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剛
摘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被語文教師列為教學的難點。學生作文寫不好,常常被教師簡單地歸結為書讀得少或是平時訓練得少,其實并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經過課題組近三年來的研究,發現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關鍵是要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世界的認識。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訓練觀察能力;培養思維能力
“十三五”期間我主持立項研究了《小學作文教學教師行為的研究》課題。整個課題的研究過程大體分為五個部分:發現問題、分析現狀、研究方案、實踐探究、歸納經驗。
大家都知道作文是學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的具體體現,是字、詞、句、篇的綜合訓練,在語文教學中可以說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盡管我們都很重視作文教學,可是依然會發現班上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不會寫作文或是寫不好作文。記得剛參加工作那幾年,我把學生不會寫作文歸結為學生課外書讀得少,所以在課上課下大力倡導學生多讀書。一段時間內,這一做法似乎讓學生的作文水平有所提高,但仍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現狀,多數學生寫作文還是很吃力。直到后來我才明白,其實多讀書未必能寫好作文,這就好比一個人讀了很多小說卻寫不出小說,吃了很多美食卻做不出美食。明白了不能單靠多讀書來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后,我開始讓學生多寫、多練,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把寫同類作文的框架教給學生,同一類型讓學生反復練,多為學生讀范文。這一系列的舉措,果然讓多數學生都能寫出作文來,可是缺點是學生寫出的作文千篇一律。學生不會獨立思考,獨立選擇材料,缺少主見,缺少觀點,更不會創新,只會模仿范文機械照搬,作文內容多是粗枝大葉的敘述,寫得不夠具體。與其他老師交流時發現各班也都存在類似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19年我組織學校三四學年的部分教師申請立項《小學作文教學教師行為的研究》。課題立項后,我們首先對我校三、四、五學年的部分班級通過問卷網進行了作文問卷調查,全面了解了這一階段學生的寫作現狀。共有247名學生填寫了問卷。
通過調查,我了解到61%的學生經常留意觀察身邊的人和事,39%的學生平時很少留意或不留意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其實現實中不留意觀察身邊人和事的學生要更多,有這么多學生平時不留意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寫作文時怎么能有足夠的材料來選擇呢?這是學生作文寫不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76%的學生在摘錄好詞好句;53%的學生在“積累寫作材料”;20%以上的學生在分析結構層次、研究文章立意。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學生在讀書時更多的是在關注文章內容,缺少對文章結構的分析,也缺少對文章立意的思考,筆者認為這是學生不知如何寫作文的一個重要原因。
40%的學生選擇“知道寫什么,不知該怎么表達”。“知道寫什么,不知該怎么表達”,這部分學生主要是沒有熟練掌握寫作方法。我們在作文教學和閱讀教學中雖然講了許多寫作方法,但有針對性的寫法訓練卻很少,造成了學生眼高手低,出現了知道寫什么,不知怎么寫的現象。問卷中有20%的學生不知寫什么,現實中可能還要多一些,不知寫什么是缺少素材,缺少素材的原因是缺少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
通過問卷得出結論,三、四、五年級的學生寫作主要存在的問題:一是學生缺少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思考,缺少對生活素材的積累,致使寫作文時沒有東西可寫;二是在閱讀教學中只注重對寫作方法的講解,而缺少有針性的寫法訓練,致使學生不會表達;三是學生在閱讀時只關注內容,缺少對文章結構的分析和思考,閱讀處于淺層次。
為了提高教師的作文教學能力,科學研判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尋找最佳解決方案,課題組首先進行了理論學習,認真研讀了《吳立崗作文教學研究論集》《小學語文情境教學》《管建剛作文教學》系列叢書。全國著名作文教學專家吳立崗指出,學生作文內容空洞、言之無物,主要是觀察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薄弱,生活知識和常用詞語貧乏造成的。其實,我們在問卷中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我們的學生不善于觀察,或者說不會觀察。那么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是不是就得先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后,才能去教作文呢?當然不是,在《大學》中有這么一句話說得很有道理:“未有先學養子后嫁者也。”意思是女人不必先學會了養孩子再嫁人。我們要在指導學生寫什么和怎么寫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要在指導學生觀察的同時提高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
情境教學創始人李吉林老師說過,無數的小學習作已充分表明,如果兒童對周圍世界缺乏認識,而讓他們去表達,去反映它,是不可能的。有所認識才有所表達。我們要從生活中優選典型場景,引導學生去觀察認識世界,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寫作素材。
1.觀察社會(學校)生活為學生提供寫人、記事素材
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品味生活,要抓住生活中典型的事例。我國的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每一個節日都保留著不同的風俗習慣,節日活動是學生很好的習作題材。每逢傳統節日學生都會在同一時間經歷類似的事情,往往會有相似的經歷和感受,選擇這個時間節點練習寫作不僅有利于教師指導,更有利于學生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每到一個傳統節日我們都要以傳統節日為題材指導學生習作。例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教師在節前給學生安排習作任務,以便于學生提前做好觀察準備。除此之外,我們還對生活片段進行了素描訓練,先后選取了做值日、看媽媽炒菜、做游戲、競技比賽等生活中熟悉的片段進行素描訓練。人的活動是不可逆的,轉瞬即逝,為了能夠指導學生反復觀察,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我們把活動錄成視頻,放慢視頻播放速度,邊指導邊觀察,引導學生觀察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及心理。例如,在教學寫《包餛飩》一文時,先播放了一遍班級學生包餛飩的勞動課視頻,引導學生回顧實踐活動場景。
師:同學們,看了視頻以后,你們想寫什么內容?
生:我想寫我們組在一起是怎樣包餛飩的。
生:我想寫阿姨是怎樣教我們包餛飩的。
師:一個活動有很多點可以寫,重點寫什么要根據我們所確立的主題來選材。比如包餛飩這節勞動實踐課,就有很多內容可以寫,這就要看我們要突出的主題是什么。如果要突出包餛飩時給我們帶來的快樂,應該重點寫什么?
生:小組在一起包餛飩時發生的有趣事情。
師:如果確立的主題是贊揚阿姨教我們包餛飩時的耐心細致,應寫什么?
生:要重點寫阿姨不厭其煩地教我們包餛飩的過程。
師:寫阿姨是怎樣教我們包餛飩,要用什么描寫?
生:可以用語言描寫、動作描寫。
師:下面我們再看視頻,請大家用心觀察阿姨在教我們包餛飩時都說了些什么。(播放一小段阿姨教包餛飩時的視頻。)
師:課剛一開始和阿姨彼此問好,這段話用不用寫?
生:不用。
師:對,不是所有的語言都要寫,要恰當選材,選擇跟主題有關的材料,否則就會寫成流水賬。
師:我們接著看視頻,注意聽阿姨說了些什么。(點擊播放10秒鐘左右的視頻)
師:誰能說說阿姨說了些什么?
生:阿姨問,有沒有會包餛飩的小朋友?
師:阿姨是怎樣問的?
生:阿姨是親切地問。
師:誰能連起來說說?
生:阿姨親切地問,有沒有會包餛飩的小朋友?
師:我們不但要用心聽阿姨說話的內容,還要注意觀察阿姨是怎樣說的。
師:接著看視頻,仔細觀察阿姨還說了什么,是怎么說的。
生:阿姨微笑著說,有這么多小朋友會包餛飩。
生:“有這么多小朋友會包餛飩。”阿姨撩了一下劉海,看似有點緊張。
師:說的內容一樣,但這兩名同學觀察的角度不同,一個是從她的神態觀察的,一個是從她的動作和心理觀察的。
從這個片段中,我們不難看出,一步步引導學生說和寫的過程,培養了學生觀察和思維能力,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寫作素材。
2.觀察實物為學生提供狀物素材
狀物的“狀”,是陳述或描摹的意思。“狀物”就是指用語言文字有條理地把一些動物、植物、物品等敘述或描寫出來。觀察一般物品相對比較簡單,一般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例如小鬧鐘、文具、玩具等可以帶到班級里隨時、隨地觀察,通常寫一下物品的來源、外形特點和故事,短時間內就能完成。觀察動物就要受到地點的限制,如學寫小狗、小貓、倉鼠、雞、鴨、鵝,要在家里或有小動物的地方觀察,要觀察小動物的外形特點、生活習性,還要記錄和小動物發生的故事,需要長時間完成;觀察植物要受時間和地點限制,例如,觀察種子發芽、植物開花等一般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地點觀察,可以采用寫觀察日記的方式及時記錄。
在教學生寫校園的榆葉梅和丁香時,在校園榆葉梅和丁香盛開時節,我帶領學生來到學校柵欄邊觀察,學生興奮不已,寫出了很多優秀作文,比以往坐在教室里想象著寫輕松得多。學生既抓住了榆葉梅的特點,又寫出了自己的感受,同時還體驗到了校園的美。
師:同學們,我們走進校園從遠處看每棵榆葉梅像什么?
生:大的像一個火球。
生:那棵矮的像一簇火苗。
師:從近處看,我們可以發現榆葉梅的花瓣是什么顏色的?
生:粉紅的。
師:花蕊是什么顏色的?
生:花蕊是金黃的。
師:大家看葉子像什么樹的葉子?花像什么花?
生:葉子像榆樹的葉,花像梅花。
師:榆葉梅因葉如榆樹,而花酷似梅花而得名。
師:看到滿枝的花朵,誰能用擬人句或比喻句來說說榆葉梅的樣子。
生:在跳動的樹枝上,綴滿了許許多多含苞待放的花朵,擠擠挨挨一片接著一片,一朵挨著一朵,大小不一,形態各異。
生:一朵朵盛開著的榆葉梅像一張張小孩子的笑臉。
師:榆葉梅的花期很短,只有十天左右,想到這你們有什么感受呢?
生:這么美的花這么快就凋零了,太可惜了。
3.觀察大自然為學生提供寫景素材
大自然是藝術語言的發源地,我們要把學生帶到大自然中去,帶到美的世界中,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讓學生去看、去聽、去聞、去感,去盡情地發現美、享受美。每個學生每日每時都生活在一定的季節里,讓他們去觀察季節的景象是隨時隨地的,也是喜聞樂見的。比如春天可以帶他們去尋找春姑娘的笑臉,觀察春雨后的新綠;秋天,可以帶他們去拾落葉,去編秋天的故事;夏天可以聽蟬鳴、觀荷花;冬天可以賞樹掛、看冰燈。大自然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只要我們引導學生用心觀察,就會提高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就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就能寫出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作文。
在課題實驗中,以問題為導向,關注問題解決方案,無論問題解決與否我們都要進行反思,失敗了要總結教訓,成功了要歸納經驗。有的問題能夠通過獨立思考很快得到解決,有的問題需要團隊討論解決,還有的問題需要反復實踐解決。無論怎樣解決的問題,都是一種收獲,都能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歸納經驗。課題組要求實驗教師撰寫教學設計、教學故事、教學反思,認真評改學生習作。實驗教師的每一篇優秀的教學設計,每一篇精彩的教學故事,每一次深刻的教學反思,都是課題實驗的寶貴財富,都為研究作文教學規律提供了依據。
在眾多的成功案例中我們發現,如果在作文教學中能夠圍繞主題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設計一系列的觀察任務,制定進階型實踐活動,提供一定的寫作素材,學生總會有東西可寫,并且能夠寫出有個性的作文。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