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磚墻斑駁,煙囪高聳,幾棟廠房錯落有致。院落里的一磚一瓦都在訴說著太原兵工廠曾經的輝煌,它是近代中國火炮的發祥地、山西近代工業的發源地、山西工人運動的策源地、“共和國禮炮的故鄉”……
7月5日,記者走進1898太原兵工廠文化產業園,看著一件件帶有年代感的物件、兵器以及禮炮等,感受著重煥生機的太原兵工廠,在新時代以新姿態向民眾講述著那段工業歷史。該園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占地115畝,建筑面積29000平方米,保留有6處山西省文物建筑和17棟國家工業遺產建筑,館藏有清末至今不同時期的可移動工業實物遺產2萬余種,是山西省內首家軍工工業博物館,先后獲得國家工業遺產、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教育基地、中央企業第六批工業文化遺產、人民兵工精神教育基地、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西省國防教育基地、山西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等榮譽。
為了更好傳承文化基因,推動文物活化利用,中國兵器依托國家工業遺產——太原兵工廠,以“保護文化遺產、弘揚兵工精神”為理念,高標準高質量打造1898太原兵工廠文化產業園項目。園區以專題式、體驗式、現場式、模擬式、案例式、研討式等活動形式,構建了“制作、工藝、工程、設想、設計、創造、完成”系列體驗項目,輔助以AI、虛擬現實相結合的沉浸式場景,實現綜合素質的裝備化實踐教育,深化科學家精神教育內涵;以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為主題開設紅色教育講堂,將國之利器、國之禮器、國之力器、人民軍工發展史、人民軍工戰線的科學家等作為特色內容,重點介紹了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從支援三線到改革開放,以趙占魁、劉貴福、倪志福、劉鼎、吳運鐸、甄榮典、祝榆生等科學家和骨干技術人員為代表的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和勞動模范,秉承“國家利益高于一切”“把一切獻給黨”的人民軍工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關鍵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實現了國家重要武器裝備自給自足。
園區內一座中西結合的建筑獨特而醒目,該處是太原兵工廠舊址展覽館。館內陳列著清末至民國時期的老物件,墻上還展出1898年至1949年的工廠管理制度,包括當時的會議紀要、員工工資標準等。辦公桌上的油印機、打印機、電話等物件整齊地擺放著,這些民國時期的工作設備“穿越歷史”展現在世人面前,講述著所歷經的風風雨雨。走出展覽館,跟隨工作人員的腳步來到晉造工坊,廠房里彌漫著濃濃的機油味,大量的圖紙、刀具、計量器具、機器設備等映入眼簾,一瞬間,仿佛穿越了歷史,看到了山西近代工業及晉造火炮的制作場景。
一臺臺設備緊密擺放著,它們有法國的、美國的、瑞典的……還有廠里工人曾經參照進口設備自主研發的設備,盡顯了當年兵工的工匠精神。“炮筒拉線機是我們這邊的鎮館之寶,可以說是很有特色,長15米左右,是很大的一臺設備。它主要用來生產火炮里面的膛線,是1923年的時候法國索瑪公司生產的,我們用到2000年才停用。”1898太原兵工廠文化產業園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
20多門火炮和禮炮擺放在展館內,第一代中口徑火炮、第一代禮炮,太原兵工廠火炮的研制結束了中國沒有制式火炮的歷史,而這一門門火炮經歷了開國大典、香港回歸、北京奧運等。描述歷史的文字是蒼白的,這一件件實物給這歷史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不但讓參觀者讀到了歷史,還親眼看到了歷史!
傳承革命精神,汲取奮進力量。近年來,園區在太原市、軍工領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逐年提升,社會效益明顯。截至目前,累計接待社會各界參觀學習與培訓50余萬人次,為省市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大中小學生提供了高質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科普教育,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傳承軍工文化、普及國防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和示范效果。未來,1898太原兵工廠文化產業園項目將以“保護文化遺產、弘揚兵工精神”為理念,盤活工業遺產,將打造集人民兵工文化展示、青少年國防教育、黨建培訓、職業技能培訓、文化產業為一體的兵工特色文化產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