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銀 李金霞 蔡亞寧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醫院血液內科 332000
惡性血液病常見的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急性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等,可引起出血、貧血、感染等多種癥狀,臨床仍以化療為主要治療手段。阿扎胞苷為惡性血液病首選化療藥物,其具有較強刺激性,皮下注射后易出現硬結、紅斑、疼痛等不良現象,不僅影響藥效的吸收,還可給患者帶來強烈不適感,甚至降低治療依從性[1-2]。因此,如何降低惡性血液病患者阿扎胞苷注射后的不良反應成為臨床研究熱點。目前,常規注射部位濕敷雖能起到一定預防作用,但整體效果有限,仍存在較高不良反應風險。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則是一種纖維蛋白溶解藥物,臨床常用于靜脈炎的防治,具有抗血栓形成、抗炎、促進結締組織再生等多種作用[3-4]。目前關于該藥在阿扎胞苷注射后不良反應的預防中應用較少,其具體效果還需深入研究方可明確。鑒于此,本文旨在分析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在降低惡性血液病患者阿扎胞苷注射后不良反應及疼痛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惡性血液病患者6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2例。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觀察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47~71歲,平均年齡(59.45±5.22)歲;體質量指數(BMI)19~28kg/m2,平均BMI(24.38±1.52)kg/m2;疾病類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14例,急性白血病8例,多發性骨髓瘤7例,其他3例;卡氏評分73~85分,平均卡氏評分(78.68±2.17)分;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0例,初中及以下22例。對照組男17例,女15例;年齡46~72歲,平均年齡(59.51±5.25)歲;BMI 19~28kg/m2,平均BMI(24.42±1.54)kg/m2;疾病類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13例,急性白血病9例,多發性骨髓瘤6例,其他4例;卡氏評分72~84分,平均卡氏評分(78.71±2.21)分;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9例,初中及以下23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經骨髓穿刺、血常規等確診為惡性血液病;神志清晰,可配合檢查;預計生存期≥6個月;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肝腎衰竭;伴有其他血液疾病;局部皮膚感染、破潰;對阿扎胞苷過敏;存在嚴重糖代謝異常。
1.3 方法 兩組均予以阿扎胞苷(四川匯宇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93280,規格:100mg)皮下注射治療,用藥劑量75mg/m2,注射前將藥物等分成2份,于雙側部位注射,注射順序為上臂→大腿→上臂→大腿,循環注射,保持距離舊的注射部位2.5cm以上,且需避開皮膚瘢痕、破損或存在色素沉著部位,每個療程用藥7d。對照組注射后局部濕敷:阿扎胞苷注射后,使用40℃濕毛巾濕敷注射部位,早、中、晚及睡前各1次,每次濕敷20min,并在濕敷過程中觀察皮膚有無發紅、水皰等。觀察組注射后加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Mobilat Produktions GmbH,國藥準字H20160601)涂抹,同對照組方法濕敷后,取適當的軟膏涂抹于注射局部,并以穿刺點為中心進行輕微按摩,促進藥物吸收,早、中、晚及睡前濕敷后各涂抹1次。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阿扎胞苷注射期間注射部位硬結、紅斑、水皰等發生情況。(2)比較兩組阿扎胞苷注射期間疼痛發生率,疼痛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烈疼痛。(3)注射72h后,以簡化舒適狀況量表(GCQ)評價兩組舒適情況,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社會文化和環境4個方面,共28項,每項分為1~4分,1分為非常同意,4分為非常不同意,其中社會文化和環境維度8項32分,心理維度8項32分,生理維度5項20分,精神維度7項28分,評分范圍28~112分,分數與舒適度呈正相關。(4)患者依從性:完全依從:患者服從醫護人員安排,配合換藥等操作,且態度親切;部分依從:患者需多次叮囑才能服從醫護人員安排,換藥過程中存在不配合現象,需多次督促,且態度一般;不依從:患者不服從安排,換藥不配合,且態度惡劣。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2.1 注射不良反應及疼痛發生率 觀察組注射部位硬結、紅斑、疼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注射不良反應及疼痛發生率對比[n(%)]
2.2 舒適度 觀察組生理、心理、精神、社會文化和環境評分及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舒適度對比分)
2.3 依從性 觀察組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433,P=0.035<0.05)。見表3。

表3 兩組依從性對比[n(%)]
阿扎胞苷作為化療藥物,具有較高細胞毒性,皮下注射后可產生強烈的化學刺激作用,且作用于局部皮膚后可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使得注射部位常出現皮下硬結、紅斑及疼痛等不良現象,嚴重者還會出現局部感染等情況,進一步加重患者精神負擔,甚至降低患者依從性,對后續阿扎胞苷治療的開展造成一定阻礙[5-6]。目前,預防阿扎胞苷注射后不良反應及疼痛已成為提高惡性血液病患者舒適度及就醫體驗的關鍵環節,故尋找一種安全有效的預防方法尤為重要。注射部位濕敷為臨床最常用的預防措施之一,患者注射阿扎胞苷后,以40℃左右的溫熱毛巾進行局部濕敷,能夠產生一定溫熱效應,提高局部血液流動速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少皮下硬結、紅斑等不良反應的發生。但常規注射后局部濕敷效果有限,且干預過程中需要頻繁更換毛巾以維持濕敷溫度,可能會降低患者舒適度及依從性。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注射部位硬結、紅斑、疼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生理、心理、精神、社會文化和環境評分及總分高于對照組,且依從率高于對照組。提示多磺酸粘多糖在預防阿扎胞苷注射后不良反應及疼痛中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舒適度及依從性。廖巧芬等[7]研究顯示,聯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的觀察組注射后紅斑、硬結、疼痛發生率低于單用局部濕敷的對照組,提示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能有效預防阿扎胞苷注射后不良反應的發生,與本文結果一致。分析原因為,多磺酸粘多糖主要成分是從動物肝臟內提取而來的粘多糖肝素脂,將其涂抹于注射局部后,能夠迅速滲透進入皮膚內部,作用于血液凝固及纖維蛋白溶解系統,降低血液黏滯性,發揮抗血栓形成作用,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降低硬結、紅斑發生風險[8]。該藥還能抑制多種參與分解代謝的酶,影響前列腺素及補體系統代謝,起到一定抗炎作用,有助于減少注射后疼痛發生。此外,多磺酸粘多糖能加快間葉細胞的合成,增強細胞間物質保持水分的能力,以促進結締組織再生,加快損傷后修復[9-10]。在常規局部濕敷基礎上聯用多磺酸粘多糖可協同增效,進一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提高局部代謝速度,從而加快炎癥、水腫等吸收,減少注射后皮下硬結、紅斑及疼痛發生,提高患者舒適度及依從性。
綜上所述,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可降低惡性血液病患者阿扎胞苷注射后硬結、紅斑及疼痛發生風險,改善患者舒適度及依從性,值得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