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
(黃山學院 安徽 黃山 245041)
隨著學生對體育健身的意識越來越強烈,高校馬拉松異軍突起。2015 年,清華大學舉辦首屆校園馬拉松賽事后,國內各大高校紛紛舉辦自己的校園馬拉松。“長三角”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區域之一,其各省市高校馬拉松賽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越來越多的高校師生參與到這項賽事中來。雖然,長三角地區各高校馬拉松賽事已舉辦數屆,但各賽事組織管理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賽事技術手段先進度不高、交通管制不到位、志愿者專業水平欠缺等。因此,本研究抽取部分高校作為調查對象,分析長三角地區各高校馬拉松賽事組織管理現狀,找出其存在的問題,提出構建適合長三角各高校馬拉松合作共贏發展的模式設想。
目前,長三角地區高校校園馬拉松賽事主要可以分為四類(見表1)。第一類是中國大學生聯賽。此系列賽事是由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大體協)主辦,由康湃思體育推出,大體協田徑分會協辦,并委托虎撲體育負責商業運營和市場推廣工作的原創校園體育賽事;第二類是U-RUN 校園跑。U-run 全國校園跑步系列賽事是由全國主要城市知名高校主辦的校園專業跑步活動,旨在以專業跑步賽事活動為平臺,為校園學生、教職工和校友等跑者提供良好的跑步賽事服務;第三類是各省的省級校園馬拉松聯賽;第四類是各高校自發舉辦的馬拉松賽事。
表1 長三角地區高校馬拉松賽事類型
總的來說,長三角地區高校校園馬拉松賽事舉辦類型較豐富,參賽高校數量較多,但相比上海、江蘇和浙江而言,安徽省的高校校園馬拉松賽事類型比較單一,目前僅有安徽省舉辦的省級聯賽和安徽部分高校校園內自發舉辦的馬拉松。
競賽項目的設置作為賽事開展的核心,決定了賽事的方法與內容,因此合理設置競賽項目成為可持續發展體育競賽的前提和必要條件。舉辦校園馬拉松賽事的初衷是為了推廣校園體育,為了給廣大學生提供一個安全、陽光、有活力的舞臺,讓更多的學生可以走出宿舍,愛上體育。因此,目前的校園馬拉松賽事的競賽項目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5km 、10km、半程馬拉松、全程馬拉松以及短距離的健身走等都包含在校園馬拉松賽事的競賽項目中,這樣的項目設置不僅可以很好地調動廣大學生、教職工和校友參與的積極性,還有利于營造獨特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打造校園馬拉松賽事品牌,有力地推動了學校體育以及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
體育賽事組織管理機構即體育賽事的實際執行與實施機構,體育賽事組織機構是體育賽事組織管理的主體。長三角地區高校校園馬拉松賽事的舉辦主要是以高校為主體成立組委會,其他如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等并不直接參與到高校校園馬拉松賽事的組織管理中,如虎撲體育、康湃思體育等則主要負責校園馬拉松賽事的商業運營和市場推廣工作。因此,長三角地區馬拉松賽事組織管理機構設置主要以各高校領導班子組成,一般包括賽前成立的組委會(包括主任、執行副主任、副主任、秘書長、成員等職位)和辦公室、事物組、競賽組、宣傳組、后勤保障組、安保組六大基本組織管理機構。每個組織管理機構又包括組長、副組長和成員三個職位,各院校組織機構名稱可能有些許差別,但其基本職位職能都比較相似。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城市政策、校園政策等眾多政策的支持下,長三角地區高校馬拉松賽事開展的高校數量越來越多,校園馬拉松賽事舉辦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社會影響力度也越來越大,這就需要體育主管部門針對校園馬拉松賽事制定長遠的發展計劃。但縱觀長三角地區高校校園馬拉松賽事目前的發展現狀,多數高校對其校園馬拉松的賽事定位較為模糊,沒有清晰長遠的發展計劃,這對長三角地區高校校園馬拉松賽事持續發展是極其不利的。盡管如上海交通大學、蘇州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浙江農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都舉辦了五屆及以上校園馬拉松賽事,但這些高校僅將校園馬拉松賽事當做與運動會一樣的校園體育文化活動,每年只是例行開展,尚無長遠發展規劃。相比校園運動會,校園馬拉松無疑更具有社會影響力,它不僅是貫穿落實“健康中國”、全民健身戰略、體教融合等戰略的媒介,還是展示校園文化的窗口。因而,如果高校體育主管部門沒有對校園馬拉松賽事長遠發展擁有深刻的認識,對其沒有清晰的賽事定位及合理的發展規劃,這對長三角地區高校校園馬拉松長遠而健康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長三角高校校園文化底蘊深厚是長三角高校校園馬拉松賽事舉辦的重要優勢因素,但各高校的文化發展與校園馬拉松融合度不高。一方面是,長三角地區各高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校園文化符號,如擁有“東方劍橋”之稱的浙江大學、“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的蘇州大學、“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的上海交通大學等。這些高校的文化意蘊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比較深厚,可以說,長三角地區的高校擁有舉辦校園馬拉松渾天獨厚的校園人文與風景。但在校園馬拉松賽事的組織管理中,如浙江大學校園馬拉松的主旨是“釋放生命的激情,共享體育的魅力”,蘇州大學校園馬拉松主題為“名城名校向未來”等。可以看出,這些高校校園馬拉松的舉辦主旨是意在推動學校體育和高校名聲的發展,與其校園文化的融合度還不是很高;另一方面是,在長三角地區高校校園馬拉松賽事賽道的設計中,各高校都是設計的環校園賽道。這樣不僅有利于補給點、醫療點、衛生間、志愿者等賽事服務的安排,還提高了校園馬拉松賽事的組織與管理效率。高校環校園賽道的起終點大多位于一個位置,便于搭建舞臺及拱門等裝置,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同時,這些賽道與校園標志性建筑物的結合度不高,賽道沿途沒有充分利用學校空間,文化景觀體驗不足。另外,環形路線設計使得賽道途中的景象都是重復的,容易造成運動員審美疲勞,使他們產生枯燥感。
長三角高校舉辦校園馬拉松賽事的積極性較高。截止到2019 年,在調查的12 所高校中就有8 所高校舉辦超過4 屆馬拉松賽,但是,這些高校的組織管理體系還不夠完善。長三角高校校園馬拉松賽事組織管理機構設置主要包括組委會和下屬辦公室、事物組、競賽組、宣傳組、后勤保障組、安保組六大基本組織管理機構構成。其中,組委會主要以各高校領導班子組成,六大基本組織管理機構中,每個組織管理機構的組長和副組長由教師構成,但其成員大多由學生志愿者構成,他們的專業化程度低。在實地考察過程中了解到,有些高校校園馬拉松賽現場的志愿者在工作時相互聊天,專注程度并不高。而且在訪談中發現,許多志愿者對校園馬拉松賽事過程的管理程序不明確,有的志愿者只是因為需要獲得學分才來參加志愿工作,甚至許多志愿者并沒有參加過培訓,且是臨時替代同學的崗位而參與到志愿工作中。而導致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校園馬拉松賽中的志愿者大都是臨時在本校學生之中抽調的,沒有形成完善的校園馬拉松賽事組織管理體系,每屆的組織管理工作缺乏系統的崗位培訓。這就使得整個賽事開展過程中的組織管理成員的專業化程度不高,組織管理工作不夠嚴謹,自由散漫的現象較為嚴重。
(1)抓住機遇,打造長三角高校馬拉松一體化品牌賽事。
當前,“長三角”已不再只是一個地理區域的稱謂,更是被賦予了戰略意義。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已升級為國家戰略,這有助于該區域迅速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輻射的成功模式,并更好地發揮長三角在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中的龍頭作用。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為長三角區域內的高校馬拉松賽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實現長三角地區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一體化是重要途徑之一。一體化是產業進程中的重要發展階段,尤其是隨著長三角體育產業一體化發展階段的躍升和內涵的演變,它已成為長三角引領全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措施,也成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一體化對支持體育強國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由于其獨特的文化特點,馬拉松賽已成為城市首選賽事并快速發展。城市馬拉松有六個文化特點:集中展示性、同場競技性、廣泛參與性、高度整合性、社會文化融合性和開放合作性。隨著城市馬拉松賽事數量快速增長,馬拉松不僅是宣傳運動健康生活理念和打造城市名片的社會平臺,也成為宣傳城市和打造城市名片的文化符號之一。盡管大多數高校校園馬拉松都是在校園內進行,但作為城市馬拉松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影響已經擴展到整個城市,超越校園范圍。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促進長三角高校校園馬拉松的聯合發展,并打造長三角高校馬拉松的聯盟品牌賽事。既能夠促進長三角地區高校馬拉松賽事的發展,還有利于長三角城市群的一體化發展。同時,隨著長三角高校馬拉松一體化發展,其必然帶動長三角高校校園馬拉松賽事組織管理體系更加正規、更加完善地發展。
(2)加強合作交流,舉辦高校馬拉松聯賽。
校園馬拉松運動的開展能夠促進校園體育文化的推廣,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走出宿舍、走下網絡、走向操場,有益于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很多國內高校正在積極地組織校園馬拉松比賽,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通過體育平臺來促進高校形象的提升。要想擴大校園馬拉松運動的影響力,長三角地區內的各個高校應該積極加強合作交流,相互借鑒寶貴經驗。建立高校馬拉松社團聯盟,可以參考城市跑團的經驗。
當下,大學校園中自發組織的馬拉松社團和俱樂部并不多見。因此,學校可以邀請對馬拉松運動有興趣的師生參與長三角地區的馬拉松高校社團聯盟建設,并提供專業指導。通過定期組織社團成員參加校園馬拉松比賽、展示社團文化等多種方式,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這項運動中。高校馬拉松社團聯盟的組織管理可以學習和借鑒城市業余馬拉松俱樂部的相關經驗,同時根據城市業余馬拉松俱樂部的相關經驗,完善和優化高校馬拉松社團聯盟的組織管理。高校中參賽運動員大多為學生,其運動時間及住宿地點相對集中且固定,便于組織相關社團活動及經驗交流。因此,在舉辦高校馬拉松聯賽時,吸引學生參與成為關鍵。建議將馬拉松運動與休閑、戶外等時尚元素充分結合,使學生在參與馬拉松運動過程中能夠欣賞美景、放松身心,從而增加馬拉松運動的趣味性,提高運動員的賽事體驗感。組織馬拉松運動的社團聯盟能有效地傳播馬拉松文化和價值觀,為推進長三角校園馬拉松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1)不斷挖掘校園文化內涵,促進賽事活動多樣化。
不斷改進校園馬拉松比賽的路線設計和比賽項目,使比賽內容更加豐富。馬拉松運動歷史由來已久,跑步僅是其深厚文化底蘊體現的方式之一。校園馬拉松運動的發展必須關注參賽運動員的參賽體驗,尤其是項目的設置和路線的設計對參賽者賽事體驗的影響至關重要;其次,可以通過創建馬拉松愛好者社群、在公共媒體上宣傳賽事、在地鐵、公交站、商場等人流量較大處投放海報等方式,提升校園馬拉松賽事在高校外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在路線的規劃中,應重點考慮校園文化元素的展現,同時設置親友團助威站點,增加參賽者與觀眾的互動性。建議重新設計賽事路線,避免采用繞圈式的起終點設計,以避免降低參賽運動員的賽事體驗感。可以借鑒國內外城市馬拉松賽事成功的經驗,也要立足高校文化、融合創新,開發新穎、時尚的比賽項目。“彩色跑”源自美國,無計時、無傳統冠軍,參賽者穿著白色運動服,在沿途的彩粉區經過,身上被灑上各種顏色。跑到終點后,跑步者們能參加一個更加熱鬧的彩色派對,在音樂的伴奏下盡情歡樂,成為美麗繽紛的調色板。為了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求,校園馬拉松需朝時尚和健康方向發展,并增加時尚元素,以創新的競賽項目跟隨時代發展潮流。
(2)增加校園馬拉松衍生活動,加強與高校馬拉松的融合。
關注校園馬拉松衍生出的其他有趣的活動,例如蘇州大學在第四屆校園馬拉松比賽中組織了樂走蘇大和形影相隨等多項活動,包括設置彩色跑、卡通人偶互動等,充分體現了蘇大校馬全民參與的理念,讓參與者感受到跑步樂趣的同時,也促進健康運動理念的普及。提高校園馬拉松的知名度和吸引更多參與者,其中攝影比賽、涂鴉比賽和快跑比賽,以及萌娃快跑評選等相關活動將校園馬拉松賽事的知名度推至頂峰,也吸引了更多的參與者。推動高校校園馬拉松運動的發展,必須通過不斷優化賽事活動,增強其年輕化、時尚化、趣味性等特點。建議高校立足校園馬拉松的價值與含義,積極利用各種傳播途徑,如網絡社交媒體,加強對馬拉松精神和校園文化的宣傳,既可以提高學生鍛煉健身的意識,又可以借助校園馬拉松賽事這個平臺宣揚校園文化。例如,舉辦高校校園馬拉松專題講座、舉辦校園文化紀念跑等活動,并邀請校長等領導、明星運動員來參加,與同學們一起奔跑,一起享受這項校園賽事。同時高校要拓展宣傳渠道,優化賽事報名系統,打開更多的參賽通道,激發更多參賽者的熱情,讓更多人積極參與校園馬拉松活動,從而更好地推動校園馬拉松運動發展。
(1)完善校園馬拉松賽的組織管理工作。
大學生的物質生活質量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而提高,這就要求校園賽事擁有較強的吸引力。良好的賽事運轉都需要不斷優化的組織管理體系。高校校園馬拉松多由校方主辦,可以借鑒校外受歡迎的馬拉松賽事經驗來打造校園賽事。而以往校方主辦、運動員參與的理念則需要轉變為以參賽運動員為核心,校方服務于比賽。通過賽前準備會等方式來厘清各職能部門之間的職責及合作,以構建暢通的溝通渠道,精簡校園馬拉松賽事組委會的機構和人員,并提高辦事效率,從而確保賽事能夠順利進行。為了讓參賽者得到良好的賽事體驗,需要增加針對裁判員、志愿者等人員的培訓會議;根據人員業務能力情況,適當調整會議次數,減少在比賽中因人為失誤而發生的情況。校園馬拉松也屬于校園競賽,所以裁判員需對規則理解掌握,確保裁判員公正、公平、文明執裁。加強對工作人員服務意識及文明禮儀的教育,熟悉各自的任務分工、相互協作,以確保參賽者、志愿者等相關人員獲得良好的比賽體驗,志愿者輔助裁判工作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注重細節的競賽組織,用科學的方式收集賽后評價和賽事組織方不同部門的反饋并最終形成賽后總結。
(2)加強裁判員及志愿者人才培養。
校園馬拉松賽事裁判員和學生志愿者的選派、培訓、調度必須擁有良好的機制。裁判長和主裁判員的執裁專業水平要高。同時,對于校園馬拉松賽事而言,由于賽道較長,賽事戰線也較長,所以需要很多數量的裁判和學生志愿者來保證在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工作性質、不同的任務去完成賽事執裁工作。所以,在馬拉松賽事賽前準備階段,組委會和辦公室應選拔執行能力和服務意識較強的裁判員和學生志愿者,并對裁判和志愿者隊伍進行多次培訓,根據賽事的需要合理的分配各裁判的崗位和職能,這樣才能最大化保證賽事的公平與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