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蘇萍
【摘 要】本文論述豐富學生實踐體驗的策略,促進學生道德品質、法治意識、實踐能力等的提升。
【關鍵詞】知行合一 小學道德與法治 課堂教學策略
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往往以灌輸知識為主,難以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因此,“知行合一”理念被提出,它強調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結合,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強調,要“鼓勵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擴展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能力,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可見,“知行合一”的理念是當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落實“知行合一”理念,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促進學生知識學習的遷移,從而不斷生成與內化,提升道德與法治素養。
一、“知行合一”理念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價值
1. 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全面提升。
“知行合一”理念強調將道德觀念轉化為行為,即通過行為來體現道德意識。這有助于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的全面提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教學等方式,引導學生在具體行為中體認道德觀念,例如在班級中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等。這樣,學生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和品德修養,從而提升了道德品質。
2. 增強學生法治意識和法律意識。
“知行合一”理念還可以幫助學生增強法治意識和法律意識。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案例教學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具體的法律條文,從實踐中體會法律條文的重要性和作用,進而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律意識。通過實際操作,學生體驗到遵紀守法的重要性,養成遵守法律的意識,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會奠定基礎。
3. 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知行合一”理念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的實踐過程,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可以接觸到更多的社會現實,同時也可以學會運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解決實際問題。
4. 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的未來公民。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社會成員,具有相應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只有在實踐中,學生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并且不斷提升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例如,每個學生都有義務保持教室的衛生和安靜,以維護整個班級的學習環境。在社會實踐中,學生可以參與社區志愿服務,了解社區的困難和需要,積極參與社區建設。這些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體驗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二、“知行合一”理念落實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策略
1.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參與度。
《課程標準》強調,要積極探索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體驗,促進感悟與建構”。基于此,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增加互動性,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例如,在教學統編版六年級上冊《感受生活中的法律》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運用案例教學的方式,通過具體的案例來講解相關的法律知識。在案例中,學生可以了解到法律的實際應用,從而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識的實用性。如教師可在教學中引用一個關于不良商家的案例。在案例中,學生可以了解到什么是欺詐,什么是虛假廣告,以及消費者在遇到不良商家時應該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學生可以進一步理解相關法律條文的含義和實際應用。教師還可以采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教學形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在小組討論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共同探討相關的法律問題,并在討論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創新能力。在角色扮演中,學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通過模擬生活中的情境來理解法律知識的實際應用。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的熱情,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2.進行情景模擬,增強學生的應用能力。
《課程標準》提出,教學可采用情境體驗等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讓學生認識社會”。情景模擬教學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教學策略,尤其是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加深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實際運用能力。例如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的情景模擬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交通事故的場景,組織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行人、司機、交警等,營造一個貼近現實的交通環境。在模擬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交通事故的原因、后果和責任,并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理解不同角色的權利和義務。
在模擬交通事故的場景中,學生可以親身體驗交通事故的危害性,了解交通規則和安全意識的重要性;在分析交通事故發生的原因時,學生可以學習到如何遵守交通規則、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在模擬交通事故的調查和解決過程中,了解相關法律程序和責任分配的原則。總之,通過情景模擬教學,學生將能夠親身參與并體驗法律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培養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
當然,除了交通事故,情景模擬教學還可以模擬其他生活場景,如消費者維權、環境保護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模擬過程中,親身體驗生活中的法律,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知識的實際應用。
3.參與社會實踐,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課程標準》提出,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把知識運用于社會,提高他們的實踐創新能力。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策略。社會實踐是指學生通過參觀、調查、實踐等方式,了解社會實際情況,體驗社會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感受生活中的法律》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例如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法院、公安局等法律機構,讓學生了解法律機構的組織結構、職能和工作流程,體驗法律實踐過程。在參觀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識和法律實踐的重要性。
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了解社會上的一些法律問題,如道路交通安全、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通過社會調查,學生可以深入了解社會問題的具體情況,發現問題、提出建議,如開展交通安全宣傳、組織環保行動等。這樣的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綜上所述,“知行合一”的理念可以通過實踐體驗來實現,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并提高其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通過這樣的教育,學生將不僅僅具備道德與法治的知識,更能在實踐中運用所學,成為有道德與法治素養的人。因此,我們應當重視“知行合一”理念的重要價值,通過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實踐體驗,完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使其更加符合學生的需求和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