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威
(華中師范大學 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9)
黨的二十大強調,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是產業間的交叉涵化、創新蝶變,有助于貫徹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增加老年文化產品供給以及培育國內老年文化消費大市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 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64 億,占總人口的18.7%;65 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為13.5%。“十四五”時期我國60 周歲及以上人口將超過3 億,占總人口比例將超過20%。值得關注的是,1962—1975年嬰兒潮出生的人口從2022 年開始正陸續退休,促使我國老齡人口及相關精神文化需求急劇攀升[1],亟須促進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豐富老年精神文化產品供給,推動構建國內老年文化消費大市場,從而助力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長江經濟帶作為橫跨我國東、中、西部的核心戰略發展區域,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在新發展階段呈現高速發展態勢[2],衍生出云貴地區旅居養老業態、江浙地區高齡游戲業態、兩湖地區老齡設計業態等諸多融合形態,不僅促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代表地區之一,而且推動了長江經濟帶“成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然而,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涉及不同產業主體,相關影響因素模糊等問題也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暴露,亟待深入剖析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影響因素,推動二者高質量融合。本研究嘗試以長江經濟帶為研究對象,剖析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影響因素,推動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高質量融合,既助力長江經濟帶“成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又繼續擴大老年文化產品供給以及助力構建國內老年文化消費大市場,從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產業融合的較早表述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Nicholas Negroponte 于1978 年提出[3]。當兩個及以上產業受到內外因子驅動而在產業邊界處發生涵化關系時,產業融合便大概率產生并發展[4]。
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可被認為是在功能互補、市場相通、技術協同等介質催化下,在老年文娛、老年旅游等領域形成的深度耦合。這種耦合并不意味著消滅原有產業的行業屬性和技術邏輯,而是在產業邊界或交叉地帶,動態調整融合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接觸頻率、融合深度等,最后形成復合多維的新地帶或新業態。隨著我國老齡人口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攀升,文化產業憑借精神性、開放性、滲透性等特性,養老產業依靠個性化、高質化、整合性等特性,推動二者在實踐中快速融合。
學者對于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影響因素做了大量寶貴研究。西方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其對于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研究早于國內。市場驅動方面,Tretheway 和Mak(2006)認為龐大的老齡市場需求刺激養老業態與旅游業態趨向融合[5]。Patterson(2017)認為隨著老年旅游、休閑意義發生嬗變,老年市場需求隨之發生變化[6]。技術支撐方面,Buckley(2020)指出隨著老年消費趨向個性化和多元化態勢,科技是推動養老、文化等相關產業融合的關鍵[7]。Wickramarachchi和Siop 等(2021)認為在人口老齡化及精神文化需求急劇攀升背景下,科技因素是加快養老、文化產業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撐[8]。行業協同方面,Castora-Binkley 和Noelker 等(2010)認為通過降低行業門檻約束可以推動養老保健與文化藝術趨向融合[9]。國內研究起步較晚,對于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的專題研究較少,但從相關研究中仍能得到借鑒。黎莉和王玨等(2015)通過研究海南地區旅游養老現象,提出政策等優勢是推動養老、旅游等業態融合的重要因素[10]。樂昕和彭希哲(2016)認為不同年齡階段的老年文娛需求具有差異性,因此市場驅動及產品供給也具有差異[11]。沈勤和韻卓敏(2019)認為構建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服務體系是推動文化養老的有效支撐[12]。王莉莉和鄒海峰等(2020)認為老年消費意愿、相關技術體系等有助于推動養老、文化等相關業態融合[13]。趙中華和林彬(2022)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探究了中醫藥健康養老與文化產業融合,認為政策引導及產業積累等對于融合具有重要影響[14]。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從市場、科技、政策、行業以及經驗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對于推動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深度融合提供了參考和借鑒。但是,在研究對象上,較多以養老產業、文化產業個別業態作為研究對象,以養老產業、文化產業整體作為研究對象的較少;在研究區域上,多以全國或地區為主,鮮有以長江經濟帶作為研究區域;在研究方法上,以異質性分析或回歸分析為主,少有研究以系統仿真模型來開展相關因素分析。本研究以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整體作為研究對象,以長江經濟帶為研究區域,利用系統仿真模型探究區域內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影響因素,嘗試為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高質量融合提供政策依據和實踐參考。
系統仿真模型源于系統動力學,被廣泛應用于自然科學、人文社科等領域[15]。系統仿真模型不僅能夠通過模擬情景映射和驗證已經發生因果關系,而且能依據現有數據及相關關系,預測未來一定時期內將會發生的變化,相較于多元回歸等分析方法,在預測性、仿真性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本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等,由于不同地區資料收集、校對等原因,年鑒等數據在時間上具有一定滯后性,因此利用系統仿真模型能夠較好地模擬和分析當前年度情況。同時,受內外因素影響,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在不同時期具有異質性,通過系統仿真模型能夠反映過往年度已有變化,也能根據過往數據模擬和反映當前變化。
長江經濟帶包括上海、江蘇、浙江等11 個省(市),面積占全國的21.4%,人口和GDP 均超過全國的40%。當前,上海、江蘇、安徽、湖北、湖南、重慶、四川的老齡化水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浙江、江西、貴州、云南的老齡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近年來,長江經濟帶的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步伐加速,使其成為全國典型代表區域之一。根據企業信息查詢代表性數據庫——企查查數據顯示,以“養老”為主題,以“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等為檢索范圍,截至2022年3 月,共計檢索到提供老年文娛消費的企業5658 家,其中長江經濟帶地區占比超過34%。根據京東大數據研究院數據,2019 年蘇皖浙3 省“銀發消費”占比均超全國平均水平,相關老年文娛消費名列前茅。
本研究的時間邊界為2015—2022 年,模擬仿真步長為1 年。研究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的統計年鑒及統計公報等。為統一數據量綱,本研究采用極差標準化予以處理。基于實地調研及相關成果,本研究將影響要素劃分為市場需求、科技支撐、政策扶持、經驗抑制、行業壁壘等維度,然后構建出影響要素的因果關系圖(圖1)。

圖1 要素因果關系圖
市場需求由消費群體、購買能力、購買欲望等要素組成,是產業融合的動能因子。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老年人在適老文化產品、老齡文化服務等方面顯示出較強的購買能力及欲望,這些都能推動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科技進步能夠驅動原有產業突破行業固有邊界,與其他產業形成新的業態要素。隨著老年群體文化消費訴求越發增多,科技進步推動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在融合進程中形成諸多優質、新穎的老年文化產品或服務。政策支持是產業融合擺脫市場失靈、形成帕累托最優的重要支撐。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是市場經濟行為,需要通過政策宏觀調控以形成符合社會公眾價值的發展軌跡。經驗積累是推動相關產業借助產業黏性與其他產業逐漸形成新型業態的內在動力。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需借助厚重的實踐基礎和經驗支撐,然后利用產業脈絡互相滲透,以實現二者間的無縫對接。產業融合是不同產業間的觸碰與涵化,需要門檻較低的市場環境,以實現產業間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作為兩個不同領域的產業實體,只有打破二者間的壁壘和藩籬,才能讓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在觸碰中找到融合的落腳點。
為驗證各模塊對產業融合是否存在影響效力,本研究嘗試用面板數據回歸分析各模塊與產業融合的關系。本研究借鑒程廣斌和楊春(2020)的研究成果[16],以融合質量為被解釋變量,以市場需求、科技支撐、政策扶持、經驗抑制、行業壁壘等為被解釋變量,進行面板數據回歸。其中,借鑒何冬梅和王增文(2019)的研究成果[17],融合質量是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測算出來的耦合協調度,市場需求、科技支撐、政策扶持、經驗抑制、行業壁壘分別選取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相關專利申請數量、文化及養老相關的財政支出、公司新進員工及在校大學生實習人數、區域相關企業分布密度等指標。國家統計局等公布的年份數據具有一定滯后性,但2020 年及以前的相關數據較為完整,為保證研究的真實性、有效性,本研究截取的數據年份為2015—2020 年,相應結果見表1。結果表明各變量回歸分析結果較為顯著,即各模塊對產業融合存在影響,驗證了模型的有效性。

表1 回歸分析結果
為進一步探究各因素對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影響,本研究將某一因素作為實驗組,其余因素作為控制組,開展因素影響強度分析。為不影響實驗組的分析結果,控制組取值均為仿真初始值。相關數據分析均在Vensim PLE 軟件環境下完成,結果如圖2。

圖2 因素仿真分析趨勢圖
市場需求影響下的產業融合曲線L1,從左向右呈上揚態勢,自2018 年出現拐點后,迅速超越其他因素所引致的融合效果曲線,這不僅證實市場需求對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具有正向作用,而且說明從2018年開始,市場需求引領產業融合走向深入。從2018 年開始,我國第一波嬰兒潮出生的人口大多已進入法定退休狀態,使我國老齡化形勢日漸嚴峻。隨著國家不斷強化老年群體的基本兜底和養老保障,持續增加的老齡人口促使老年消費能力和需求急速攀升,直接導致養老產業快速發展,進而推動長江經濟帶內養老產業在產業融合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升。如上海老齡化程度已經高達23.38%,龐大的老年人口以及厚實的消費能力,促進上海地區老齡護理、老年教育等養老業態日臻成熟。同時,推動傳統戲劇、益智電競等適老化文化產業得以借勢飛躍,極大地強化了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關系,促進產業融合的廣度和深度持續延展,進而提升產業融合質量。
科技支撐影響下的產業融合曲線L2,呈現從低位迅速崛起之勢,增速轉折點出現在2019 年,這既證實了科技支撐對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具有正向作用,又說明自2019 年以來,科技支撐對產業融合的助推效應顯著提升。近年來,長江經濟帶下游地區深入落實國家提出的“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要求,著力打造“上海科創中心”“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科技創新高地,積極推進區塊鏈、納米、仿生、光電子等科技在養老產業的應用,提升產業的科技水平以及地區影響力,助推產業融合質量遞變升級。如江蘇等地區探索“智慧養老產業+”模式,刺激產業融合關系以及融合質量快步提升。同時,加快虛擬現實、沉浸體驗、云上游覽等數字文化業態的適老化開發,提質產業融合關系及融合質量。如浙江強力推進“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深入實施下一代互聯網建設工程,著力推動數字演藝、研學、直播等項目適老化改造,使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之間呈現同步發展、協同共進的良好局面。
政策扶持影響下的產業融合曲線L3,呈現向右拉升之勢,且與市場需求、科技支撐影響下的曲線產業融合曲線L1、L2 逐漸逼近,這證實了政策扶持對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正向作用,也顯示出近年來政策溢出效應越來越明顯。近年來,長江經濟帶通過出臺“文化養老”“老年出版”等促進產業融合的政策文件,引導養老產業、文化產業同步發展及良性互動,助推產業融合換擋加速。如湖南圍繞“文化養老”推出了“文化養老創新大賽”,嘗試通過戲劇、歌舞、影視、文創等適老化業態引導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協同發展。湖北積極落實國家近年來的扶持政策,圍繞“與愛同行,惠游湖北”等項目,推出“一部手機游湖北”等系列文旅政策,吸引眾多本省及外地老年游客積極參與,助力地區老年特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四川圍繞文化產業政策“堵點”,重點布局休閑娛樂、老年展覽、特色川劇等文化業態,推動茶樓、廟會等傳統文化產業展演場所持續升級,使當地老齡特色文化產業迅速成長。
經驗抑制影響下的產業融合曲線L4,從左向右呈現下降態勢,且曲線下降坡度越來越陡峭,這說明經驗抑制對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具有負向作用,且隨著時間推移,經驗抑制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加速趨弱。長江經濟帶橫跨中國東、中、西部,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的實踐積累不同。如長江上游地區經濟發展相對靠后,養老服務供給仍以公共事業保障和兜底為主,與文化產業發展相比,養老產業仍處于較低段位。但隨著脫貧攻堅的勝利完成,上游養老產業迅速起步發展,通過對外經驗學習,大力推動民族旅游、美學文創等特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刺激產業融合關系急劇升溫。如重慶通過與上海、浙江的交流和學習,著力塑造適老化的宜居山城、康養之城,既促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又推動產業融合關系快速進步。云南、貴州等民族聚居地區利用風景優勢和民族文化特色,強化對外經驗學習,重點打造旅居養老、健康養生等全國示范基地,提升了產業融合質量。
行業壁壘影響下的產業融合曲線L5,呈現穩步下降趨勢,這說明行業壁壘對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具有負向作用,且負向作用正逐漸趨弱。由于地理跨度、歷史發展、體制改革等諸多原因,長江經濟帶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地區障礙,成為產業交流、融合的壁壘,進而限制了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的高質量融合,導致融合水平與長江經濟帶“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的戰略定位存在差距。為此,近年來長江中游地區利用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國家戰略建設機遇,著力推動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武漢城市圈、南昌城市圈等區域協同共生,使域內養老產業、文化產業互補優勢越發明顯,極大提升了產業融合關系及融合質量。
本研究基于系統仿真模型,從市場需求、科技支撐、政策扶持、經驗抑制、行業壁壘等方面探究長江經濟帶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因素。主要結論有:(1)市場需求、科技支撐、政策扶持對二者融合具有正向影響,這表明充足的市場預期、實用的科學技術以及有效的政策環境極大地促進了二者融合發展。(2)經驗抑制、行業壁壘對二者融合具有負向影響,這表明二者融合需要相應的實踐積累作為支撐,同時還要努力破除行業間的藩籬束縛。
長江經濟帶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影響因素具有“政策效應顯著驅動,老齡需求強力刺激,科技動能持續助力,實踐積累有效支撐,自由市場賦能加持”表征。
1.豐富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政策工具,推動構建產業融合的中國模式
政策支持對于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因此要豐富相關政策工具,推動構建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中國模式。一是構建市場化政策工具組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結合長江經濟帶等發展實際,利用產業稅收、銀行利率等政策工具積極培育和壯大相關產業主體,以及通過建構權力負面清單等方式進一步擴大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邊界領域等。二是適時采用非市場化工具,積極探究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非法現象,利用罰款、管制等手段及時糾正產業融合發展方向,助力產業融合高質量發展。
2.借助老年市場發展機遇深度破除行業壁壘,加快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
當前,隨著我國老齡人口及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攀升,積極培育和擴大老年市場規模,借助市場力量推動破除產業融合壁壘。一是深入挖掘和整合老年文化消費需求,引導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相關業態在需求刺激下不斷突破行業發展束縛,在高齡電影、老齡電競、旅居養老等方面形成區域發展優勢。二是緊抓構建雙循環的機遇,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通過培育和引導老年文化消費市場,驅動勞動力、資本、土地、人才等生產要素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加快破除行業發展壁壘,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
3.依托前沿科技彌補產業發展的經驗短板,推動數字化融入產業融合進程
我國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存在區域發展不均衡現象,相關產業融合經驗欠缺。可依托國家數字化建設戰略,借助前沿科技彌補產業融合經驗欠缺短板,形成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的數字化路徑。一是圍繞國家文化公園、長江文化帶積極推進文化新基建,縮小地區發展差距,為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構建硬件基礎。二是完善產業融合的行業規則及技術參數,不斷規范和升級虛擬現實、云上體驗等項目,為養老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提供新場景,打破產業融合的時空約束,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