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子敬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基礎課教學部)
思想政治課是高校教育教學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高校教學中的具體體現,是高校辦學中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高校思想政治課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對學生思想意識以及行為選擇具有實踐性指導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對于高校思想政治課理論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要想真正實現課上課下協同育人,就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課程教學模式,拓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場域。
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過程中,實現學科之間的融合是實現課上課下協同育人的重要手段,也是在實踐中需要不斷進行求索的重要問題。由于教學內容的差異,導致學科之間缺乏緊密的聯系。在高校各學科實踐教學中運用思政課理論知識,在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模式的發展中探索課程思政元素,更好地實現學科之間的融合。[2]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是高校思政課實現理論教學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的重要舉措,探索不同學科中的課程思政元素,在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中,從不同的學科教學內容中尋找思政元素,實現在各學科實踐教學中體現思政教學理念,這也是實現課上課下協同育人過程中需要面對并解決的問題。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探索課程思政元素,能實現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參與社會實踐以及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養相結合。在理論聯系實踐的過程中,實現不同學科思想的融合,用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理論知識指導其他學科的教學活動,在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構建以及教學活動的開展中,為實現課上課下協同育人路徑的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基礎理論支持。
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是高校思政教學的教學要求之一,也是高校思政課教學“八個相統一”教學要求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中,引導學生將自己的人生抱負以及學習目標同自己的個人成長展相結合,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引導學生將自己的人生抱負以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個人的階段性發展目標以及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相結合,在理論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從精神上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主流價值觀選擇,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以及思想信念。[3]意識是行為選擇的指導,加強理論知識教學是實現教育教學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實現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同時,在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的設計和選擇中,實現理論指導實踐,應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實踐環境以及實踐平臺,確保理論與實踐教學的進一步結合。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課下不斷深入地思考,將理論應用到自身的成長以及發展過程中,充分發揮理論對于實踐的指導作用,達成課上課下協同育人的目標。
在構建思政課上課下協同育人模式的過程中,不僅要從課程教學上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在實踐教學中也應實現課程與社會大環境之間的融合發展,創建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鏈接融合的教學模式。實現思政課堂與社會課程之間的融合,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在理論課教學中融入社會熱點以及現實環境中的實際情況,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在實踐中深化對理論的認知,為實現學生全面發展提供線路支持。在教育教學發展的過程中,重視思政課程與社會現實之間的協同發展,在理論知識教學中鼓勵學生實踐,實現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的提升。為實現思政課程與社會大課堂之間的協調發展,在教育管理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兩者結合的本質要求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對學校與社會之間有機聯動的現實基礎以及理論需求進行分析,在學校教育、教師培養以及社會實踐的教學中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將課堂中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社會環境相結合,引領學生正確認識實踐教學,同時培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思考,發揮理論知識在實踐生活中的思想指導作用,讓課上的育人活動能更多地向著課下延伸。
實現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質量的提升,在教學中應重視忠誠培育的滲透作用,在實踐的過程中實現課上課下協同育人模式的構建,在教學模式改革發展的過程,將忠誠品質的培養貫穿思政課教學的各個環節,將理論知識教學與日常行為指導相結合,實現階段性教育與全過程教學的統一。實現忠誠品質在學習生活全過程的延展,首先應創建政治導師制,為課上和課下協同育人模式的發展構建教學基礎支持。[4]創建政治導師制是指在教育教學活動落實的過程中,從政治教師隊伍中篩選高質量政治導師,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教師的教學質量以及自我學科素養會直接影響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以及學習,創建政治導師制,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常態化的聯系,便于教師在課上課下更好地與學生保持溝通和聯系,能針對學生課上對理論知識以及課下對實踐生活的相關問題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問題以及生活中的難題,實現課上教育、課下引導的教學模式,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學生能更好地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生活的聯系,構建課上課下協同的育人模式。
搭建理論輔導工作站是指在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成立專門的輔導站,充分利用課下的空間,在對學生進行教學以及管理的過程中,為實現課上課下協同育人模式的構建提供組織支持。工作站對政治理論知識的講解具有基礎性的保障作用,安排思政教師或相關專家定期組織理論輔導,結合學生的需要進行時間的設置,以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時間,提高學習的效率。工作站成立后,以學生關注的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中心進行展開思政引導的相關工作,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答疑解惑,針對性地開展理論輔導,幫助學生獲取更加豐富的知識。理論輔導工作站是課上理論教學的重要補充,對于課上課下協同育人模式的構建是十分重要的求索,同時也是促進學生思政素養提升的重要方法。
建立心靈俱樂部是實現忠誠品質在學生學習生活全過程延展的重要舉措,心靈俱樂部是指在精神上達到契合,實現自我滿足、放松的一種外在形式表現。創設俱樂部的過程中,首先應對地點進行明確,以便學生能更好地參與到相應的活動中,同時心靈俱樂部需要采用輪班制進行管理,確保心靈俱樂部的創建是真正符合學生需求的,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心靈俱樂部內在設施的選擇方面應體現針對性和趣味性,比如應包括沙盤VR、心理測評等,針對學生的基本學情以及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5]心靈俱樂部的成立,能更好地利用學生課下時間實現相應的教學內容以及精神的重塑,切實實現忠誠品質在學員學習生活全過程的延展。讓學生在課上深化理解忠誠品質的基礎上,在課下階段則能更好地進行忠誠相關品質的實踐,使得課上和課下教學能真正實現有機結合。
文化育人功能的發揮是指高校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發揮環境的影響作用,通過營造相應的文化氛圍,發揮文化育人功能,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水平的提升。文化育人是基于文化傳承以及文化理解相關活動的內化,文化育人功能的發揮,其本質是實現對學生人文情懷以及教學方式的創新研究。通過對人的文化本質的教育,發揮意識對行動的指導作用,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更加正確地認識文化內涵及其作用,獲取文化對人的促進作用和生成性教育。文化育人是實現文化內化與思想意識教育的協調性發展。高校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應重視文化氛圍的營造,實現環境對學生生活、學習等全過程育人功能的發揮,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下,使學生能真正感悟思政教育內容,到現實的環境中去思考環境育人的相關內容,在課上以及課下教學的協同影響下,樹立愛國、忠誠等正確的思想意識。
實現課上課下育人相結合,不僅要實現對學生生活全過程的延展,更應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在教師教學中實現新技術的融合,在實踐教學中實現教學方式的創新。在教學方式的創新中,部分高校思政教師會對已有的教學資源進行分類,利用信息技術對線上資源進行整合,與原有的教學資源進行融合,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在課上學習中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滿足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需要。其次,在教學中依托互聯網線上教學平臺,實現線上課堂與線下課堂的有機結合,在教學中進一步提升教學的效率,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課上和課下結合育人模式的創建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持。在課上課下協同育人模式的實踐中,“云課堂”的引進豐富了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互動的質量,是新技術新手段與教學方式銜接的有效表現,是課上與課下教學有效銜接、協同發揮作用的重要手段。實現新技術在教學中的綜合應用是創新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水平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也為實現課上課下育人相結合提供了技術支持。
我國高校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盡管實踐教學模式已經相對成熟,但隨著近幾年我國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在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過程中,為更好地落實課上課下協同育人模式的進一步發展,加強實踐教學基地的創設與體系化建設,能更好地滿足教學需要,為探索課上課下協同育人模式提供一定的組織支持。實踐教學基地的創設與體系化建設需要協同相關職能部門與實踐教學組織者的深度溝通,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應用實踐教學基地,在課上學習的基礎上,課下借助實踐基地的支持,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硬件方面的保障。在教學方案的設計中,在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的設定中,以目標任務為主要方向,進一步保障教學質量。
完善綜合評價標準是切實實現課上與課下結合育人的重點,依托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模式,從理性認知以及日常表現等層面進行綜合性的評價。一是在高校思政教學改革發展中實現課上與課下實踐育人模式相結合,從到課率、課堂表現等層面進行綜合性的反映。二是建立課外評價機制,在課外評價機制的構建中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通過在課外評價指標以及內容制定中采用專項指標進行評價,提升評價的科學性。三是在構建評價體系的過程中,保障評價體系的完整性,對評價指標進行量化,以保障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四是在探索構建的過程中,應賦予評價指標規范性和強制性,用以約束學生的行為。
以往在對學生的思政素養進行評價的過程中,課上知識考核是主要評價方式,但是,對于學生在課下階段通過實踐獲得的思政素養以及道德素養水平的情況缺乏足夠的重視,構建課上以及課下綜合評價模式,讓有效的評價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達成課上課下協同育人的目標。
為實現思政課課上課下協同育人的目標,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因而應從多維度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應從人才以及制度等層面進行綜合性分析。在人才方面,引進優秀的人才代表,從師資隊伍的建設層面,為實現多維度教師學習能力培養提供人力支持。加強對高校思政教師教學能力以及教學素養的培育,在教學的過程中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在制度構建方面建立常態化教學評價激勵機制,按照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效果等落實相應的獎勵機制。通過上述方式,引導教師深化對于思政課程以及課程思政的認知,在課上常規教學的基礎上,加大對于課下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對于教學模式的創新、學生的成長需要不斷地進行探索,在實踐中發現課上課下協同育人的結合點,達成思政課程的教學目標。
思政課是高校教育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對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等具有重要作用。堅持課上和課下協同育人是近年來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實現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路徑。通過在課程實踐、育人模式構建實踐和教學實踐中探索課上課下協同育人的路徑,推動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進程,為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和達到育人目標提供借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