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 帆 袁 平 羅 麗 譚 梅 趙 越
隨著醫療衛生改革的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處于社會醫療保健工作的前端,基層合理用藥受到廣泛關注,但因其藥事管理發展相對緩慢[1],合理用藥工作有待提升。天府新區(以下簡稱我區)內包含的公立綜合性醫療機構僅有四川天府新區人民醫院為三級乙等醫院,區域內醫療機構藥事管理水平較低,對合理用藥管控力度不夠。處方點評是規范和促進臨床合理用藥的有效形式[2]。為加強基層處方點評工作,提升區域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合理用藥水平,我區藥事質控中心于2017年7月制定了區域處方點評方案并開展相關工作。現分析我區近年來區域處方點評數據如下。
收集我區2017—2021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4家(含13家鄉鎮衛生院和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家醫療機構每季度隨機抽查100張處方和10份病歷,由區藥事質控中心組織專家進行審核和評議。開展區域處方點評工作前,我區藥事質控中心成立點評專家組,并組織專家進行了點評規則的梳理和統一。
采取回顧性分析方法,依據《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3]對收集到的處方點評中不合理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從表1可見,2017—2021年各抽取5 600張處方,不合理處方數逐年減少,其中不規范處方與超常處方占比均呈逐年下降趨勢,用藥不適宜處方占比逐年提高。

表1 不同年份不合理處方具體情況 [張(%)]
各年份不合理用藥處方有以下特點:① 不規范處方中,2017年以“處方修改未簽名并注明日期,或藥品超量用未注明原因和簽名”占比最高,2018、2020、2021年均以“無特殊情況門診處方超過7日用量,急診處方超過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況下需適當延長處方用量未注明理由”占比最高,2019年則以“開具處方未寫臨床診斷或臨床診斷書寫不全”占比最高。② 用藥不適宜處方中,2017—2021年均以“用法、用量不適宜(與說明書不符)”占比最高,其次是“適應證不適宜(與臨床診斷不相符)”或“聯合用藥不適宜(無聯合用藥指征)”。③ 超常處方中,2017—2021年均以“無適應證用藥”占比最高,“無正當理由超說明書用藥”占比次之。具體不合理用藥處方類型及分布見表2。
2017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處方點評工作有以下特點:一是藥學專業技術人員日常工作以調劑工作為主,未涉及臨床藥學知識,使處方點評工作長期處在一個低水平的狀態,點評內容以格式問題為主,如缺項等;二是藥物使用不合理現象較多,但處方點評人員較少且無進修學習機會,通過點評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合理用藥的效果不佳;三是醫院管理層對處方點評工作重視不夠,點評工作流于形式。因此,我區藥事質控中心開展每季度的區域處方點評,并定期向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及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通報存在的具體問題、典型問題,提升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處方點評能力;同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可根據通報的點評結果進行整改。
本文資料顯示,2017年不合理處方中不規范處方、用藥不適宜處方和超常處方占比相對接近。通過開展區域處方點評后,不規范處方占比顯著降低,一方面處方格式和形式上的錯誤容易整改,基本無“新生兒、嬰幼兒處方未寫明年齡”“單張門急診處方超過5種藥品”“開麻醉藥、精神藥品等特殊管理藥品處方未執行國家有關規定”等不合理處方情況;另一方面電子處方的普及,可利用醫院信息系統優化處方格式問題;超常處方占比逐年降低,說明開展區域處方點評工作提升了基層藥學人員處方點評能力和藥劑科藥事管理能力,由基層藥學再反饋給臨床,從而提高基層合理用藥水平。用藥不適宜處方占比變化不大,區域處方點評工作得益于基層藥學人員點評能力提升,目前區域處方點評重點是點評用藥不適宜。
此外,2017年以“處方修改未簽名并注明日期,或藥品超量用未注明原因和簽名”占比最高,2018年以“無特殊情況門診處方超過7日用量,急診處方超過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況下需適當延長處方用量未注明理由”占比最高。分析原因:區域處方點評開展之初,參與處方點評的均為藥學人員,臨床知識欠缺,故點評的多為處方管理及藥事管理相關問題。2019年則以“開具處方未寫臨床診斷或臨床診斷書寫不全”占比最高。考慮是區域點評工作趨于日常后,點評人員也關注到了臨床診斷及用藥指征問題。2021年用藥不適宜處方以“用法、用量不適宜(與說明書不符)”占比最高,超常處方以“無適應證用藥”占比最高,考慮是由于區域處方點評工作到第5年開展得更深入,點評主要涉及處方中藥物使用相關問題。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應重視藥品說明書,加強學習藥品的適應證和用法、用量,關注藥物在治療不同疾病時用法、用量的差異[4-5]。此外,不論是醫生和藥師都應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加強前沿醫療知識學習,提升業務水平和專業能力。另外,在區域藥事管理工作中,我區藥事質控中心每年底根據區域處方點評通報的不合理情況進行打分,考核各醫療衛生機構合理用藥管理結果,以此促進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高藥事管理水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的醫務部門可建立不合理處方考核制度并嚴格落實考核,強化醫生和藥師在不合理處方缺陷中承擔的責任[6]。
近幾年,我區藥事質控中心結合實際工作情況不斷摸索前進,使點評工作常規化,點評成效逐漸顯現。為優化區域處方點評工作,持續提升基層合理用藥水平,建議從以下方面改進:① 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統開展工作。目前,我區的區域處方點評工作為紙質處方、手工點評,點評樣本較少,效率較低。② 完善處方點評標準,逐步建立處方合理性評價體系。我區區域處方點評標準正在制定中,統一點評標準可使點評結果能更準確地反映合理用藥問題。③ 逐步豐富專家組成員,形成處方點評專家庫。目前,我區點評人員主要為藥學專業人員,通過建立點評專家庫,讓臨床醫生參與區域處方點評。④ 落實點評問題整改。目前,點評問題經文件通報形式告知各醫療衛生機構,但點評落實情況不明,我區藥事質控中心可通過專項合理用藥指導或專項培訓,推進處方點評問題的整改落實。
總之,區域處方點評可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藥事管理與合理用藥水平,應繼續加強處方點評工作,豐富處方點評形式,完善點評標準,促進基層合理用藥。同時,繼續發揮我區藥事質控中心的區域藥事管理作用,可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針對性的合理用藥相關培訓或專項培訓,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病藥物合理使用培訓;建立“區域處方點評管理系統”,通過利用信息化系統,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進行合理用藥監控及點評,使處方點評及時化、信息化,提高處方點評效率,進一步促進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