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 陳祖良
進入新時代,基于新時代中華民族復興人才培養需要,大中小學學科建設與管理必須進行融合建構,夯實中小學學科建設基礎工程,展現大學學科建設的科學性研究、戰略性思維和前瞻性訴求,才能突破各自為政的封閉式研究瓶頸。
大中小學學科建設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創新型人才。為此,在大中小學學科建設與管理過程中,既要強化頂層設計,還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采取縱向有機銜接、橫向統籌配合的學科建設新機制,逐步形成一流的學科建設理念、一流的學科建設團隊、一流的學科管理水平、一流的學科研究成果等。
學科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基礎教育要在學習興趣培養上下功夫,聚焦“五育”并舉,奠定堅實基礎;高等教育要在學科創新上有突破,培養創新型的專精特人才。基于此,大中小學學科建設要一體化設計統籌考慮,努力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建設要新品牌和新成果。
一是學科建設要占領思政教育高地。思政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教育部出臺的《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指導委員會章程》《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突顯了思想政治素養是核心素養中的重中之重。大中小學要遵循思政學科教學的科學性與規律性,按照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方式,教育引導學生從小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情感認同,努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二是學科建設要立足國家總體安全觀教育。政治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根本,國家利益至上是國家安全的準則。國家總體安全觀教育要強化頂層設計,明確大中小學各學段國家安全教育目標,統籌各領域國家安全教育內容,形成有機融合的教育新格局。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是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將國家安全教育學科化、主題化、制度化、常態化,方能久久為功。中國政法大學已經批準設置國家安全學院,將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確定為重點新興交叉學科,由學校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處負責學科建設規劃與日常管理,推進開展國家安全教育重大立項課題科學研究和國安重點人才培養。三是學科建設要彰顯“五育”并舉時代要求。學科課程建設要始終體現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助力加快構建“五育”并舉、全面培養的時代教育體系,在各學科課程的教育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基本要求中,我們要充分體現國家意志,努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課程體系,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發展方向,成長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優秀的教師隊伍是學科建設的關鍵。大中小學學科建設要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核心,以構建學科建設共同體為目標,努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學有專長的創新型高素質學科建設隊伍。
一方面,建設高水平學科師資共同體,實現大中小學人才資源共享。在新時代“雙循環”背景下,我們應當依據我國國情、學情、師情特點,構建大中小學學科建設共同體,營造人才共享、資源共用、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良好學術氛圍。同時,中小學學科隊伍建設要培育一批教育理念先進、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學名師、學科骨干或帶頭人及教育名家,探索吸納社會人才資源、大學人才資源走進中小學,實現共育共享目標,不斷提高學科建設水平。高等教育階段學科隊伍建設要建立以屬地大學為中心的大中小學學科師資交流共享機制,在培養自己高水平學科師資隊伍、建設一流學科的基礎上,把人才資源優勢輻射到中小學,夯實基礎教育學科師資力量,激活中小學學科師資隊伍培養,提升中小學學科師資水平。同時,大學將中青年教師下派到中小學鍛煉,實現大中小學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雙向發力、雙向受益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構建科研共同體,助力學科建設高水平發展。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學科建設發展新格局,積極探索出“雙一流”背景下學科發展的協同創新模式。大學院所、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和中小學要共同建立良好的科研平臺和研究機制,互設研究培養基地,尤其加大對中小學學科建設的支持力度,夯實基礎教育學科研究,請大學教授和專家經常走進中小學開展專題培訓,指導中小學教師進行校本教研活動。中小學要合理安排時間,分批次、分階段讓教師走進屬地大學,進行掛職鍛煉、跟崗學習、學歷進修,提高科研綜合能力,最終實現大中小學學科師資隊伍科研水平的共同提升。
大中小學要根據各自學科發展實際,不斷優化學科建設與管理一體化評價機制,通過“傳幫帶”,做好學科團隊、梯隊培養工作。
一是學科建設應以高水平特色發展為追求。中小學要以落實國家規定學科教育教學為己任,推動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地方課程特色化、校本課程個性化。高等教育階段必須探索自主特色發展新模式,在學科上選準方向、突出特色、重點突破、集聚優勢,以特色求發展、以特色求跨越,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不拘泥于一級學科建設,形成富有個性的優勢學科。同時,要充分發揮高校的示范帶動作用,通過對口支援、學科合建、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學生訪學、教師互聘、科研互助等實質性合作,強化輻射引領,推進地方高水平大學和優勢特色學科建設。二是完善學科成效評價體系,聚焦學科建設內涵化發展。積極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不斷優化大中小學學科建設與管理一體化評價機制,把人才質量作為評價學科建設水平的重中之重;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學科為基礎、以質量為條件、以競爭為機制,立足長期重點建設;特別是高等教育要對標2030 年更多的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以及2035 年建成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的目標,引領大學著眼我國教育高質量發展、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推動實現我國“雙一流”大學建設高水平發展,在關鍵領域加快培養戰略科技人才,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中國式現代化強國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