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三沙中心小學 梁玉梅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也是文本把握的關鍵。在當前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閱讀活動中,興趣不高、理解不深、發展不足仍是制約其深度閱讀的因素。提升語文閱讀能力,不僅對小學生語文知識的習得和理解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還對其自主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那么,如何提升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呢?本文結合問題、把握關鍵,從閱讀的目標、情境、方法等角度出發展開探討。
閱讀是小學生識文斷字的基礎能力。通過閱讀,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文化知識,而且能夠提升其人格品質。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認知發展的初級階段,提升其語文閱讀能力,有利于實現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進一步促進學生綜合發展。但從目前小學語文閱讀發展的情況來看,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弊端。對此,本文從發展現狀、必要性、方法等方面入手,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提升策略進行分析。
通過對當前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閱讀情況進行觀察與分析,發現學生在閱讀發展方面存在一些障礙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其一,興趣不高。興趣是語文閱讀的關鍵,也是推動小學低年級學生語言發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部分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存在浮躁、多動、走神兒等現象,難以沉下心思投入閱讀,進而影響了閱讀效果和學習質量。同時,閱讀環境以及閱讀方法的不適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興趣、降低了學生的熱情。
其二,理解不深。閱讀是知識獲取的基本途徑,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有效理解是閱讀能力提升的關鍵和保障。但在實際閱讀中,淺閱讀、機械化是目前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學習的共性問題,也是阻礙其深度發展的主要原因。此外,仍有一些學生在語文閱讀中以單向思維為主,缺乏對整體文本的概括性理解,這也直接影響了閱讀活動的實際效益。
其三,發展不足。閱讀是一個長期堅持、持續推進的學習過程,但現階段小學生未能形成科學、有效的閱讀習慣和學習計劃,導致閱讀培養停滯不前,難以落實學生自主閱讀的發展目標。
閱讀能力是小學生認知發展的關鍵能力,也是知識建構的重要技能,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對其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其一,有助于落實文化育人的目標。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閱讀就是對文化的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更直接地了解文化、了解歷史、了解知識,進而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品德修養的塑造與提升方面得到更積極的指引,這將對文化育人的落實與滲透起到關鍵作用。
其二,有助于推進智力開發。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論讀書》中提到,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讀書使人充實。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合理、有效的閱讀不僅能夠提升其智力,強化其能力,還能使其在價值觀的建立和形成方面得到正確引導。同時,閱讀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言語知識和文字素材,有利于豐富閱讀經驗、打牢根基,實現量變向質變的轉化。
其三,有助于開闊認知視野。文字是記錄事物發展的一種工具,培養和提升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一方面可以擴大其認知范圍,幫助其獲取更多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從文字閱讀中探尋多樣化的世界,進而開闊其視野、提升其涵養。
閱讀目標的制定與明確對閱讀活動的實施具有導向作用。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閱讀水平,合理規劃閱讀目標,并從學生學習成長的角度出發,優化內容、突出主體,從而提升閱讀質量。此外,教師應注意閱讀目標的設計策略,避免單向性的主觀目標,要運用雙向性的動態目標指導學生閱讀,以保證閱讀效果和閱讀內容的有效性。
例如,在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第3 課《開滿鮮花的小路》閱讀中,教師可以從設問的角度出發,明確教學目標,如美好的禮物是什么?長頸鹿大叔給鼴鼠先生寄來什么包裹?刺猬太太和狐貍太太門前的花是誰種的?讓學生根據文本內容和課本插畫展開探究性閱讀。另外,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學情差異,采取分層閱讀的方法,為不同學生制定個性化的閱讀目標,如“識讀生字詞”“體會故事中動物的語氣和情感”“借助插圖講故事”“找尋生活中的美好禮物”等,進而幫助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提升,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發展產生推動作用。
傳統的閱讀方法具有一定的枯燥性,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數字化手段,構建立體化的閱讀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受語言的獨特魅力。同時,閱讀情境的引入要與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相契合,并在圖文閱讀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主觀體驗,保證閱讀效果。
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20 課《美麗的小興安嶺》閱讀中,本文主要介紹東北小興安嶺的四季美景和富饒物產。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秀麗風光,教師可以利用媒體資源和投影功能,為學生展示多姿多彩的小興安嶺,并通過動態演示的方式引導其體會四季之美,增強其感性認知。此外,在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為文字配上圖像,使學生在情景交融的形式下升華情感、提升理解能力。閱讀情境的構建需要把握兩個方面:一是貼合,即貼合文本主題,實現圖文共通,切實發揮情境閱讀的促進作用;二是貼近,即貼近學情、貼近實際,既要保證理性閱讀,又要注重感性認知,使學生在動情入境中有效閱讀。
方法是有效閱讀的關鍵,而造成低質量閱讀的本質原因是學生未能掌握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活動中,教師應著重教授給學生方法,豐富閱讀手段,拓展閱讀途徑,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主題、把握中心思想。
其一,字斟句酌法。相較于信息時代的碎片化閱讀,對一字一詞進行品讀尤為重要。通過字斟句酌的閱讀,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文本的具體內容和深度寓意,進而保證學生有效閱讀;另一方面,可以調節學生的閱讀狀態,優化其學習情感,實現眼見心感的閱讀目標,這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有著積極作用。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6 課《秋天的雨》閱讀中,為了讓學生感受奇特的秋雨、美麗的秋景、快樂的秋天等情感,教師可以讓學生 畫出秋雨到來后的生動場景,如“五彩繽紛”“豐收景象”“水果香味”等,進而體會秋雨的美妙與神奇。
其二,精華提煉法。歸納總結是閱讀的一個關鍵環節,也是精華提煉法的中心目標。學生運用自己的言語提煉與表述核心內容,不僅能夠檢驗和反饋自身的閱讀情況,而且對語言要素的學習與訓練起到一定的作用。
閱讀問題是提升學生閱讀理解的重要工具與實施手段,合理性的問題導入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基礎性認知,還能提升學生對整體文本的把控能力。同時,多層次、連續性的問題引入,可以使學生保持深度思考的狀態,這將對其閱讀思維的培養產生積極作用。在閱讀問題的設計與提出方面,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引導,促使學生獲得多元化的認知與發展。
例如,在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第16 課《朱德的扁擔》閱讀中,教師可以以扁擔為線索,提出不同的問題,如扁擔是什么樣子的?為何要用扁擔?戰士為什么要藏扁擔?為什么要在扁擔上刻字?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感悟文本的中心思想,體會革命領袖的偉大形象與品質。另外,在問題引入過程中,教師還應注意方式方法,一方面要把握學生的閱讀水平,采取由易到難的設問方式,逐步引導其展開探究;另一方面要清晰問題主線,以問題組、問題串的形式推動學生深度閱讀,進而保證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以及內容的整體性。
語言是一個相互關聯的知識結構,學生通過閱讀“知其所以然”,并建立相應的邏輯體系,形成思維模式,達到有深度的學習。從閱讀邏輯著手,幫助和引導小學低年級學生搭建閱讀邏輯架構,不僅能提升閱讀效率,保證學習效益,還可以使學生在文本識讀的過程中挖掘內涵、體會深意,這對整體知識的學習以及字詞言語的理解大有裨益。對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采取思維導圖的方法,以關鍵字詞或主題語境為中心,引導學生發散聯想,使其進一步了解和掌握言語之間的關系,并借助線條、符號、表格等元素進行展示與表述,進而幫助其理清思路、清晰流程、突出重點,更好地思考和解決閱讀問題,提升閱讀能力。例如,在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18課《富饒的西沙群島》閱讀中,教師可以利用括號圖示,以西沙群島為中心,從海面、海底、海灘、島上森林等支點展開發散,如海底→珊瑚/海參/大龍蝦;海灘→貝殼/海龜等,并輔以卡通動畫,使學生更有層次、更有邏輯地閱讀內容、掌握文章脈絡。
閱讀作為知識輸入的一種學習行為,如何讓學生自主、自覺、自發地投入其中,是培養其閱讀能力的關鍵。開展豐富多樣的閱讀活動,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互動參與中實現主動閱讀,對其綜合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其一,讀圖活動。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形象生動的圖片更容易引起其對內容的關注興趣,調動閱讀熱情,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提供有趣的插圖,讓學生通過對插圖中人物、環境、道具等元素的觀察,猜測內容、預判走向,并結合閱讀對照的方式把握情節、讀懂故事,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圖文觀察能力,又能鍛煉其語言思維和綜合表達能力。
其二,讀說活動。閱讀是認知轉化的關鍵環節,將閱讀與說話相結合,一方面可以強化學生輸入與輸出的語言屬性,保證語言應用的實際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并對語言轉化產生催化效果。同時,讀說活動的實施還可以激發學生敢說、想說、會說的語言意志,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口語交流技巧。
其三,讀寫活動。閱讀與寫作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閱讀為寫作提供素材,寫作為閱讀鞏固基礎。因此,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組織讀寫活動,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寫作方法,積累優美語段,又可以提升其文本理解能力,感受語言之美。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而閱讀習慣的養成。對小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其一,識字習慣。識字是語文閱讀的基礎,也是閱讀發展的關鍵。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指導學生標注不認識或不會讀的生字詞,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找出遺漏之處,進而通過學習工具進行解決與完善。
其二,朗讀習慣。朗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語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字、詞、語段的情感和語態,感受中心思想,又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修養、塑造品質。為了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教師可以采取配樂朗讀、分角色朗讀、自由朗讀、模仿朗讀等方法,從而達到有效朗讀的目的。
其三,思考習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將閱讀與思考相結合,以邊閱讀、邊思考的態度展開學習,既可以避免學生產生“為了閱讀而閱讀”的思想,還可以加深其理解,提升其閱讀能力。
小學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缺乏一定的閱讀定性與定力,因而在閱讀計劃的制定方面,教師還需要考量學生的個性問題和共性特點。對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制定科學、適宜的閱讀計劃,不僅幫助其明確目標、規劃方案、有序實施,還能使學生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塑造習慣、培養能力,進而保證閱讀學習的質量與效果。同時,在閱讀計劃的制定方面教師應把握三個原則:一是主體。學生是閱讀計劃的主要對象和執行主體,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強化指導,管控細節,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二是興趣。興趣是實現自主閱讀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引入不同類型、不同領域、不同要素的閱讀作品,如《格林童話》《上下五千年》《胡小鬧日記》等,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體會到閱讀的快樂。三是多樣。教師要有計劃地舉辦和開展多樣化的閱讀活動,如新書分享會、我來講故事、筆記展評、詩歌朗誦等,將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開發與培養產生極大幫助。
總之,提升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不僅對其今后的語言發展有著積極影響,還對其深度思維的培養和良好習慣的塑造產生推動作用。同時,閱讀能力作為語文學習的基礎技能,對小學生語用開發、探究閱讀、自主創造等方面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也對其全面發展策略的實施提出新的要求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