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榮 欒燕芬 何小英 寸淑娟 全薇怡 張玉萍
摘要: 目的 ?在扶陽理論的指導下,探討采用牽正面膜干預風寒型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 方法 ?86例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3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綜合治療,治療組患者基于扶陽理論思想的指導采用牽正面膜干預,比較2組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患者的治療效果。 結果 ?干預后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觀察組,應用 t 檢驗分析( P <0.05),具有統計學差異;應用秩和檢驗對組內和組間病情分級改善情況分析和治療效果改善情況分析( P <0.05),具有統計學差異;2組面癱患者治療后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P <0.05)。 結論 ?基于扶陽理論采用牽正面膜干預風寒型周圍性面癱效果較好。
關鍵詞: ?扶陽理論;牽正面膜;外敷;周圍性面癱
中圖分類號 :R745.1+2 ???文獻標志碼 :B ???文章編號 :1007-2349(2023)08-0070-03
周圍性面癱又稱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炎,有風寒型和風熱型之分,以風寒型較為常見,發病率約占本病的70%~80% ?[1]。由于該病以20~40歲人群為好發群體,若不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會產生多種后遺癥,導致面部肌肉癱瘓、口眼歪斜,嚴重影響患者生理、心理健康進而影響生活、工作和人際交往 ?[2]。扶陽理論是以扶正護陽為核心,在臨床治療護理中重視辨證施護,以重視陽氣,強調扶陽為目的的一種理論體系。為了更好的治療周圍性面癱,減少后遺癥,針對誘發周圍性面癱的因素主要是患者機體缺乏正氣、衛陽不固,風寒邪毒外襲面部經絡所致 ?[3],在扶陽理論的指導下采用牽正面膜干預周圍性面癱86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2020年7月—2022年7月就診本院的86例周圍性面癱患者分為治療組43例,對照組43例。男46例,女40例;年齡72~29 歲,平均為(47.53±3.89)歲;病程 1~7 d,平均住院日10.6±2.42 d。
1.2 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針灸學》 ?[4]。(1)急性起病,常見春、秋季,有受寒或感冒病史。(2)表現為一側額紋消失或變淺,口眼 斜、流涎、口角漏風。(3)一側耳內和(或)耳后乳突處疼痛;一側面部僵硬,額紋變淺,目閉合不能或不全,鼻唇溝變淺,口角 斜、流涎。(4)面神經傳導速度和面神經電圖檢查表現為異常。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指導原則》 ?[5]及《神經病學》 ?[6]標準。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診斷標準。(2)年齡最小20歲,最大不超過75歲。(3)首次發病,病程均在7 d以內的急性期(包括7 d);
1.4 排除標準 (1)雙側面癱患者。(2)過敏體質患者。(3)經CT 或核磁檢查診斷為中樞性面癱或外傷引起的面癱。(4)孕婦和產褥期婦女。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治療和護理 (1)藥物治療:遵醫囑常規應用脫水劑、激素和營養神經的藥物治療。(2)針灸治療:由同一醫生取穴印堂、牽正、迎香、攢竹、頰車、翳風等穴針灸治療。(3)健康教育:室內光線暗淡、柔和;出門佩戴眼鏡、口罩、圍巾。忌吹冷風、洗冷水臉,囑外出時戴墨鏡、口罩,注意用眼衛生,勿用手搓揉眼睛等。
1.5.2 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基于扶陽理論,采用牽正面膜干預。牽正面膜方由制白附子、全蝎、僵蠶、羌活、防風、白芷等組成,每日1 劑,水煎后把藥汁頻頻淋于牽正面膜紙上熱敷患側皮膚。中藥藥汁溫度控制在39℃~42℃,敷藥20 min后指導患者坐在鏡子前進行患側表情肌訓練,如抬眉訓練、閉眼訓練、聳鼻訓練、努嘴訓練、鼓腮訓練等。每個動作做30次,動作緩慢柔和,每天進行3次,分別為早上、中午、晚上各1次,1周為1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1.6.1 參照中醫癥狀評分量表 用中醫癥狀評分量表來評價面癱患者的癥狀和并發癥,分值為0~6分,0分代表正常,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重。
1.6.2 ?House-Brackman(H-B)又稱面神經功能分級評價標準。由固定的人員采用H-B面神經功能分級評價量表在治療前后進行評價,一共分為六級,(1)I級:面部功能正常。(2)Ⅱ級:面部對稱,面肌可輕度抽動,眼睛稍用力可閉合,口角輕度歪斜。(3)Ⅲ級:面部動作明顯受限,運動時左右不對稱或/和面肌痙攣,面肌抽動。(4)Ⅳ級:患者基本無法完成面部動作如皺眉、閉眼、鼓腮等。(5)Ⅴ級:重度功能異常,患者完全無法進行面部動作,如皺眉、閉眼、鼓腮等。(6)Ⅵ級為完全麻痹。
1.7 療效判定標準 痊愈:病情分級達到I級;顯效:病情好轉3級以上;有效:病情好轉1~2級;無效:治療前后病情分級無明顯變化。治療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患者數。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3.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時用( x ±s )表示,數據比較用 t 檢驗;用(n,%)表示計數資料,用χ 2 檢驗, P <0.05 表示2組數據在統計學上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面癱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結果見表1。
2.2 比較2組面癱患者H-B面神經功能分級情況 結果見表2。
2.3 比較2組面癱患者治療效果 結果見表3。
2.4 2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結果見表4
3 小結
周圍性面癱是一種臨床常見疾病,患者發病后會嚴重影響外貌形象以及咀嚼功能,使患者的容貌產生變化。據報道,若治療不及時,失去面部功能的患者占比10%以上,遺留嚴重后遺癥如面肌倒錯、面肌痙攣和攣縮等占比達到5% ?[7]。由于周圍性面癱主要發病是20~40歲的中青年患者,面部功能障礙會影響社交,產生自卑心理,進一步影響生活、工作。西醫學認為周圍性面癱為病毒侵犯面神經核,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引起 ?[8]。其發病往往與腦血管阻塞、面部血液循環障礙或神經傳導失調等因素有關 ?[9-11]。西醫主要以抗炎、糖皮質激素、營養神經等藥物治療,這些療法雖有一定療效,但治療效果不理想,復發率較高。
《諸病源候論》曰“風邪入手足陽明、手太陽之經,遇寒則筋急引頰使口渦斜,言語不正,而目不能平視”,中醫認為風寒型周圍性面癱多為患者素體陽虛,感受風邪或風寒之邪所致,病位在面部,與少陽、陽明經絡阻滯有關 ?[12]。誘發風寒型周圍性面癱的內因主要是機體陽虛、脈絡空虛、營衛不調、腠理不固,外因主要是風邪或風寒。當面部經絡受到風寒邪毒外襲時,導致經絡阻滯,氣血無法正常運行進而痹阻局部氣血,最終引起面部經絡異常產生面癱。
中醫扶陽思想源遠流長,它是中醫理論的精髓,扶陽思想肇端于先秦,《內經·素問》:“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景岳全書》:“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可見,陽氣在人體健康中取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陽明、少陽經脈被風寒邪氣侵襲,其溝通內外、運行氣血的功能受損,面部經脈阻滯,肌肉弛緩不收最終導致面癱 ?[13]。
本次研究采用牽正面膜干預周圍性面癱是在中醫扶陽思想的指導下,針對病因、病機、病證以扶陽護正,祛風通絡為主的治療方法。方中白附子能引藥力上行,扶住陽氣,升陽通陽,具有辛散之性,溫陽通絡,善治面部百病 ?[14];白芷祛風止痛,上行頭目,主入陽明,引藥上行,直達病所。全蝎具有息風止痙,通絡鎮痛,祛毒散結之功效;僵蠶味辛,能行散,祛外風止痙攣;防風辛溫,長于散風止痙;羌活味辛、苦,性溫,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15]。面膜方諸藥共同作用起到扶陽固本,通絡止痛的效果。牽正面膜干預面癱不斷扶陽護正,扶助人體陽氣,疏通經絡,調暢氣血,從根本上提升患者體質,更好的治療了風寒型周圍性面癱。
本次研究,干預后面癱患者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 P <0.05)。可能是牽正面膜可以改善面部血液循環,減輕面部麻木、疼痛、板滯等不適感,預防面部肌肉萎縮,增強肌肉力量。按照病人病情嚴重程度分為 I~VI,治療組和對照組比較治療后病情分級改善情況,應用秩和檢驗進行統計分析, P <0.05。應用秩和檢驗對治療組治療前后進行組內病情分級改善情況比較, P <0.05。證實牽正面膜能改善風寒型面癱患者的面部功能。治療效果按照痊愈、顯效、有效、無效進行評價,2組面癱患者治療后用秩和檢驗分析 P <0.05,且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P <0.05,可見,本方法優于常規治療方法。分析原因為牽正面膜干預周圍性面癱能加快顏面局部血液循環,改善面肌的營養,促使局部神經、肌肉、血管功能恢復。故應用中醫扶陽理論扶助陽氣,改善陽虛體質,能很好地解決雙眼閉合不全、口角歪斜等肌力問題。
綜上所述,采用牽正面膜干預周圍性面癱的效果優于傳統的綜合治療,該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面部肌群的活動功能,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應用推廣。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分組少,觀察指標單一,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納入更多的樣本量,增加分組,進一步研究證實牽正面膜干預周圍性面癱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徐世英,曾金艷,王云亮.牽正散加減輔助針灸治療風寒型面癱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22,49(5):102-105.
[2]于曉芳,劉彩芹.康復功能訓練輔助針灸治療面神經麻痹的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20,12(11):78-80.
[3]王嵐萱,吳若輝,賀小卉,等.牽正散合桂枝加葛根湯加減、溫針灸聯合康復訓練治療頑固性周圍性面癱臨床研 究[J].陜西中醫,2020,41(9):1262-1265.
[4]石學敏.針灸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20
[5]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415-417.
[6]賈建平,陳生弟.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339-341.
[7]劉華,張丹,夏銘蔚,等.針刺聯合馬錢子外敷對頑固性面癱患者面神經麻痹癥狀及面神經功能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21,30(21):2340-2344.
[8]劉立群,彭敏紅,吳海霞,等.不同黃芪劑量補陽還五湯對中樞性面癱患者面神經功能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研究,2020,12(2):102-104.
[9]金宇,晏為瑋,岳梨華.蜂針治療頑固性面癱40例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7,38(8):70-73.
[10]宋飛龍.牽正復癱湯聯合面肌訓練、電針刺激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20,20(5):107-109.
[11]張振帥,周欣,魯海琴,等.牽正散加減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觀察及神經電生理變化[J].黑龍江醫學,2020, 44(1):45-47.
[12]田育香.周圍性面癱患者針灸分期治療58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9,40(1):57-58.
[13] 吳珍鎧,朱雪飛,陳玉玲.針刺結合隔姜灸治療中重度貝爾面癱68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9,40(3):58-60.
[14]何麗旋.牽正復癱湯聯合針刺治療面癱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8,27(13):102-104.
[15]陳倩韻,陳寶維.溫針灸配合牽正散合桂枝湯加味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效果[J].內蒙古中醫藥,2020,39(3):113-114.
(收稿日期:202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