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瑩瑩
關鍵詞:唐五代詞;文人詞;頹廢美學
從縱向看,頹廢詞風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過程。早期的民間詞并非頹廢的,其自然淳樸的詞風、爽朗率真的情感、尚武報國的精神甚至與頹廢的氣質截然相反。但在晚唐,文人詞的頹廢美學有所呈現。
唐五代文人詞中的頹廢美學的建立是從《花間集》開始的,以溫庭筠為代表。中唐以后,香艷華美的花間詞具有形式主義和唯美主義傾向,體現出頹廢美學的基本特點。首先,在藝術形式上,花間派注重辭采的華美和詞律的嚴謹。花間詞的美呈現出明顯的雕琢痕跡,其中以花間詞人溫庭筠為代表。其次,從主題內容上,《花間詞》大部分作品描寫的是男女相思愛戀的主題,艷情化傾向明顯,著重刻畫女子的外貌美,題材范圍狹窄,還有不少香艷之筆,體現當時部分文人精神生活頹廢空虛。
到晚唐五代,文人詞開始盛行,南唐詞派中,馮延巳的詞也多寫男女之情,但更為深婉含蓄;李璟的詞在綺艷之中有深婉之致,體現了南唐詞的新風格;李煜被俘入宋后,常于詞中感嘆自己的被囚處境,追憶昔日繁華的宮廷生活,表現難以排遣的哀愁與痛苦。在李煜手中,“伶工之詞”轉變為了抒情述懷的“士大夫之詞”,在享樂的背后抒發真情實感,體現了個性與生命的張揚,深化了頹廢美學的內涵。
從橫向看,頹廢主義總體上注重詩歌語言的感官性、破碎性,注重細節描寫的繁復性、奢華性,同時注重情感表現的憂郁性。頹廢美學在唐五代詞中具體表現為象征主義和唯美主義兩個方面。
象征主義是頹廢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象征主義強調主觀、個性,運用象征和暗示在幻覺中構筑意象,在形式上則追求華麗堆砌和裝飾的效果。唐五代詞在內容上喜歡通過夢、流水、落花、夕陽等富有暗示意味和主觀情調的意象組合,傳達出迷蒙的末世之感與痛苦頹喪的內心感受,具有象征主義的特點。
唐五代詞人注重在詞作中抒寫個人感情,尤其是抒寫不可捉摸的內心隱秘,所使用的意象也具有相似性,例如夢、寂夜、殘月、流水、落花、夕陽、樓臺、簾幕等。一方面,這些意象的組合傳達破碎衰敗、變化易逝、落寞孤寂的感受;另一方面,這些意象是一種詞人為表達內心情緒而有意的創造組合,給人以半明半暗的撲朔之感。在唐五代詞中,“夢”是最重要的意象之一。李煜尤其喜歡使用“夢”這一意象,在其現存的30余首詞中,有三分之一的詞中都出現了“夢”[1]。除了“夢”之外,在唐五代詞中還常常使用殘缺破碎的意象。
唐五代詞人往往不描繪具體,而是要使讀者恍惚若有所悟,含蓄地傳遞內在的精神世界,在詞作中多采用暗示、隱喻、象征的手法,對意象加以特殊組合,使之具有朦朧的效果。
唯美主義是頹廢美學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唯美主義者們反對藝術的功利性,認為“美”才是藝術的本質,追求感官享受,探求語匯、色彩和音樂之間內在的聯系。唐五代詞在形式上注重人工雕琢,辭藻華美,精致繁復,內容上喜歡描寫愛情題材,一方面呈現艷情化與享樂化的傾向,另一方面體現出對傳統的反叛和人性與生命的張揚,頗具唯美色彩。
首先,唐五代詞人偏重以綺艷的筆調寫男女愛情和個人感傷類的題材,描寫青春之愛的詞的繁榮與興盛體現了唯美主義的色彩,體現了新的美學觀念。
以溫庭筠、韋莊為代表的花間詞人,擅長描繪閨中婦女日常生活情態。《花間詞》中對青春與愛情的細膩表達,也是對生活美學的充分展現。韋莊詞中很多句子給人以美的感受,如“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的明澈恬靜,“說盡人間天上,兩心知”的纏綿悱惻,“春日游,杏花吹滿頭”的大膽熱烈。唯美主義的代表王爾德認為“美和愛是不能分離的”,日本學者高田瑞穗曾言“青春的文學自身就有著與唯美主義相聯系的契機”,追求愛也是追求美,對于純潔的青春與熱烈的愛的歌頌呈現出唯美的色彩。
其次,唐五代詞人在詞作中往往將對王朝末路的失望和悲觀情緒轉化為及時行樂,借沉溺于藝術而逃避現實,往往辭藻華美,形式精致,帶有享樂主義甚至艷情色彩,體現出人性和生命的張揚。
晚唐五代詞與西方頹廢派出現的時間與地點都相隔甚遠,為何會呈現出相似的特征?晚唐五代詞的頹廢相對于西方頹廢主義又有什么不同?這是本文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首先,從社會背景來看,晚唐五代文人詞的頹廢性與西方的頹廢主義基于相似的社會狀況。中國晚唐已經具備滋生文學和藝術上頹廢的土壤,頹廢情緒在中國與在歐洲都與朝代更迭、奸臣作惡、貴族奢靡分不開[2]。唐王朝曾經的繁華和如今的衰亡之間的落差,使文人產生了一種繁華過后的末世情結。
其次,從時代精神來看,頹廢主義美學作為一種純粹的美學理念,在西方是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產物,也是個人主義思想高度成熟的結果。唐朝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封建體制思想的完善,促進了晚唐文人詞頹廢美學的生成。
此外,從藝術發展來看,唐五代詞頹廢美學的產生與文學本身發展的客觀規律有關。南唐時唐詩雖高度成熟,但其嚴整的形式和興觀群怨的宗旨也對創作造成了限制。詞的形式相對于五、七言詩獲得了一定的解放,也便于詞人更自由地傳達思想感情。
唐五代文人詞以其跳躍性和音樂性的語言、憂郁和個性化的情感、華美奢靡的意象創造了新的審美范式。所謂中式頹廢美學,本質上是一種象征主義、美學個人主義與后浪漫主義的雜糅,其對傳統儒家美學范式的拒絕體現了在審美領域個性張揚與反叛精神。
晚唐五代詞中所體現的中式頹廢傳統由來已久。早在先秦,莊子便通過“曳尾涂中”與“無用之用”的寓言,論證了無功利之于審美的重要性。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為頹廢美學奠定了個人主義與唯美主義的哲學基礎。
魏晉風度是第一次對人性的全面審視及對傳統道德和所謂名教的反叛。魏晉文人所特有的率真灑脫的生活態度與放縱桀驁的言行風范,體現出頹放的氣度。魏晉風度中的真情個性、灑脫俠氣與反叛精神構成了中式頹廢美學的獨特風骨。
以南朝太子蕭綱的東宮為中心,流行到陳后主時期的齊梁宮體詩,在形式上追求辭藻靡麗,內容上多于描寫宮廷生活與男女私情,具有很強的艷情色彩,為中式頹廢美學開拓了新的審美領域。
唐代以李白為代表,詩歌中充滿了激蕩奔放的情感抒發,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盛唐氣象與以李白為代表的浪漫詩風,對中式頹廢美學中的繁華氣象起到了熏陶作用。
除此之外,晚唐元稹、李賀、李商隱等的艷情詩創作也對晚唐五代詞的頹廢美學影響較大。李商隱的詩歌中常常表現出對人生無常的感慨以及對愛情的思考,注重真情實感,常常運用比喻、暗示、象征手法和典故。李商隱詩中象征主義的抒情方式成為中式頹廢美學的重要手法。
總之,中式頹廢美學以老莊思想為哲學基礎,以魏晉風度為精神氣度,參照了齊梁宮體詩的審美領域,經過盛唐氣度與浪漫詩風的熏陶形成繁華氣象,又吸收了李商隱的象征主義抒情手法,最終形成了獨特的審美范式。
參考文獻:
[1]成松柳,耿蕊.李煜詞夢意象探析[J].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2):38-40.
[2]瑪利安·高利克,王燕.中西文學對峙中的頹廢主義[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9(01):189-201.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