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瀟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內鏡診療中心 463000
胃癌前病變(PLGC)是胃黏膜處于炎性病變向胃癌轉變的一種病理過程,癌變風險較高,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為目前患者首選治療方案。由于多數患者對疾病缺乏正確認識,心理負擔加重,而較強的心理應激又會對其病情進展及恢復造成較大影響,因此對患者實施心理干預很有必要[1]。Orlando護理程序理論是由美國護理學家Ida Jean Orlando提出的一種護理理論,該理論認為護患關系是一種護患之間反應及行動的動態交換,其將護理行為與患者反應及行為相結合,能有效促進患者行為及心理改善[2]。目前國內對該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學術層面,鮮見將其應用于臨床的相關報道。鑒于此,本文以在我院行ESD治療的80例PLGC患者為觀察對象,探討基于Orlando護理程序理論的護理干預對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20年1月—2022年10月在我院行ESD治療的80例PLGC患者作為觀察對象,使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1~67歲,平均年齡(55.32±4.86)歲。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39~68歲,平均年齡(55.44±4.91)歲。兩組基本資料比較無組間差異(P>0.05)。本研究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①年齡<80歲;②經胃鏡病理檢查確診為PLGC[3];③病灶直徑<3cm;④符合ESD適應證,均首次行ESD治療;⑤溝通、理解能力良好,知曉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術前明確診斷為胃癌或伴有其他部位惡性腫瘤;②伴有其他嚴重消化系統疾病或存在胃部手術史;③嚴重臟器功能不全;④麻醉不耐受;⑤精神障礙、智力障礙、溝通障礙;⑥長期服用抗抑郁、鎮靜類藥物或存在藥物濫用史。
1.3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措施,包括遵醫囑用藥、完善術前檢查、做好術前準備、生命體征監測、口頭宣教、飲食指導等。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觀察組基于Orlando護理程序理論的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通過溝通了解患者需求。在與患者溝通時護理人員要通過觀察、傾聽、換位思考等方法關注患者的語言及非語言信息,以便及時、準確掌握其生理、心理需求,如患者出現“蹙眉、緊握雙手”多代表其存在一定的焦慮、緊張情緒和對疾病的過度擔心;“沉默不言”則多表明患者缺乏親屬及社會支持;“經常嘆氣、治療依從性差、要求出院”則多表明患者擔心治療費用問題;“拘謹、拘束”的患者則多因不習慣陌生的病房環境。護理人員應深知患者所表露出的語言及非語言信息均表明其在請求幫助,要了解其行為背后真正的含義,然后做出反應。(2)護理人員審慎的反應。當護理人員感知到患者的異常行為及心理表現后要對其異常行為及心理表現做出內部反應,即感知、想法和情緒,進而做出審慎的外部反應,搜集更多信息,明確并滿足患者需求,向患者分享自身的感知、想法和態度,并向患者求證自己的感知、想法等,若護理人員的感知、想法與患者一致,則應根據患者個體化差異、即時性需求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以滿足患者需求,避免忽略患者即時需求,而僅依據既往經驗機械、草率做出判斷采取常規護理措施。(3)護理人員的行動。具體措施如下:①若患者對預后過度擔心,則使用科室自制健康宣教手冊、多媒體視頻對其進行一對一健康宣教,幫助患者掌握PLGC及ESD相關知識,明確告知患者PLGC與胃癌存在本質區別,PLGC早期治療后能夠有效降低胃癌發生風險,并告知患者ESD是一種新型微創治療手段,其與傳統外科手術不同,通過人體自然腔道即可完成治療,不會造成額外手術損傷,術后恢復較好,以減輕患者對疾病及手術的過度擔心;②若患者希望獲得更多的家屬及社會支持,則應告知其家屬及朋友多與患者溝通,鼓勵患者積極面對疾病和治療;護理人員還可介紹科室相同病情的患者相互認識,鼓勵病友之間相互交流、鼓勵,并鼓勵康復情況較好者分享自護經驗;③對于家庭經濟條件較差,過度擔心治療費用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幫助其尋求醫療救助,并與主治醫師溝通為其盡量安排經濟負擔較小的治療方案;④對于無法快速融入醫院環境的患者,護理人員要耐心向其介紹醫院基本情況及相關規定,告知患者食堂、超市及廁所等所處位置,以減輕來患者生活負擔,并通過在病房擺放鮮花、播放音樂等方式提高其生活舒適度。(4)反思與總結。在針對患者需求的護理干預結束后,通過觀察患者異常行為及心理表現是否減輕評估護理效果,若患者行為表現明顯改善則表明其需求得到一定滿足,可繼續實施護理干預,若患者異常行為及心理表現并未明顯改善則說明護理干預并未滿足患者需求,需要依據Orlando護理程序理論尋找護理干預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進行反思、總結及干預措施修訂,直至解決患者存在的問題,滿足患者需求。
1.4 觀察指標 (1)社會心理適應水平:使用疾病心理社會適應自評量表(PAIS-SR)分別于干預前后進行評估,該量表共包括7個維度,44個條目,每個條目計0~3分,總分0~132 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社會心理適應水平越低。(2)疾病進展恐懼程度:采用恐懼疾病進展簡化量表(FoP-Q-SF)分別于干預前后進行評估,該量表共包括2個維度,12個條目,每個條目計1~5分,總分12~6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疾病進展恐懼程度越高。(3)負性情緒:使用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S)分別于干預前后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焦慮亞量表(HADS-A)、抑郁亞量表(HADS-D)共2個亞量表,每個亞量表均包含7個維度,共14個條目,每個條目計0~3分,總分0~42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

2.1 PAIS-SR評分 干預后,兩組PAIS-SR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PAIS-SR評分比較分)
2.2 FoP-Q-SF評分 干預后,兩組FoP-Q-SF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FoP-Q-SF評分比較分)
2.3 HADS評分 干預后,兩組HADS-A、HADS-D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HADS-A、HADS-D評分比較分)
近年來我國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發病率有明顯提高,癌前診斷與治療是延緩癌癥發展、減輕癌癥損害的關鍵,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PLGC的臨床檢出率越來越高[4]。現有臨床證據顯示PLGC患者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極易出現各種負性情緒,而負性情緒可通過“腦—腸軸”影響胃腸道功能,導致消化系統疾病加重,最終形成惡性循環[5]。因此,PLGC患者在積極接受治療的同時還應接受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特別是心理干預。但常規護理主要以落實醫囑為主,缺乏有效的心理支持手段,干預效果并不理想。
Orlando護理程序理論將患者置于護理干預的中心地位,強調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當前行為做出反應及行動,以發現和解決患者問題為目的,能有效促進護理實踐,提高護理質量[6]。本文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PAIS-SR、FoP-Q-SF、HA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基于該理論的護理干預能有效減輕患者疾病進展恐懼及焦慮、抑郁程度,能有效提高其社會心理適應水平。Orlando護理程序理論認為護理工作的關鍵在于發現并滿足患者的即時需求,此為實現護理功能的基礎。該理論注重護理人員感知患者各種形式的語言及非語言反應,認為這些反應代表了患者在尋求某種幫助,但與傳統護理不同,基于Orlando護理程序理論的護理干預要求護理人員在感知到患者的異常反應后不直接依據既往經驗進行機械的反應,而是在采取行動前先了解患者的思想、觀念或情緒,進一步明確患者需求后進行審慎的反應,這有利于護理人員和患者相互了解彼此的想法和目的,減少傳統護理工作的盲目性,提高護理工作的針對性,從而使得護理工作更加適應患者需求[7]。對護理結果進行評估是Orlando護理程序理論的另一重要環節,通過對患者反應的評估能幫助護理人員了解已實施的護理干預是否能滿足患者需求,若患者反應未得到明顯改善則要求護理人員依據Orlando護理程序理論進一步修訂和完善護理干預措施,最終達到解決患者存在問題的目的[8]。Orlando護理程序理論認為護患關系是一種護患反應及行為的動態交換,審慎的反應可加強患者與護理人員之間的相互溝通與交流,能促進任意一方有效感知另一方的情緒及想法,最終達到提高護理質量、減輕患者負性情緒和對疾病進展的恐懼程度,進而促進患者更加全面認識自己,以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預后及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提高其社會心理適應水平。
綜上所述,基于Orlando護理程序理論的護理干預在行ESD治療的PLGC患者中應用可取得良好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負性情緒和疾病進展恐懼程度,對提高其社會心理適應水平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