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利群
(作者單位:德陽市廣播電視臺)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既是時代給傳媒人的命題,也是傳媒人的責任和使命。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迫切需要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
2022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題學習時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中華傳統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繼承和弘揚其中的優秀成分,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要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以上這些重要論述,為傳媒人從事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宣傳、推廣、轉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大力弘揚,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漢字、詩詞、典籍、文物等內容的文化類節目頻頻“出圈”,持續火爆。在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包括理念的飛躍和新技術的加持,使得曾經并不那么熱門的文化類節目得以通過新的形式呈現,并引發熱烈反響。河南衛視春晚節目《唐宮夜宴》網絡刷屏爆紅,隨后河南衛視趁熱打鐵,在元宵節、清明、端午、七夕、重陽等中國傳統節日節點,創造性推出《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等“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引發觀眾觀看、討論與轉發的熱潮。如果說《唐宮夜宴》是一炮打響,那么“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就是裂變傳播[1]。同時,創意和創新并舉的文化類節目在各種權威評獎中獲得業界專家肯定,《“中國節日”系列節目2021季》獲第27屆電視文藝“星光獎”優秀電視綜藝節目獎,入選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電視優秀作品,得到專家和觀眾的雙重認可,可謂叫好又叫座。
文化類節目的火,一方面是由于媒體人與時俱進,深挖傳播亮點,深入研究融合傳播規律的創新表達;另一方面,這類節目在“文化密碼”的層層破譯過程中,充分契合觀眾的心理需求,增強了觀眾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這類節目的火,充分顯示了觀眾并非不愛文化類節目,反而對講述中國故事、有著中華美學底蘊的文化藝術類節目有著深度需求。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守正創新,一批優秀的文化節目結合時代精神和當下生活,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彰顯了中華文化持久魅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選擇什么樣的內容最有可看性和傳播度?已進行到第五季的央視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是創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案例。節目立意新穎,以“詠”為形式,以“歌”為手法,將膾炙人口的《逍遙游》《望天門山》《青玉案·元夕》《長征組歌》等詩詞進行全新演繹,把積淀深厚的文化之美、蓬勃向上的生命之美、意韻深遠的藝術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河南衛視文化類節目在選題上也獨具匠心,“龍門金剛”“紙扇書生”“墨舞中秋帖”“洛神水賦”“國色天香”“夢蓮”……從“清流”到“潮流”,主創團隊把握了互聯網生態下的內容創作特點,不再以過去的“經驗主義+自我的文藝愛好”為選擇標準,而是把當代觀眾的需求作為主要考慮因素,用市場化意識創作作品。同樣,在題材選擇上獨具慧眼、與時俱進的還有人文類紀錄片《中國》。這部紀錄片以當代人的視角來回望華夏歷史,以戲劇化的表現手法講述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故事。例如,原來大詩人杜甫也曾經待業;戲劇家關漢卿就是歷史上第一位“斜杠青年”;海瑞也會面對職場上情商、智商的種種考驗……《中國》以新穎的題材選擇、意境深遠的美學風格引發年輕人在社交平臺上討論和推薦,中國故事在青年人群體中得以廣泛傳播。
古老厚重的文化類題材,如何讓崇尚時尚、喜歡新鮮的新時代受眾喜歡?答案是在讓年輕人深入了解傳統文化前,先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在所有的傳播和表現元素中,美往往是最能打動人心的。中華美學講究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神形兼備,意境深遠[2]。在節目中,用國潮之“美”到“視覺震撼”再到預埋“文化梗”,讓觀眾自己去深挖內涵、主動討論,再形成全民熱議的火爆傳播。2022年由湖南衛視制作的文化類節目《美好年華研習社》被網友贊為“今年最好看的國綜”,它對中華傳統美學進行追根溯源,融合了能想到的所有舞臺形式:話劇、音樂劇、脫口秀、舞蹈、服裝秀……每一期都會研習兩位女性歷史人物,講述她們的故事,串聯出他們所處的時代和文化審美。薛濤、趙飛燕、孫壽、虞姬、黃月英、李清照……借著一個個古代女性的故事,她們所處時代的美學和文化也躍然而出,生動詮釋了中國人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追求。
在信息量巨大、注意力嚴重被稀釋的時代,怎樣才能讓節目從“火一陣子”到“一直火”?這需要完善的品牌建設理念,創造新的敘事模式,并持續輸出高質量的內容。在全媒體傳播時代,不少文化類節目借鑒了網絡傳播元素,運用“網劇+網綜”新形態,融匯使用戲劇、武俠、漫談、走秀、問答等豐富元素,用抽絲剝繭破譯“文化密碼”的方式實現與觀眾的深度維系和情感互動,讓觀眾從關注,到了解,再到主動積極傳播[3]。在媒介資源的使用上,“小屏+大屏”聯動,多渠道打造傳播矩陣。同時,在宣發上做足功夫,把節目陣容、定妝照、花絮等多角度、全方位拆條傳播,實現話題度的層層攀升,達到裂變式傳播效果。
口號式、說教式的傳播早已不為受眾所接受,善于把態度、觀點隱藏在敘事中的故事化傳播方為制勝之道。網絡時代,涌現出了一批會講故事、特色鮮明的個人IP。如果說李子柒是通過展現了時代中國的“田園詩”獲得觀眾喜愛,那么視頻創作者意公子就是通過講述中華歷史長河中閃亮的人文故事讓觀眾產生深深共鳴。
意公子創作的視頻作品里播放量最高的是講解蘇東坡系列,單條視頻點擊量超過6 000萬。為了要講好蘇東坡,她研讀人物的全套文集,深入了解人物所處時代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挖掘人物的原生家庭關系及人生經歷……在浩瀚的史料和故事里,選擇最有代表性、最富戲劇性、最能引發觀眾心理共鳴的部分,再以平和、親切、聊家常一樣的故事化講述方式,讓觀眾靜得下來,聽得進去,直抵人心,形成共情[4]。
除了主題內容的精心選擇,意公子視頻的另一大特點是中式美學表達的品牌化輸出——用各種看得見的元素來反復傳播她的觀點,即“用藝術,讓生活美一點”。她的視頻統一運用青綠色為主色調,輔之以明月、翠竹等極富中華韻味的傳統圖案符號裝飾,在視頻包裝的字體、顏色、光影特效使用上強化中國風格和文化氣韻。意公子的每一期節目風格保持一致,在簡潔的背景烘托下,作為主持人的她總是一襲綠衣,席地而坐,手捧抱枕,娓娓道來。通過種種元素和符號的不斷復刻和強化,將個人和節目品牌作為故事化傳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植入受眾心中。
“我愛死這樣的蘇東坡”“人到中年,有時不得不慫”“一個人點亮一座城”“用吃治愈自己”“滿屏的金句,都是學生時代必考的吧”“他就是中國文人的天花板”“天下三大行書,居然全部都是草稿”……從這些評語就可以看出,意公子講述的內容十分廣泛,她講曹操、蘇東坡、竹林七賢,也講魯迅、黃永玉。其中,僅是蘇東坡系列,就確定了《為什么我們喜歡蘇東坡》《蘇東坡都交什么樣的朋友》《不要努力,要熱愛》《活著,到底為了什么》等十多個主題,這些主題都是和當代人的事業觀、價值觀、生活觀息息相關,在“生命能量”“中年危機”“取舍智慧”“人生修養”等關鍵話題的層層解讀中,把她自己的視角、理解、體悟,附著在詩、詞、書法、建筑等中華優秀文化載體之上,用富有個性化的口語,深入淺出地形成有說服力的輸出[5]。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作為傳媒人,我們應該深入思考,積極作為,在文化類節目的打造上做出實績。
伴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受眾對精神層面的產品需求就會越來越高,文化藝術既可以鼓舞士氣,也能夠撫慰心靈。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活”起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傳媒人責無旁貸。
漢字、詩詞、文物、典籍……怎樣將深遠厚重的文化符號轉化為生動、可感的視聽形象?答案是用時代視角,在多種藝術門類中尋找到契合的表現方式。例如,我們可以把觀眾熟悉的現代流行音樂的韻律與古典詩詞相結合,通過熟悉的元素來喚醒感知、取得共鳴。還可以將歷史長河里的故事與當代社會發展聯系起來,不斷尋找其中的共通點和契合點,通過富有親和力和時代感的表達方式,發現浸潤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智慧之光,讓觀眾受到感染,產生共情[6]。美是最大的生產力,人的天性就是趨于美好的,傳媒者需要打破文化節目嚴肅高冷的固有印象,用與時俱進的語言和元素讓文化藝術符號生動起來、鮮活起來,走入千家萬戶。
優秀文化節目的傳播之道告訴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僅靠“吶喊”,還要靠“感知”。相比嚴肅刻板、單向輸出的說教式傳播,給觀眾氛圍感,把觀眾帶入那個時代的洪流之中,讓他們主動去發現、探索、感知、體悟,無疑更有意義,效果也更加持久深遠。
融媒體傳播時代,傳媒人必須要洞察心態,注意時態,改善語態,打造狀態。在人人都是傳播者的資訊極度發達的時代,傳媒人要發揚新聞敏感性,時刻關心時事動態,關注社會變化,洞察受眾心態。同時,要總結和把握傳播規律,做到在內容挖掘、創作思路上“深入”,在表現呈現上“淺出”,徹底改變“我說你聽”的單向傳播語態。也要深入研究傳播語態,以更親切和更鮮活的語言狀態、更有時代氣息的語言內涵以及更有網絡傳播度的語言形式,打造讓人停得下來、看得下去并口口相傳的品牌節目。
2022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文化是國家和民族之魂”,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十四五”時期,要推動廣播電視節目創新創優,建設有影響力的文藝評論陣地和品牌欄目。而四川省也出臺了重大文藝項目扶持和精品獎勵辦法,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巴蜀文化具有積極作用的優秀文藝作品進行重點扶持和獎勵。藍圖遠景已經繪就,這必將激勵著傳媒人找準方向、定好目標,在文化節目的打造中深耕。
文化總是與每個人的生存發展相交匯,與每個人的生命體驗相關聯,在與時代的融合中得以創新流傳。傳媒人大都具有豐富的媒介傳播經驗、深厚的知識積淀和新聞敏感性,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揚創新精神,在圍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巴蜀優秀文化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品牌識別度的文化類節目中,傳媒人必將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