密。
(二)提升入住老人的幸福感
社工擁有豐富的資源,可以幫助老人整合資源,建立良好的朋輩關系。老人的心態影響著身體健康,脫離熟悉的家庭環境來到養老院,必然會有一系列的不適應,無論生活起居還是周圍的朋友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社會工作者可以使用專業的方法幫助他們盡快熟悉環境并且建立新的交際圈,使他們不再孤獨,有歸屬感,會更好地適應從家庭養老到養老院養老的轉變。社工可以與醫院進行對接,實行醫養結合的模式,定期進行義診,也可以發動更多的志愿者和愛心人士,提供一些家庭養老無法提供的服務,提升老人的價值感和幸福感。[5]鏈接政府資源,建立社會組織與政府之間的合作關系。正是社會工作者在養老機構中發光發熱使得養老機構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良好運作和發展,彼此共贏,共同向好。
(三)實現助人自助
社會工作者都是學習過專業的知識,利用所學知識通過社工的專業考試,進而取得相應證書的專業工作人員。社會工作者對于在養老機構的工作更加具有側重點,他們會針對不同的服務對象,能有效地溝通和處理面臨的不同問題,達到最優解,使得養老機構老年人對社會工作者的信任度更高,可以說社工與老人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主體,缺一不可,正是因為社工專業化和規范化的社會服務讓老年人的生活豐富多彩,讓他們晚年生活更加幸福,讓養老機構發光發熱。助人自助是社會工作的基本原則,強調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潛力和獨特的價值,同時相信人們是可以通過自我改變解決危機,尤其是對于半失能老人來說,他們很容易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價值,社工就應該充分利用小組工作挖掘他們的潛能,認識到自身的獨特價值。
(四)具有專業知識,同時節省開支
社會工作者很多都是有學歷的專業人員,他們可以開展個案和小組工作,提高老年人溝通交朋友等人際關系技巧,擴大老年人的生活圈,通過小組或者個案活動,讓老年人聚在一起,談談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與伙伴們分享歡樂,分擔憂愁,可以使他們彼此熟識、結交,緩解孤獨感。定期進行評估,及時發現老年人的身心狀況,對于有問題的老人,及時作出相應的干預。[6]由于德州市大部分養老機構在鄉鎮,就如子梅養老一樣,養老機構收費較低,社會中工作者介入養老機構能解決聘請專業心理咨詢師這一崗位需求,減少開支。社會工作者收入比較低,對于養老機構來說效益更高。社會工作者還能陪老人聊天,解決他們心理訴求,傾聽往事,舉辦活動,激發老人積極性。社會工作者就是小投入、大回報。
(五)緩解機構照顧者的壓力
機構照顧者在養老院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這個職業工作繁忙瑣碎壓力較大,尤其是照顧半失能老人的機構照顧者在照顧老人的同時,自身也會產生各種認知和情緒障礙,專業社會工作者可以充當機構照顧者的顧問角色,開展緩解壓力的小組活動。
五、結束語
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老齡化日益嚴重,老年人需求的增加為社會工作者這一專業人群介入提供了機遇,為社會工作領域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會。社會工作介入鄉鎮養老機構能給予老年人充分的情感支持,提高老年人的社會滿足感與喜悅感,最大限度地實現精神生活上的富足。社會工作者作為社區助老養老團隊中最基本的單位,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社區工作者的規范化和專業度讓整個社區養老助老工作熠熠生輝,社區養老助老中心里面傳出來的也都是社工和老人之間的情感佳話,而不再是老無所依、老無所養的感嘆。社會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在老人的一張張笑臉中得到歸屬,社區養老助老機構的存在和發展必然離不開全體社會工作者的努力和奮斗。社會工作者連接著全社會對老人的關心,也傳遞著養老產業發展的新角度和新高度。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離不開這些在基層工作的人們,向這些在社區養老助老工作中的社會工作者致敬。
參考文獻:
[1] 張鑫堯,曹建鵬.淺談中國西部養老機構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以甘肅省靖遠縣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23(05):124-126.
[2] 柳子倩.社會工作介入養老院護理員壓力問題的實務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22.
[3] 肖于波,桂敏,楊明偉.社會工作介入農村養老院養老研究:以G鎮養老院為例[J].現代交際,2019(20):66-67.
[4] 王勇超.機構養老服務中社會工作方法的介入[J].經濟研究導刊,2019(10):57-58.
[5] 潘夢琦,陸泳怡.社會工作介入社會化養老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就業與保障,2021(13):34-35.
[6] 毛靜博,楊景偉.老年社會工作介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優勢分析[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20(08):58-59.
作者簡介: 曹樹敏,女,漢族,山東德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老年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