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
很多年輕人跟我聊天時說,馬老師,你這里也好,那里也好。我說,我跟你比,沒有一點兒好。年輕就好,什么也不比年輕好。只要年輕,就還有很多空間,對這世界有一個交代。同時,世界也會給你很多機會。你的目標可以定得高,也可以定得低。
人生的目標不一定是非常宏大的目標。有些目標,達到的時候你才可能愉快,而對我來說,很多目標根本達不到,但我一直在努力。
荀子說:“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自己很明白自己的時候,就不會埋怨別人。也不要老說自己運氣不好,每個人都有運氣好的時候和運氣不好的時候。
當你走入社會的時候,要知道公平一定是相對的,不公平一定是絕對的。本身就沒有絕對的公平。當你認為一件事不公平的時候,它有可能是公平的,只是你“感受”到不公平;當你認為一件事非常公平的時候,它有可能對別人不公平。
所以,所謂的公平是為全社會設計的,不是為你一個人,你感到不公平非常自然。當你在生活、學習、工作中感覺不盡如人意的時候,不要輕易認為社會不公平。一定要放平自己的心態,知道自己在社會整體架構中的位置是什么,就是一個很小的點。這樣你的內心才能強大。
讓自己內心強大非常重要,別人也幫不了忙,一定要鍛煉自己,甚至強迫自己強大起來。
大家都希望將來找個好工作。什么是好工作?活兒少錢多,那準是好工作。這個想法沒錯,只是比較難找。我常說,人生的第一目標就是“趨利”,只要不違反道德和法律。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們只有“趨”到了相應的“利”,才能在社會上有尊嚴地活著。
現在有一個特別流行的詞匯叫“財務自由”。每個人都希望這種自由能盡快到來。蘇洵說“利之所在,天下趨之”,就是這個意思。一個人想要的利益,全天下都想要。所以,趨利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法律和道德。
法律是他人約束,道德是自我約束,因而道德也比法律高尚。當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著強大的道德約束,社會會變得非常好。
人生第一階段是“趨利”,第二階段則是“趨名”。當你在社會上歷練了一段時間,工作已經比較自如,就開始注重社會對你的評判。所謂“趨名”,不是“追逐名聲”,變成明星,到哪兒都有人找你合影,而是“注重名譽”。
這兩個階段都走過以后,就進入了第三個階段“趨靜”,希望內心是安靜的。
人的內心是非常復雜的。何為內心安靜?我自己有些時候,長時間地心如止水,也有些時候會突然變得激動。比如此時此刻,我站在臺上,就多少有點兒激動。我平時說話不是這樣,否則就會顯得“討厭”。
當我們走過這三個階段,就應該理解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做觀復博物館已經二十多年了,來來去去的工作人員也很多。我不太會招人,總覺得誰都行,所以有專人負責招聘。
那天他們告訴我,招了個博士。我說太好了,終于有博士了。博士來上班,身后跟著八個人,近親遠親差不多全來了。這位博士到崗以后,身后的人立刻分成三撥。
一撥人奔了后勤,檢查吃飯住宿的環境;一撥人奔了辦公室,看看左鄰右舍都是誰;第三撥奔了工作場地,感受一下日常環境。
博士很有意思,上了一天班,第二天不辭而別,所有的聯系方式都斷了。我們對社會是需要適應的,即便不能適應,也可以留下一句話,說“我不適應這個地方”或者“這個地方不適合我”,都行。到哪兒工作都有試用期,這個沒有對錯。但是你切斷所有聯系方式,永遠不再跟我們聯系,這就是你的錯。
你讀了那么多書,掌握了那么多知識,這么個坎兒都過不去,將來怎么融入社會?
所以,我們一定要有這個心理準備。不管掌握多少知識,當你進入社會的時候未必能夠適應。
有個簡單問題:情商重要,還是智商重要?生活中經常能遇到一些人,傻傻的,可情商特別高。人類本身就是一種情感動物,每個人都有極為豐富細膩的情感,所以人生中很多時候都是要解決情感問題。合作,對每一個即將參加工作的人,是第一道坎兒。遇到這道坎兒的時候,一定要想方設法跨過去。每跨過去一次,你就成長一次。
李白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又說,“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我們是一代一代的過客,歷史是一場巨大的輪回。我辦的博物館叫觀復博物館,“觀復”二字取自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萬物并作,吾以觀復”。這是站在宇宙空間的一個視角。
萬物指什么呢?所有的事物,不管是人、動物還是植物,都在成長和變化,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規律。我們每個人從生下來的那一天,就奔向你的終極目標——死亡。而我看著萬物輪回、人生百年,轉瞬即逝。最終,當你駕鶴西歸之時,總得回頭看看。這一生雖然有遺憾,但是無悔;雖然有不足,但是無愧;雖然有缺失,但是無礙;雖然千言萬語道不盡,但是喜怒哀樂盡一生。這就足矣!
(摘自長江文藝出版社《對白:讓我們和更好的你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