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陳埭鎮群德小學 丁少虹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發展與落實,小學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越來越成為廣大教師所重點關注的一個方面。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小學音樂教師應不斷運用更多巧妙的教學方式,融入更富有感染力的內容,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心理,使其更主動地進入廣闊的空間,展開屬于自己的審美感知、文化理解、藝術表現、情感體驗、創造表達等,獲得多個維度的成長,推動音樂核心素養進階。基于此,本文對推進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進行了一些思考與探索,從以下幾個維度展開相應論述。
所謂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意識到相關動態情境畫面的有效介入,能夠更好地推動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提升,從而切實展開對數字媒體技術的有效開發與探索,結合其中的一些功能,搜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元素,深層次地融入課堂教學,起到熏陶與感染的作用,輔助學生進入其中,展開有意義的品鑒與感知,獲得實質性的發展。
1.輔助學生展開畫面聯想。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小學生本身的形象思維能力或抽象聯想能力是相對薄弱的。在參與音樂作品學習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都會存在一個誤區,單純地將歌詞的記憶和曲調的練習作為檢驗學習成果的唯一標準。或者說,學生本身的原有基礎無法將其帶入知識的深度解析與轉化的空間中,因此無法體會到作品本身所展現出來的意境,音樂思維得不到成長,核心素養的發展也會停滯。在這一背景下,優質的動態性真實情境的有效介入,則能夠充分改善學生的這一情況。可以說,教師所選擇的音樂情景元素絕大多數都是貼近于生活實際的,往往與學生的各種實踐息息相關,甚至是他們接觸過的,這些元素能夠最大化地為學生帶來一定的貼切感。受這些元素的影響,學生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置身于做藝術作品本身的氛圍中,逐漸將歌詞曲調與畫面進行有效連接,展開一定程度的對比與分析,改變自己原有的認知,進入一個深度賞析的視角中,從一個更具象化的角度來剖析作品所呈現出來的音樂特點或故事情節,完成從抽象化到具象化的轉變,在更豐滿的體驗中進行審美感知,實現思維的進階。
2.發展學生的審美感知素養。
筆者認為,這種模式的采用還能夠豐富學生的音樂學習方法,使學生真正從感知與體驗的角度出發,想象作品中所呈現的畫面。尤其是在現代信息技術的加持下,這些元素展現的方式往往更富有熏陶效果和感染作用。在反復聆聽中,學生會意識到音樂作品本身就是一種表達形式,彰顯了作者的一些生活經歷或見解,表現了作者當時的一個情緒或認知等。因此,在潛移默化中,學生會接受這種思想方法的影響,完善自己的認知結構,從真正意義上學會聯系生活來賞析作品,培養學生的品鑒能力。
例如,在湘藝版音樂三年級下冊《晚霞中的農家小院》一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采用創設情境的方式進行更加飽滿的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情境教學來感知作品。本課描寫了一幅美麗生動的農家黃昏畫卷,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有聲響的場景,養成傾聽各種聲音的習慣,培養對聲音的感受力,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使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聲音無處不在,體會聲音的節奏美,逐步提高音樂鑒賞能力。
在具體落實過程中,首先,教師展開情境導入:“歡迎來到音樂課堂,今天我們一同去探索聲音的奧秘。聲音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每個聲音都表現了不同的故事和場景,如校園中朗朗的讀書聲、上課鈴聲、跑步的聲音等表現了校園的場景和故事,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個聲音的故事,請大家告訴老師這些聲音表現了什么樣的場景和故事。”
其次,教師出示動態視頻,引導學生觀察農家小院,并模仿有聲響的場景。
教師:請同學們觀察一下農家小院都有什么呢?
學生回答:小溪、風、樹木、小鳥……
教師:同學們觀察得可真仔細!這些場景可以發出怎樣的聲音呢? 你們能模仿一下小溪的聲音嗎?
學生:老師,剛才那個樂器發出的聲音就像小溪的聲音。
教師:你們能模仿一下樹葉發出的聲音嗎?
學生:沙沙沙沙……
教師:樹葉是怎么發出聲音的呢?是在被風吹的時候發出聲音,那么誰來模仿一下風的聲音呢?
學生:“f”“wu”……
教師:你們心目中的農家小院還有什么呢?
學生:各種小動物。
教師再次出示視頻,引導學生模仿小青蛙、小雞、小狗、小牛的聲音。將生活中的聲音節奏化、音樂化,使學生在模仿的時候體會音的強弱。
由此可見,動態性情境教學模式的有效采用,在全面提升課堂實效方面表現出獨特的優勢,以觸動學生內心的真實場景畫面為基礎,以數字媒體技術生動且形象的呈現為輔助,幫助學生自發地進入全面賞析和深度體驗的空間中,真正意義上把握作品中所呈現出來的真實意境,獲得更強烈的感知,從而實現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全面推進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性。
興趣是培養學生音樂學習與探究行為的重要基礎。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意識到趣味性文化故事的有效介入,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動力和熱情,切實展開對音樂作品的有效解讀與分析,從更具有補足性的角度來整合內容,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起到引領和導向的作用,輔助學生以此為基礎來解析作品本身所具備的文化內涵或者人文精神,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意識。
1.發展學生的音樂探索興趣。
從筆者的觀察來看,很多學生在參與音樂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表現出積極性差,甚至是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仔細推敲,這種情況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限制。學生的年齡較小,其本身的專注力或自控能力相對薄弱,因此,在課堂上往往無法形成一種更主動和投入的狀態,來參與音樂作品解析過程,整體學習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教師所采用的作品展現方式或講解方式過于單一。在長期接觸和循環反復中,學生無法感受到新穎的教學,陷入消極的狀態,認為音樂學習的過程是單一且枯燥的,發揮不出自己所具備的潛能。而活潑和豐富的文化故事的介入則能夠有效改善這一情況。教師所采用的一些故事內容往往是巧妙和靈動的,波動的故事情節往往可以成為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效載體,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學生逐漸體會到參與音樂課堂探究的樂趣,進而產生積極的心理,以樂觀且正確的態度來面對音樂作品,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積極地投入品鑒與感受音樂的過程中。
2.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
筆者認為,豐富文化故事背景資料的有效介入,能夠幫助學生開闊音樂視野,增加學生的音樂底蘊與積累,輔助學生更好地把握音樂的核心內涵,起到音樂感知的作用。尤其是所涉及的音樂背景資料能夠拓展學生的認知,激發學生的音樂感悟與情感,剖析作品中所呈現的抒情詠志的特征,讓音樂作品為學生構建一個思想與情操升華的空間。當學生進入其中,可以從音樂作品本身的情緒來剖析其中的價值觀或美德、情操等,立足于資料本身來做出相應評判,推動學生音樂文化理解素養不斷提升。同時,促使學生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感知音樂作品,解析音樂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和文化特征,真正把握音樂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互補關系,聯合自身的情感體驗,獲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不斷升華。
例如,在教學《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一課時,教師就可以貫穿背景故事,引導學生了解少先隊發展歷史,感受其中飽滿的情緒,體會進行曲的特點,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對成為一名合格的少先隊員產生自豪之情。教師應鼓勵學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唱出力度的變化、旋律的起伏,感受歌曲中勇敢、堅定的情緒。
在具體落實過程中,教師出示“隊旗”的相關資料,并展開導入:“請看這面隊旗,隊旗的顏色和國旗一樣,都是紅色的,象征著革命勝利,中間的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火炬象征光明。隊旗寓意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向著光明前進。隊旗是中國少年先鋒隊的標志,我們胸前的紅領巾是少先隊員的標志,我們在少先隊這個大集體中不斷成長,跟隨共產黨的腳步向著光明前進。”運用這個故事實現學生對作品的感知。
第一樂段節奏寬廣、旋律起伏,表現了少先隊員寬闊的胸懷和遠大的理想。第二樂段果斷堅定、鏗鏘有力,表現了少先隊員堅定的信心。句末“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是全曲的核心和高潮,學生跟隨伴奏演唱歌曲,注意歌曲情緒及強弱的變化。由此可見,豐富且飽滿的文化故事的有效介入,在全面推動學生核心素養提升方面表現出獨特的優勢,以更廣闊的資源內容為基礎,以學生不斷聯系和轉述感知為輔助,使學生進入對音樂作品的深度理解中,獲得新的思考與感悟,實現在思想意識方面與文化理解素養方面的不斷升華。教師應善于采取這種方式來豐富教學,推動學生健康成長。
音樂表現能力也是學生核心素養成長中的關鍵能力。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關注綜合性角色扮演類活動的有效構建,更好地推動學生展開自由創造,切實運用具有吸引力的元素啟發學生展開即興律動,鼓勵其融入自己的創意,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歌唱經歷或聆聽體驗,推動學生的藝術表現素養不斷進階。
從學生的成長軌跡來分析,整個過程是循序漸進且不斷積累的,因此僅依靠教師的單方面傳輸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需要更多元的音樂實踐活動來獲得更深刻的體驗,才能實現快速成長。綜合性的表現活動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在參與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實現對一些曲調的表現,也能結合自己的理解融入相應的動作、表情、神態等,將整個表演過程變得更加和諧、融洽。其次,音樂表現活動的有效推進,能夠發展學生的協作能力和表現能力。在真正投入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較好地融入集體歌唱或演奏等活動,形成在需要的音樂場合選用合適的形式的能力,也能實現對他人的觀察,從中學習一些有價值的表演經驗,獲得多維度的成長。
例如,在《小黃鸝鳥》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生動有趣的表演活動,通過教學民族音樂的實踐,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音樂文化的情感,使學生深刻感知蒙古族音樂,弘揚祖國音樂文化。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學生運用親切、溫柔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初步體驗卡農的演唱,感受歌曲中“好像兩只小鳥一前一后,你呼我應真有趣”的情景,注意二聲部演唱的和諧、自然,體驗輪唱形式的魅力,同時加上豐富的表情和簡單的肢體動作,提高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和音樂表現力。在具體落實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試著運用不同的形式為歌曲伴奏,加入拍手、拍桌子、拍身體部位或打擊樂器等,分聲部、分角色地為歌曲伴奏,啟發學生用各自喜歡的方式演繹歌曲。
在教育目標與教育方向不斷變革與更新的今天,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一個重要趨勢。面對這一導向,小學音樂教師應做出自己的思考與判斷,切實展開對數字媒體技術的探索,輔助學生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置身于藝術作品本身的意境中,剖析音樂作品所呈現出來的各種特點,在更豐滿的體驗中進行審美感知。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解析作品本身所具備的文化內涵,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展開自由的藝術表現與音樂創造,鍛煉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剖析其中存在的一些價值觀和思想,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與音樂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