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瓊,蘇迎娟,李 慧
(江蘇師范大學 商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國內外有關社會資本的研究發展迅速,涵蓋多個學科領域和視角,隨著社會資本理論框架的完善,社會資本的研究從微觀、中觀和宏觀的角度展開。對社會資本概念的研究,主要圍繞資源[1]、主觀能力[2]、網絡關系[3-4]、社會參與[5]、文化規范[6]和要素綜合[7]形成了不同的觀點。這些概念和觀點的分歧為學者展開后續研究奠定了豐富的理論基礎。我國社會資本研究始于1998 年,經過20 余載,社會資本研究領域進展較大,研究內容也更加突出體系化、網絡化、集成化的發展方向。在新發展階段,我國的信息化程度與網絡化水平得以迅猛發展,各企業需要應對不斷變化的內外部環境,因此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及創新能力成為企業發展的重點。因此,處于社會網絡中不同位置的主體,如何有效整合各自擁有的具有差異性的社會資本來提高資源整合效率,提升創新績效和運營效能,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進步成為學術界和產業界共同關注的話題。研究成果的積累使社會資本相關研究的歸納分析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運用科學知識圖譜[8]方法對國內社會資本研究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以期把握研究熱點、研究內容和演進規律。
本文以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為樣本數據源,選擇CSSCI 引文數據庫,以“社會資本”為檢索詞,以“主題”為檢索條件,檢索中文文獻,并以Refworks格式導出文獻。由于第1 篇與社會資本有關的文獻出現在1998 年,所以將檢索時間跨度設定為1998—2022 年,數據操作日期是2022 年9 月1 日,除訪談、年鑒、會議綜述等無效數據之外,最終獲得12 331篇有效文獻。
以CiteSpace 為操作軟件,各連接點之間的互動強弱可以通過連接強度分析方法分析,為了探討該領域學科的研究熱點可以通過熱點詞聚類分析方法確定,本專業文獻的演進趨勢通過關鍵詞時區分析來揭示[9]。近年來,以CiteSpace 為分析工具,對某一學科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已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本文采用CiteSpace 軟件6.1.R2 版本。
為便于開展相關統計分析,對引文數據和關鍵詞進行規范化處理之后利用自編的中文字符進行程序的處理分析。直到數據處理完成,打開CiteSpace 6.1.R2,轉換編碼模式從而識別中文,以1998—2022年為時間跨度,以5 年為時間分區,選擇Author、keyword、Institution 分別進行分析,以50 為時間片的閾值。基于此,本文首先對發文量、高產作者、研究機構等內容進行展示,然后分析了我國社會資本研究的內容版圖與演進特征,并繪制相應的科學知識圖譜。
可以通過文獻產出數量變化來判斷該學科領域的研究進展情況,從而進一步把握其演進的歷史軌跡[10]。我國社會資本研究始于1998 年,年發文量僅為50 篇。經歷了十年緩慢增長后,2008 年表現出的增長趨勢更直觀,年發文量增至517 篇。近十年雖增長速度有所波動但總體發文量水平仍較高,年均超過700 篇,而2017 年達1 042 篇論文,2022 年因全年數據統計不完全而呈現下降。因此,我國學界對社會資本表現出持續的高度學術敏銳性,并開展一系列的學術研究。同時,通過數據分析還發現,我國社會資本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學、管理學、新聞學與傳播學、社會學、政治學,體現了多元學科的特點。
社會資本吸引了眾多專家學者的關注,而作者共引頻次與作者學術相關性程度成正比[11]。將CiteSpace軟件分析節點類型設置為Author,以1998—2022 年為研究時間段,以5 為時間切片,從而得出作者共引的科學知識圖譜,總共得到262 位作者以及59條連線,較大節點作者是我國社會資本研究領域中具有突出作用的作者,如圖1 所示。在社會資本研究領域,影響最大的是邊燕杰,為社會資本研究做出奠基性的貢獻。胡榮教授拓展了我國社會資本研究的方向,趙延東、張文宏、張俊彪、陳傳明、鐘云華等學者對我國社會資本研究影響很大。

圖1 我國社會資本研究領域重要作者的科學知識圖譜
在該領域起到引領作用的是發文量較多的學者。為了了解該領域思想與觀點,可以對他們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12]。由表1 可知,發文最多的是邊燕杰教授,共31 篇,被引頻次最高文獻是《企業的社會資本及其功效》,該文提出了企業社會資本的概念與測量方法,并認為企業汲取稀缺資源的能力對企業經營能力和經濟效益有直接的提升作用。廈門大學社會學系胡榮教授,被引頻次最高的文獻為《社會資本、政府績效與城市居民對政府的信任》,作者認為社會資本和政府績效能有效地增進城市居民對政府的信任度;中國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趙延東學者和上海大學社會學院院長張文宏教授,兩位作者皆通過總結國內外有關社會資本的經驗研究,對其概念、層次、測度及指標體系進行了綜述。而陳傳明、鐘云華、朱紅根、張俊飚、吳光蕓、趙敏娟等發文量在15 篇以上的學者也分別從不同研究情境分析了社會資本的內涵、外延及作用。

表1 我國社會資本研究的高頻作者及最高被引頻次文獻(10 個)
表2 中的重要文獻被引頻次均在800 次以上,構成了我國社會資本研究最重要的知識基礎,共12篇核心論文。其中,邊燕杰的2 篇論文《企業的社會資本及其功效》《城市居民社會資本的來源及作用:網絡觀點與調查發現》影響最大,系統建構了社會資本概念、構成、測度、來源及作用的理論框架;《社會資本:理論爭辯與經驗研究》一文對社會資本概念、分析層次、測量方法及指標體系進行了詳細闡述,標志著社會資本研究在我國興起。而《數字經濟、普惠金融與包容性增長》則通過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及社會資本的異質性分析,強調互聯網革命下數字金融的包容效應。《大數據背景下商務管理研究若干前沿課題》是馮芷艷學者為大數據背景下我國社會資本研究明確的方向與思路。

表2 文獻共引科學知識圖譜的12 篇高被引文獻
科學研究的重要載體包括研究機構,其促進了某些重要的學科領域的迅速發展[13]。以Institution 為CiteSpace 的節點類型,以5 為時間切片,可得到機構合作科學知識圖譜,共得到639 個機構以及303條連線,具體如圖2 所示。而表3 則展示了我國社會資本研究領域發文量前十的研究機構。由分析結果可知,我國最早開始社會資本研究的機構為中國人民大學財貿系,發文最多機構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共105 篇,南京大學商學院、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分別以96 篇、89 篇、79 篇緊隨其后,南京大學商學院、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與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等機構之間的合作最令人矚目,走在我國社會資本研究前列。從節點連接強度來看,連接強度較強的機構往往在同一科研院所或同一地區中,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南開大學商學院、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和河海大學商學院等。從合作關系上看,合作組織中節點最多的有7 個,分別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南京大學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與南開大學商學院。因此,大多處于北京、天津、南京等經濟較發達的一線城市的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更為緊密。

表3 我國社會資本研究領域核心機構(發文量TOP10)
關鍵詞體現了文獻的主題內容[14],關鍵詞出現頻次則說明了其在整個關鍵詞共現網絡中的重要程度[10]。將CiteSpace 節點類型設置為Keyword,時間切片設置為5,可得到我國社會資本研究關鍵詞的共現圖譜,如圖3 所示。存在連線的節點表明其代表的關鍵詞出現于同一文獻中,圖譜包含506 個節點,532 條連線,呈現出我國社會資本研究的基本面貌。首先,根據圖中節點大小來尋找關鍵節點,以揭示研究背景。“社會資本”是圖譜中最大節點,而“社會網絡”“人力資本”“信任”“農民工”“創新績效”等也非常顯眼,周圍較小的節點反映了研究領域內的熱點與前沿。例如“數字經濟”“網絡”等節點,反映了我國社會資本研究的知識發展結構與演變情況。由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可知,從1998—2022 年,我國社會資本領域的研究熱點集中于社會資本內涵與外延研究、社會資本影響因素分析、社會資本效用探討等。

圖3 我國社會資本研究關鍵詞共現的科學知識圖譜
關鍵詞出現的頻率高低可通過節點大小來判斷,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則是這些高頻關鍵詞,并且節點中心性的大小可以說明該關鍵詞的重要程度[12]。本文運用CiteSpace 軟件詞頻分析功能提取了我國社會資本研究頻次排名前20 的關鍵詞,辨識研究領域的熱點主題,如表4 所示。從高頻關鍵詞列表得知,出現頻次多且中心度大的研究議題有“社會資本”“人力 資本”“信 任”“文 化資 本”“農民 工”“經 濟增長”“創新績效”“影響因素”“社會網絡”等。

表4 CSSCI 期刊來源社會資本研究高頻關鍵詞(20 個)
使用LLR 算法,以關鍵詞作為聚類對象,可得到社會資本研究的熱點詞聚類圖,如圖4 所示。CiteSpace 提供兩個指標:Modularity Q 值(模擬值)和Weighted Mean Silhouette S 值(平均輪廓值)衡量圖譜網絡結構和清晰度。當Q 值大于0.3,說明所劃分出來的結構比較顯著;當S 值大于0.5,意味著聚類的結果是比較合理的。由圖4 所示,Q 值為0.893 9,S值為0.975,這說明聚類圖譜具有較好的效果。影響因素、社區治理、產業集群、鄉村振興、農民工、人力資本、企業績效、信任、社會網絡、創新績效、普惠金融、異質性、生計資本、關系網絡,這些聚類勾勒出社會資本研究的大致輪廓。

圖4 我國社會資本研究的熱點詞聚類
關鍵詞時區圖可以清晰看到不同時間的研究主題,突現分析圖則可以得到不同研究重點的突現時間、結束時間以及突現強度[12]。在Control Pannel 的Burstness 選項卡中通過調整α1/α0、αi/αi-1和γ 三個參數值,得到13 個Burst 詞條數目的調整。圖5、圖6明確了我國社會資本研究發生的顯著變化。自1998—2008 年的研究前沿為共同富裕、普惠金融、知識資本、競爭優勢、物質資本、產業集群等宏觀問題探討階段,重點研究經濟增長影響因素。而2003—2013年,技術創新、經濟轉型、規范等成為新的研究前沿,強調企業創新、轉型、網絡和治理,而2014 年之后,創新績效、鄉村振興、數字經濟、科技創新等新研究內容,契合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針倡導的新發展理念。

圖5 我國社會資本研究的關鍵詞突現分析

圖6 我國社會資本研究的關鍵詞演進圖譜
本文以中國知網數據庫中有關社會資本的CSSCI 來源文獻為研究對象,將時間設置為1998 年1 月1 日至2022 年9 月1 日,選擇CiteSpace 軟件對最終選定的12 331 篇文獻進行作者、機構、熱點詞聚類與熱點詞演變等知識圖譜分析與展現,研究結論如下:
一是我國社會資本研究自1998 年以來,文獻發表量水平較高,有較為豐富的研究主題與內容,有些研究作者和機構有較為稀疏的合作關系。我國社會資本研究近十年雖增長速度有所波動但總體發文量較高,僅2017 年達1 042 篇。從合作層面看,盡管高校之間有較強的合作,但獨立研究所占比重更大。因此,為進一步豐富與深化社會資本研究,應倡導引入多個學科視角,加強學者與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網絡,讓不同地域、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給學術界帶來理論與實踐模式的創新,共同構建與時俱進的研究體系。
二是我國社會資本研究逐漸趨向細化與深入,內涵界定不斷深化,研究對象更多元,研究視角更豐富。由關鍵詞的共現知識圖譜與關鍵詞聚類圖可知,我國社會資本研究的主要內容可歸為三類,即社會資本內涵與外延研究、社會資本影響因素與測度分析、社會資本的效用探討等。從文獻的梳理來看,學者們對社會資本效用,如社區治理、產業集群、鄉村振興、創新績效以及競爭優勢提升等方面有一致的觀點,但在具體問題的處理方面各有偏重。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研究逐漸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這為社會資本理論創新、實踐中模式應用提供了借鑒意義,但定量方法大多為問卷調查法。新發展階段,采用多學科的定性與定量方法是發展趨勢,未來研究也可以嘗試利用信息技術介入,運用大數據樣本進一步科學驗證社會資本的因果關系,力爭在領域內存在爭議的問題上有所突破。
三是我國社會資本研究能夠較為緊密地結合時代發展,具有一定前瞻性。由關鍵詞時區圖以及突現詞分析圖可知,我國社會資本研究與社會現狀和國家政策之間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自1998—2008 年的研究前沿為共同富裕、普惠金融、知識資本、競爭優勢、物質資本、產業集群等宏觀探討階段,重點研究經濟增長影響因素。2003—2013 年,技術創新、經濟轉型、規范等成為新的研究前沿,強調企業創新、轉型、網絡和治理。2014 年之后,創新績效、鄉村振興、數字經濟、科技創新成為新的研究內容,當前研究大多圍繞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特點而展開。
對社會資本的研究在上述所提及的多學科視角、多方法驗證和預見性研究之外,還可以在未來繼續圍繞我國目前的時代背景、技術創新、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進步進行更深一層的探索研究,從而解決某些亟需尚未處理的問題。例如,進入數智時代,我國社會資本的構成是否存在變化?社會資本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是否有新的要求?針對區域協調發展的社會背景,如何解決城市-農村協調發展的問題,對于國家政策倡導的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問題,仍然有大量的研究空間,例如針對提高就業質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問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問題等,都需要繼續深化社會資本的相關研究,以契合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攻關期的新發展理念,謀求發展,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