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游
三峽集團上??睖y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 200434
鄉村又指非城市化地區,通常風景宜人、空氣清新、民風淳樸,以從事農業活動(自然經濟和第一產業)為主,是傳統文化的孕育之地,與城市相比有著獨特的風光與韻味。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鄉村發展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問題也突顯出來。在消費主義和城市化的引導刺激下,鄉村景觀的規劃建設越來越趨于模式化、形式化,逐漸失去與傳統村落的傳承與聯系,原本純樸的鄉村景觀被迅速改變,影響了鄉村風貌的整體感與和諧感。如何在鄉村現代化轉型的同時,創造富有當地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是當今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自20 世紀 50 年代至今,中國鄉村的發展模式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變革。從最初人民公社的集體經營發展模式,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小戶經營模式,鄉村實現了從以糧為綱的剛性發展到包產到戶自由發展的轉變。20世紀80年代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鄉村的社會經濟形態得到了不斷的調整與重構,隨著生產經營方式的多樣化,鄉村人民逐漸減少了與土地之間的綁定與依賴,中國鄉村由之前費孝通所言的“鄉土時代”逐漸進入到了“后鄉土時代”[1]。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政策以及市場經濟的作用下,鄉村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鄉村開始出現因年輕人外出務工而導致的老齡化、空心化、甚至空城化等問題,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逐漸難以維持。據國家統計局顯示,自2011年至2021年的十年間,我國行政村個數減少了72338個,平均每天就有約20個行政村消失[2]。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國政府采取了多種措施,先后提出了將鄉村及周邊環境進行綜合規劃、城鄉統籌發展、新農村建設、農村建設“三大部署”、中國美麗鄉村、新型城鎮化等一系列鄉鎮規劃發展政策,到2018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將生態宜居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明確要開展鄉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2022年《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出臺,至此我國鄉村建設改造進入成熟階段,開始進入轉型重構期[3]。
近年來鄉村景觀規劃建設常與旅游業結合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中國江南一帶的水鄉景觀、中原一帶古都的古城景觀、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游牧景觀等等,已經被中外游客所熟知。然而在這種發展模式下,也出現了由于消費主義的刺激而形成的過分跟風模仿的現象,刻意強調所謂的民俗和古鎮等元素而造成的低品、差質、審美退步和過度商品化,以及人為設計比重過多、色彩千篇一律等問題,反而形成了一定的負面效應[4],失去了與真實景觀訴求和傳統生活空間的聯系[5]。對于中國大多數的鄉村而言,游客的大量涌入可以帶來迅速的經濟增長,鄉村旅游或可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但不可喧賓奪主,鄉村長期的主人和鄉村規劃的主要服務對象仍應該是村民[6]。新形勢下的鄉村規劃建設不應該簡單地將其他地方的經驗生搬硬套,而應尊重當地的風土民情和資源稟賦,結合實際,將“產、村、景”也即“生產、生活、生態”三者有機的、平衡的融合在一起,順應自然的規律和發展的規律,維護當地的特色和本質,才能更符合長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英國是現代城市規劃體系的起源國家,長期以來在鄉村景觀規劃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擁有了相當完備的城鄉規劃政策[7]。從19世紀末開始,英國政府就逐漸注意到了工業革命對鄉村帶來的負面影響,為了遏制城市的快速蔓延,在20世紀30年代先后出臺了兩部法案來保證鄉村景觀的生存,并對城鄉之間的綠地做出了范圍與面積的要求,保護鄉村土地[8]。二戰之時,由于英國淪陷于包圍之中,飽受糧食短缺之苦,政府進一步認識到了農業的重要性,在戰后出臺了相關法案嚴格保護鄉村的農業資源,同時由于轉型的需要,鄉村景觀開始與農業相結合,一是保證農業產品的正常生產以保障糧食安全,二是為城市居民提供更舒適的環境。在之后的發展中,休閑娛樂和旅游功能逐漸加入到了鄉村景觀中,人們開始意識到景觀不僅需要被保護,也同樣需要被改變,與時代發展相結合,以服務于更廣泛的社會、經濟、生態、人文等領域。21世紀以來,英國政府將鄉村的發展重點更多地放在改善生產生活的環境、提高綠色發展的質量方面,長期多方面資助鄉村發展,縮小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使鄉村發展獲得更加可持續的生命力[9]。
法國的快速城市化晚于英國[10],從二戰之后城市開始迅速擴張,而鄉村的發展也與英國同樣地將重點放在推動農業現代化、保障糧食安全方面。上世紀60年代后,鄉村的發展危機突顯出來,法國政府隨即出臺相關政策,確立農業與其他行業之間的平等關系,保護農民的收入并提供社會保障,同時由于受到環保運動的影響,政府開始關注農業活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發展。20世紀70年代后,法國的鄉村政策開始從以農業為中心,向鄉村綜合規劃轉變,逐漸關注到經濟、社會、生態、空間等更多個維度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法國推行了“鄉村復興計劃”,采取了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綠色經濟、合理開發資源并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等措施。本世紀初法國又進一步開展了“卓越鄉村”項目,在延續之前的扶持政策的同時,著重加強鄉村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其中如葡萄酒、薰衣草、向日葵等特色產業均與鄉村特色旅游結合,為游客所熟知,取得了顯著成效。
美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非農村化快速推進,造成了農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城鄉結構逐漸失衡。美國政府從70年代開始出臺了相應法案扶持農村的經濟發展,并采用類似城市的建設手法,興建鄉村公路等灰色基礎設施,打破鄉村原有的自然生態的景觀格局,用城墻或寬廣的綠帶規距地劃分鄉村的邊界。由于美國70%的土地是私有的,政府便出臺獎勵政策,動員村中的土地和森林所有者主動參與到自然資源和景觀環境的監管保護工作中,同時也幫助他們開辟踏青、狩獵、捕魚等休閑旅游場所[11],實現綠色發展與經濟發展的雙贏。20世紀80年代末期,美國掀起了“新城市主義”運動,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地方政府配合私人開發商在未經開發的土地上進行新城建設,從注重環境和低密度的田園式住宅,到圍繞購物中心建設片區,自給自足的綜合性小鎮,以及以公交網絡為導向的緊湊型小鎮,實踐了多個規劃理論[12]。同時,人們也漸漸意識到拋棄傳統建設風格和民俗元素進行的現代化建設,對鄉村的原生態風貌和自然景觀造成的破壞,并開始對已完成現代化建設的鄉村進行生態化的綜合性改造[13]。
日本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導致東京都心三區人口和產業壓力驟然增大,而農村勞動力又嚴重不足,日本政府隨即出臺相關法案,借鑒英國“中心城-環形綠帶-衛星城”的空間布局,保護近郊綠地,發展圍繞東京等大城市的城市圈[12],并在70年代開始在農村開展“一村一品”運動,即因地制宜,在村莊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專業化、規?;闹鲗Мa業,振興鄉村經濟[14],同時改善鄉村人居環境,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和農事體驗型的休閑觀光農業,吸引城市居民與鄉村之間的交流,不斷改善農村風貌。
韓國在二戰后又經歷朝鮮戰爭,大力發展國防重工,并在上世紀60年代取得了較大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而農村發展則嚴重滯后于城市。韓國政府于上世紀70年代實施了新村運動,改善農村的人居環境,完善基礎建設,進行產業改造升級,促進農村經濟發展[14]。韓國根據各地鄉村不同條件因地制宜,開辟出城郊集約型農業區、平原精品型農業區、山區觀光型農業區等,并結合鄉村旅游民俗節如蝴蝶節、泡菜節等發展農村特色旅游業,為農村發展注入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通過對國內外鄉村發展模式的對比可以發現,各國早期的鄉村發展均以農業為重心,而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與和平時代的到來,在“溫飽問題”解決后,鄉村普遍面臨勞動力流失,后續發展無力的問題,單一強調第一產業的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鄉村發展的需求。在市場經濟的催化下,各國根據自身國情推出了多項鄉村發展政策措施,并均關注到第二、第三產業尤其是旅游業與第一產業結合帶來的發展新動力,走向特色型、環保型、參與型的融合發展模式。
“產村景”一體化的鄉村也就是生產、生活、生態一體化的鄉村,是經濟生產、社會生活與自然生態有機融合的地域綜合體[5]。其中,“產”是鄉村經濟發展的核心,以農業為主,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及其他副業等,產業影響的不僅是居民的生活和收入水平,同時也影響著村莊的景觀風貌;“村”是鄉村實體的基礎,包括居民生產生活的建筑房屋、基礎設施等各類構筑物及其構成的三維空間,鄉村為產業提供土地與空間資源,同時也是構成鄉村景觀的基底;“景”即是鄉村景觀,是鄉村居民及外來旅客能體會到的風光聲色的綜合體,包括自然風光、田園風光、村落風光、廠礦風光、道路空間、建筑設施、人物服飾等的自然及人文元素,兼具觀賞與經濟功能?!爱a村景”三者互為一體,不可分割[15],既互相促進,亦互相制衡,在鄉村規劃時應該統籌考慮,進行最大化利用。
鄉村旅游是“產村景”融合發展的動力核心,是鄉村發展轉型的關鍵因素。首先,鄉村旅游吸引城市居民到鄉村中去,增加了城市與鄉村的交流,有利于農業產品的市場化。同時,農產品的開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均可以以旅游業為導向進行個性化設計,如農田進行美化改造后提供拍照打卡、種植采摘等場地,農產品及手工藝品的加工流程同樣可以考慮增加游客的參與度,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其次,產業的發展和旅游業的發展將提供更多的勞動崗位,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同時,也吸引外流人才反鄉工作和創業,緩解鄉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為鄉村發展重新注入新鮮血液和動力。另外,鄉村作為我國農耕文明的基本單元,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結合特色產業發展鄉村文化旅游,集經濟性、觀賞性、體驗性、教育性為一體,能正向促進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發展鄉村旅游對促進鄉村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聯動、保護傳統鄉土文化、提升鄉村人居環境與整體形象、豐富與激活鄉村產業業態,以及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16]。
當然,在鄉村旅游與“產村景”融合發展互相促進的同時,也要注意維持平衡性,即旅游發展不能過于超出市場需求以及鄉村的實際承受情況,避免產業過剩導致資源浪費、虛假文化架構以及環境破壞等問題,注意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鄉村轉型發展是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我國近代的鄉村建設與英法美日韓等國有很多共同點,從注重發展農業到多產業共同發展,從保護自然景觀到發展鄉村旅游,各國均通過制定有針對性的政策不斷指導鄉村發展。以鄉村旅游為核心的“產村景”一體化發展模式對于保護傳統村落、延續鄉土文化、發展鄉村經濟、保持地方特色、改善人居環境等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該模式是“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融合,也是“天人合一”理念在鄉村發展中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