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中韓街道中心幼兒園 李曉娜
我們經??吹讲糠謩側雸@的小班幼兒挑食、不會穿脫衣服和褲子等……而家長和教師交流最多的話題是孩子不好好吃飯怎么辦、孩子不會提褲子麻煩您幫幫他——這說明小班幼兒對成人有較強的依賴性,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健康領域明確指出:“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對剛入園的小班幼兒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能使小班幼兒的生活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有助于促進其自信心、主動性、獨立性的發展;同時,也能提升幼兒適應集體生活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形成受益終身的生活能力和生活方式。
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園小班幼兒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實際水平,我們選取了剛入園的小班幼兒64名,其中男生37名、女生27名作為調查對象;在調查方法上,我采用自制問卷——“小班幼兒自理能力調查問卷”作為調查工具,向幼兒家長發放問卷64份,收回64份,分別從飲食、盥洗、穿脫衣、如廁等方面設計了17個題目進行調查。為了進一步了解幼兒在家庭、幼兒園中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家長及教師的培養情況,我們還分別對小班兩個班各10名家長和教師進行了訪談。
1.主要教養人
我們在回收問卷的基礎上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家庭中主要教育人為父母的幼兒有36名,占56.25%;主要教養人為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且以祖父母(外祖父母)為主的幼兒有26名,占40.63%;主要教養人為其他的共2名,占3.13%。
2.進餐和飲食方面
調查發現,在能否獨立進餐方面,有70%的幼兒能夠獨立進餐,基本上不依賴成人,在與家長的訪談中了解到,這一部分幼兒在家能自己使用勺子獨立進餐,這說明幼兒在進餐方面生活自理能力較強;有30%的幼兒不會使用勺子獨立進餐或者需要成人的幫助,這部分幼兒大多存在偏食、挑食、剩飯等問題,尤其是偏食、挑食較為嚴重,而少數幼兒能在教師或者家長的提醒下保持桌面干凈。
3.盥洗方面
調查發現,能在飯前主動洗手、擦手的幼兒占比較高,這說明多數幼兒主動洗手、擦手的意識較高,且掌握了用毛巾擦手的方法;會自己挽袖子、能按照正確的方法洗手的幼兒占28%,不會挽袖子和需要成人協助的幼兒占72%;在餐后能主動漱口、擦嘴的幼兒和在提醒下漱口、擦嘴的幼兒占比是91%,這說明大部分幼兒漱口和擦嘴的意識較強,但仍有9%的幼兒不愿漱口、擦嘴。
4.穿衣方面
調查發現,幼兒能自己穿脫鞋子,但個別幼兒有時分不清楚鞋子的左右;能自己穿脫衣褲和在教師協助下愿意自己穿脫衣褲的幼兒比不會穿脫衣褲的占比高,但仍有個別幼兒分不清褲子的前后;大部分幼兒在穿脫需要系扣子、拉拉鏈的衣服時需要教師協助才能完成。
5.如廁方面
調查發現,幼兒能正確表達大小便意愿,不存在完全需要提醒幫助的幼兒;大小便后能自己整理好衣服和在協助下能整理好衣服的幼兒占多數。
6.午睡方面
調查發現,能主動入睡和在成人的幫助下安靜入睡的幼兒占96%,入睡困難的幼兒占4%;在疊衣服方面,需要協助和不能自理的幼兒占比較高,這說明大部分幼兒還沒有形成主動疊衣服、褲子的意識。
從調查結果來看,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總體偏弱,幼兒在洗手后能自己用毛巾擦干、不憋尿、能主動告訴成人大小便意愿、會用勺子獨立吃飯、會穿脫鞋的幼兒所占比例較高(在用毛巾擦手和表達大小便意愿方面,沒有完全不能自理的幼兒)在飲食方面,挑食、偏食、剩飯的問題比較嚴重,嚴重挑食的幼兒占18.75%;在保持衣服、桌面干凈方面,女生明顯優于男生。
幼兒在洗手前會自己挽袖子、按步驟洗手、餐后主動漱口、擦嘴,睡覺時穿脫衣服、能分清褲子前后并自主穿脫褲子,而小便后自己整理衣服需要在成人協助下完成的比例較高——這體現了小班幼兒的手指精細動作發展尚未成熟,需要加強訓練,以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小班幼兒受身心發展水平的限制,有的在學習穿脫衣服方面掌握較慢;有的對于教師、家長的要求理解有偏差;還有個別體弱多病的幼兒,父母對其格外地悉心照顧,這些都容易限制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同時性別不同的幼兒發展存在差異,男孩在粗大動作上發育得更好,女孩在精細動作上占優勢。
在調查顯示,將幼兒交給祖父母(外祖父母)養育的共26名,占40.63%,祖父母(外祖父母)對自己的孫子、孫女特別溺愛,這類幼兒吃飯需要喂,穿衣、脫衣需要成人代勞等,這樣的“愛”,使幼兒“我想自己來”的想法逐漸淡化。在與家長的交流中,我們了解到,受傳統養育觀念的影響,家長們忽視了對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有的家長認為幼兒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不能做也無所謂;有的家長認為幼兒年齡小,他們的自理能力差是可以理解的,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幼兒的自理能力自然而然地會提升;還有的家長沒有尊重幼兒自主嘗試的權利,也沒有足夠的耐心指導幼兒,缺乏科學的育兒方法。
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成人對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實施過程中,有的教師缺乏指導耐心,導致幼兒被動接受指導未達到預期效果;部分教師愿意耐心地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家長總會有“老師你幫幫他”等要求,教師出于答應了家長的要求以及對幼兒安全的考慮,總會喂幼兒吃飯、幫助幼兒穿脫衣等,這樣做雖然滿足了家長的需求、保障了幼兒的安全,但是幼兒自理能力的發展受到了限制。
1.創設適宜的家庭環境
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家長要在家中為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提供適宜的條件,例如,給幼兒準備高低合適的架子,用來專門放置幼兒的玩具、衣物等,有利于培養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
2.懂得適當放手尊重幼兒
陳鶴琴在《家庭教育》中指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不要替他做;孩子確實力所不及的時候再去幫他,要讓孩子有機會發展他的能力。”作為家長應懂得適當放手,尤其對于“隔代教育”中的祖父母來說,學會放手尤為重要。因此,家庭成員之間要多溝通交流,統一教育的標準和要求,協調好教育的一致性,為幼兒提供自己嘗試、動手的機會,這樣有利于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比如,幼兒穿襪子時,鼓勵幼兒“自己試試看”“你可以”。幼兒在嘗試時,家長要做的就是學會等待、尊重幼兒,不能因為幼兒穿得慢、穿得不好就急于幫忙或者斥責幼兒。
3.家長要為幼兒樹立榜樣
幼兒與成人不同,他們對世界有著不同的理解,因為他們更天真、更容易相信別人。幼兒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幼兒的鏡子。父母應以身作則,要求幼兒做到的,自己一定要先做到。例如,引導幼兒不挑食、不亂扔玩具,家長首先要做到不挑食、將物品擺放整齊等,為幼兒做榜樣,使幼兒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養成良好習慣,有效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綱要》中強調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種活動之中”,因此我們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創設游戲情境,引導幼兒在游戲情境中體驗與學習。
1.巧用兒歌來幫忙
小班幼兒認知水平低、自控能力差,有的幼兒對于教師、家長的要求難以理解,做得不到位。機械式地引導幼兒學習幼兒穿脫衣服、洗手等,幼兒可能會有抵觸情緒。根據小班幼兒對朗朗上口的兒歌感興趣的年齡特點,教師可以將穿衣服、疊衣服的方法,變成兒歌,更好地幫助幼兒掌握動作要領。
例如,在調查中了解到,有的幼兒容易把衣服前后穿反,我們根據衣服一般前面有圖案的特點創編套頭衣兒歌:“圖案靠地面,找到大口抓住一端向上;爬呀爬呀找小口,再從小口鉆出來;左手握袖口,鉆進左邊長洞洞;右手握袖口,鉆進右邊長洞洞?!睂W習使用小勺兒歌:“伸出小手、握緊拳頭;變成手槍,握住小勺?!崩世噬峡诘膬焊?,簡單又實用,幫助幼兒逐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兒歌巧變音樂兒歌
在活動實施過程中,我們發現有的幼兒總是需要教師提醒,為了將提醒變得更有趣,我們重新編排關于洗手、漱口的兒歌,選擇幼兒喜歡的音樂,以家長和幼兒對話、幼兒單獨表演相結合的形式錄制,加上提示語錄制成完整的音樂兒歌。例如,幼兒洗手時可以聽著音樂兒歌中的洗手步驟正確洗手,比教師在旁邊提醒更有用;起床時播放起床音樂兒歌,幼兒不但能夠有序地起床,起床后還能跟隨音樂兒歌自己穿衣服、穿褲子。在音樂兒歌和有趣的一問一答中,幼兒更愿意主動學習。
3.還原生活場景的體驗與學習
在區域游戲中還原生活場景,引導幼兒在生活場景中體驗與學習。例如,在“娃娃家”體驗“媽媽”的角色、用勺子喂寶寶吃飯、整理玩具;在“小巧手”游戲中,體驗給娃娃穿衣服、襪子,將衣服、褲子疊放整齊等。幼兒在游戲中模擬生活場景,不但體驗到了游戲的樂趣,而且練習了系扣子、疊衣服、使用勺子的方法,從而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
4.借助生活繪本產生共鳴
繪本圖文合一,集趣味性、啟發性、想象性等特點于一體,教師嘗試借助生活繪本,運用繪本中的人物形象、游戲情境將學習的過程變得豐富有趣。繪本中主人翁身上發生的趣事,能夠滿足幼兒的探索欲望,激發他們的情感體驗。幼兒容易與繪本中的主人翁之間建立聯結、產生共鳴,并愿意主動學習。例如繪本《阿立會穿褲子了》,剛開始幼兒和故事中的小阿力一樣不會穿褲子,有時也會將兩條腿穿到一個褲腿里,通過繪本閱讀幼兒會學習小阿力穿褲子的方法;《我的手根本就不臟嘛》的主人翁和生活中的幼兒很像,我們通過繪本表演的形式,直觀形象地讓幼兒看到不喜歡洗手、病了很難受的情景,進而認識到主動洗手、運用正確的方法洗手的重要性。
家長是幼兒成長中最重要的教養人。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對幼兒個性形成、行為習慣、綜合能力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1.統一方法,助力幼兒自理能力發展
教師要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幼兒園親子交流會、講座培訓、解讀繪本等活動,關注班級群推送的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視頻、兒歌、繪本等內容,學習運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幼兒,為幼兒創造特定條件來培養其生活自理能力。同時教師要轉變家長觀念,將“老師你幫幫他”變成“老師讓他自己來”,家園統一教育方法才能助力幼兒自理能力的發展。
2.相聚云端,家園共育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教育不是家庭和幼兒園任何一方就可以勝任的,必須是兩方共同合作方能達到預想的功效。為了能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讓家長看到幼兒的變化,增強家長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信心,教師可以通過“云參觀”的形式,讓家長觀看幼兒在園的生活。例如,通過直播的形式,家長可以真實地看到幼兒的自理能力在不斷提高,認識到運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幼兒、家園配合的重要性。相信只有家園形成合力,才能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同伴是幼兒觀察學習的榜樣,同伴之間的學習也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一種保障。教師可以將幼兒搭配分組,每組由自理能力強的幼兒做榜樣,其他幼兒模仿同伴,以此達成在潛移默化中學習的目的。家長可以在家開展“家庭寶貝日”活動,并將幼兒在家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整理玩具的小視頻、照片分享到班級群。這樣家長不但可以學習其他家長的優秀做法,激勵彼此行動起來,并且幼兒看到同伴的視頻也會積極參與——這種家庭互動方式能夠很好地引導幼兒學習,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總之,3~6歲是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幼兒接受能力強、可塑性大。我們需緊緊抓住這個關鍵期,在幼兒園和家庭中實施與小班幼兒發展相適應的教育策略,努力提高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