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摘 要:高級日語課程是日語專業大三年級開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該課程除了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閱讀能力和較高的聽、說、讀、寫、譯等日語綜合應用能力外,重點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研究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國家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人文科學素養、實踐能力強、復合型、應用型的全方位日語人才。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足以應對二十一世紀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教學改革迫在眉睫。本文通過采取中日雙語結合的教學方式、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生生”互動型的教學方式以及將課程思政融于日語課堂、完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等,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高級日語教學改革進行了一些初步嘗試和思考。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培養;高級日語;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23)08-0111-04
2012年,赤峰學院(以下簡稱“我校”)提出《學分制改革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工作總體方案》,正式啟動學分制改革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明確了轉型發展的戰略地位,積極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我校日語專業成立于2008年,目前走過了14個年頭,整體來看,日語專業尚處于發展初期,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師資儲備均略顯薄弱。“高級日語”是日語專業大三年級的專業核心課,是大一、大二“綜合日語”課程的后續,是日語專業學習高級階段的重要基礎課程。該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和建設的需要。因此,為配合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筆者以我校2019級和2020級日語專業學生(共37人)為對象,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嘗試。
一、現存的問題
(一)學生主體意識不強、基礎設施配套不到位
高級日語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理論加實踐課程。不同于低年級的基礎課程,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填鴨式地講授書本上的單詞、語法、句型以及課文翻譯等內容,而是讓學生將重點轉移到分析文章、理解其背后的語言文化背景上來,從而強化其閱讀能力和邏輯分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讓學生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對所學的知識與技能應用自如。但是,由于我院日語專業受到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對于很多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嘗試舉步維艱。例如學生更加習慣于低年級的背單詞、語法、句型等機械性學習方式,被動接受教師布置的任務,對于自主思考、積極查閱、團隊討論、解決問題等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消極配合;從硬件來看,作為基礎設施的智慧教室的欠缺、語音教室設備老舊、圖書館資源常年不更新等等,阻礙了高級日語教學模式的改革進程。
(二)通識課學時增加,專業課學時不足
為響應國家提高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目標,大學里增加了通識教育課程的學時和學分,相應的,專業課程學分和學時則被大大壓縮,因此高級日語課程的學時數也隨之減少。以本校的情況為例,2018年以前,高級日語課程一共開設三個學期,前兩個學期分別為大三上學期和下學期,每周6學時(共96學時/學期),最后一個學期開設在大四上學期,每周4學時(共64學時/學期)。2018年新培養計劃實施以來,高級日語課程縮減至兩個學期,分別為大三上學期和下學期,每周4學時(共64學時/學期)。因此,如何在學時的壓縮和完成培養計劃的要求之間取得平衡,在有限的學時內充分完成教學大綱的目標,則亟需打破傳統的高級日語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改革[1]。
二、教學方式改革的嘗試
以我校日語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導向,結合我校日語專業的實際情況,筆者在近一年的日語教學中,嘗試了如下的教學方法,并頗有體會。
(一)因材施教,采取漢日結合的雙語授課方式
筆者在授課之前沒有接觸過日語專業大三年級的學生,對學生整理的水平并不了解。因此筆者在課程開始之前,采取了問卷調查形式,對大三年級日語專業學生目前的水平進行一個整體的把握。具體內容包括“個人資料填寫”“日本文化問答”(包括“日本人傳統以及特色名字的讀音”“你所知道的四字熟語”“日本東北地區的縣名”“七五三是什么意思”)、日漢互譯(以較有難度的敬語和口語實際應用為主)、小調查(希望的授課方式、你認為自己目前處于日語能力水平測試的幾級、目前擁有哪些資格證書、畢業想從事哪方面的工作)等等,通過此調查問卷,筆者大體把握了每個學生對日語的興趣濃度、日語語言能力水平的高低,對日本文化和社會的了解程度、對未來的規劃等信息。
根據調查問卷得知日語專業大三年級學生的整體專業水平欠佳,對于傳統課堂上教師持續90分鐘的全日語輸出往往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無奈感,從而導致精力不集中、事倍功半,大大降低了課堂效率。針對日語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生個人意愿,筆者打破傳統的高級日語階段的全日語授課方式,采取漢日結合的雙語授課模式,二者的側重點不同。在引領學生進行課文背景的思考、段落要旨的總結等方面采取日語表達,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接觸一定程度的日語口語并進行模仿、自身糾正,提高學生的口語語言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而在比較基礎的單詞語法重點難點提示、疑難解答、長句翻譯等方面采取漢語講解,讓學生在母語的環境下輕松掌握知識要點,課堂效率得以提升。
(二)以學生為主體,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方式
2019年,我校日語專業的高級日語課程更換了教材。將原來的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譚晶華主編的《日語綜合教程》更換為大連外國語大學主編的《新經典日本語高級教程》系列叢書。該教材是對傳統日語教學方式的一個顛覆,也是筆者嘗試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教學模式的一個開端。同時,自2020年3月起,我校開始實施階段性線上授課。筆者以此為契機,充分利用學習通、微信相關公眾號、外語學習App等網上資源,把現代社會網絡的便捷以及學生的課余時間有效利用起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效獲取知識的能力。并且初次嘗試了翻轉課堂等新興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在開啟一節新課之前,在泛雅學習平臺為學生布置任務(任務設置為任務點,每個學生務必親自參與、親自完成),任務涉及言語知識的學習、課文背景的考察、課文主旨的思考、課文思政點的探取等等。根據任務的不同,讓學生以個人或以“分組任務”的形式完成。在課堂上,教師對任務點進行補充和講解。引領學生從經濟、社會、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所學的詞匯、語法、句子、文章等,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擴寬學生眼界。同時做到“授之以漁”,引領學生從傳統的“學習日語”過渡到“用日語學”,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學生在學習日語的同時,能夠自主地從中日兩國文化、習俗、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差異出發,能夠更加有深度地去學習每一篇日語文章。
(三)提升課堂興趣,采取“生生”互動式教學方法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互動式教學主要體現為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引領、學生參與的簡單模式。這種互動模式在提高學生在課堂的專注力、啟發學生的思考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所以,在新興教學模式的探索中,筆者對于互動式教學方式進行了發揚光大,除了保留師生間的互動之外,加入了“生生”互動的模式。旨在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主觀能動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新經典日本語高級教程第二冊》的第八課《指》,原文為小說,對于學生來說是喜聞樂見并且通俗易懂的文章體裁,筆者特意抓住了學生的興趣所向,又由于小說中的登場人數正好為每組組員人數,所以筆者讓學生以分組的形式將整篇課文通過話劇的形式表演了出來,其他學生以評委的形式進行匿名打分。尤其要求學生通過對課文人物心理的分析,強調人物神態和身體語言。學生的參與度和討論度非常高,課堂氣氛熱烈。通過這樣的“生生”互動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臨場發揮能力,同時還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2]。
(四)建立課程思政框架,積極開展完整有效的課程思政
作為一名高校日語教師,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讓學生能夠掌握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日語語言能力,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從而為促進未來的中日交流、增加中日兩國情誼、為兩國間長遠的互惠互利培養人才,實現立德樹人的基本目標。
在日常的教學環節中,筆者將知識的講授與思政教育融為一體,在培養學生日語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將愛國、勵志、勤勉、求真、力行等思政元素有機地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同時,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既“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培養學生用外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能力,在不斷發揚光大我國文化的同時,引導學生辯證、包容地對待外來文化。
例如:本人在每周周五的高級日語課上,用20分鐘左右的時間,以PPT展示的方式,向學生用日語介紹本周國際或者國內發生的大事件以及和大事件相關的日語詞匯,取名為“每周熱詞”。在大一新生入學后軍訓的當周,本人選取的熱詞為“軍事訓練”,和學生探討了軍訓中常用詞匯“踢正步”“站軍姿”“軍體拳”的日語表達方式,讓學生思考軍訓的意義是什么(加深新生之間的羈絆、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培養刻苦耐勞的毅力、激發愛國熱情等等)。最初學生可能只會說出單個詞匯,通過不斷提示和引導的方式鼓勵學生說出完整的句子,提高日語表達能力。
對于課本里的思政元素的提取方面,本人進行了如下嘗試。以《新經典日本語高級教程第一冊》為例:
第二課的標題為“迷う力の素晴らしさ”(迷惑的魅力),導入文有這樣一段話:また、皆さんは歴史上好きな、魅力的な人物はどのような人でしょうか。その人たちは、いろいろと失敗したり、迷ったりしながら生きてきた人たちではありませんか。少し回り道をしながらでも納得した生き方をしている人に私たちは魅力を感じる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大家有沒有你喜歡的、在你眼中極具魅力的歷史人物呢?這些人都是在不斷經歷失敗、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度過了自己極其豐富的一生,這不就是其魅力所在嗎?[3])于是,筆者趁機問了一下學生:では、皆さんは歴史上好きな、魅力を感じる人物はどのような人ですか。筆者和學生一起參與討論,課堂氣氛熱烈。學生非常踴躍,積極在課堂上用日語陳述自己喜愛的歷史人物、生平大事、英雄事跡等,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總結出喜愛此人物的幾點理由并陳列于黑板上。學生在挑戰比較有難度的日語表達的同時,提醒學生時刻不能忘記所有為實現國家解放、民族振興、人民富裕而獻出青春和生命的偉大的英雄們。
另外,在涉及現代信息發展的文章(第一課《情報の力関係》)時,引導學生要善于分辨信息的來源,甄別有用信息和無效信息;在涉及人與自然類的文章(第九課《愛されすぎた白鳥》)時,引導學生思考應樹立怎樣的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系,中日間的自然觀差異及相互借鑒之處;在涉及戰爭類文章時,引導學生牢記歷史教訓、熱愛和平、報效中華;在涉及余暇娛樂類文章時,引導學生正確管理時間、制定學習計劃和人生小目標,有效利用網絡資源為己所用等等。具體來說,可以將其貫穿到詞匯、句型及文章內容的學習中,在引領學生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窺探語言心理和人際關系的建立;在引領學生理解文章時,除對文章內容本身進行深入剖析、挖掘內涵外,可以擴充文章的時代背景、中日文化交流背景及相關社會知識。
(四)摒棄“一錘子定音”,建立多樣化的過程性考核體系
以往的評價體系為期末考核制度,學生一個學期的學習成果均通過幾張紙質試卷來體現,考核形式過于單一且機械,存在不合理性。甚至有部分學生懈怠了一整個學期,通過考前一周突擊的方式勉強通過考試,大大違背了學習和考核的初衷。我校近年來采取了過程性考核的方式,平時成績為20%(作業、課堂表現、小組活動等),期末考試成績為40%,階段性考核為兩次(各占20%),教師可以依據自己學科的特點,自行選擇階段性考核的方式。
對于兩次階段性考核,筆者進行了如下嘗試。第一次階段性考核為閉卷考試,題目類型為N1/N2模擬試題。重點在于使學生了解自己在日語國際能力測試過程中的實際水平,從而有的放矢。日語國際能力測試以及其他資格考試的合格證書對于學生就業來說,仍舊是一塊分量很重的敲門磚,所以在進行素質教育的同時,仍然不能忽視資格考試、等級考試的重要性。第二次階段性考核則不拘泥于傳統的試卷形式,給學生更多的發揮空間展示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凸顯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例如,通過發表的形式進行和課文緊密相關的知識擴展。《新經典日本語高級教程第一冊》中第一課是《情報の力関係》,筆者要求學生根據課文的理解,選擇各個品牌中對于消費者沖擊力非常強烈的logo或者標語、宣傳語進行PPT發表,向大家介紹令你印象深刻的logo或者宣傳語,剖析其能夠吸引眼球的原因,為學生在今后的工作面試環節打下一些良好的基礎。在今后,預備采用更為廣泛的考核方式,例如知識競賽、辯論比賽、時事題材的小論文撰寫等。
結語
202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也是赤峰學院創建赤峰大學、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年。今后,筆者將繼續秉持我校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專業目標,以日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素養為主要教學內容,在努力培養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上下功夫,為建成以外語教學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樊天.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高級日語課程改革的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9(12):106-108.
〔2〕陳曦.高級日語教學方法探究——以周口師范學院日語專業教學為例[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5(12):147-149.
〔3〕于飛.新經典日本語高級教程第一冊[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9.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form of Advanced Japanese Teaching under the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Talents:
Case Study of Teaching of Japanese Major in Chifeng University
WANG Ying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Advanced Japanese course is a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 offered by junior Japanese majors. In addition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with strong reading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Japanese application abilities such a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ng, this course also focuse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research ability,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humanities literacy, strong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mplex ability for the country Applied and comprehensive Japanese language talent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is no longer sufficient to meet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applied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teaching reform is imminent. This article adopts a teaching method that combines Chinese and Japanese bilingualism, an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method, an interactive "student-student" teaching method, and integrates curriculum ideology into the Japanese classroom, improving diversified assessment methods, etc. Some preliminary attempts and reflections have been made on the reform of advanced Japanese teaching under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applied talents.
Keywords: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Advanced Japanese; Reform in Education