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竹青 李竹華
“柳編是一門技術活兒,受天氣環境的影響相對比較小,在家里也方便設立工作坊,并且可以傳幫帶,一人會帶全家,是一個順手、靈活的致富門路。”說這番話的是呂梁市臨縣三交鎮曹家峁村村民高奴友,他是村里柳編技藝的傳承人之一。
臨縣三交鎮曹家峁村的柳編技藝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日子里,通過家族相傳、鄰里相授,使這門傳統柳編工藝得到了發揚光大,到20世紀80年代達到頂峰。8月8日,記者在“曹家峁村柳編園區”看到,小到盛放針頭線腦的笸籮,大到能容得下上百斤糧食的柳筐等等,品種繁多的柳編制品看得人眼花繚亂。
曹家峁村村委主任曹虎兒向記者介紹,柳編制品是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手工藝品,編筐、編簍、簸箕,家家都有,原料來源十分廣泛。北方用于編筐編簍的主要原料有柳枝、檉柳枝、桑條、荊條、紫穗槐條等多種。柳條種植品種一般選用白柳中的青芽、紅芽、白芽。這些品種種出來的柳條柔軟易彎、粗細勻稱、色澤高雅,通過新穎的設計,可以編織成各種樸實自然、造型美觀、輕便耐用的實用工藝品。柳編制品的種類繁多,在內銷方面有席、筐、簍、簸箕、笆斗、柳條箱、笸籮、花籃、笊籬、食盤等多種類型。外銷方面,經過開拓和設計已形成洗衣筐、花盆套、野餐食具筐、吊籃、燈罩、狗窩、貓窩、鳥巢等多種,在外貿中形成低檔商品變成高檔的升值效應,很受外貿部門的重視。
造型美觀、經久耐用的柳簸籮、柳簸箕、柳圓簍、柳花籃色白質柔,光潤勻稱,為人所稱道,是農村家庭常用的生活用具。其原材料取自天然,用純手工編制而成,在精湛的柳編師傅手中每一品類都是一個完美的藝術品。
曹家峁村的曹談大今年68歲,是臨縣曹家峁村公認的柳編高手。據了解,由于編柳活非常辛苦,收益太低,年輕人沒人再學做這門技術了,臨縣原來有6個編柳專業村,現在只剩曹家峁村幾個老人仍在默默堅守著這門瀕臨失傳的絕活。
因為經濟拮據,曹談大選擇在家柳編,然后拿到集市去賣,以貼補家用。他表示,編柳的程序包括鋤草、收割、剝皮、曬柳、破柳木、編織,每一個步驟都馬虎不得。據了解,即使像曹談大這樣的柳編高手,從早晨5時開始,用最快的手法一天最多才能編兩個簸籮或三個簸箕。
曹家峁村村民曹斌善于搞經營,孝義有個展銷會,他每年都要參加,通過展銷會推銷一部分。此外,他還利用網絡聯系外面的客戶。“外頭銷路廣,現在柳編在同類商品價格上提高了5~10元的樣子,今年就比去年賣得高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時下傳統的柳制品逐步被塑料制品和金屬制品所取代,導致從事手工柳編的人越來越少,致使這項古老傳統的手工柳編技術即將面臨失傳。”作為村委會主任的曹虎兒和村里的柳編老藝人為此很擔憂,“如何留住柳編技藝?我們也是花了一番心思的,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我們逐步把這些純手工打造的工具慢慢向工藝品的方向發展。”
2019年,曹家峁村從山東請來了專業柳編技師為當地村民開展柳編培訓,希望能夠通過傳統與現代相互結合的模式,打造特色課堂,帶動柳編事業的發展。
相比于當地的柳編,山東的柳編更注重工藝性和美觀,對外銷售渠道和產品運營發展得更早。而要把當地的柳編制品當成一種產業來做,學習是第一步。“村民們對培訓很重視,都積極報名參加培訓。老師在課堂上手把手教,學員們在下面認真學,學習氣氛融洽。”大家積極,曹虎兒也增加了信心。
今年50歲的康軍平在城里開了一家飯店。得知村里開辦了柳編培訓班,她把手頭的飯店托付給自己的親戚,專程回鄉來學習柳編技藝。“回來以后一看,就想學這個,來了幾天了,比較喜歡。學會這個自己在家里也能編,這也是多了個順手掙錢活兒。”
傳統的柳編手工藝在當地流傳了數百年,然而局限于老百姓的思維和地理位置,當地的柳編制品并沒有形成太大的市場。現在與來自山東的柳編企業相對接,通過開展柳編課堂現場教學的模式,一方面能夠學習先進的銷售經驗和模式,提升當地柳編技藝,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
“感覺新技能柳編銷量廣,可以在全國各地銷售,還可以走出國門。有了目標和市場可以提倡在各個村發展,比如我們曹家卯村可以把鄰村的人們聚集到一起培訓,培訓好了,有個正常的標價,村里的人們自己編,統一收回去,然后出口,走這個銷路。”通過培訓,曹虎兒感覺柳編這條路可以走得更遠一些。
據了解,除了曹家峁村,臨縣三交鎮還組織多個村落開展柳編課程的學習,并借此為依托,大力發展柳編事業,為老百姓謀求一條致富之路。曹家峁村“兩委”也借此有利時機,依托村內杞柳種植優勢和深厚的柳編文化基礎,借助“曹家峁村柳編園區”的產業集群優勢,助推柳編產業提檔升級,擴大生產規模,讓古老技藝再次煥發出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