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柳笛

7月3日,孩子們在重慶廣陽島的“生態研學課程”上學習辨識各種植物(唐奕/攝)
2023年暑期,全國掀起研學熱潮。“在輕松愉快中學習,在行走中學習,在過程中學習”,作為集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于一體的校外活動,研學旅行受到越來越多家庭青睞。根據艾媒咨詢8月發布的《2023年中國研學游經濟市場運行監測報告》,2022年中國研學游行業市場規模達909億元,2023年則有望達1469億元,同比增長61.6%。
在“雙減”政策推行背景下,研學因其學游一體、寓教于樂的教育方式,逐漸成為新時代素質教育實踐的重要內容,加之國家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更進一步助推了研學旅行需求的充分釋放。
但伴隨著市場火熱,行業內的種種問題也開始暴露。一些研學活動價高質低、貨不對板、資質欠缺、缺乏安全保障,讓家長和學生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游”而不“學”、“游”多“學”少,成為社會各界對研學旅行詬病的焦點所在。
良性市場生態的建立,需要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形成合力,歸根結底是要建立健全行業標準。學校、家庭、社會要在課程研發、基地建設、精品路線打造、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群策群力,才能推動更多立意高遠、有益有趣的研學產品出現。
研學,當研之有道,應學之有理。
在行走中,孩子們與祖國山河文脈展開深度對話,城市則在研學旅行實踐中找到文旅發展新切口。“人”與“城”的全面發展,讓研學旅行產業的未來充滿期待。
當下,冷觀研學熱,不應用冷眼,而是要冷靜。我們堅信,經過沉淀和內省的研學,必將成為助力孩子成長的“一股活水”和激發文化自信的“一江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