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超
(河北經貿大學 數學與統計學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
隨著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意義上僅限于一國或地區的生產鏈被分割成多個生產模塊分散到全球各地,形成了一個以產品生產為核心的龐大而復雜的全球生產網絡,這就是全球生產安排。在全球生產安排下,全球經濟結構以全球價值鏈為中心進行重大變革,全球生產從經濟的不同行業、不同環節、不同層面將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進行重組,將各個獨立的區域和國家融入全球經濟之中,將全球范圍內的生產、貿易、分配、使用等環節貫穿起來的全球生產過程已經逐漸趨于成熟。
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國民經濟核算理論和方法的發展落后于全球生產安排的發展,以全球生產為主體的核算內容對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為中心的核算體系產生了較大沖擊。包括2008 版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2008)[1]在內的多個核算體系,主要以國家為總體單位展開核算,用綜合賬戶反映國民經濟的運行情況,用國外賬戶、國際收支與投資統計反映與國外的生產和貿易關系。在全球生產和貿易盛行的背景下,國家的概念在全球生產和貿易中被弱化,以國家為單位的生產邊界變得模糊,測算國家層面的生產和貿易時出現大量隱蔽生產和重復計算部分,導致最終的測算結果產生較大偏差。因此,對全球生產核算的理論和實施路徑進行研究,既是對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擴展和創新,又是對全球生產和貿易核算這一亟待解決問題的實踐探索。
近十年來,基于全球層面的核算問題日益成為制約國際經濟分析的方法瓶頸。全球生產核算不僅成為SNA 中心框架的重要內容和擴展研究,也為社會各領域基于全球價值鏈的經濟分析提供各國普遍認可的科學統計依據。當前關于全球生產核算的研究工作主要由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推動展開,其中聯合國歐洲統計學家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f European Statisticians,UNCES)、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UNECE)、聯合國統計司(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UNSD)等組織在全球生產核算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全球化和全球價值鏈的概念提出時間較早,但作為國際核算界重大領域問題的提出并引起全球高度關注,全球生產核算的相關概念及相關研究議題提出的時間并不長。聯合國及其相關組織一直致力于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范疇內展開研究,并已取得相應的成果。因此,若以2011 年UNCES 發布的《全球化對國民賬戶的影響》[2]為標志開始算起,可以大致將國際對全球生產核算問題的研究歷程劃分為三個不同階段:綜合經濟統計標準和體系面臨全球化的挑戰階段、如何測度全球化帶來的變化階段、SNA 框架下的測度理論和方法的擴展階段。通過對這三個階段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觀察到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將全球生產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及綜合經濟統計框架的努力。
2011 年之前這一階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全球化的影響,側重于全球化及特征分析、概念性的問題討論、全球化的影響因素及其機制的研究,直到2011年《全球化對國民賬戶的影響》[2]的發布,全球生產核算作為國際重大研究領域問題才提上研究議程。各國際組織開始系統而謹慎地思考,全球化背景下國民經濟核算將面臨怎樣的挑戰,經濟分析的方法框架是否能夠適應快速變化中的全球經濟等問題。
全球化特征主要以全球價值鏈的形式展現,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UNIDO)在2002 年發布的《通過創新和學習來參與競爭》中對全球價值鏈作出了較為完整的定義,是全球價值鏈研究的先導者之一(UNIDO,2002)[3]。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全球化工業問題工作組(OECD WorkingPartyon Globalisation ofIndustry)側重于制定全球化指標和全球價值鏈計量指標,2010 年發布《全球化計量:2010 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濟全球化指標》(OECD,2010)[4],該手冊涵蓋的領域包括資本流動和外國直接投資、多國企業的經濟活動、技術國際化及國際貿易等。2010 年,世界貿易組織與法國參議院金融委員會聯合舉辦了全球價值鏈國際研討會,此后,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和區域性組織,以及荷蘭格羅寧根大學、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英國埃塞克斯大學企業發展研究所、美國杜克大學等學術機構對全球價值鏈展開了廣泛研究。
《全球化對國民賬戶的影響》系統地梳理了全球化的快速發展所引發的國民賬戶和編制數據發生扭曲的現象,并從提高國民經濟核算質量的角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和建議。該報告的發布,標志著國際學術界開始系統思考全球化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所面臨的挑戰問題。該報告圍繞“全球化對國民賬戶的影響”這一主題主要探討了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對全球化本身的測度,通過衡量全球化的進度反映各國經濟日益增長的相互依賴性。第二,分析作為全球化推進主要動力的跨國公司的發展情況,其中跨國公司的發展動機、發展戰略及其活動分類、利益分配等內容是關注的焦點,通過對跨國公司的研究可以進一步分析國家經濟的比較優勢。第三,國民經濟核算的指標體系涵蓋范圍廣闊,全球化對很多指標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而對指標匯總、賬戶編制產生重大影響。以《全球化對國民賬戶的影響》的發布為起點,各國際組織和相關國家開始聚焦全球化對SNA 的影響,并高度關注全球層面的核算問題。
2011—2015 年是全球生產研究的第二個階段,這一時期國際組織關注的重點是測度全球化及其影響,而全球價值鏈下的全球生產安排及類型判別成為首要論題。全球生產核算的初步框架作為研究議程被提上日程,最終目標是搭建一個基于全球視野的國家參與全球生產的核算框架。這一階段代表性成果是UNECE 于2015 年發布的《全球生產測算指南》[5]。
2011 年UNCES 成立了全球生產問題工作小組(Task Force on Global Production,TFGP),其主要目的在于對全球生產及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以便為各個國家測算全球生產提供指導。TFGP 的成立,標志著全球生產核算工作的研究已正式納入國際統計組織工作的議程,并且由相關的國際組織工作機構來具體實施。這一時期主要以基礎性理論研究為主,以期通過對全球生產的基礎概念、基本核算原則等內容的研究,探索和搭建全球生產核算的初步核算框架。
UNECE 在《全球化對國民賬戶的影響》[2]的基礎上,通過對全球生產的深入研究發布了《全球生產測算指南》[5],對全球生產核算產生的基本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指導。《全球生產測算指南》在SNA2008 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收支與國際投資頭寸手冊(第六版)》(BPM6)[6]的基礎上對全球化帶來的新的核算問題進行探討,并以在全球生產核算方面領先的國家作為案例進行剖析,關注涉足全球生產的跨國企業行為,其目標有四:一是提供一個概念框架,以理解跨國企業的結構、所有權,尤其是無形資產(如專利和相關特許服務)的顯著性;二是為處理本土跨國企業所遇到的全面挑戰提供實踐指導;三是提供不同國家的最佳實踐案例,以進行全球生產統計;四是研究與全球生產相關的議題,如增加值貿易倡議等。《全球生產測算指南》通過對全球生產活動分類、數據來源、核算方法、面臨挑戰等方面的梳理進而厘清全球生產關系,為進行全球生產核算奠定了基礎。
全球生產研究的第三階段主要指2015 年以后展開的研究,這一階段主要關注全球生產核算的具體實施問題。UNSD 成立的國際貿易和經濟全球化測度“主席之友”小組(Friends ofthe Chair Group on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指出:“全球價值鏈活動可分為若干大的全球生產階段,從上游的研究和設計到下游的物流、營銷和銷售。在全球價值鏈中,許多任務是通過企業設在外國的附屬企業或獨立訂約人‘離岸’完成的。必須對這一新出現的生產和貿易及其治理的國際經濟一體化進行更好地計量和分析,包括計量和分析參與全球價值鏈所涉及的受益、成本和風險。”2015 年至今,對全球生產核算的研究取得了長足進展,為了測算和分析全球生產安排帶來的影響,國際組織在《全球生產測算指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全球生產的測算方法,這一階段主要是聯合國等在2015 年之后對全球生產測算方法和國際賬戶編制的探索,主要研究成果是UNSD 于2019 年發布的《全球價值鏈核算手冊:全球價值鏈衛星賬戶和綜合商業統計》[7]。
《全球生產測算指南》為全球生產提供了初步的核算框架,但是主要集中于理論描述,缺乏具體的測算方案。在全球生產核算方面,第三階段開始主要圍繞全球生產核算的賬戶構建展開研究。UNSD 倡導從宏觀和附屬賬戶角度看待經濟全球化。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顧問Landefeld 報告了建立擴展的國際和全球賬戶體系(System of Extended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Accounts,SEIGA)的必要性以及構建SEIGA 面臨的難題和挑戰。Eurostat 提出建立歐盟內部的多國供給使用和投入產出表(EU Multi-Country Supply,Use and Input-Output Tables,EU-MC-SUIOTs)以及構建基于投入產出研究的國際和全球賬戶(Full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Accounts for Research in Input-Output,FIGARO)。
在價值鏈研究方面,UNSD 發布的《全球價值鏈核算手冊:全球價值鏈衛星賬戶和綜合商業統計》,以衛星賬戶的形式對全球價值鏈展開研究,嘗試從多個視角編制全球價值鏈衛星賬戶,全面、系統地展示了全球價值鏈的運行過程和結果,進一步推進了全球價值鏈核算和全球生產核算的研究進程。為了更好地幫助公眾和政策制定者理解全球價值鏈的發展、演進及其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亞洲經濟研究所、全球價值鏈研究中心合作召開了以全球價值鏈發展為主題的相關會議,并出版了兩部研究報告:《全球價值鏈發展報告(2017):測度與分析全球價值鏈對經濟發展的影響》[8]與《全球價值鏈發展報告(2019):全球化過程中的技術創新、供應鏈貿易與就業》[9]。《全球價值鏈發展報告(2017)》主要從全球視角對迅速增長的基于增加值貿易數據進行分析解讀,挖掘了從增加值和價值鏈視角才能觀察到的國際生產和貿易過程中發生的本質上的重要變化。《全球價值鏈發展報告(2019)》主要從技術創新、新型鏈和就業方面對全球價值鏈的發展趨勢和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融入全球價值鏈過程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分析。
《全球價值鏈核算手冊:全球價值鏈衛星賬戶和綜合商業統計》的目標是提供一種基于全球化背景下國家視角的全球價值鏈模型,這一模型對貨物、增值服務和體制安排的多國鏈中全球價值鏈的具體行業進行了區域綜合分解,在此基礎上能針對性地將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全球價值鏈行業,按伙伴國綜合列示生產、收入、資產、負債以及環境經濟交易,從而形成特定全球價值鏈的多伙伴供給使用表及相關賬戶。
全球生產核算問題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全球價值鏈,后來擴展到全球生產核算框架及應用領域。需要說明的是,全球價值鏈概念提出較早,其卓越貢獻在于提出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應該基于全球視野進行拓展。當前研究側重兩個方面:一是協調SNA2008和BPM6 中與全球生產相關的問題,二是建立為各國具體實施全球生產核算提供指導的參考方案。而由TFGP 負責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在2013—2019 年特別關注全球生產類型劃分、全球生產中的經濟所有權問題、全球生產的測量問題以及大型復雜案例、數據用戶對全球生產的理解、各國在經濟統計中處理全球生產的國家經驗、全球生產中出現的概念性問題以及全球賬戶問題、價格與物量測算、全球生產核算以及與數字化相關的最新研究等議題。綜合看,從全球角度基于生產安排進行核算理論、方法的構建,是全球化背景下SNA 面臨的巨大挑戰。在全球生產核算框架的設計方面,主要包含概念范疇、分類體系、核算原則、賬戶基礎等方面。
《全球生產測算指南》對涉及全球生產的大部分基本概念進行了梳理。基于APEC 的研究成果,對全球價值鏈和全球生產鏈的概念給出表述:鏈是指將產品或服務從生產商轉移到客戶所涉及的組織、人員、技術、活動、信息和資源的系統;價值鏈是指從產品概念到設計、采購原材料和中間投入、生產、營銷、分銷和支持最終消費者所需的全部增值活動;生產鏈是指在特定全球價值鏈中的一組公司內部或公司之間的聯系,以生產特定產品為目的,如特定類型的計算機、手機和汽車等;當鏈、價值鏈和生產鏈跨過國家邊界時,則各自分別擴展為全球鏈、全球價值鏈和全球生產鏈(APEC,2012)[10]。
歐洲經濟委員會全球生產問題工作組(The Task Force on Global Production of the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編制了全球生產分類,其定義為在一個以上國家實施的相互關聯的生產過程,生產結果以產出的形式展現,在整個過程中一個實體(通常是主要實體)實行某種程度的控制,這些相互關聯的生產活動通常被稱為全球鏈或全球價值鏈。全球價值鏈活動可分為很多生產階段,便于妥善安排主要實體、合同生產者和全球生產鏈其他參與單位的各類經濟活動。在全球價值鏈中,許多任務是通過企業設在外國的附屬企業或獨立訂約人“離岸”完成。為了區分全球生產過程中的生產主體和經濟所有權,SNA2008 給出說明:跨國公司通常指國外控股超過50%的公司,跨國公司參與的生產活動歸入全球生產范疇;經濟所有權主要指在經濟價值被創造、轉換、交易、轉移或消失時,以流量的方式記錄在國民賬戶之中,核算時以權責發生制為記賬基礎,反映經濟所有權變更的流量在所有權發生轉移時進行記錄,服務在提供時進行記錄。
美國經濟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BEA)[11]對全球生產進行了分類分析,將一國參與全球生產的活動分為貨物送到海外加工、轉口貿易、無工廠貨物生產、包含IPP 的分割式生產服務、不包含IPP的分割式生產服務、分包生產服務、非從事商品生產的直接投資企業、非從事服務生產的直接投資企業八大類。其中與貨物相關的生產類型包含原材料投入來自他國的加工貿易、轉口貿易和無工廠生產,與服務直接相關的生產類型包含IPP 的分割式生產服務、不包含IPP 的分割式生產服務、分包生產服務,與主要投入無關的生產類型包含非從事商品生產的直接投資企業、非從事服務生產的直接投資企業。UNECE 在編制《全球生產測算指南》時使用了這一分類方式,其他對全球生產的研究均借鑒了這一分類方式(Connolly,2014)[12]。
對于核算原則,目前研究主要包含跨國交易原則和經濟所有權原則。SNA2008 給出了國外賬戶和國際收支記錄的核算原則,包括估價原則、記錄時間和所有權變更原則、取凈值原則、經濟領土原則、機構單位原則、常住原則等。在進行生產和交易時還需要遵循經濟所有權原則,經濟所有權在全球生產過程中表現出關鍵的作用,以經濟所有權變更來反映依附于產品之上的價值量的生產和流轉,更能體現出生產過程的經濟邏輯。
SNA2008 判斷經濟所有權歸屬的方法是確定產品的直接受益者和風險承擔者,獲得產品的收益并承擔風險的主體視為該項產品的經濟所有者,擁有產品的經濟所有權。在進行經濟所有權分析時,主要有兩種考察方式,一種是從生產活動的角度考察經濟所有權(Nijmeijer,2017)[13],另一種是從產品的角度出發,主要考察IPP 的經濟所有權歸屬情形(Statistics Netherlands,2013)[14]。
聯合國商業和貿易統計專家委員會(Committee of Experts on Business and Trade Statistics)認為,需要有一個全球維度,區別于繼續主導大多數國家經濟統計框架的傳統“國內”導向,以便反映生產日益分散的影響以及跨國公司及其附屬公司日益增長的重要性。建立以企業為中心的視角意味著對商業、貿易和投資統計等采取一種綜合辦法,以便確保納入重要的多國企業和主要與外國公司簽訂合同的企業活動數據(UNSD,2019)[7]。因此,現有的以SNA2008 為核心的綜合經濟統計框架(包括國際商品貿易統計、國際服務貿易統計、國際收支統計等),需要做出調整,以全面涵蓋通過全球價值鏈或通過多國企業的業務活動對各國經濟相互依存關系、風險和脆弱性的計量。
歐盟統計局(Eurostat)2015 年啟動了基于投入產出分析研究的全面國際和全球賬戶項目(Full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Accounts for Research in Input-Output Analysis,FIGARO),與此同時,聯合國提出需要開發一套國際和全球擴展賬戶體系,二者的目的均在于構建歐洲多國家供給使用表和投入產出表的方法框架,并生成適合納入OECD 出版的全球性供給使用表和投入產出表,對全球生產、整合全球賬戶、改善全球數據質量、知識共享進行探索性分析。此外,在2015 年召開的宏觀經濟統計董事會議(Directors of Macro-Economic Statistics,DMES)上,討論通過并支持開展綜合全球賬戶和全球生產項目(Integrated Global Accounts and Global Production,IGA),重點關注聯合國統計局協調的綜合全球賬戶體系、歐洲經濟委員會開展的全球生產工作及其對歐盟內部國家層面核算框架帶來的影響。
1.核算單位的弱化
全球化生產從兩個方面弱化了核算單位。第一,從基層單位看,SNA2008 采用基層單位作為編制產業統計,尤其是供給使用表的統計單位,其內在的假設為凡屬于同一產業組別基層單位,必須具有同質的生產功能,也就是說同一產業組別基層單位與同質的生產功能應該是一一對應的關系。然而,生產的區域分散化、國際分散化以及新型生產方式的涌現,使其出現一對多、多對一和多對多的關系,使基層核算單位的概念不斷弱化。第二,從國家角度看,SNA2008 以國家為單位進行國民經濟核算,用國民賬戶來反映國內的生產關系,以國外賬戶來反映本國與國外發生的生產和貿易關系。而當前生產和貿易逐漸趨于全球化,生產和貿易價值鏈的國際交錯使國家層面的核算邊界變得迷糊,以國家為核算單位難以適應新型國際生產關系的發展。
2.統計標準的不一致
SNA2008、歐洲國民和區域賬戶體系(ESA2010)[15]、BPM6 等均要求按照經濟所有權原則記錄交易過程。在經濟價值被創造、交易、轉移或消失時,以流量的方式記錄在國民賬戶之中,核算時以權責發生制為記賬基礎,反映經濟所有權變更的流量是在所有權發生轉移時進行記錄,服務是在提供時進行記錄。而《2010 年國際商品貿易統計:概念和定義》(IMTS2010)[16]則基于進口、出口衡量貨物跨境的實際流動,而不管所有權是否發生變化。如果兩套標準估計之下的數據缺乏一致性,就會造成商品賬戶的不平衡。
3.新型生產和貿易方式使經濟所有權產生矛盾
在全球化縱深不斷加劇的背景下,無工廠貨物生產者(Factory-less Goods Producers,FGPs)等新型生產形式逐漸替代了傳統的生產加工方式,使自主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ducts,IPP)投資的經濟所有權在利潤最大化的驅使下分配給各個生產實體。但是從全球生產的全局來看,IPP 服務在形式上是虛擬的,SNA 在進行賬戶處理時并不承認這些生產實體是產品的經濟所有權歸屬者,從而使經濟所有權這一概念產生矛盾。
在準過境貿易(Quasi-Transit Trade)情形下,商品從發貨國出發,經過商品過境國的質量檢查后進入收貨國,而商品的整個運輸過程都在商品貿易發起國①商品貿易發起國是商品發貨國、收貨國、過境國之外的第四個國家。的控制之下,這就導致了商品在發貨國發貨時經濟所有權由發貨國轉給貿易發起國,之后商品的多次出境和入境都沒有發生經濟所有權的轉移。這種貿易方式導致經濟所有權的轉移突破了以國家為單位的統計核算邊界,在實踐中對這種貿易方式的不當記錄易導致多個國家的國際收支數據以及全球貿易數據出現較大偏差。
4.法定所有權與經濟所有權的沖突
為了實現稅后利潤的最大化,跨國公司可以通過設立法定實體,如特殊目的實體(Special Purpose Entity,SPE),構建其地理結構。母公司可以將IPP 的法定所有權轉讓給不參與跨國公司生產活動的特殊目的實體,這就在現實中將IPP 的經濟所有權與法律所有權進行了剝離,IPP 的法律所有權歸母公司所有,經濟所有權歸特殊目的實體所有。盡管事實是按照SNA2008的原則,這些特殊目的實體可能無法被視為IPP 的經濟所有者,但是在國民核算時往往很難跨越這種法律安排,通常只能被迫遵循知識產權投資的報告收益進行統計核算,而無法按照實際上經濟所有權的歸屬進行核算。
5.跨國公司內部知識產權難以識別
在跨國公司內部,國際生產伙伴的建立、法律所有權及其在生產中的經濟用途可能涉及居住在許多國家的不同實體。因此,即使沒有特殊目的實體的存在,IPP 的經濟所有權原則有時也難以在跨國公司內部應用。這將使與IPP 有關的貿易流量的記錄嚴重復雜化。IPP 的無形性質使跨國公司能夠在不產生交易的情況下進行所有權的變更,因此該過程較難追蹤和還原。一種觀點認為將經濟所有權歸入生產IPP 的單位,但是這種簡單的處理可能會導致基于供給和使用與投入和產出的研究分析產生巨大的扭曲;另一種觀點認為IPP 的所有權應根據IPP 在生產中的使用進行分配,但是這一解決方案超越了經濟現實,尤其是在FGPs 生產模式下。
6.多領土企業按比例分配所有權的挑戰
多領土企業(Multiterritory Enterprise)、大型復雜企業單位(Large and Complex Enterprises Units)或類似企業的產出記錄,可能需要建立名義單位,并按比例分配交易和資產的所有權。因此,對于多領土企業和大型復雜企業單位核算的挑戰在于,需要在單獨的法律機構單位不能確定的情況下,按比例分配達到與企業本身報告的數據大致相同的結果。然而,在設計分配比例時,應當以反映實際貢獻的現有資料為基礎,而這種資料并不一定總能獲得,導致在多領土企業和大型復雜企業單位應用經濟所有權原則具有很大的挑戰性。
1.國內維度核算轉向全球維度核算
當前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主要以國家為單位展開核算,然而為了全面考察全球生產關系,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應該將核算單位從國家視角轉向企業視角,在構建全球生產核算框架時,核算維度從國內轉向全球。
UNSD 從2015 年開始著手編制《擴展的國際和全球賬戶體系手冊》(Landefeld,2015)[17],指出全球生產層面的相關數據只能從全球企業層面獲得,因此編制擴展的國際和全球賬戶體系時,應將全球企業作為核心計量單位。核算視角從國內向全球的轉換,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重大變革,其含義包括以下四點:第一,國內核算口徑轉向全過程的全球生產核算口徑,以生產為起點,生產環節延伸至收入、分配、使用環節,經濟活動延伸至積累活動,以擴展的、綜合的角度來考察全過程、全口徑全球生產。第二,以生產賬戶為起點,擴展到整個中心賬戶框架,建構擴展的國際和全球賬戶,將一個國家的經濟關系置于全球經濟框架之下進行考察。第三,SNA 賬戶框架擴展到考慮跨國生產活動的國家層面和全球層面的供給使用表,采用投入產出技術研究全球生產核算問題。第四,SNA 賬戶框架擴展到全球生產衛星賬戶,采用衛星賬戶技術研究全球生產核算問題。
2.生產核算轉向全口徑生產維度核算
全球生產核算既要考慮生產環節的核算問題,也應考慮由生產擴展到分配、消費、積累、再生產整個有機的環節,即“全口徑全球生產核算”。現實經濟活動貫穿生產、分配、消費、積累、再生產整個過程,各環節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僅限定于生產環節無法觀察全球生產的全貌,也不利于全面的全球生產核算,無法反映全球生產在推動全球經濟發展中的真實作用和不同國家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實際地位。
全球生產是經濟全球化的突出表象,將研究視角從生產轉向全球生產的全過程,從生產賬戶轉向賬戶序列和擴展的國際和全球賬戶,突破已有全球生產核算研究的局限性,將研究范圍從單一的生產維度上升到全口徑生產維度,是研究范圍的創新。基于宏觀視角,將“生產維度”核算擴展為“全口徑生產維度”核算,從賬戶序列的角度考察全球價值鏈的作用過程,以生產賬戶為起點,將生產活動延伸至包括收入分配與使用在內的所有經濟活動,與之對應的賬戶框架從生產賬戶擴展至整個賬戶序列。從微觀視角,基于跨國公司實施的國際投資和貿易活動,將國際投資和貿易核算融入以SNA 中心賬戶為基礎的賬戶框架之中,進一步完善擴展的國際和全球賬戶框架,最終構建起全球生產核算的賬戶框架體系。
生產核算從生產維度轉向全過程、全口徑全球生產維度,需要注意的關鍵性問題包括:第一,基于SNA中心賬戶框架構建擴展的國際和全球賬戶框架,為全球生產核算方法的設計與實施提供理論基礎。第二,從賬戶的角度考察全球價值鏈的運行過程,從生產環節延伸至包含收入分配與使用在內的所有經濟活動,與之對應的賬戶框架從生產賬戶擴展至整個賬戶序列。第三,基于跨國公司展開的國際投資和貿易活動,將國際投資和貿易核算與賬戶框架融合,進一步完善擴展的國際和全球賬戶框架。第四,對全球生產過程中的價格和物量測算方法進行分析,以物量測算為紐帶將全球生產與國際比較連接起來。
1.FIGARO 項目
全球化的逐漸深入使各國之間的生產和貿易關聯不斷加深,歐盟統計局、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為了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核算挑戰,建立歐盟國家間的年度供給使用表和投入產出表,于2015 年開啟了FIGARO項目。FIGARO 項目的目標是在2017 年年底之前,基于ESA2010 編制一套以2010 年為基準年的歐盟國家間試驗性的供給使用表和投入產出表(EU-Inter Country Supply-Use and Input-Output Tables,EU-IC-SUIOTs)。FIGARO 項目基于全球商業統計和宏觀經濟數據源(如貿易統計、按企業特征劃分的貿易和商業統計、國民經濟核算等),對現有數據進行整合,主要參與者包含歐盟成員國和美國,編制的SUIOT 將用于歐盟的政策評估以及競爭力、生產率、就業、環境足跡和國際貿易的研究。
FIGARO 項目的范圍和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八點:①清點當前所有與國家間供給使用表和投入產出表有關的國際項目,整理歐盟委員會各部門進行政策分析的用戶需求。②制定一個適合的方法框架以確保SUIOT 的定期編制,以及對貿易統計和總體平衡中產生的不一致或不對稱問題進行分析和處理。③基于SNA2008 和ESA2010 的方法以及歐盟內部經濟活動一般產業分類(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NACE)、中心產品分類(Central Product Classification,CPC)和國際標準產業分類體系(International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ivities,ISIC)的分類,以2010 年的價格為基準構建SUIOT。④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聯合國合作,將EU-IC-SUIOTs 納入全球供給使用表和投入產出表。⑤在行業分類中加入簡化版的EU-IC-SUIOTs,并將資本和勞動生產率指標聯系起來。⑥將EU-IC-SUIOTs 與環境賬戶相結合。⑦考慮到OECD 擴展的供應使用表專家組的建議,利用全球商業統計數據探討EU-IC-SUIOTs 的可能擴展。⑧為歐盟統計局按年度編制EU-MC-IOTs 和五年期EU-IC-SUIOTs 提供策略,與勞工和環境賬戶掛鉤。
2.IGA 項目
IGA 項目于2015 年召開的DMES 會議上提出。IGA 項目與OECD-WTO 的貿易增加值項目、OECD 的擴展的供給使用和投入產出表、Eurostat 的FIGARO項目相關聯,通過結合擴展的供給使用表數據、國際貿易和相關貿易商業微觀數據和其他統計數據,共同促進了全球價值鏈測算的綜合統計方法的發展。除此之外,IGA 項目還探討了如何提高全球化投入數據的質量,就國際商品貿易和國際服務貿易統計中長期存在的不對稱問題交流經驗,整合不同來源的統計數據,使其具有一致性。
IGA 項目的總體目標是提高全球化分析核算框架提供的統計數據的相關性,具體包括:①確保歐盟為全球賬戶和全球生產的國際工作提供數據投入。②在相關研究項目上盡可能取得歐盟的共同意見。③考察全球賬戶在歐洲和國家層面的影響。④提高對在國家層面測算全球生產的國際建議的認識。⑤提高與全球化相關的國民賬戶和國際收支的數據質量。⑥為國民賬戶和國際收支提供全球化知識共享。⑦提高利益相關者的意識。⑧就如何處理全球核算和全球生產向DMES 提交一份提案。
3.SEIGA 項目
擴展的國際和全球賬戶體系(System of Extended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Accounts,SEIGA)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2016 年舉辦的擴大國際和全球賬戶系統專家組會議中提出,該次會議為全球生產賬戶的編制問題提供了較為全面的指導,歐盟統計局在會議上提出建立歐盟內部的多國供給使用和投入產出表,為SEIGA 的編制和推廣提供了范例和可行性思路。
SEIGA 的目的是在SNA 和BPM的基礎上,構建涵蓋全球生產、收入、支出、貿易、投資、金融、資源環境等內容的一整套國際和全球綜合賬戶框架,為國際組織、各國政府、企業和研究人員提供信息支持。全球制造和全球服務提供大多是在企業層面作出重大關鍵決策,且對于多機構公司而言,利潤、研發、轉讓定價、最終產品定價、設計、融資、廣告以及全球價值鏈中其他環節的數據只能在全球企業層面獲得,因此SEIGA 將全球企業作為核心計量單位。SEIGA 中的國際賬戶指直接雙邊賬戶,全球賬戶指直接和間接多邊賬戶,通過構建雙邊和多邊賬戶,解決數據鏈接、雙邊不對稱等數據問題,以及解決無工廠生產商、公司內部貿易、制造服務和知識產權轉讓、經濟所有權等問題。
1.擴展的供給使用表
設計和編制擴展的供給使用表,首要問題是按照供給使用表編制的概念和數據要求,從“全球維度”替代傳統的“國內生產”角度,來識別全球生產活動。當前對擴展的供給使用表的設計主要從跨國公司出發,對傳統的供給使用表按照企業異質性情況進行分解,國際上的研究已經在國家層面擴展的供給使用表的設計上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自OECD 組建專家組探索擴展的供給使用表開始,一些OECD 國家就陸續啟動本國擴展的供給使用表的研究。從奧地利、丹麥、墨西哥、加拿大、美國等少數國家的實踐經驗看,這些國家對供給使用表分解的主要方向是圍繞經濟活動展開,而缺乏產品層面的分解。此外,OECD 專家組在設計理想型的擴展的供給使用表時也指出,擴展的供給使用表實際上是靈活多變的,維度的選擇以及內容的設定,各國可以根據本國實際情況和政策需求展開相關工作。
一國擴展的供給使用表只能在該國層面考察該國分行業、跨國公司的增加值貿易情況,無法細致地考察一國與其他國家間的增加值貿易往來。要實現這一目的,需要編制多國擴展的供給使用表,這也是有關國際組織探索擴展的供給使用表的終極目標:設計區域層面和全球層面擴展的供給使用表,以便在區域層面和全球層面進行更為深入、全面地增加值貿易核算和全球價值鏈核算。然而,在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探索本國擴展的供給使用表以及各國的表式設計不一致的現實下,關于多國擴展的供給使用表的設計目前只是有關國際組織研究計劃中的設想內容,暫無實質性進展。在已有的多國供給使用表的基礎上,根據一國擴展的供給使用表的設計原理,可以在理論層面進行多國擴展的供給使用表的設計探索。
2.全球生產衛星賬戶
基于SNA 衛星賬戶的基本劃分,全球生產衛星賬戶將基于SNA 內部衛星賬戶①SNA2008 通常將衛星賬戶劃分為具備不同功能的兩類賬戶:第一類是內部衛星賬戶,這類賬戶遵循SNA 基本定義、分類和核算原則,但會打破標準分類和層級關系來重點討論所關注的某一方面;第二類是外部衛星賬戶,這類賬戶通常會突破SNA 核算范圍。進行設計,重點分析與全球生產相關的經濟現象及重要議題。全球生產衛星賬戶的概念和范圍與SNA 保持一致,在此基礎上引入其他詳情、分類或表式變化,從而更好地識別和理解全球價值鏈。編制全球生產衛星賬戶的目標包括以下四點:第一,為全面展現全球生產活動詳情提供統一的核算框架,在此框架下研究全球生產活動具有“綱舉目張”的效果。第二,為開展全球價值鏈測度分析提供有力的測度工具,在全球生產框架下能夠有效識別隱蔽生產與重復計算,能夠進一步確保全球生產和貿易核算結果的準確性。第三,為各國全球生產核算實踐提供靈活的擴展方法,以便對本國參與全球生產的部分進行有效核算,同時擴展和完善本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第四,能夠實現各國之間生產和貿易數據的鏈接,通過雙邊和多邊數據鏈接減少數據對抗和數據不對稱,為全球生產國際數據標準的建立和數據質量管理奠定基礎。
全球價值鏈模型對貨物、增值服務和體制安排的多國供應鏈中全球價值鏈的具體行業進行了區域分析。在此基礎上,針對特定全球價值鏈產業或產品,可以按照伙伴國列出其生產、收入、資產、負債以及環境經濟交易,最終形成特定全球價值鏈多伙伴供給使用表以及全球價值鏈部門賬戶等。此外,《全球價值鏈核算手冊:全球價值鏈衛星賬戶和綜合商業統計》中針對全球價值鏈生產力分析給出了核算意見,即將全要素生產率模型(KLEMS)引入全球價值鏈衛星賬戶核算框架中,進一步擴展到包含KLEMS 的擴展的環境經濟賬戶、擴展的資本和金融賬戶等。
本文研究了全球生產核算的理論發展、理論架構和實施路徑,主要得出以下三點結論:第一,當前全球生產核算的相關問題都是在SNA 框架下展開,全球生產研究主要由UNECE 和UNCES 等國際組織推動展開,UNCES 成立的TFGP 主要關注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協調全球生產問題與SNA 和BPM 的一致性問題,二是建立用于為各國具體實施全球生產核算的指導,但其研究工作展開的前提是遵循SNA 核算框架。第二,當前國際組織對全球生產核算的研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以UNECE、UNCES、OECD、Eurostat 為代表的國際組織一直致力于全球生產核算的研發,也進一步促進了全球生產核算在理論、方法上的不斷整合,當前國際組織公開出版了很多工作手冊和研究報告,代表性文件如《全球化對國民賬戶的影響》《全球生產測算指南》《全球價值鏈發展報告》《全球價值鏈核算手冊:全球價值鏈衛星賬戶和綜合商業統計》等。第三,全球生產的實施路徑探索研究呈現多頭并進的趨勢,主要包含兩種思路,一種是在SNA 中心賬戶的基礎上,擴展為區域或國際通用賬戶,如歐盟內部的FIGARO 項目、EU-MC-SUIOTs 項目,聯合國的IGA 項目、SEIGA項目等,另一種思路是以附屬核算為突破點,展開全球生產的擴展的供給使用表和投入產出表核算以及全球生產衛星賬戶核算,兩種研究方法思路不同,但最終落腳點都是全球生產核算與SNA 的協調與融合。
全球生產核算歷經國際組織十余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面臨巨大的挑戰。首先,全球生產打破了SNA 以國家為核算單位的統計方式,國家間錯綜復雜的生產和貿易關系使國家邊界變得模糊,要將全球生產關系融入SNA 核算體系,就要確定全球生產涉及哪些中心賬戶以及以何種標準將其與SNA 賬戶進行協調與融合,涉及企業、行業、國家、國際等多維度下的賬戶研究,任務十分艱巨。其次,全球生產從國家維度擴展到全球維度,在生產形式上,跨國企業早已經先行于統計核算理論實現了生產和貿易的擴展,而核算體系遠遠落后于實際生產方式的發展,雖然國際組織做了大量研究,仍有大量的核算難點亟待解決。最后,全球生產的統計核算實施路徑仍任重道遠,無論是基于中心賬戶的擴展核算還是以附屬核算為著力點展開的衛星賬戶核算,都以詳細的全球生產企業數據、行業數據、產品數據為支撐,數據標準、數據收集、行業和產品分類等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處理,對全球生產的研究就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而無法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