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第十七中學 司國虎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目標從以前的“三維”變為學科核心素養。《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道德與法治新課標》)明確提出,以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道德與法律的基本規范,提升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為主旨,堅持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相統一,主題學習與學生生活相結合。可以說,構建綜合性課程是這次課標修訂的亮點,其中議題式教學是綜合性課程的重要教學形式。那么,什么是議題式教學,教師又該如何運用該教學法?本文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做負責任的人”為例,對此進行探索。
議題式教學強調以議題為實踐載體,以學科知識為理論依托,以學生的自主學習、調查研究、展示交流為主要內容,以教師的指導為有效保障,促進學生在體驗生活中掌握學科理論知識,在交流互動中堅定正確價值取向,在教師引領中提升自身核心素養。簡單說,議題式教學就是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中,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拋出一個議題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或者采取分組模式探討學習,針對議題各抒己見,圍繞議題學習與課程相關的知識。這樣既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又能將需要了解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道德與法治新課標》提出構建以核心素養為主導的活動型學科課程,通過“活動”將“內容目標”與“教學提示”有機整合起來,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正確的人生發展目標,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議題式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理論和實踐系統,具有綜合性,在設計和組織實施的過程中,應遵循思辨性、學科性、情境化和生本的原則。
思辨性原則。議題式教學中的議題并非簡單的教學中的知識疑問,前者更具思辨性和啟發性。議題式教學不是單純的學科理論研究,它側重于培育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會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更多的是關注與學科相關的實踐問題的探究。議題式教學中,好議題的基本標準是能夠引發質疑、批判、辨析、聯想、發散等思辨行為,為學生創設問題探討、觀點碰撞、思維交流、理性表達的環境氛圍,幫助學生完善自己的思維方式,優化自己的價值標準,進而形成新觀點、新思維和新行為。
學科性原則。學科核心素養培育需要學科知識的支撐,所以議題必然是包含著豐富的、可挖掘的、基于學科知識又高于學科知識的學科內容的問題,具有鮮明的學科屬性。具體來說,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議題式教學的設計和實施,不能簡單地把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培養批判精神作為核心目標,而是要用支撐道德與法治學科素養的基本觀點統整學科知識,牢牢把握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條主線,引導學生經歷自主辨識、分析的過程,在比較與鑒別的基礎上增強自身認識社會、參與社會的能力。
生本原則。《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課程內容”部分有關初中階段教學提示中,針對不同的學習主題和內容要求設計了35 個議題式教學提示。這從國家權威文件的角度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明確的方向,做出了較為具體的指導。這就要求教師在運用議題式教學時,選擇的議題必須以學生原有經驗水平為基礎,這是確定議題的適合度、價值度和深度的關鍵。另外,議題式教學不僅要考慮學生共性特征,還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為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交流、展示的機會,要立足學生的真實生活來設計議題,基于學生的生活邏輯和知識邏輯組織教學,使所有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情境化原則。情境化原則要求教師在運用議題式教學時必須綜合考慮“學生的已知、學生的未知、學生的能知、學生怎么知”等因素創設情境,內生于情境合理確定議題的深度、廣度和難度,把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習要求與具體情境結合起來,以學科素養培育為導向,為學生遷移知識、構建知識作準備,并最終獲得積極的價值引領。
新課程理念提出,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設置議題,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的實踐探究和體驗活動”。基于此,筆者在教授“做負責任的人”時,設計并實施了主議題——如何做負責任的人,以及三個子議題——責任的代價與回報、責任的選擇與智慧、責任的承擔與無悔。
找準議題設計的出發點。筆者在設計上述主議題和子議題時,主要從課標、教材和學情三個角度綜合考慮。課標方面,《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第三部分“我與國家和社會”中明確提出了“積極適應社會的發展”“知道責任的社會基礎,體會承擔責任的意義,懂得承擔責任可能需要付出代價,知道不承擔責任的后果,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的要求,這是筆者備課的基本遵循。教材方面,本節課是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六課“責任與角色同在”的第二框內容,通過前一節課“我對誰負責誰對我負責”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認識到,每個人在社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而本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理性對待承擔責任過程中的得與失,學會做出合理的選擇,并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學情方面,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責任意識,知道承擔責任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初步體會到承擔責任的快樂。但是,受認知水平和生活閱歷所限,學生主動承擔責任的意識還不夠強,對如何正確履行責任還沒有全面的認識,履行責任的能力還不夠強,意志還不夠堅定,情感還不夠牢固。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把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需要有機結合起來,培養良好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總之,筆者設計的主議題“如何做負責任的人”對應著整堂課;子議題“責任的代價與回報”主要探討承擔責任會付出什么代價,會有怎樣的回報;子議題“責任的選擇與智慧”主要探討如何看待責任問題、如何做選擇,尤其是如何選擇和承擔那些自愿選擇的責任;子議題“責任的承擔與無悔”主要引導學生如何正確對待那些不是自愿選擇但必須要承擔的責任。
用生活實例自然引入議題。為了避免自己設計的議題和學生的生活距離太遠,筆者以《挺身而出!揚州這群少年,被央視新聞、〈人民日報〉、江蘇新聞狠狠表揚!》為導入,通過文字和視頻介紹事件來龍去脈,展示網友的評論,并組織學生探討五個小問題:他們為什么被央視、《人民日報》表揚,你怎樣評價5 位同學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的行為,他們承擔了什么責任,提到的“教科書”級別操作是什么,我們如何才能達到這種級別?筆者引用的案例是生活中的真事,行為人又是學生的同齡人,探討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近,情境真實。五個問題緊密圍繞案例,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和前期學習,可以較為準確回答,主動思考、積極反饋者多。在學生探討反饋基礎上,筆者再加以規范引導,達成共識。
以案例為依托支撐議題。在第一個子議題“責任的代價與回報”中,筆者要求學生分小組討論如下問題:這幾位同學在救火中付出了什么代價?他們又獲得了什么回報?在討論了第一個子議題的基礎上,筆者出示了兩則材料,引導學生開展第二個子議題“責任的選擇與智慧”的討論。材料一介紹的是賴寧英勇救火,入選100 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材料二展示的是遼寧省人大審議通過的《遼寧省消防條例》,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組織未成年人參加火災撲救;以及2022 年8 月重慶山火,村民作出了“女娃不上,20歲以下不上”的決定。針對材料一,筆者設計了一個小問題:賴寧為何能入選100 位感動中國人物?針對材料二,筆者設計了三個問題:上述兩則材料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如遇火災,我們到底該如何選擇?在選擇承擔責任時,我們應該注意什么?針對第二個子議題,筆者設計的這兩組問題基本符合新課標對案例教學提出的“堅持正面引導為主;要緊扣時代主題,反映學生關注的現實問題;要具有真實性、典型性、可擴展性,能夠服務于核心素養的培育;要關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說服力,能夠引起共鳴”的要求。事實上,兩則乍一看矛盾的材料實際體現的是社會對未成年人的關愛和負責;兩組問題既有具體問題,也有抽象問題,呈現逐層遞進的關系,前一組問題的解決為回答后一組問題奠定了基礎。
以活動為抓手用好議題。新課標的教學提示列舉了多種教學活動形式:觀看影視作品、短視頻、專題片,討論,角色扮演,情景劇,生涯規劃,查閱資料、法律條文,訪談相關人員,選取新聞報道片段、短視頻理解,主題班會,圖片展,交流分享,制定手冊,模擬聯合國活動,收集,團隊會活動,實例分析等。在學習第三個子議題“責任的承擔與無悔”中,學生紛紛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收集2022 年以來勇于承擔責任的典型人物事跡。他們搜集的事例范圍廣、代表性強、影響力大,有感動中國2021 年度人物、2022 年“最美醫生”、2022 年時代楷模、2022 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2022 年河北好人、2021—2022 年度河北省“新時代好少年”等等。學生A 甚至專門收集了2022年“八一勛章”獲得者的事跡,并做了素材卡。看著素材卡,學生B 說:杜富國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不僅高質量地完成了自己的本職工作,還通過參與脫貧攻堅、擔任特色教育中心校外輔導員、講述強軍故事等活動承擔了社會責任。學生C說:錢七虎老英雄,不言代價與回報,一生為國家安全辛勞,八十歲高齡還做那么多工作,我們應該像他一樣不懈奮斗,勇擔責任。學生D 說:我最佩服的是聶海勝,57 歲依然服從命令,為祖國出征太空。
用習題鞏固議題學習成果。在課后習題部分,筆者為學生設計了這樣幾個作業,要求他們任選其一完成。一是結合2022 年“八一勛章”獲得者的事跡,以“勇擔責任”為話題寫一篇小短文。二是結合本堂課所學知識,試著編寫幾道練習題。三是以2022 年“八一勛章”獲得者的故事為依據,制作一張“學英雄做先鋒”的宣傳海報。四是用自己擅長的方式,比如錄制小視頻、創作詩歌等表達自己的感悟。通過完成上述作業,有助于學生加強自身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解,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