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美藝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和進步的精神支撐。當今世界,國家間的國力競爭不僅體現在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還體現在文化方面。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可以提高全民族自豪感,還能夠促進國家繁榮發展。為了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很多媒體開始打造文化類節目。其中,河南衛視于2021年推出的“中國節日”系列特別節目在一眾文化類節目中脫穎而出,在網上好評如潮,深受國民喜愛,真正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河南衛視傳統文化類節目的成功為其他媒體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其他媒體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國家文化事業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
1.1.1 打造中國文化節目品牌
“‘文化IP’是一種以‘文’承載用戶情感意義并接受市場檢驗的符號、形象、元素、故事和載體,文以化人,文以載道。”[1]傳統文化的傳播不能僅靠一個視頻或者一期節目的爆火,而是應該通過鏈式結構傳播打造文化IP,實現文化傳播的持久性。河南廣電全媒體策劃中心副總經理程萬里在采訪中介紹:“我們會深化中國節日系列的品牌,把它IP化,進行動畫片、非遺文化、電影、網劇、舞劇等一系列的開發。”從河南衛視推出的“奇妙游”系列就能看出其文化類節目從一開始就不是孤立的,而是從文化IP的整體產業鏈開發角度進行設計的,精心打造了“中國節日”文化IP。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以及七夕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有很強的號召力以及親切感,能讓國民有強烈的情感共鳴,河南衛視在宣傳中國傳統節日的同時,也對節目進行了進一步宣傳,使節目有了更好的傳播效果。此外,河南廣電與阿里文娛達成了戰略合作,除了打造整條中國文化節目傳播帶外,還開發《唐宮夜宴》超級綜藝,推出中國文化系列的線下演出、各類衍生品,讓中國文化IP引領消費新趨勢。
1.1.2 融入時代精神,賦予現實意義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精華,但優秀傳統文化只有與當代文明融合,才能夠更好地被當代受眾認可和接納。河南衛視在傳統文化類節目中融入時代精神,在體現傳統文化活力的同時,又能用現代文明映射傳統文化的內涵,從而提高受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以及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2]。《夢幻天馬》致敬在水災中堅強不屈的河南人。《天地之中》兩位身著宇航服的太極拳冠軍在舞臺中央打太極,以太極喻飛天夢。太極本身也包含了古人試圖參透宇宙奧妙的愿望,兩者的內涵相互呼應。戲曲聯唱《白衣執甲》致敬抗疫英雄,抗疫工作者在現場與戲曲名家共同演唱,內容主要分為穆桂英掛帥、天仙配和花木蘭三段。這三段戲曲改編自抗疫期間發生的真實事跡,其中花木蘭這一段是歌頌抗疫中沖在一線的女性醫務工作者。此外,豫劇《五世請纓》也融入了時代精神。一般情況下,出演《五世請纓》只需要1位佘太君即可,但在元宵晚會的舞臺上卻出現了4位佘太君,意在致敬在中印邊境犧牲的4位烈士。古有佘太君百歲出征,今有邊防將士舍生取義,該劇的表演讓人動容。總之,在傳統文化中融入現代精神,不僅讓傳統文化更易讀懂,還能加深受眾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
1.2.1 定制個性化內容
河南衛視將主流文化與青年亞文化相結合,在內容上將中國傳統節日、傳統文化、國潮與5G、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 AR)、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等現代科技融合起來,在節目表現方式上使用了漫畫、網劇、真人秀網綜等年輕人更易接受的形式。例如,河南春晚的琵琶演奏打破以往表演方式,國樂大師方錦龍用五弦琵琶演繹二次元歌曲《達拉崩吧》,打破了傳統文化與二次元的界限,將傳統文化與青年亞文化巧妙地結合起來,創新了琵琶演奏的風格。除此之外,《清明時節奇妙游》中推出的唐小妹二次元形象,相比真人舞蹈演員來說,更符合青年群體對網絡文化以及數字媒體化的個性需求。在短視頻時代,觀眾的審美也早已發生轉變,奇觀化、極致化的視覺效果更能吸引觀眾停留觀賞。在“年輕人喜歡奇妙游系列的原因”的微博話題下面,有個高贊的回答是“就一句話:因為美”。對于年輕人而言,極致的美感和奇觀化的視覺效果才能吸引他們。而奇妙游系列節目呈現了很多美到極致的畫面。例如,《唐宮夜宴》《祈》等一場場視覺盛宴,極大地滿足了年輕群體對于文化類節目的審美需求。個性化的內容在拉近青年群體與文化類節目距離的同時,也將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播了出去。
1.2.2 融入新國潮元素
新國潮是傳統文化、消費文化同現代流行文化結合的產物。近年來,國風正在成為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之一。數據顯示,2021年嗶哩嗶哩(bilibili,簡稱“B站”)國風愛好者人數超1.77億,其中18~30歲人群約占七成。漢服、古箏、戲腔、原創國風舞蹈等具有傳統文化符號的內容逐漸走紅,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去了解、學習、繼承傳統文化。新國潮的出現契合了年輕人對新鮮事物的追求和欲望。隨著新國潮時代的來臨,傳統文化類內容再次成為電視節目內容創新的突破口。河南衛視傳統節日系列節目中就有很多內容融合了新國潮的元素,如大熱的《唐宮夜宴》中唐宮少女的衣著以及妝容,都融入了唐代元素,受到了很多年輕人的喜愛;《元宵奇妙游》中的舞蹈節目《夢蓮》,將悠揚的國風音樂與曼妙的舞步相結合,讓觀眾直呼“愛了”。
1.3.1 科技與文化相結合
新媒體時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文化傳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通過在創作環節加入現代科學技術,文化類節目可以重新煥發光彩。河南衛視順應了時代潮流也抓住了機遇。“文化+科技”是《“中國節日”系列節目2021季》內容的重要創作原則之一,河南衛視在節目的呈現形式上進行了大膽創新,充分利用了3D、VR、AR等現代技術,打造出了很多視聽盛宴,讓傳統文化“潮”了起來。《唐宮夜宴》運用了摳像、VR等技術,讓唐宮少女在名畫中穿梭,創造了一場視覺奇觀,將流失的年輕觀眾重新拉了回來。七夕推出的《龍門金剛》在視覺上的呈現令人驚嘆,首先創作團隊在龍門石窟進行實景拍攝,然后使用AR、360度拍攝手法和子彈時間等科技手法,使得舞者可以在多個舞蹈場景之間不斷轉換。節目最后對龍門石窟的上色,被網友譽為神來之筆。這是根據相關研究成果進行的電腦復原,用科技讓文化表現得更加生動,賦予其更豐富的現代氣息。正是這些技術手段的運用,讓觀眾在感慨節目制作精良、科技含量高的同時,對傳統文化有了更為直觀的感受和理解。
1.3.2 打造節目新形態
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2021季》中很多節目不單單是有關傳統文化的歌舞表演,不再局限于傳統晚會的節目形式,而是將傳統文化具象化、故事化呈現出來,打造出新型節目形態。將人物典故、神話傳說等以高度藝術化的形式呈現在熒屏上,為觀眾打造了獨一無二的視聽盛宴。除此之外,河南衛視創作團隊銳意進取、大膽創新,摸索出“虛擬時空+綜藝+劇情”的框架理念,除第一檔春晚以外,全部采用錄播形式,不設現場觀眾,沒有主持人串聯,更是打破對流量明星的盲目采用,根據晚會主題選擇、編排節目內容。例如,在《端午奇妙游》中采用了“網綜+網劇”的形式,將所有節目以4位唐小妹的視角為線索貫穿起來,將水下舞蹈《祈》、傳統樂器表演《蘭陵王入陣曲》、舞蹈《麗人行》等7個節目編排成一個故事主線。其中傳統樂器表演《蘭陵王入陣曲》又將音樂所表達內容具象化,講述了1 500年前北齊名將蘭陵王因容貌俊美,在戰斗中經常被敵人輕視,為了震懾敵軍,每次出戰都會佩戴面目猙獰的面具,在邙山之戰僅率500名騎兵就扭轉戰局,反敗為勝的故事。世人為歌頌蘭陵王戰功特做此曲,但后來被唐玄宗下詔書禁止演奏,之后傳入日本,在國內漸漸失傳,直到1986年才被重新找回,如今通過河南衛視再次傳遍中國。該表演中間穿插的故事情節能讓觀眾更好地了解曲中含義。
好產品是爆款的靈魂,河南衛視能取得成功就是因為打造出了具有好內容的爆款產品。河南衛視節目中精彩的視覺效果以及節目蘊含的文化內涵,極大地契合了當下公眾對傳統文化的美好想象[3]。在新媒體視域下的中國,文化類節目要敢于創新,敢于邁出舒適圈,不能故步自封。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2021季》中的每個節目都沒有浮于表演層面,而是注重文化內涵[4]。例如,元宵節時的《芙蓉池》,帶觀眾從小人物的視角觀看大唐盛況。此外,在節目內容方面也大膽革新,與現代文明相聯系,加入時代精神,使受眾更容易接受。除此之外,傳統文化表現方式的創新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創作團隊以合適的藝術形式作為載體,賦予傳統文化新的內涵和新的生命力。例如:《洛神水賦》將曹植的名篇《洛神賦》以一段唯美曼妙的水下舞蹈呈現出來;《墨香中秋貼》中將書法與舞蹈結合,兩者交相呼應,用舞蹈體現書法的蒼勁有力、有松有弛。這些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將文化可視化,以畫面的美感吸引了觀眾。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各個媒體要打破自身圈層壁壘,積極和其他平臺進行溝通與交流。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都具有自身優勢,傳統媒體要放下身段,吸收新媒體的優勢,才能實現長遠發展。文化類節目想要吸引受眾,擁有良好的傳播效果,一定要拓寬節目傳播方式以及擴展傳播媒介平臺。加拿大學者尼克·斯爾尼塞克指出:從普遍的層面來說,平臺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使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群體能夠進行互動,平臺不是從根本上建立一個市場,而是提供基礎設施來調節不同的群體。新媒體時代文化類節目有了多種可展示自己的平臺,除了自身具有的平臺,還有許多平臺可以利用,如抖音、快手、B站、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全方位吸引不同受眾群體,使傳播效果最大化。河南衛視推出的《唐宮夜宴》最開始就是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火起來的,這些新媒體平臺聚集著大量的受眾,最大限度地擴大了宣傳范圍,最終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當下文化類節目同質化嚴重,最缺乏的就是自身特色。其實,很多地方都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如一說起承德人們就會想到避暑山莊、一說起西安人們就會想到兵馬俑。多樣、豐富的地域文化是電視文化類節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各個媒體尤其是地方電視臺應該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深挖自身文化底蘊,打造地方文化名片。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2021季》扎根本土,融入了自身特色文化,將中原文化體現得淋漓盡致[5]。例如,河南衛視《少林·功夫》將現代媒體技術與傳統武術文化進行融合,以震撼的視覺效果宣傳傳統武術。此外,《白衣執甲》《五世請纓》都是以河南最為出名也是最能代表河南的豫劇方式進行演出,獲得了受眾的認可。有不少網友在觀看了河南衛視節日系列節目后紛紛留言說自己的家鄉也有很多優秀文化卻沒有被挖掘宣揚出來,希望可以學習一下進而宣傳本地文化。
當前,媒體從業人員流動現象較為普遍,且隨著媒體格局的改變,電視人才出走、流失問題更加嚴重,創意危機暴露出來,因此急需建立穩定有效的人才動力機制,充分保障創新人才的安全感。河南衛視之所以能呈現出這些優秀的節目,是因為背后有優秀的制作團隊。通過查詢相關資料,筆者發現元宵、端午、七夕等節日晚會的總導演并不是同一個人,2020年河南廣播電視臺就成立了18個導演工作室,工作室制度極大地激發了制作團隊的創作熱情。2021河南春晚就是在新體制運行的情況下進行制作的,同時推翻原來指定團隊的做法,采用工作室參與競聘的方式確定方案,經過層層選拔,最終選定了年輕導演陳磊的方案。如果不是新的體制,青年導演很難突圍,發揮自己的才能。河南廣播電視臺這種能者上的運營機制,不僅充分利用了人才資源,同時也為河南衛視優秀節目的不斷產出提供了保障,實現了良性循環[6]。這樣具有生機和活力的管理機制既能給有能力的人才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與平臺,又讓他們具有更強的文化認同和文化素養,還加強了他們對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實現了共贏。
本文從傳播內容、傳播對象、傳播形式等方面對河南衛視系列節目的特色進行分析與總結,然后對其傳播策略進行深入研究,以期為其他衛視提供一種思路與借鑒,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發揮輿論導向作用,推動文化事業的建設與發展,增強民眾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