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廷華
【摘 要】本文以新課標精神為引領,立足學生實踐體驗,闡述優化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 實踐體驗 教學策略
2022年4月21日,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及各學科課程標準正式頒布,強調以素養為導向,注重培育學生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特別是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呼吁教與學的雙重變革。《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促進知行合一,提倡積極探索議題式、體驗式、項目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體驗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主動探究問題。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將教學從課內向課外延伸,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開闊視野,提升綜合能力,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一、注重實踐體驗,明晰教學意義
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學生生活為基礎,引導學生學會“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其學習目標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品格。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課堂教學可以真實的生活體驗為主,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真實有意義的事,促進學生素養的養成。
體驗式教學是以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實踐、體驗等方式,喚起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從而進行知識的建構、情感的體驗。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是一個充滿個性化與創造性的學習過程。例如,讓學生通過各種真實的勞動場景體驗勞動的樂趣,感受勞動的魅力,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 注重實踐體驗,優化教學策略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強調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建構的綜合性課程。這個課程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綜合性。因此,教學中教師應當本著課程的性質和特點,運用體驗式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從而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1.注重實踐體驗的目標導向。
《課程標準》提出,要“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道德與法律的基本規范,提升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為主旨,堅持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相統一,主題學習與學生生活相結合”。其中,在法律規范的學習上,當前的教學主要是注重對學生法律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實踐體驗環節,無法將法律知識與教學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導致學生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在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是一種重要、有效的手段,也是小學階段進行法治教育的重要前提。我們要利用各種教育手段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富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內容的生活經驗,從而有效地將法律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達到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目的。
2.注重實踐體驗的實效性。
思政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我們要結合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使他們在實踐活動中受到教育。特別是,《課程標準》更加強調了實踐體驗導向下課程實施過程中思政課的教學要求和具體內容。所以,在具體實踐中,教師要注重通過角色扮演、表演、觀察或案例分析、小組合作游戲等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體驗式思考與認識;讓學生通過“法律與我同行”“模擬法庭”等活動,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樹立法治意識;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發現學生的關注點,并將其與教材內容、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實踐體驗的實效性。如在教學統編版六年級上冊《憲法是根本法》一課時,教師可以請一位法官或檢察官走進課堂,上一節通俗有趣的憲法知識課,講述憲法的重要性及憲法在社會生活中的“蹤跡”,引導學生明白憲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樹立憲法意識。通過法律工作者的現身說法,可讓學生直觀地參與體驗,這比教師在課堂上一味地說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3.注重實踐體驗的靈活性。
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素養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將它與思政課程相銜接,與當下社會熱點相結合,與其他學科內容相融合,與社會生活相聯系。為了使生活實踐內容更有針對性和靈活性,在實踐活動安排上教師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注意實踐活動時間和空間上對小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的限制,讓學生的實踐體驗方式更靈活多樣。如教材中有關黨史學習的內容,對于小學生來說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局限于課堂,而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課堂向課外延伸,充分運用地方紅色文化資源,如帶領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舉行以追尋紅色足跡為主題的研學實踐,參觀當地紅色遺址,訪問當年參加過革命隊伍的老紅軍等。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一件件文物、一個個故事中切身感受到那段偉大的歷史。
三、注重實踐體驗,促進知行合一
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的關于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的觀念和認知能力,引導他們在社會生活的實踐體驗中深化認知,并通過開展多種活動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生活問題。
1.注重實踐體驗的方式方法。
《課程標準》提出,要以生活實踐和社會實踐為基礎,通過知識遷移、綜合實踐活動、科學探究等方式,增強學生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社會生活的正確認識,并使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思想品質、道德素養的提升;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對各種問題主動探索的態度和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不斷提高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因此,教師在小學思政課教學中應重視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的體驗,結合社會生活實際問題深入探究。例如,在實踐活動中提出相關問題,并引導學生探索解決方案;在探究活動中形成問題意識,并探索如何解決;在活動中形成認識反思,從而提升理論素養。通過各種體驗,可以引導學生學會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通過思考并不斷總結規律的能力,進而逐步形成理論信念和科學思想觀念等。
2.注重實踐體驗的過程化。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社會性,因此教師在將體驗式教學運用到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注意讓學生充分體驗和感知道德觀念、法治素養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真實可感的體驗活動中流露真情實感,從而落實核心素養的培育,使學生形成道德與法治意識。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多樣的情境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運用視頻、圖片、音樂等多種形式豐富課程資源,提升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比如,教學統編版四年級上冊《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前調查了解身邊的環境污染情況,引導學生關心身邊的環境污染問題;課堂上,利用視頻、圖片、數據等資源讓學生了解環境污染形成的原因,還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討論如何應對環境污染,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在課外延伸活動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垃圾分類、廢物回收再利用等實踐活動,以實際行動踐行知行合一。如此教學讓學生經歷課前、課中、課后的全過程,增強實踐活動的過程化,從而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體驗式教學,明確體驗式教學的內涵和特點,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體驗式教學的方式方法,注重體驗式教學的過程性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完成知識建構、能力發展和正確價值觀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