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璇 簡宏妮 趙雯雅

洛陽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營地正在開展模擬考古修復課
在鄉村進行農事體驗,在森林或濕地探索自然的趣味;在模擬考古探方進行一次全流程的考古發掘體驗;與伙伴們自編自導自演拍攝一部兒童電影……這些不同于校內課堂、面向自然與社會的研學實踐,都依托于重要載體——研學營地和研學基地。
2017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公布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的通知》提出“構建以營地為樞紐、基地為站點的研學實踐教育網絡”。在政策規劃視野中,建設基地營地在推進研學旅行進程中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研學基地和研學營地有何區別?它們能給孩子們帶來怎樣的教育?在研學旅行行業的供應鏈中,基地營地正發揮什么作用?
“以形式來劃分,研學旅行可大致分為路線類和基地營地類兩種不同類別。”中國旅游研究院產業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研學旅行發展報告》主筆張楊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如果以單純的產業或生意視角來建設運營,那就很難做好教育的事。”王琳說。
路線類研學產品,主要帶領中小學生在既定路線中游覽、探究,而基地營地類研學產品,主要圍繞研學基地和研學營地中的課程展開。
所謂基地,可視為研學的“課堂”,即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提供研學實踐教育活動的場所,可以是景區、文博機構、高校、科研院所,甚至是企業和工廠等各類公共文化機構和企事業單位。
所謂營地,則能吃、能住、能學、能玩,是可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提供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和集中食宿的場所。
對于兩者的關系,世紀明德聯合創始人、明德未來國際營地董事長王京凱認為:“營地是研學基地其中的一種類型,是專業化的,為青少年打造的一個校外教育綜合空間。”
在解讀教育部有關研學的政策設計時,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勞動與社會實踐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曉燕多次提出,在一個布局合理、互聯互通的研學實踐教育網絡中,營地是樞紐,基地是站點。
“學生晚上在營地中住宿,白天在營地中接受教育,但活動不僅局限在營地之內,還可以到營地周邊的基地,比如傳統文化基地、愛國主義基地、科普基地、自然生態基地學習,晚上再回到營地里。”王曉燕說。
截至2020年底,“十三五”時期,教育部已經在全國遴選命名了622個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營地,開發了6397門研學實踐課程和7351條精品線路。
“十四五”時期,教育部、財政部利用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根據全國中小學生校外研學實踐活動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上述布局,2021年至2023年,已每年支持20個新增基地開展研學實踐活動,并在每年動態調整遴選32個營地進行支持。
與此同時,各省區市也在積極布局研學基地營地建設,對省級、市級、區縣級研學基地營地進行遴選和掛牌。據《瞭望東方周刊》梳理,僅2023年1月至8月,開啟新一批省級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遴選或公布新一批名單的,就有河北省、浙江省、山西省、江西省、陜西省、山東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等7地。
一張覆蓋全國的以營地為樞紐、以基地為站點的研學實踐教育網絡,已初具格局。
位于北戴河的同道電影坊,于2018年入選了教育部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名單。在“十三五”期間教育部命名的40余所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營地中,同道電影坊是唯一一個以電影研學為主題的營地。
同道電影坊創始人張同道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也是知名紀錄片學者和導演。自2006年開始,他拍攝了《小人國》《成長的秘密》《零零后》等兒童紀錄片,記錄了一群孩子的成長。在長期跟拍過程中,他開始思考電影對于青少年教育的作用。
2011年,張同道與北京青少年公益電影節合作,首次在國內開辦兒童電影夏令營。2015年,電影夏令營演化為同道電影坊,并在北戴河落地建設了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的電影研學營地。

7月26日,甘肅省敦煌市莫高里工匠村研學課堂,孩子們選擇參加文化研學項目學習制作木胎泥塑
“電影可以是‘教具,成為教育的載體。電影研學探索一種指向人格發展的、不同于校內課堂的教育,用趣味性、體驗性、互動性的課程,培養孩子的領導力、創造力和合作能力。”張同道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這一套課程體系是十余年來摸索的結果,調動了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電影系、心理學系的諸多教育資源。電影坊的宗旨不是去培養影視人才,而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同道電影坊運營總監王琳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張同道介紹,這里的所有活動都采用興趣引導模式,沒有枯燥的電影理論,而是從實踐慢慢啟發。在同道電影坊,孩子們會分成小組,在組內擔任導演、編劇、演員、攝像等,在一定時間內合作完成創作拍攝。
在這里,張同道看到了許多孩子的成長與改變:一名內向封閉的男孩起初不愿參與團隊合作,在導師引導下分配到角色,漸漸打開內心,甚至在第二次參加電影坊時主動帶來了作品創意,作品獲得第七屆中加國際電影節兒童單元最佳創意獎;一名9歲男孩與團隊成員發生爭吵,甚至大打出手,兩年后再來電影坊時,則說“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學會了合作……
“做營地建設時,正確的邏輯是先要有教育產品體系,再依據此教育產品體系去做營地硬件的規劃設計。”王京凱說。
在教室和食宿場所之外,同道電影坊配備了圍繞電影研學需求的專業錄影棚、配音室、剪輯室、放映廳。
在營地中,教育的載體不止是電影。在生活管理上,孩子要在宿舍中建立生活公約,學會自我管理和對公共事務進行共議溝通。
“生活導師有教育心理學背景,時刻關心孩子們的心理變化、情緒狀態。”王琳說。
在王琳看來,讓孩子們有真正的成長收獲,門檻較高,一個研學營地要把課程、學生管理等環節都做到精細。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環境教育專家劉健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營地必須要有懂教育的人參與建設。”

在北戴河同道電影坊,學員們體驗電影研學活動(同道電影坊供圖)
作為承載空間,研學營地在硬件上要保障食宿安全性和質量,并圍繞研學主題課程搭建基礎設施配套,配備專門的教學場所和教具;在軟件上,則需要調動專業教育資源,研發符合教育規律的課程體系。
“如果以單純的產業或生意視角來建設運營,那就很難做好教育的事。”王琳說。
位于洛陽的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營地建在隋唐洛陽城宜人坊遺址之上,根據人文主題研學產品的需要,邀請洛陽考古院專業人員參與設計,按照標準探方比例的1∶5在營地中制作了模擬考古探方。同時,在建筑設計上以三面圍合的建筑組團形式模擬唐代里坊布局,并配置了夯土圍墻,而這些也正是研學課程的教具。
洛陽古都研學旅行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游美對《瞭望東方周刊》介紹:“在二期教學區,有漢服妝造、唐果子制作、劇場排練、生土營造、壁畫復原等課程展示。通過和北京建筑大學生土實驗室合作推出的‘生土營造課程,可以讓孩子們去體驗學習夯土制造技藝。結合遺址的考古發掘實際,孩子們還可以通過里坊營造課了解隋唐都城的城市規劃理念、親手設計建造唐代里坊。”
在教育部所布局的研學實踐教育網絡中,文博機構、圖書館等諸多公共文化機構,正在發揮著研學基地作用,為青少年提供“社會大課堂”。
首都圖書館宣傳策劃部副主任李凌霄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近幾年來,首都圖書館的研學活動逐漸“走出去”,從名人故居到老胡同、中軸線,市場需求都很熱,“名額分分鐘就沒了”。同時,近年來首都圖書館還在北京市的中小學校中開展認知圖書館活動,集體入館進行探究性學習。
2023年7月,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首都圖書館承辦的首都市民閱讀系列文化活動“閱讀北京”之“歷史文脈,城市記憶”少年兒童行走胡同活動舉辦。
李凌霄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活動邀請了作家薩蘇和北京廣播電視臺主持人阿龍、維琳,帶領20名北京小學生,通過專家講解、實地探訪、經典共讀、非遺體驗等多元內容相融合的方式,開展城市走讀式研學。

學席研學團師生在車八嶺觀察昆蟲
實際上,無論是研學營地還是研學基地,資源聯動能力都是其教育產品體系研發的重要支撐。與此同時,研學營地和研學基地彼此之間要互聯互通,兩者的資源聯動也格外重要。
據王游美介紹,東方博物館之都研學營地周圍有定鼎門遺址博物館、洛陽博物館、考古博物館、洛陽規劃館、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和從政坊、大同坊游園等研學資源,形成了一個“十五分鐘研學圈”。同時,營地與全市30多家博物館、大遺址公園和世界文化遺產地形成研學課程聯動,并與北京建筑大學、洛陽考古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研發研學產品。
一名營地機構負責人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我們希望公共文化機構能進一步加強合作開放性,予以專家資源的協作,深入開發課程,而不只是提供場所和常規的講解。”
目前,作為研學基地的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機構,主要由社會教育部門負責研學活動以及與相關外部機構合作,但課程研發實際上要調動其核心研究業務部門的專家資源。
王游美說:“在合作研發中,要把學界的學術成果轉化為深入淺出的研學產品,并且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進行設計,讓孩子真正獲得收獲,這也是一個難點。”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組織編撰的《2022-2023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預測》提出,當前,研學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研學旅行活動課程質量有待提升。
《2022-2023年中國旅游發展分析與預測》通過調研發現,一些有特色的基地缺乏對研學者的研學目標、已有知識結構、知識接受水平、情感認知水平等的分析,沒有對不同年齡階段的研學者設置不同的課程目標和配套的內容,課程內容比較單一。
“目前來看,我國研學基地營地建設雖已初具規模,但還無法跟上需求的增長。”張楊說。

7月29日,國家海洋博物館,學生們在“遠古海洋”展廳內參觀(孫凡越/攝)
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23年中國研學游經濟市場運行監測報告》,中國居民對研學游的關注度不斷提高,消費需求也將進一步提升,預計2026年,中國研學游行業整體市場規模將達2422億元。
面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趨勢,研學基地營地的體量和承載能力受到考驗,產品內容質量尚待升級。
多名受訪的業內人士認為,在研學旅行的供應鏈中,基地營地處在上游,是產品供給的重要力量。
根據基地營地的地域文化資源、自然生態資源、教育資源特色,基地營地應當開發出面向不同年齡人群,具有知識性、能力性、地域性、靈活性等特點的課程,從而破解當前同質化難題。
王游美舉例說:“根據不同年齡的青少年,我們做了不同的課程設計。例如‘請君只看洛陽城·尋城記是針對中學生,通過洛陽的五大都城遺址去介紹中國都城規劃的演變;針對小學生,則推出一些突出趣味性的文化體驗課程。”
張同道建議,在政策的鼓勵支持方面,應對服務質量高、教育屬性強的研學產品和所屬機構進行傾斜:“研學不是簡單的‘游學,要格外強調它的教育價值。建議通過政策引導,讓那些真正以教育為宗旨的基地營地機構和高質量的產品能在市場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使研學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