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安市洪田中心小學 樂碧超
小學生正處在數學思維培養的早期階段,而數學學科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能力都有很高要求,這給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和教學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深化的今天,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目標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課程知識的講解,更應該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新的教學要求。
學習力指的是一個人或一個組織在學習方面的全面體現,包括一個人的學習動力和科研意志等內容。擁有堅定的學習力,學生可以將自己所獲得的有關知識資源轉化為個人的知識資本,從而使學習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進一步提升。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師更應該結合個人的探索和創新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為學生未來的數學思考與理解能力的培養打好基礎。當前小學數學教育應積極應用新的教學方式,如啟發式教學和單元整體教學,培養和指導學生獨立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在課下繼續深入思考數學現象,提高思維創造力,從而真正領悟數學的奧秘。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知識點,在課后評閱作業,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很難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教師以為教過了,學生就應該學會了,但是學生卻學不懂、做不會,這就造成一種教育的斷帶。教師不厭其煩地講,學生則麻木地聽、麻木地學,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題目一變,學生便無從下手。在強調自主運用與創造能力的今天,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例如,講解平行線、直線、垂直等知識時,教師都是在黑板上畫圖,這樣的平面教學已經跟不上時代。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工具和教學方式的創新。部分教師不愿意改革和創新,一方面是因為教師存在認知上的局限,另一方面,教師自身也沒有完全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僅按照設定好的課程和任務來教學,卻沒有考慮到學校情況、學科特點以及學生基礎的差異性等。
對剛剛接觸數學的學生來說,深入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學生具有一種積極的學習態度,能夠獨立思考,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在進入數學課堂后,要想讓學生真正融入其中,教師就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學習力就是確保學生敢于思考的重要因素,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和探索能力。通過建立學習力,學生能夠更好地運用教師所教授的有關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可見學習力與深度學習相互呼應。通過建立學習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師所教授的內容,并將其與其他學科相聯系,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也可以體現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所具有的深度價值。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習力的培養與開發。
深度學習可以使學生通過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獲得更多必要的技能,從而獲得更高水平的學習能力,有助于學生解決問題,提高邏輯思維,符合新時期的需要。教師還可以進行有關教學,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合作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保證學生不僅能夠學好數學,更能夠用好數學。另外,現行的教育制度更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讓學生掌握良好的數學思想,在提升學習能力的同時,能夠合理地運用數學思維來解決類似的問題,這既是對教師教學目的的回應,也是素質教育層次的進一步提高。
深度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數學知識內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發掘自身的潛力以及在數學方面的優勢,保證學生能夠靈活地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深度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要求。要想實現深度學習,必須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為前提。一種富有成效的思考往往源于對問題的渴望,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能夠引起其學習興趣的教學環境,激發其學習動力,進而提高其學習能力。
例如,在解釋有關“圖形移動”的問題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各位同學,幻燈片上有幾張照片,請大家看一看這幾張照片都有什么特別之處?”然后,教師向學生展示一些具有軸對稱特征的圖畫。小學生很容易被新鮮的事物和鮮艷的色彩所吸引,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可以使用圖片教學讓學生快速進入教學情境,激發其數學思維。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圖像的分析,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有的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所有圖形都具有對稱性。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入:“同學們,如果你們說的都是對的,那你們能不能用草稿紙畫出軸對稱的圖案呢?能不能用更簡單的方法畫出來呢?”
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畫圖和剪裁來獲取大量的軸對稱圖。通過問題情境的引入,能夠將簡單的數學知識置于一個有效的教學情境中,使學生積極地在課堂上進行深入學習。這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進一步引導,比如:“同學們,看大屏幕上有一個風車,那么我們如何獲得風車圖形呢?”仔細研究后,學生會發現,原來圖形經過旋轉是可以獲得風車的。這樣,在新課開始時,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對知識的渴望,從而變得主動,提高自身的學習動力和數學學習能力。
許多教學案例表明,小學生在遭遇挫折時很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對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數學本身就是一門很復雜的學科,同時,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尚小,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無法應對學習上的挫折,學習過程沒有目標,學習沒有成就感。在這種情況下,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往往會對數學考試產生畏懼心理。所以,針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還沒有完全成熟的情況,教師需要多加引導,可以在課堂上設計適當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學習效果更好。要想提升學生的學習意志力,教師可以為學生安排合適的學習任務,例如,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有一定難度的作業,既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過于復雜,要保護學生的學習自信,讓學生在恰當的挫折中成長,逐步提升學生的求知欲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立足于學生的實際,以學生的整體學情為出發點,注意觀察不同學生的具體狀況。例如,有個叫小偉的學生,他的數學成績很好,理解力也很強,但他總是在考試的最后一道大題上不做解答。通過觀察發現,小偉每次都會嘗試做最后一道題目,卻不夠堅持,輕而易舉地放棄,因為他覺得自己的綜合成績很好,所以這道題目對他來說并不重要。為了讓他擺脫這種偏執的心態,教師應該經常與他溝通,為他設計一些有“梯度”的題目,逐步改變他的不良心態,增強他的學習意志力。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課堂上發揮著引導作用,而不是主體作用。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時期,非常活躍,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而引入小組合作教學方式,則與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相一致,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專注于課堂,進而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合作與討論中,以提升其綜合能力,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與梯形”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協作的方式。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學生也可以自行組隊,每組派出代表將小組的名單交給教師。在學生完成分組后,教師發布任務:小組內部討論學習中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然后小組間討論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
首先,教師用示意圖表示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其次,教師結合教科書中的內容,詳盡闡述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以及特征;最后,通過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課本上的知識,讓學生對這兩種圖形的屬性有一個基本了解,并能夠根據參照圖進行初步辨識。課后,教師應及時檢查學生的作業,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尋找一些平行四邊形或梯形的物品,并在后續的課程應用這些物品。比如,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請大家注意一下其他小組的人帶過來的物品,觀察與自己的有何異同,觀察完之后,大家共同挑選出本小組最有特色的一個平行四邊形或梯形,再用合作的方式計算出該物品的周長和面積。”
學生積極地與他人交流,通過比較來探究圖形的奧秘,確定最有特色的圖案。接下來,在組長的帶領下,學生進行分工合作,有的學生負責測量,有的學生負責做記錄,還有的學生負責計算,在此基礎上,通過對資料的不斷修正,使最終得到的周長和面積值更準確。從認真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到最終得出結論,每個步驟都是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在此過程中,學生和教師達到雙贏的目的,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的同時,鍛煉其交際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品質,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力。
部分數學知識對小學生來說可能比較抽象,甚至有些難以理解,因此很多教師會在難以理解的部分著重講解,而過度講授反而不利于學生自我思考。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提問方式激發學生思考,只有優化課堂提問方式,才能啟發學生去思考、去探索,這樣不但能夠達到理解和鞏固知識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在進行深度學習時,教師應該作為引導者,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水平。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嚴謹認真,充分了解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不斷引導學生努力思考,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也有利于加強學生與教師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提高學生的協作能力。
要想讓學生學好數學,就要提高其數學邏輯思維能力,讓其盡快地進入學習狀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這樣學生才能主動地探索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明確教師應該是課堂的引導者,而不是課堂的主體,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教師主動地講,學生被動地聽,最終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除了講授新知識外,教師更應該重視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只有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中才能放松身心,掌握更多知識。
比如,在講解“分數”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將原本枯燥的文字知識轉變為圖片、音頻等,使知識變得生動起來,方便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將一個正方形平均分為兩部分,每一部分就變成了二分之一,再將一個正方形平均分為四部分,每一部分就變成了四分之一。通過這種形式能夠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到結果,然后進行小組討論,總結最終結論。
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是不同的,心智發育還不夠成熟,很難掌握比較難的知識。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采取分層教學方式,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措施,制定適合不同學生發展的教學計劃。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師應該多與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獲得學生的信任,設計適合學生的習題,讓學生課前充分預習、課后及時復習。比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對相關知識的擴展來進行教學,并提出問題:“一個正方形的長是10 厘米,那么該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面積又是多少呢?相比于正方形,如果一個長方形長是10 厘米,寬是5 厘米,那么該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又各是多少呢?”利用這些簡單的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了解更多關于數學方面的知識,找出重難點,從而取得更大進步。學生對數學知識掌握得足夠牢固,才能更好地應用于日常生活,最終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學習力的培養,必須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要加大對學生學習動力的培養力度;二是要加大對學生學習毅力的培養力度;三是要加大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力度。“以生為本”是教學的核心,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參與,在潛移默化中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動力、毅力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