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軍
(太原市可持續發展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9)
2022 年10 月山西省發改委公布《山西中部城市群產業協同發展專項規劃(2022—2035 年)》中,提出以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山西轉型綜改示范區為核心整合區域創新資源和產業基礎,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南北增長極,輻射帶動五市產業協同發展。對太原市的定位為培育總部經濟和平臺經濟,打造中部城市群的科創中心。
從獲得的數據來看,2020 年太原市科研與試驗發展經費達91.1 億元,占全省比重43.2%。太原市作為省會城市在大學、研究院所、企業研發總部人才引進等方面具有先天優勢。
本文對太原市建設山西中部城市群研發中心區進行SWOT 態勢分析,就是將與太原市科技研發密切相關的主要內部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等,通過調查列舉,并依照矩陣形式對其進行排列,然后用系統分析的思想,把與太原市科技研發密切相關的各種因素相互匹配起來加以分析,從中得出對太原市建設研發中心區有針對性的路徑和對策。
要素分析主要從山西中部城市群5 市科技研發投入、大學、研究所、企業研發機構分布情況、太原市2021 年科學研究的成果、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設對太原建設的研發中心的需要、太原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和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建設等對太原建設研發中心的強化、短板要素分析等七個方面進行。
太原市2016—2020 年的R&D 經費投入額度、強度在山西中部城市群5 市中都是最高,每年的R&D經費投入規模能占到全省的一半左右,而且投入呈現不斷加大趨勢。2016—2020 年財政科技支出額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太原市的規模都是最高的。太原市的投入額度和強度逐年升高。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情況太原市占比最大。具體數據如表1~表3 所示。

表1 山西中部5 市2016—2020 年R&D 經費投入情況(億元)

表2 山西中部5 市2016—2020 年財政科技支出額(億元)

表3 2020 年山西中部5 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 經費情況
1.大學分布情況。2021 年全省普通高等學校82所,成人高等學校9 所,其中在太原市的有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山西農業大學、山西醫科大學、山西師范大學、山西財經大學、中北大學、太原科技大學等普通高等學校50 所,成人高等學校6 所。本科高校分布最多的地市為太原。山西大學有兩個雙一流學科、太原理工大學有1 個一流學科①數據來源:太原市2021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山西省2021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發明專利。2021 全年山西省發明專利授權量3 915 件,增長31.1%。2021 全年太原市發明專利授權量2 817 件②數據來源:太原市2021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山西省2021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3.企業研發機構分布情況。以企業技術中心為例,2021 年山西省共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1 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413 家。太原市共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8 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24 家。太原市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分別能占到全省的58.06%和30.02%,占比較大③數據來源:太原市2021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山西省2021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截至2021 年底,太原市累計建成省級及以上重點實驗室、建成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成省級及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建成省級及以上眾創空間、建成擁有院士工作站的情況和2021 年末累計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如表4 所示。獲得2020 年度國家科技獎和山西省科技獎情況如表5 所示④數據來源:太原市2021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表4 太原市實驗室、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情況

表5 太原市2020 年度國家科技獎和山西省科技獎情況
建設“太原榆次太谷發展核”。2022 年10 月,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規劃(2022—2035 年)》,規劃做大做強太原晉中中心區域,采取太原總部+晉中生產制造、太原總裝+晉中配套、太原研發+晉中轉化等模式。規劃中提到強化太原的研發中心建設。
《太原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2021—2025 年)》中提及,太原市將以“雙碳”為目標、以科技為引領,全面落實國家可持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這些都需要科技的力量。
2022 年4 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印發的《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一體化經濟區空間戰略規劃》中提出建設全國一流、開放型的太忻科創走廊。構建多元載體聯動、人才自由流動、信息互通、服務共享的創新網絡。以高新技術企業總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創新孵化與中試基地等為極核,在太忻一體化經濟區范圍內形成以研發園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特色小鎮、產業園區為主要空間形式的創新集聚區。
2022 年10 月,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規劃(2022—2035 年)》,明確提出建設太原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加快推進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和山西綜改示范區建設,打造創新高地、產業高地、人才高地、開放高地,率先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這些無一不凸顯研發的重要性。
科技成果產業化不順暢。創新成果產業化需要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助于新技術應用和項目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渠道不暢。多數企業與科研機構、創新平臺之間信息不對稱,主動對接意識不強。企業創新意識不強。企業作為最主要的創新主體,多數缺乏長遠戰略目標,重生產輕研發,在技術創新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較少。特別是部分規模小的企業,面對原材料、勞動力等成本不斷提高,資金鏈條吃緊,創新投入明顯不足。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同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本地儲備不足,面臨技術壁壘,競爭壓力大。大部分產品仍處于產業鏈的中下游、價值鏈的中低端及產業化的培育階段。
本部分主要從太原市建設山西中部城市群科技研發中心區域優勢、劣勢、機會、風險等的具體列舉,詳細的SWOT 分析兩部分進行。
1.優勢。擁有省內最好的大學、研究所、研發機構,經費充足,擁有省內數量最多、質量最好的研究人員。
2.劣勢。大學在國內并不頂尖,雙一流學科只有3 個;研發機構的成果轉化率不高;頂級研究人員缺乏;缺乏創新驅動的世界級企業。
3.機會。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不斷實施;太原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太忻一體化經濟區和山西綜改示范區建設。
4.風險。太原市社會開放程度不高;重視科技重視研發理念不足;從社會角度看科技研發驅動經濟發展周期太長。
根據太原市建設山西中部城市群科技研發中心區優勢、劣勢、機會、風險等的具體列舉,對太原市建設山西中部城市群科技研發中心的區進行SWOT 分析。具體內容如圖1 所示。

圖1 建設山西中部城市群科技研發中心的SWOT 分析
從科技研發協調機制、一體化的太忻科創走廊、圍繞重點產業鏈建設開展研發、創新人才隊伍建設、企業主體發展壯大等方面提出5 條路徑。
統籌配置研發資源。太原作為中國GDP 百強城市、山西中部城市群的核心,要聚焦于強化其核心功能,提高研發的集聚效應和對研發資源配置的統籌能力。引進龍頭企業或研發機構加強研發能力。積極引進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或研發機構,各產業深加工產業園,集合產學研優勢資源,以政府計劃為指南導向,以市場需求拉動為動力,以高校學科交叉為技術創新源頭,重點圍繞重點產業進行核心技術研發展開工作。完善研發條件支撐。優化產業創新子生態。統籌利用各級各類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國際領先前沿新材料項目和技術研發。完善質量認證。加強質量、標準、認證、品牌培育,推動產業向高端、高質、高效發展,全面提高產業核心競爭能力。提升針對關鍵材料的質量檢驗檢測能力[1]。
完善區域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共建、資源互通、成果共享等合作機制。探索構建起有效協同“政產學研”各類關鍵創新資源的理事會機構。在著力促進研發要素市場一體化發展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形成國產化材料+系統應用解決方案,破解關鍵材料“卡脖子”難題。集應用基礎研究、中試和產業化開發于一體,打通碳基新材料從實驗室、中試向產業化的發展通道,提升技術成熟度,促進成果轉移轉化,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和市場優勢。發揮5 城市的創新資源集聚優勢,推動創新資源有效集聚和高效流動,由區域內研究型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等緊密聯動形成的創新網絡超越城市的行政邊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構建產業創新生態。重點支持重點企業創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支持以產學研合作方式建立多種形式的行業企業創新平臺,鼓勵有色金屬企業通過加強產業上下游、產學研用深度合作,突破一批行業關鍵共性技術,推動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牽引城市群內產業轉型升級[2]。
產業鏈建設重點任務包括瞄準薄弱環節補鏈、立足現有基礎強鏈、聚焦熱點領域延鏈以及圍繞前沿領域建鏈等。立足現有基礎強鏈進行研發。以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引導,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結合山西省戰略新興產業長期發展需求。瞄準薄弱環節補鏈進行研發。發揮資源優勢,引進和培育先進企業。立足山西省豐富能源和人力資源優勢以及戰略發展產業需求,瞄準山西中部城市群產業發展薄弱環節,吸引一批國內先進企業轉移落戶,并針對重點產業進行本地企業培育孵化。圍繞前沿領域建鏈進行研發。對于前沿基礎科學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重點領域,增強創新驅動源頭供給。圍繞前沿領域建鏈進行研發。推動相關資源一體化配置,健全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研發再到產業化的全鏈條布局[3]。
針對重點產業中重大、共性問題,突破多項共性關鍵技術,培養一批拔尖創新人才。形成一系列協同創新示范效應,建成全國范圍內的共性技術研發基地、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最終建成山西省乃至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人才示范基地。強化人才支撐。加大“兩院”院士等高端人才的引進力度。加強與海內外優秀企業、研發機構合作,積極引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掌握核心技術的高端領軍人才和研發團隊。推動企業和高校聯合建立各類創新平臺,加快人才隊伍培育。
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金融產品和服務,拓寬產融合作渠道,為企業爭取獲得更多、更優惠的金融支持。建立對重大項目的定期調度機制,及時掌握項目進展情況,加強協調服務,確保項目順利實施。加強開放合作。支持企業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深化與京津冀、環渤海創新協同,促進人才團隊、技術資本、標準專利、管理經驗交流合作。鼓勵國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太原設立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加強與相關產業發達省市的園區、企業交流合作,形成戰略發展同盟,實現地區差異、協同發展。培育產業鏈主骨干企業,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建立“鏈長+鏈主”工作推進體系,通過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帶動“鏈主”做強做優、“鏈核”企業提質增效,重點培養相關產業鏈“鏈主”骨干企業。深入實施“建鏈、延鏈、補鏈、強鏈、提鏈”工程,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大力發展深加工產品,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產業附加值。
把山西省中部城市群作為一個整體,著眼于長遠發展,著眼于內部平衡,從內部各部分內容相互聯系、各方面辯證性發生作用、著眼于發展角度提出針對性策略。
針對太原市范圍內研發機構的不同類型、其在國內、山西省內創新鏈條的不同位置實施分類指導和管理。太原市科技管理部門要指導地方建設各類研發機構,避免無序競爭、過度擴張。圍繞山西中部城市群產業發展需求,集中優勢創新資源建設研發機構。太原市應定位為山西中部城市群內創新生態系統中的關鍵支撐環節,把提高研發能力作為核心。將集成創新的思維貫通于山西省中部城市群內基礎研究到應用的創新鏈條,圍繞城市群內產業鏈布局研發活動。真正立足市場,研發機構應聚焦產業鏈初期的創新活動,投資和孵化定位為輔助職能。研發機構著眼實際應用,以成果為導向進行科技研發,實現知識——技術——產品的模式。
太原市出臺相關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研發機構建設,在城市群內實現發揮創新鏈引領產業鏈、金融鏈支撐創新鏈。出臺相關辦法,政府在研發機構建設中只提供公共保障,研發機構保證公共屬性和自主性。構建多元化經費來源機制。初期政府補助、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增加收益,以財政投入為主、自我盈利為輔,探索成立新型研發機構基金會的可行性。人才流動要順暢,打破各種不利因素的制約,建立有國際競爭力的薪酬制度、人才培養制度和績效評價制度。明確發展定位,支持研發機構以地方產業發展的重大需求為出發點,社會責任與市場效率同時兼顧。核心技術攻關、高端人才引進、科技成果落地轉化、市場前端技術需求要由不同的研發機構承擔。加強各區域間機構資源集聚發展,統籌新型研發機構集聚發展、釋放創新溢出效應。推動山西中部城市群研發機構整合創新要素和創新資源,聚焦行業共性需求,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支撐產業發展。
加快技術、人才、項目、資金等創新要素跨市域流動,突破地域性技術壁壘,實現城市群內產業均衡。加強規劃統籌形成有鮮明特色、能優勢互補、可聯合布局的科學技術機制。推動研發機構集聚,探索由政府主導配套服務平臺,形成研發機構集聚機制。協同聯動創新體系。依托太原市高校院所和優秀科技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跨部門、跨單位、全鏈條協同創新。聚焦研發機構核心需求,引導銀行、天使、創投、風投等社會資本投資。合理利用專項財政資金,從引進高層次人才、風險投資補助等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研發機構內鼓勵技術成果收益分紅、股權激勵等,提高對緊缺人才的吸引力,加大醫療、住房、教育等公共服務保障力度。實行差異化扶持。按照研發機構的特點進行分類指導,按照不同功能定位分類施策,分級支持。加快對研發機構放權賦能,爭取國家及地方相關權限下放,探索在立項、人才等方面的自主權。強化績效引導,完善分配機制,分配要向有貢獻的團隊和個人傾斜,確保核心隊伍的穩定與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