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王晨昊,劉銳騰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應著眼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大培養具有生態文明理念的應用型人才,服務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本文對第二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的構建與實施進行分析研究,提出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應立足區域生態環境特點和資源優勢,堅持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理論學習和生態環保實踐有機融合,準確把握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評價和課程教學方法、教學團隊建設等問題,實現“思政教育+專業學習”互融互通,培養美麗中國的建設者。
關鍵詞: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3)08-0081-05
一、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的內涵
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學生通過實踐可在現實生活中學以致用、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實踐課是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已學的知識與方法進行綜合性實踐活動而開設的課程。實踐課既重視學生在理論課中理論知識的習得,又注重學生在實踐課中直接經驗和學習能力的習得。
近年來,陜西理工大學依托學校北依秦嶺、南屏巴山的地理位置,以及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地地域資源,結合學校學科建設情況,發揮秦嶺生態環保實踐育人的獨特優勢,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OBE理念和5E教學方法為指導,在建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整合學校20余門生態環保教育的校本課程基礎上,以“培育秦嶺生態衛士”為課程目標,堅持“緊扣實踐教學主線,傳播生態文明思想,打造特色教學模塊,實現課程育人目標”的課程建設思路,在實踐中不斷探究和完善高校生態環保理論實踐課,形成了一門創新型、特色化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
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是圍繞思政教育的課程性質、依托區域生態環境資源、結合社會實踐課特征創新建構出的課程。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集生態文明理論學習、生態環保技能提升、生態環保意識培育為一體,具有思政與專業相融合、理論與實踐相融合、實踐育人與服務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相融合的特點,是一種在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教學方法和評價機制上都具備一定創新和特色的課程模式。它以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等生態文明理論和專業化、校本化的通識課程為基礎,建構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核心的多層次生態環保知識結構;以學生在生態環保實踐教學基地實地開展生態環保實踐為主要形式開展教學,通過四個環節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使用模塊化教學法和項目化教學法開展課程教學并以伴隨式、持續性追蹤與評價的方式對課程的實施和學生學業情況進行評價反饋。
二、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的建設理念
(一)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OBE教學理念
OBE教學理念(成果導向教育理念)作為當前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主要觀點就是“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強調課程教學要緊密圍繞人才培養的預期,聚焦對學生的能力和素質要求,逆向設計課程內容和組織課程實施的各環節,并以質量評價為抓手,持續反饋“教與學”實效,查擺問題并及時糾錯,推動“學習產出”的持續獲得[1]。
以OBE教學理念為指導建設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一是要注重“學生中心”,發揮學生主體性,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結合學生參與地方生態環保的興趣特點和心理需求,有針對性地選擇地方生態環保實踐模塊。同時,要完善學生課堂學習評價機制,結合學生學習反饋和評價情況,持續優化完善課程教學。二是要注重“產出導向”,以“引領學生生態環保青年衛士”為產出目標,在課程實施中以目標為導向,結合學生認知特點選取更有利于目標達成的生態文明思想實踐教學模塊和教學內容。三是要注重“持續改進”,要結合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學生的參與情況和實踐效果不斷提升“雙導師”師資的學科素養、革新課程內容、豐富課程模塊和教學方法,不斷完善課程建設。
(二)堅持課程的科學建構——5E教學模式
5E教學模式是一種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學習活動塑造教學的中心環節,將課程教學分為5個學習階段,即引入(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釋(Explanation)、遷移(Elaboration)、評價(Evaluation)。5E教學模式提出,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而不是“灌輸者”,要通過構建一定的教學情境,運用適宜的教學手法,引領學生的主動探索意識,使學生善于積極發現與探究,形成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新認識,并通過設置一定的評價機制反饋教學效果,從而打造出完整的教學鏈[2]。
以5E教學模式為指導建設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一是要注重“引入”階段,巧妙選取課程模塊和實踐內容,將學生學習生態環保理論和專業知識的興趣和參與生態環保的積極性引發出來,讓學生主動去建構課程所包含的知識體系;二是要注重“探究”階段,在組織學生學習生態環保理論和專業技能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課程實踐模塊中運用生態環保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開展生態環保實踐活動;三是要注重“解釋”階段,引導學生在小組交流和調研報告中將自己的實踐過程、結果和對策以邏輯性的語言闡述出來;四是要注重“遷移”階段,在學生完成生態環保實踐課基本學習內容的前提下,引導學生繼續深化對地方生態環保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應用,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地方生態環保工作中;五是要注重“評價”階段,運用信息技術對學生課前掌握情況、學生課內實踐情況和課后實踐結果進行過程性、伴隨式評價的學業評價。
(三)堅持尊重“知情意行”的心理機制
“知情意行”的心理機制是德育工作與心理學理論中常用的說法,是認知心理學和實驗心理學中個體從了解到觸動,再到思考與行動的一個逐步上升逐步整合的完整過程。在心理學理論中,“知”是指認知,包括感覺、知覺、意識和注意、記憶等;“情”是指情緒、情感,情緒和情感是由獨特的主觀體驗、外部表現、生理喚醒等三種成分組成;“意”是指意志,意志的本質就是人對于自身行為關系的主觀反映;“行”指的是實踐,即人類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3]。
以“知情意行”的心理機制為指導建設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就是要從“知”“情”“意”“行”四方面著手,通過相互作用與聯系共同促進個體生態環保意識的提升。首先,生態環保知識學習在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中處于基礎性的地位,要注重學生對生態環保理論、生態環保專業知識和生態環保技能的學習,引導學生樹立牢固的生態文明思想和生態環保認知;其次,生態環保情感發生于個體的生態環境欣賞與環保體驗的實踐當中,要注重在生態文明理論的學習、生態環保技能的提升和生態環保實踐中激發學生對生態環保保護的情感;再次,堅定的生態環保意志在生態環保行為的養成中發揮著重要的保障作用,是促使生態環保行為發生的關鍵,要注重引導學生在生態環保理論的學習和生態環保實踐中感受生態環保行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進而樹立堅定的生態環保意志;最后,生態環保行為在日常行為中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行為表現,要注重在生態環保實踐中對學生實踐行為的指導,引導在實踐環節不斷增強維護生態環境的行為能力。
三、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的價值意蘊
(一)構建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是生態建設社會發展之喚
建設生態文明、綠色美麗的宜居環境,是時代發展之喚,更是人類生存之須。青年大學生肩負著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使命。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集生態環保理論學習、生態環保技能提升、生態環保意識培育和生態環保實踐為一體,是對當代大學生開展生態環保教育的良好資源。建設好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引導青年在生態環保學習實踐中牢固樹立生態環保意識,掌握豐富的生態環保知識與技能,積極開展生態環保行動,自覺踐行生態環保理念,生態文明建設才會有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人類社會文明的傳承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后續力量。
(二)構建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是學生綜合素養提升之要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黨領導的教育事業的重要任務。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將生態環保理論的學習、生態環保知識的認知和生態環保技能的培訓、生態環保實踐活動的開展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知識、強意識、練能力,進而實現了生態環保倫理與道德教育、生態環保知識教育、生態環保實踐勞動教育和綠色生態環保美育相互銜接。因而,構建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為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教學和實踐平臺,是高校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必要舉措。
(三)構建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是實施高校教育改革之徑
“要重視和加強第二課堂建設,重視實踐育人,堅持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受教育、長才干。”[4]構建和完善高校實踐育人體系,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引導學生體察社情、動手改造世界、實現個人價值的重要途徑。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養成相結合,整合了各類生態環保實踐資源,具有豐富的實踐內容和實踐形式,學生能夠在教學中練就實踐本領、提升實踐能力。因而,構建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是構建和完善高校實踐育人體系的良好載體,是實施新時代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
四、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的構建路徑
(一)圍繞“1”個核心
構建地方高校生態環保實踐課,不論是課程內容的設置、課程師資的打造,還是學生評價機制的建立,都要圍繞課程構建的核心問題——課程目標。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的課程目標,就是引領學生當好生態環保的理論學習者、理念傳播者、保護踐行者——秦嶺生態環保青年衛士。圍繞課程目標開展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教學,一是要引導學生學習領悟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等生態環保理論。同時,通過生態形勢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比較分析明晰地方生態環保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二是要將專業知識與生態環保理論教學相結合,通過生態環保專業知識學習提升學生的生態環保專業技能,在地方生態環保實踐中內化生態環保理論、深化生態環保專業知識和技能,不斷提升生態環保意識,培育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二)運用“2”種教學方法
模塊化教學和項目化教學是地方高校生態環保理論實踐課較好的教學方法。圍繞區域山、水、林、田、湖、草六大生態資源,將某個或多個生態資源的保護問題作為教學模塊,在課程教學中針對每個單獨的教學模塊,以項目教學的方式通過制定計劃、開放學習、合作實踐、檢查評估等步驟開展課程,是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課程體系構建和課程開展的必須舉措。一是要求高校要結合學校地域特色、專業建設情況選取實踐性強、可實施性顯著的地方生態環保項目設置好教學模塊,如秦巴地區高校可選取秦巴地區野生動植物保護、長江中上游地區高校可選取長江水質監測與保護等作為教學模塊,注意課程教學模塊之間的獨立完整、自成體系又相互關聯;二是要求高校要圍繞設定的教學模塊進行整體性的教學方案制定,根據學生專業確定授課對象、課程目標、課程重難點、課時設置等工作,結合相關專業做好實踐課實踐地點、實踐內容、實踐過程的設定工作;三是要在模塊化課程教學過程中,注重生態環保理念教育和與模塊有關的專業教育的邏輯關系,以專業教育支撐生態環保理念教育的開展,注重學生在模塊化教學中生態環保理念的深化和生態環保意識的強化[5]。
(三)用好“3”個課堂
地方高校生態環保理論實踐課教學內容的設定需要緊密圍繞教學目標,構建校內校外、課上課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渠道,整合、開發和利用好學校區域生態環保實踐資源,打造內容豐富、針對性強、渠道多樣的生態環保理論實踐教學內容。形成以生態環保理論講授和校本化生態環保選修課學習為第一課堂,以生態環保專業知識學習、實踐和分析為第二課堂,以開通的教育網頁、微信公眾平臺和“易班”教育平臺為第三課堂的生態環保理論實踐三個課堂。同時,生態環保理論實踐課的教學內容,要結合學校已有教學資源,發揮地域優勢,從山、水、林、田、湖、草和沙等不同環境類型中選取教學模塊、確立教學內容,才能取得較好的育人成效和教學、實踐成果。
(四)重視“4”環節課程體系建構
構建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要重視理論講授、專業灌輸、實踐活動指導和學生報告輔導這4個重要環節。一是要重視生態環保理論和政策的講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充分利用第一課堂主渠道,講授好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等生態環保理論,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生態環保理論、具備一定的生態環保理念;二是要重視生態環保專業知識的灌輸,圍繞區域山、水、林、田、湖、草六大生態資源建立不同的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程模塊,結合課程模塊特點,相關專業教師要將生態環境保護的專業知識與學生生態環保實踐的內容緊密結合,在生態環保實踐基地開展好校本化生態環保課程,不斷提升學生開展生態環保實踐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三是重視對學生生態環保實踐過程的指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相關專業教師要在學生生態環保實踐中繼續深化學生對生態環保理論的認知,專業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專業知識采集和測量生態環境樣本、分析生態環境狀況;四是要重視對學生生態環保實踐報告的指導,指導學生結合生態環保理論、依托生態環保專業知識對生態環境進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保護措施,進一步增強生態環保意識、強化生態環保技能。
(五)建好“2”支隊伍
構建地方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要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生態環保專業教師2支隊伍,建立“雙導師”的課程師資。高校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一方面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將生態環保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通過多種方式講授給學生;另一方面,需要專業教師結合學生學科、專業特色和地方生態環保工作重點,將不同的生態環保專業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因而,必須要打造一支思政教師和專業教師組成的“雙導師”實踐教學團隊。思政教師團隊為學生講授生態環保理論和生態環保戰略,專業教師在學生實踐現場為學生講授地方生態環保形勢任務、生態環保專業知識、傳授生態環保專業技能并指導學生進行實踐及后續的測量分析、撰寫實踐報告等。打造“雙導師”實踐教學團隊,可以實現用理論講述引領學生實踐,在實踐中讓學生內化理論,達到學生生態環保理論學習、生態環保知識認知、生態環保技能提升和生態環保意識培育相互融合的較好教學效果。一是要建設一支生態環保論素養高、形勢政策明的專兼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生態環保理論學習,在校內外生態環保實踐基地實地講授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等生態環保理論;二是要建設一支生態環保專業知識豐富、學生實踐指導能力強的生態環保相關專業教師隊伍,以專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生態環保專業知識、對地方生態環境樣本進行采取分析,并指導學生完成調查報告。
(六)開展“3”段評價
構建地方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要對學生課前掌握情況、學生課內實踐情況和課后實踐結果開展好3段過程性、伴隨式評價。在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中,原有的教學評價機制就愈發凸顯了評價主體單一、評價維度較少、評價重結果、輕過程、評價靜態化、階段性等問題。當前,網絡化已成為在校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新常態,這對大學生的思維習慣、學習習慣、行為習慣都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依靠信息化技術,從多個主體、多個維度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立體化、動態化的評價,才能對學生的生態文明思想實踐情況進行客觀、全面、準確的評價。一是要利用網絡測試題目開展好課前評價,通過生態環保理論考察,了解學生課前的理論基礎和認知情況,從而科學確定課堂教學的重難點;二是要在上課過程中利用手機隨時對學生理論學習情況、專業知識理解情況、專業技能應用情況和參與實踐情況進行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給予學生過程性評價分數;三是要在課程結束后對學生生態文明思想實踐后續的數據測量分析和實踐報告撰寫情況進行評價,給予學生終結性評價分數。將學生課前掌握情況、學生課內實踐情況和課后實踐結果3段評價相結合,可以實現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常規化考核和動態化的“伴隨式”評價相結合,進而形成以“促進學習者學習為目標”的學業評價方式,能夠不斷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獲得感,推動生態文明思想實踐教學的有效開展。
(七)堅持“4”維聯動
構建地方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要堅持學校、社會、政府、企業在生態環保實踐育人中的協同聯動;要注重調動學校和社會各界力量,集合課內課外、線下線上、校內校外等優勢育人資源,與學校、社會、政府、企業共建生態環保實踐基地,聘用生態環保理論和實踐校外指導教師參與教學,共同研究和探索新時代生態環保新舉措,構建“校地協同育人”“校企協同育人”“校社協同育人”新局面,進而形成“學校主導、政府支持、社區參與、企業配合”的工作聯育聯管共享機制。一是要結合地方高校在生態環保實踐和地方本位課程建設方面的獨特優勢,為大學生生態環保理論實踐教學打造連點、成線、多面化的生態環保理論實踐教學基地;二是要加強在生態環保理論講授、生態環保實踐指導、生態環保實踐育人模式探索、生態環保實踐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合作,合力打造生態環保實踐教學矩陣,構建四維一體的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程[6]。
參考文獻:
〔1〕劉中燕.OBE教育理念在思政課教學改革中的滲透[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08):104.
〔2〕李好敏.5E教學模型在素質教育中的應用與實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05):144-145.
〔3〕張亮,李芳園.知情意行:心育與德育融合的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19):64-66.
〔4〕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5〕曾萍.新時代“形勢與政策”課模塊化教學模式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5):61-63.
〔6〕閆玉.高校思政課“雙平臺聯動式”教學模式的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08):83-87.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Practice Course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Practice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in The "National First Class Curriculum" as an Example
CHEN Li, WANG Chen-hao, LIU Rui-teng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1, China)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mphasizes that"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prehensiv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ocus on promoting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increase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with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and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ccurately grasp the course objectives, course content,course evaluation, course 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and other issues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deological practice course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o as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professional learning"and cultivate the builders of beautiful China.
Keywords: Local Universitie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Practical Lessons; Construc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